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書
干寶,《搜神記》,台北:里仁,1982年。
《中國各民族宗教與神話大詞典》編審委員會編,《中國各民族宗教與神話大辭典》,北京:學苑出版社,1990年10月,第一版。
《中縣文獻》:臺中縣:臺中縣政府,1979年。
中華神農大帝協進會印贈,《全國奉祀神農大帝宮、廟、殿、堂、壇通訊錄》,台北縣:三重,2007年1月。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台北:聯經,1989年12月初版。
仇德哉,《臺灣之寺廟與神明(二)》,臺中:臺灣省文委員會,1984年。
仇德哉,《臺灣廟神傳》,雲林縣:信通書局,1979年8月16日初版。
王必昌總輯,《重修臺灣縣志》(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年。
王孝廉, 《中國的神話世界—各民族的創世神話及信仰(下)》,台北:時報文化,1987年。
司馬遷等著,二十五史編輯委員會編,《二十五史》,台北:藝文,1958年。
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經部.禮部(第三十一冊)》,北京:商務,2005年。
朱尉良等撰述;施添福總編纂,《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二,臺中縣(二)》,南投市:臺灣文獻館,1999年。
呂理政,《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臺北市:稻香,1992年。
李汝和主修:《臺灣省通志.卷二人民志.宗教篇》,台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1年6月30日。
沈茂蔭,《苗栗縣志(第二冊)》,臺北市:臺灣銀行,1962年12月。
阮昌銳,《中國民間宗教之研究》,台北市:臺灣省立博物館出版部,1990年6月。
忠和村朝安宮,《忠和村朝安宮中華民國96年歲次丁亥年農民曆》,台中縣:龍井鄉,2007年。
林百川,林學源,《樹杞林志》,台北市:臺灣銀行,1960年1月出版。
林美容,《高雄縣民間信仰》,高雄縣:高雄縣政府,1997年4月。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台灣社會》,台北縣:博揚文化,2006年3月初版一刷。
林美容,《台灣文化與歷史的重構》,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6年8月初版第一刷。
林慶宏研究主持,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高雄市客家族群史研究》,高雄市 :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0年。
林衡道,《臺灣歷史民俗》,台北:黎明,1988年。
邱秀英,《花蓮地區客家信仰的轉變: 以吉安鄉五穀宮為例》,臺北市 : 蘭臺出版 : 蘭臺網路出版商務公司,2006年12月。
邱其泉總編輯,《苗栗縣公館鄉公館五穀宮慶成祈安福醮紀念特刊,苗栗縣:公館五穀宮管理委員會》,2007年6月30日。
青雲宮發行,《認識神農大帝與道教》,高雄縣:財團法人高雄縣大社鄉青雲宮,2004年。
吳進喜、施添福,《高雄縣聚落發展史》,高雄縣:高雄縣政府,1997。
吳瀛濤,《臺灣民俗》,台北市:眾文圖書,1990年2月再版。
姜義鎮,《台灣鄉土神明》,台北:臺原,1995年。
姚誠,《洄瀾神境—花蓮的寺廟與神明》,花蓮:花蓮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6月30日。
施添福總纂,《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三.苗栗縣(上)》,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6年10月。
柯培元,《噶瑪蘭志略》,臺北市:臺灣銀行,1961年1月。
洪敏麟、陳漢光、廖漢臣編,《臺灣堡圖集》,台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9年6月30日。
洪慶峰等編,《臺中縣大甲溪流域開發史》,台中縣:台中縣文化中心,1989年。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第一冊)》,臺北市:臺灣銀行,1961年11月。
苗栗市誌編纂委員會編輯,《苗栗市誌》,苗栗市:苗栗市公所,2004年12月20日修訂再版。
苗栗縣政府,《苗栗縣志》,苗栗縣:苗栗縣政府,1982年。
徐曉望,〈21世紀閩臺民間信仰的研究〉,收錄戴晨京編輯《中國宗教學(第一輯)》,北京:柯藍博泰印務有限公司,2003年4月第1版。
徐曉望,《媽祖的子民—閩台海洋文化研究》,上海:學林,1999年12月第1版第1刷。
班固,《白虎通》,台北:黎明,1996年。
班固,《白虎通義》,台北:台灣商務,1984年。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辭典》,台北:華世,1987,頁197。
袁珂,《古神話選釋》,台北:長安,1986年6月。
袁珂,《神話論文集》,臺北:漢京,1987年1月。
袁珂注,《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1995年。
馬繡,《繹史》,臺北市:臺灣商務,1983年。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北巿: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高誘註,《呂氏春秋》,臺北縣:藝文,1974年。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1991年11月第四次印行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市:聯經,2000年。
康培德編纂,《續修花蓮縣志.(民國七一年至民國九○年).族群篇》,花蓮縣:花蓮縣政府,2005年。
連橫,《臺灣通史(第一冊) 》,臺北市:臺灣銀行,1962年2月。
連橫,《臺灣通史(第四冊)》,臺北市:臺灣銀行,1962年2月
連橫,《臺灣通史(第五冊)》,臺北市:臺灣銀行,1962年2月。
張伯鋒等撰述,施添福總編纂,《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二,台中縣(一)》,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06年10月初版。
張炎憲主編,胡清正、陳存良、許禎庭、林彩紋譯,《台北廳誌》,台北縣: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7月。
郭進德、陳大康、簡有慶編輯,《士林神農宮二百六十週年紀念特刊》,台北市:財團法人台北市士林神農宮董事會。
陳文達,《臺灣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1961年。
陳正祥,《臺灣地名辭典》,台北市:南天,1993年12月2版一刷。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北市:臺灣銀行,1963年8月。
陳炎正主編,《大安鄉志》,台中縣:大安鄉公所,1989年11月。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臺北市:臺灣銀行,1963年3月。
陳淑均總纂;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噶瑪蘭廳志》,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年。
陳運棟編纂,《重修苗栗縣志.卷八.宗教志》,苗栗縣:苗栗縣政府,2007年4月。
曾鵬雲、曾逢辰,《新竹縣志初稿(第一冊)》,臺北市:臺灣銀行,1959年11月。
湯熙勇主編,《臺北市地名與路街沿革史》,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2年12月。
黃秀政《台中縣海線開發史—附冊各鄉耆老座談會紀錄》,臺中縣: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1年。
黃秀政著,《台中縣海線開發史—附冊各鄉鎮耆老座談會紀錄》,豐原市: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1年12月。
黃鼎松編纂,《重修苗栗縣志•宗教志》,苗栗縣:苗栗縣政府,2007年4月。
黃麗馨編輯,《全國寺廟名冊》,臺北市:內政部,2004年11月第二版。
董芳苑,《臺灣民間宗教信仰》台北:長青文化,1984。
道教青雲宮圖書館,《認識神農大帝與道教》,高雄縣:財團法人高雄縣大社鄉青雲宮,2004年。
《臺灣史料研究》,臺北市: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3年。
臺南市政府編,《臺南市志》,臺南市:臺南市政府,1978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福建通志臺灣府(第一冊)》,臺北市:臺灣銀行,1960年8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地輿全圖》,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通志(第四冊)》,臺北市:臺灣銀行,1962年5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通志臺灣府》,臺北市:臺灣銀行,1960年8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天妃顯聖錄》,臺北市:臺灣銀行,1960年3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新竹縣志初稿》,臺北巿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府輿圖纂要(第三冊)》,臺北市:臺灣銀行,1963年11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教育碑記》,臺北市:臺灣銀行,1959年7月。
劉安著,張雙棣撰,《淮南子校釋(下)》,北京:北京大學,1997年。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第一冊) 》,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第二冊),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劉枝萬,《中國民間信仰論集》,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1年三刷。
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市:聯經,2002年8月初版第五刷。
蔡振豐,《苑�塈荂n,臺北市:臺灣銀行,1958年。
蔡淵洯〈清代臺灣的移墾社會〉,收錄於瞿海源、章英華編,《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上冊)》,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6年6月。
諸家著,《樹杞林志.苑�塈荂n,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鄭志明,《臺灣傳統信仰的宗教詮釋》,台北:大元,2005年4月。
鄭懿瀛文字撰稿,《三重市志.續編》,三重市:北縣三重市公所,2005年7月。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 :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臺北市:里仁,1982年。
應邵撰,《風俗通義》,臺北市:商務,1965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市:聯經,1984年3月2日。
謝金鑾、鄭兼才,《續修臺灣縣志(第一冊)》,臺北市:臺灣銀行,1962年6月。
鍾宗憲,《民間文學與民間文化采風》,台北市:里仁書局,2006年2月10日初版。
鍾宗憲,《炎帝神農信仰》,北京市:學苑出版社,1994年。
鍾宗憲:《神農大帝—五穀王》,台北:稻田,2001年1月第一版第一刷。
瞿海源,《宗教與社會》,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2002年12月16日初版一刷。
不著撰人,〈五鶴山五穀宮概況簡介〉。
不著撰人,〈竹南五穀先帝宮簡介〉。
不著撰人,台南縣永康市開天宮管理委員會編印,《開天宮史誌》。
不著撰人,《台灣地圖大全》,台北市:大輿出版社,2007年3月。
不著撰人,《忠和村朝安宮中華民國96年歲次丁亥年農民曆》,台中縣:龍井鄉,2007年。
不著撰人,《朝安宮農民曆》。
不著撰人,《福興宮廟誌》。
翻譯著作
片岡巖著,陳金田譯,《臺灣風俗誌》,台北市: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5月,二版三刷。
伊能嘉矩原著,簡榮聰發行,《臺灣文化志(上卷)中譯本》,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1年6月。
伊能嘉矩原著,簡榮聰發行,《臺灣文化志(中卷)中譯本》,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1年6月。
伊能嘉矩原著,簡榮聰發行,《臺灣文化志(下卷)中譯本》,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年6月。
江燦騰主編,增田福太郎原著,黃有興中譯,《臺灣宗教信仰》,臺北市:東大圖書,2005年5月初版一刷。
張炎憲主編,胡清正等譯,《台北廳誌》,台北縣: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7月。
鈴木清一郎,馮作民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市:眾文,1994年5月一版二刷。
臺灣慣習研究會原著,黃文新編譯,《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參卷上》,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8年6月。
臺灣總督府,《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臺北:小塚商店印刷工場,大正八年三月三十一日發行。
梶原通好原著,李文祺、曾美津、鄭美方譯,《台灣農民的生活節俗》,台北市:臺原,1994年3月。
期刊
陳碧,〈1980年代以來閩台的媽祖研究〉,《臺灣源流》,2007年3月,38期春季刊,頁136-148。石萬壽,〈媽祖身世傳說的演變〉,《臺灣文獻》,第44卷第2、3期,1993年,頁45-55。李東華,〈從海洋發展史的觀點看「海洋文化」的內涵〉,《海洋文化學刊》,2005年12月創刊號,頁265-268。李豐楙〈媽祖傳說的原始及其演變〉,《民俗曲藝》,第25期合刊,1983年7月,頁119-152。張崑振,〈清代臺灣方志所載官祀建築之時代意義〉,《臺灣文獻》,第56卷,第2期,2005年6月30日,頁1-22。莊伯和,〈弘身牛頭,龍顏大脣--話神農大帝的形象〉,《傳統藝術》,第19期,2002年,頁10-11。莊萬壽,〈台灣海洋文化之初探〉,《中國學術年刊》,第18期,1997年3月,頁303-316、442-443。陳國強,〈臺灣海洋文化的人類學研究〉,《臺灣源流》,1997年6月30日夏季刊,頁94-99。陳清香,〈神佛的容顏,從神像的人性到佛像的悟性〉,《傳統藝術》,2005年2月, 頁22-31。劉枝萬,〈清代臺灣之寺廟〉,《臺北文獻》第四期,2003年,頁101-102。劉枝萬〈臺灣省寺廟教堂(名稱主神地址)調查表〉,《臺灣文獻》第11卷第2期 ,1960年6月, 頁37-236。潘朝陽,〈文化地理觀點中的海洋與文化〉,第1期,2005年12月,頁277-290。
鄭志明 ,〈心靈藥方,妙手回春—談台灣藥籤文化〉,《傳統藝術》第19卷,2002年6月,頁12-14。謝貴文,〈論後勁鳳屏宮的神農信仰〉,《高市文獻》,第19卷第3期,2006年9月,頁117-130。鍾宗憲,〈尋覓百草中的神秘解藥—神農大帝的傳說與信仰〉,《傳統藝術》卷十九,2002年6月,頁7-9。會議論文集
林美容,〈海洋宗教與民俗—從媽祖與王爺信仰說起〉,吳密察等著《海洋文化與歷史》,臺北市:胡氏圖書,2003年6月。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收錄於張炎憲編,《中國海洋發展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未出版講稿
王志宇〈民間信仰與村史——以地方志編纂經驗為例〉(本篇為王志宇於「臺南
大學台灣文化所台灣民間信仰專題講座」講稿)
碩博士論文
周育聖,《台灣神話傳說與故事中的海洋文化》,臺灣師範大學語言研究所,2006年。
黃琡玲,《臺灣清代城內官制建築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建築學系,2001年。
網路資料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二十五史》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近代中國地圖與空照影像資料庫台灣歷史地圖查詢系統http://webgis.sinica.edu.tw/website/htwn/viewer.htm
內政部地名查詢系統http://placesearch.moi.gov.tw/tgnis_query/link.php?cid=1
國小社會領域輔導團部落 台灣地圖http://blog.ilc.edu.tw/blog/blog/1474/post/3740/14173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6%96%E9%A1%B5&variant=
zh-tw
臺灣大學圖書館特藏資料http://www.lib.ntu.edu.tw/CG/resources/Taiwan/taiwan1.htm
臺灣地區地名整合檢索系統 http://gissrv3.sinica.edu.tw/tgnis_query/link.php?ci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