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1.84.185) 您好!臺灣時間:2023/05/30 07:2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淑婷
論文名稱:生命的安頓——龔鼎孳交遊詩研究
指導教授:蔡英俊蔡英俊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7
中文關鍵詞:龔鼎孳貳臣交遊詩應酬唱和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28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交遊唱和由來已久,是傳統文人交際應酬方式之一。看似歡娛的交遊酬唱,一來一往的詩歌唱和卻往往隱含士人情志的豐富書寫。天崩地坼的易代之際,貳臣龔鼎孳(1615-1673)以三千多首的交遊詩作獨步清初詩壇,在清代名家中獨樹一幟。透過詩作唱和的傳統,本文希望探討明清之際身居顯位的龔鼎孳如何藉由唱和「安頓」自我的生命。
第一章研究動機、方法及前人的研究成果,確立本論文以交遊詩作為研究的對象。接著從第二章龔鼎孳的生平談起,闡釋他如何從一青年才俊至接納清政權,並進一步梳理他當時和遺民志士、貳臣官吏之間的交遊網絡。透過傳記資料的考索,歸納龔鼎孳生平、仕宦境遇、交遊狀況,作為理解交遊詩的背景知識。第三章則考察明清易代士人如何藉助「詩歌唱和」的書寫傳統,執守過去的記憶。而龔鼎孳又以怎樣的表述,構築起自己的世界,進而作為其生存意義的辯證:詩歌中或直接認同過往仕新朝的臣子、高歌歸隱的采薇之士、全難避禍的魏晉之士,或參與九日集體聚會的歷史追憶,或知己情誼的大量表述,或藉應酬文書融入前朝往事。交遊唱和中,龔鼎孳和友人交流了情感也安頓自我的生命。因此,儘管交際應酬的唱和詩作看似缺乏變化,實際上卻隱含了豐富的意涵,對於龔鼎孳而言,唱和詩不僅是應酬的制式寫作,反而成了一處自我表述的空間。最後一章則藉由詩歌評論來討論關於龔鼎孳詩歌的評價,以大量交遊詩作聞名於公卿之間的龔鼎孳,卻也因宴飲的頻繁而導致了作品的一些弊病。但詩歌的可以群 、對於生命價值的重新衡量、自成一家的詩歌風格,卻是我們重新評估龔氏詩作時不可忽略的價值。
明清之際,世變劇烈,遺民可歌可泣的故事被後人不斷傳誦。但龔鼎孳卻因抉擇成為身仕新朝的「貳臣」和大量看似無意義的交遊唱和詩作,淪為被忽視的一位。詩人龔鼎孳四十三卷的作品忠實載錄了詩歌如何幽微的表露出個人在自我和群體之間若斷若續的拉扯,在酣唱背後處處充滿了對生命的自我檢視。本論文以交遊詩作為研究的對象,倘若龔鼎孳的詩歌研究得以闢出另一種詮釋角度,則本文之貢獻或在於此。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從擱筆梅花句談起:主題的選定與思考
第二節 前人軌跡的爬疏:歷來研究成果概述
第三節 以龔鼎孳為中心的交遊網絡:研究方法闡述
第二章 栖巢如繭的才子人生——龔鼎孳生平及交遊資料考述
第一節 合肥龔與才子韻事
第二節 宦海起伏的仕途生涯
第三節 縱橫複雜的交遊網絡
第三章 龔鼎孳交遊詩作分析(上)
第一節 交遊唱和的醞釀與開展
第二節 友人酬唱的相知相惜
第三節 題畫、壽詞的真情實感
第四章 龔鼎孳交遊詩作分析(下)
第一節 宴飲遊賞的憂樂無端
第二節 九日節令的儀式抒情
第三節 反覆書寫的生存宣告
第五章 詩歌評價與意義
附錄一:龔鼎孳生平資料及書目資料輯錄
附錄二:龔鼎孳詩集版本及收詩概況
附錄三:龔鼎孳生平簡表
附錄四:龔鼎孳題畫詩
附錄五:龔鼎孳詩歌評論摘錄
參考書目
一、古籍原典
〔魏〕何晏等注:《四部要籍注疏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唐〕杜甫著,〔清〕楊倫箋注:《杜詩鏡銓》(台北:華正書局,2000年)
〔唐〕杜牧著,〔清〕馮集梧注:《樊川詩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明〕陳沂:《南京稀見文獻叢刊.金陵古今圖考》(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年)
〔明〕李清:《三垣筆記》(北京市:中華書局,1982年)
〔清〕計六奇:《明季北略》,《中國野史集成》(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清〕杜登春:《社事始末》。收錄在《昭代叢書.戊集》(〔道光〕癸巳世楷堂本)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錢謙益著,〔清〕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錢謙益全集》(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3年)
〔清〕龔鼎孳:《過嶺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四庫禁燬書叢刊》) ,第117冊。
〔清〕龔鼎孳:《定山堂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集部》本),第1402冊。
〔清〕龔鼎孳:《定山堂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集部》本),第1403冊。
〔清〕龔鼎孳:《定山堂詩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集部》本),第1403冊。
〔清〕龔鼎孳:《定山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集部》本),第1403冊。
〔清〕龔鼎孳:《龔端毅公奏疏》(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第23冊。
〔清〕吳梅村著,李學穎集評標校:《吳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顧景星:《白茅堂詩集》(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05冊
〔清〕周亮工:《賴古堂尺牘新鈔》(台北:中華書局,1972年)
〔清〕丁耀亢著,張清古校點:《丁耀亢全集》(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年)
〔清〕方以智:《流寓草》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四庫禁燬叢刊.集部》),第50冊。
〔清〕杜濬:《變雅堂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集部》本),第1394冊。
〔清〕余懷:《板橋雜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子部》本),第1272冊。
〔清〕王士禛著、湛之點校:《香祖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清〕戴璐:《 藤陰雜記》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
〔清﹞魯一同編《白耷山人年譜》民國年間刻本。《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 (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年),第68冊。
〔清〕金鰲:《中國方志叢書.金陵待徵錄》(台北市:成文書局,1983年)
〔清〕王歧纂,賈暉修:康熙《合肥縣志》二十卷。(北京市: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復制中心,1999年)
〔清〕王先謙纂輯:《十二朝東華錄.順治朝》(台北市:文海出版社,1963年)
〔清〕何文煥、丁福保著:《歷代詩話統編.滄浪詩話》(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趙爾巽:《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郭绍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纂:《明人傳記資料索引》(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8年)

二 、近人論著

(一) 專書著作
丁功誼:《錢謙益文學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王熹:《中國節令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王汝濤,蔡生印編注:《白耷山人詩集編年注》(北京:中國文聯,2002年)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江監生:《實用全唐詩詞典》(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
任斌:《方以智年譜》(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 ,頁131。
朱雅琪:《魏晉詩歌中的審美意識》,《古典詩歌研究彙刊.第一輯》(永和:花木蘭出版社,2007年)
朱則杰:《清詩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5年)
安徽文化史編纂工作委員會:《安徽文化史》全三冊。(南京市:南京大學圖書館,2000年)
呂宗力:《中國歷代官制大辭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年)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天津市: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續編》(北京市:中華書局,2006年)
何冠彪:《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97年)
李富民:《明亡清興六十人》(北京市:中國社科出版社,2007年)
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續編》(台北:南天書局,1986年)
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新世說》(台北:明文書局,1986年)
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清代名家詩鈔小傳》(台北:明文書局,1986年)
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皇清書史》(台北:明文書局,1986年)
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貳臣傳》(台北:明文書局,1986年)
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碑傳集補》(台北:明文書局,1986年)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侯仁之:《北京城市歷史地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
政協合肥市文史資料研究會:《合肥文史資料》(合肥市:政協合肥市文史資料研究會,1984年)
馬以鑫:《接受美學新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
孫康宜:《文學的聲音》(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
孫立:《明末清初詩論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時志明:《山魂水魄-明末清初節烈詩人山水詩論》(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夏仁虎:《南京稀見文獻叢刊.秦淮志》(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年)
張仲謀:《貳臣人格》(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6年)
張亨:《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允晨文化,1997年)
張相:《詩詞曲語詞彙釋》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陳敏杰點校:《龔鼎孳詩》(揚州:廣陵書社,2006年)
陳寅恪:《柳如是別傳》(北京:三聯,2001年)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台北:里仁,1997年)
郭英德:《中國古代文人集團與文學風貌》(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郭英德:《明清文學史講演錄》(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台北:巨流出版社,1974年)
曹淑娟:《流變中的書寫——祁彪佳與寓山園林論述》(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
趙以武:《唱和詩研究》(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7年)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趙園:《制度•言論•心態——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董遷:《龔芝麓年譜》(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
裴世俊:《錢謙益詩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詩學》(台北:幼獅文化,1985年) ,頁222。
劉雪鍇、余恕誠著:《李商隱詩歌集解》(台北:洪葉書局,1992年)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和「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台北:學生書局,2001年)
潘承玉:《清初詩壇:卓爾堪與《遺民詩》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廖美玉:《回車:中古詩人的生命印記》。(台北:里仁書局,2007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魏斐德:《洪業》(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謝正光、范金民:《明遺民錄彙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謝正光:《清初詩文與士人交遊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謝正光:《清初人選清初詩彙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關文發、顏廣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5年)
蕭放:《歲時——傳統中國民眾的時間生活》(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錢仲聯輯:《清詩紀事》(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清》(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87年)
嚴迪昌:《清詞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嚴迪昌:《清詩史》上下(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顧啟:《冒襄研究》(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1993年)
顧誠先生紀念暨明清史研究文集編委會編:《顧城先生紀念既明清史研究文集》(鄭
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
龔鵬程:《文學散步》(台北:學生書局,2005年)
Frederic Wakeman,陳蘇鎮等譯:《洪業》(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Robert C.Holub,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台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
Stephen Owen,鄭學勤譯:《追憶》(北京:三聯書局,2004年)
Tobie Meyer-Fong,朱修春譯:《清初揚州文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二)學位論文
王鴻泰:《流動與互動 : 由明清間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測公眾場域的開展》,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王曉順:《龔鼎孳貳臣心態与詩歌創作研究》,大陸暨南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1年。
王小佳:《龔鼎孳詞研究》,大陸四川大學中國古典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06年。
王卓華:《鄧漢儀《詩觀研究》》,大陸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博士論文,2007年。
陳鍾琇:《唐代和詩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1年。
黃雅歆:《清初山水詩研究》,台灣輔仁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1998年。
洪唯婷:《梅村詩悲痛情感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姚旭峰:《明清江南園林演劇研究——從明中葉到清中葉》,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戲曲學專業博士論文,2007年。

(三)單篇論文
王英姿:〈清末龔氏家族刻龔鼎孳著述考〉,《東南文化》04期(2003年),頁81-85。
內山精也:〈蘇軾次韻詞考—以詩詞間所呈現的次韻之異同為中心〉,《中國韻文學
刊》04期(2004年),頁36-41。
馬大勇:〈龔鼎孳與清初詞壇的風雲際會〉,《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37
卷第6期(2000年),頁53-57。
馬大勇:〈清初京師詩界職志龔鼎孳論〉,《中國韻文學刊》01期(2002年),頁36-42。
徐志平:〈杜濬與龔鼎孳之交遊及其心靈衝突研究 〉,《興大中文學報》第十七期(2005年6月),頁241-259。
清水茂作、呂藝譯:〈龔鼎孳論〉,《南京大學學報》03期(1993年),頁109-115。
裴世俊:〈江左三大家降臣詩群探論〉,《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期
(2003年4月),頁49-53。
馮乾:〈杜詩典範與清初詩風的遞嬗〉,《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49期
(2002年),頁126-133。
劉麗:〈失路之悲、故國之思—龔鼎孳詩歌發微〉,《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
6月),頁93-96。
岡本さえ〈貳臣論〉,《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68,(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
究所,1976年) ,頁101-17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