ㄧ、中文部份
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2006)。新世紀的家庭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文科(譯)(2002)。J.L.Phillips著。皮亞傑式兒童心理學與應用(Piaget’s Theory:A Primer)。台北市:心理。
王芃、何琦瑜、蔣士棋(2005)。從數字看台灣家庭變貌。天下雜誌,335,130-134。王春美(2001)。父母知覺與祖輩親職教養行為一致性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王若甯(2006)。淺談藝術鑑賞教育之應用。幼兒教育,283,13-14。
王桂甚(2000)。美術學科教學知識與教學行為之探討--美術教師與幼教教師之比較。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王敬仁(譯)(2003)。Don.D.,G.D.Mckay&J.S. Dinkmeyer著。成為有效能的父母系統化訓練法2-幼兒期教養法(Parenting Young Children)。台北市:遠流。
王靜如、宋明君、劉惠婷(2007)。學前特殊幼兒之篩檢評估。幼教資訊,201;2-9。王黛玉(2004)。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同儕關係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台北縣家庭教育中心(2006)。臺北縣「新家庭運動-幸福家庭123」親子手冊。2007年8月12日,取自http://edu.tpc.edu.tw/edu/ftproot/O/17387.doc
宇沙(譯)(1995)。Don.Dinkmeyer,Gary.D.Mckay,James.S. Dinkmeyer&Joyce.L.Mckay著。成為有效能的父母系統化訓練法4-有效能的父母(The Effect Parent)。台北市:遠流。
朱瑛、蔡其蓁(譯)(2004)。P.G.Ramsey 著。多元世界的教與學:兒童的多元文化教育(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a Diverse World:Multicultural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 )。台北市:心理。
江佳樺(2005)。彰化地區家長對其國小子女選擇安親才藝班消費決策傾向之探討。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行政院主計處(2006)。台灣家庭型態變遷。2007年9月23日取自http://www1.stat.gov.tw/public/Data/662814133871.pdf
行政院主計處(2006)。家庭概況。2007年9月15日取自http://www.stat.gov.tw/public/Attachment/79139135671.doc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8)。職業分類資訊查詢系統。2007年9月23日取自http://www2.evta.gov.tw/odict/srch.htm
何琦瑜(2005)。家庭生活體驗大調查:台灣父母做得好嗎?天下雜誌,335,120-127。何福田(2005)。課後學習才是課業壓力的主因。研習資訊,22(5),1-5。吳正峰、陳姿伶(2002)。影響兒童才藝費用因素之探討-以台灣地區為例。國教輔導,41(6),16-23。
吳秋鋒(2002)。父母的教育程度、職業與教養信念及參與子女學習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吳淑蘭(2006)。幼兒美勞創作活動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惠琴(2004)。幼兒繪畫表現形式與自我概念之研究-以原住民及一般幼兒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吳麗媛、楊淑朱、楊承達、楊曉苓、林妙徽、林玉霞、梁珀華(譯)(2005)。J.L.Frost,S.C.Wortham,&S.Reifel著。幼兒遊戲與發展理論(Play and Child Development)。台北市:華騰。
呂素美(1991)。幼兒才藝面面觀。學前教育,14(9),3-9。
李秉穎(2004)。家長選擇幼稚園之決策行為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李盈節(2006)。少子化小孩錢更好賺:6個口袋養1個小孩的賺錢商機。Smart智富月刊,100,162-165。
李偉文(2007)。要不要送孩子上才藝班。96年10月10日取自http://211.20.186.50/sow/archive/2007/02/07/148002.html
李敏雯(2006)。影響家長選擇幼兒課後才藝班因素之研究-以台北縣公立幼稚園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淑貞(2005)。繪畫活動對害羞兒童輔導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李雪莉(2005)。被安排的人生。天下雜誌,335,140-146。李雪莉(2007)。別當直升機父母。天下雜誌,368,106-120。李駱遜(2006)。兒童才藝班。親子教育資源網。2007年7月11日取自http://blog.sina.com.tw/joyschool/article.php?pbgid=25721&entryid=65457。
李瓊慧(2008)。高雄市幼稚園教師運用高雄市立美術館資源之現況與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幼兒教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杜聲鋒(1988)。皮亞傑及其思想。台北市:遠流。
杜麗君(2003)。洛克關於父母教養子女主張及其幼兒教育蘊義。國立台北市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汪詠黛(1995)。兒童才藝班現況與思考。文訊,114,25-28。谷瑞勉(譯)(1999)。L.E.Berk &A.Winsler著。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Scaffolding Children’s Learning:Vygotsk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台北市:心理。
幸曼玲(1995)。如何激發孩子的潛能。文訊,114,19-20。林佑璐(2006)。家長對兒童課後照顧服務品質與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市公立國小低年級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妍伶(2006)。藝術教育就在生活感受中。幼兒教育,283,11-12。
林秀芬(2002)。多元智能應用於國小藝術教育課程之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俊宏(2006)。補習教育透視鏡。桃園縣政府教育局電子報12期。96年10月10日取自http://game.tyc.edu.tw/e_paper/index.php?show_topic_detail=yes&topic=7&num=485
林晏如(2006)。家長選擇國小學童課後托育中心因素之研究。實踐大學企業創新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料網,095SCC00780007。林海清(2005)。學生課後學習問題面面觀。研習資訊,22(5),6-15。林惠雅(2000)。教養陷阱TOP20:20個父母常犯的教養陷阱。台北市:信誼。
姜得勝(2004)。台灣家庭結構之巨變與其衝擊。台灣教育,630,2-13。
施美菁(2005)。鷹架學習概念應用於幼稚園藝術教學情境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洪聖陽(2002)。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依附關係與生涯成熟之關係研究。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洪瑩潔(2004)。學齡前兒童家長教育選擇權與選擇行為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料網,092NCYU0096012。范瓊芳(2002)。幼兒繪畫心理分析與輔導:家庭動力繪畫的探討。台北市:心理。
唐富美、徐德成、巫雲風、劉秋燕(2003)。尋找方案的起點:藝術課程在方案教學中的詮釋。臺中市:四季文教。
夏勳(1884)主編。多田信作著。幼兒美術教育。台北市:世界文物。
孫敏芝(1995)。才藝班現象背後的省思。文訊,114,23-24。徐慧佳(2005)。國民小學美術才能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馬婉珍(2004)。孩子的才藝班怎麼挑?錢雜誌,216,166-171。康淑雲(2004)。臺北市幼稚園家長教育選擇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明敏摘要。M. Greene著。藝術、存在與教育。2007年8月12日取自。http://www.tw.org/wave/th5.txt
張春桂(2004)。國小學童課後補習狀況與家長決策行為之探討~以台南市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師在職進修社會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張耿彬(2005)。從幼兒繪畫內容探討幼兒認知、環境因素與幼兒繪畫的關係。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料網,094NTTTC096007。教育部(1987)。幼稚園課程標準。台北市:正中。
教育部(199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國教司。
教育部(2000)。幼稚教育課程綱要研訂報告。台北市:教育部國教司。
教育部統計處(2007)。95年出生嬰兒。2007年9月24日取自http://www1.stat.gov.tw/public/Data/761516391971.pdf
教育部統計處(2007)。95年嬰兒出生人數。2007年9月24日取自http://www1.stat.gov.tw/public/Data/713016462771.pdf。
教育部統計處(2007)。95學年度國中小外籍配偶子女學生比率。96年9月24日取自http://www1.stat.gov.tw/public/Data/73317542871.pdf。
教育部統計處(2007)。95學年度學生人數統計。2007年9月24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data/serial/b.xls。
梁瑞育(2005)。國小高年級學生參與藝術空間作品展覽對其藝術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教育處教師在職進修美勞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莊雅涵(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參與子女學習活動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許芳菊(2005)。父母最常犯的十大錯誤。天下雜誌,335,210-212。許芳菊(2007)。從「心」學做好父母。天下雜誌,368,200-217。許信雄(譯)(1999)。B.S.Engel著。幼兒藝術(Considering children’s art:Why and how to value their works)。台北市:華騰。
許淑裕(2007)。由幸福家庭1.2.3.之政策宣導〜談家長參與幼兒活動的重要。幼教資訊,201;23-25。郭妙芳(譯)(2003)。R. Althouse, M. H. Johnson &S. T. Mitchell著。創造學習的色彩:視覺藝術與幼教課程的統整(The colors of learning ~Integrating the visual arts into the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台北市:光佑。
郭金蓮(2004)。國民小學級任教師美勞教學專門能力之調查研究─以台中縣豐洲國小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郭靜晃(1995)。從兒童發展觀點來看才藝教育。文訊,114,16-18。陳文德(2003)。教孩子發揮潛能:0〜六歲幼兒智慧教育啟蒙。臺北市:遠流。
陳正乾(1995)。從維高斯基(Vygotsky)的理論來討論其對幼兒教育的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4,14-19。陳俊升(2003)。幼兒教育市場消費行為之研究-以台中地區家長選擇幼兒教育機構的歷程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陳美如(1998)。從Vygotsky最佳發展區的理念看閱讀與寫作教學。2007年8月12日,取自http://www.naer.edu.tw/pcontent/TeachActive/u_ActiveMatter.asp?id=166&mkind=2&mcid=86&taid=195
陳美如(2005)。課後教育的理解與思考。研習資訊,22(5),22-27。陳美娜(2006)。家長對其子女選擇才藝班消費決策傾向之探討。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料網,095DWU00331026。陳若雲、賴佳慧(1996)。才藝教學面面觀。新幼教,10,4-16。
陳桂淑(2007)。美術館教育性展覽之家庭觀眾參觀行為研究---以國美館「See.戲」教育展之家庭觀眾為例。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陳淑敏(1994)。Vygotsky的心理發展理論和教育。屏東師院學報,7,119-144。陳淑敏(1995)。Vygotsky「最近發展區」概念內涵的探討。屏東師院學報,8,503-526。陳淑敏(2001)。幼稚園建構教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陳琦茂(2000)。少年父母教養知覺與親子衝突之研究-未犯罪與犯罪少年之比較。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雅玟(2003)。大台北地區家長對其學齡子女才藝班消費決策取向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瑤華(1996)編著。兒童美術教學講座。台北市:藝術家。陳築萱(2007)。美術館親子觀眾互動模式與美感經驗之關聯性研究-以台北市立美術館2006、2007年典藏常設展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
陳篤正(1998)。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幼兒美術篇。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陳麗蓮(2007)。幼兒母親在工作與家庭之間的教養經驗。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陳麗霜(2006)。幼兒才藝教學:What?who?how!幼兒教育,283,22-23。
彭森明(2000)。如何促進學校、家庭、及社會的教育夥伴關係。文教新潮,5(3)。2007年7月11日取自http://www.tw.org彭森明(2001)。漫談育兒方策。文教新潮,6(4)。2007年7月11日取自http://www.tw.org游乾桂(1992)。做個有執照的父母。台北市:小暢書房。
湯芝萱(1995)。讓孩子多才多藝起來:「兒童才藝教育」座談會。文訊,114,29-33。程顯光(2007)。國小學生家庭對子女教育投資現況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馮惠雪(2004)。苗栗縣國小美術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黃壬來(1988)。幼兒造形藝術教學-統合理論之應用。台北市:五南。
黃美廉(1998)。家家都有藝術家:親子EQ與美學。台北市:心理。
黃迺毓(1994)。回轉像小孩:給沒有學過做父母的父母。台北市:宇宙光。
黃迺毓(1995)。才藝素養需要長期的薰陶。文訊,114,21-22。黃啟倫(2006)。藝術魔法書:兒童西洋美術鑑賞入門。台北市:雄獅。
黃懷萱(2006)。父母的社經地位、管教方式及親子關係與兒童學業成就關係之探討。台南女子技術學院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TWCAT115014。楊淑雯(2004)。高雄市國小教師對才藝教育價值的認知與學齡兒童參加才藝班的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楊智強(2002)。國小學童對舞蹈運動之消費行為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楊毓菁(2006a)。賴聲川:找到孩子的深度-創意父母才有創意小孩。學前教育,8,32-33。楊毓菁(2006b)。盡情塗鴉引爆創造力。學前教育,9,43-46。楊瑛慧(2006)。父母教養態度對幼兒解決問題能力之影響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葉巧倩(2006)。台北地區學齡前學習音樂兒童氣質與父母教養態度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廖純雅(2005)。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挫折容忍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熊哲宏、李其維(2002)。論兒童的文化發展與個體發展的統一 -維果茨基與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的整合研究論綱。當代華人教育學報,4(2)。2007年7月11日取自http://www.fed.cuhk.edu.hk/%7Ehkier/jecc/journallist.htm
趙文德(2004)。父母教養類型的一致性與國中生心理健康的關連性分析:以憂鬱為例。國立台北市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劉金蘭 (2005)。台中市托兒所幼生父母教養取向、參與親職教育與親職教育安排期望相關性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PCCU1216011。劉振源(2005)。通過美術的兒童教育。台北市:藝術家。
潘元石(1989)。幼兒畫教學藝術。台北市:信誼。
潘玉鳳(2003)。親子關係團體之父母教養與互動歷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潘盈君(2003)。民間兒童美術補習班個案研究:以永和BJ兒童美術教育中心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蔡娟娟(2005)。台中市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影響子女視覺藝術學習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教育處教師在職進修美勞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蔡敏玲(1995)。在文化脈絡中創塑意義:從Vygotsky的理論思考「文化刺激」的議題。教育資料與研究,4,20-24。蔡淑娟(2007)。請把兒童創意畫還給孩子們。幼教資訊,201,37-39。蔡瑜文(2003)。台北市幼稚園家長對學前教育選擇權之認知與實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TPTC576061。鄭明進(1986)。幼兒美術教育。台北市:洪健全教育文化基金會。
蕭世慧(2005)。高中職生父母教養方式、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親子教育生活(1999)。怎樣培養孩子的美感?親子教育生活,3,22。
親子教育生活(1999)。讓孩子快樂塗鴉。親子教育生活,3,24。
賴金英(2005)。台灣地區國小美術班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教育處教師在職進修美勞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錢得龍(2005)。才藝學習氾濫,父母怎麼辦?師友,458,50-54。
龍玉珊(2006)。陶藝教學面面觀。幼兒教育,283,15-16。
謝青儒 (2002)。父母參與與子女性別角色概念、性格特質、幸福感及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鍾美楨(2006)。台中市托育機構家長的服務行銷認知與對機構忠誠度之相關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藍先茜(2001)。不考不教公校藝術教育推動乏力。文教新潮,6(3)。2007年7月11日取自http://www.tw.org/newwaves/63/4-18.html
顏秀真(2000)。受歡迎與被拒絕國小一年級兒童之行為特質與父母教養行為之比較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蘇秀枝(2005)。國小學童課後托育、補習才藝與學業成就、行為適應之關係-以台中縣大里市為例。朝陽人文社會學刊,3(1),173-223。蘇芳儀(2007)。幼兒園美術老師教學實務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David Dai(2000)。多元智力理論:背景、意義、問題。文教新潮,5(3)。2007年7月11日取自http://www.tw.org/newwaves/53/1-10.html
二、西文部份
Adejumo, C. O.(2002). Five way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art in the schools. Art Education, 55(5), 7-11.
Baghban, M.(1992).What happens to children''s draw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Spring Conferenc of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 of English ,Washington, DC.
Bilsky, W. & Schwartz, S. H(1987). Toward a universal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human valu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3), 550-562.
Dickinson, D.(1993). Why are the arts important? 2007年8月12日,取自http://www.newhorizons.org/strategies/arts/dickinson_why_arts.htm
Finnegan, J. E. E.(2001).Looking at art with toddlers. Art Education, 55(5), 40-45.
Fitzhugh,L.(2002). Filling the Gap in After-School Arts Education. 2007年8月12日,取自http://www.newhorizons.org/strategies/arts/fitzhugh.htm
Fowler, C.(1991).Every child needs the arts. 2007年8月12日,取自http://www.newhorizons.org/future/Creating_the_Future/crfut_fowler.html
Hamblen, K. A.(2003). Local art knowledge:Within children’s art work and outside school culture. Visual Arts Research, 29, 109-119.
Hanes, J. M. & Weisman(2000). Observing a child use drawing to find meaning. Art Eduction, 53(1), 6-11.
Kowalchuk, E. A.& Stone, D. L.(2003). Art education courses for elementary teachers:What really happens?Visual Arts Research, 29, 144-154.
Lowenfeld, V., & Brittain, V. L. (1970).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5th ed.). New York: Macmillan.
Lumsden, L. S.(1995). To Learn or Not To Learn: Understanding Student Motivation. OSSC Report, 35(2),1-11.
Mcghee, K. D. & Slutsky, U. (2003). Preparing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to use art in the classroom:Inspirations from Reggio Emilia. Art Eduction, 56(4), 12-23.
Nishida, M. & Strobino, J.(2005).Art Therapy with a Hemodialysis Patient: A Case Analysis. Art Therap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 22(4),221-226.
Perrin, S.(1997). The Arts are Nice, But••• 2007年8月12日,取自http://www.newhorizons.org/strategies/arts/cabc/perrin1.htm
Safranski, J.(1994).Improving student and parent attitudes towards visual arts. Master’s Action Research Project, Saint Xavier University of Illinois.
Stephen, V. P.(1996).The visual arts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Diverse and emerging voic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of Teacher Educators ,St. Louis, MO.
Steven, M.(2002).Art and writing: Activities for families with children ages 3 to 5. 2007年8月12日,取自http://www.pbskids.org/lions.
Stokrocki, M(2000). Sociocultural influences on Brazilian children’s drawing. Art Eduction, 53(1), 12-17.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Tetac Mentors(2002). Integrated curriculum:Possibilities for the Art. Art Eduction, 55(3), 12-22.
Toku, M.(2001).Cross-cultural analysis of artistic development:Drawing by Japanese and U.S. children. Visual Arts Research, 27(1), 4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