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文岑(2007)。網路語言之探究。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4,2007年11月1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64/index.htm
王明禮(1996)。網路空間匿名言論之管制。資訊法務透析,1996年3 月,31-36 頁。尹玫君(2004)。國小學生資訊倫理態度和行為的探討。南大學報,38(2),1-21。
向志強、陳湘、劉明德(2001)。生活禮儀。台北市:揚智文化。
朱政騏(2003)。BBS 討論區注音文的使用與禁用。學生學術研討會,2007年11月15,取自http://www3.nccu.edu.tw/~g1254015/sociology/2003/22/22-t.pdf
何兆偉(2007)。解開網路符號的密碼─以符號學觀點分析網路文化之表情符號。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5,2007年11月1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65/index.htm.
吳怡貞(2006)。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課程之系統化教學設計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台北市。吳明隆、林振欽(2005)。資訊科技與教學應用:議題、理論與實務。台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吳美瑩(2001)。網路成文規範與使用者行為之初探-以台大椰林風情BBS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吳筱玫(2003)。網路傳播概論。台北市:智勝文化。
李怡志(2004)。注音文統計、用法及例句表。2007 年11 月6 日,取自http://www.richyli.com/report/2004_10_13_ZYW3.htm
李科逸(1999)。網際網路之隱私保護。資訊法務透析,1999年3月,12-28。林佳旺(2003)。國小網路素養課程系統化教學設計之行動研究-以「六年級網路互動安全課程」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林吉祥(2004)。網路倫理議題與網路禮儀對教育的啟示。國教新知,50(4),93-103。
邱秋娟(譯)(2004)。大衛安格爾、布蘭特海斯勒 著。英文Email寫作修辭「The element of E-mail Stytle」。台北市:臺灣培生教育發行。
邱浩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
施懿珊(2007)。國小高年級學生資訊倫理數位教材之設計與發展。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系在職碩士專班論文,台北市。高嘉蓮(譯)(2000)。染谷泰正 著。E-mail英文高手。。台北市:經典傳訊。
國家圖書館(1998)。網路禮節。2007年10月10日,取自http://infotrip.ncl.edu.tw/law/etiquette.html.
教育部(2001)。台灣學術網路管理原則。2007年10月15日,取自
教育部(2003)。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07年12月10日,取自2007年10月15日,取自http://epaper.edu.tw/12edu/news09_course.php
梁朝雲(1997)。網路社會素養:電子郵件的禮儀。新聞學研究,54,53-74。
許平福(2005)。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與網路倫理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台南市。
許玉霞(2006)。國小學童網路使用現況及網路素養之研究--以臺北縣偏遠地區高年級學童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許怡安(2000)。兒童網路使用與網路媒體素養之研究--以台北縣市國小高年級
許誌宏(2006)。國小學童網路媒體素養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高雄市。郭芳瑜(2000)。師範院校學生之網路倫理態度與行為之研究。台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郭嚴淨(譯)(2001)。Andrew, E. B. 著。網路英文。台北市:經典傳訊。
陳青芳、蔣超、晏笳(2001)。網絡聊天室中的人際溝通狀況。青年研究,5,30-35。
陳炳男(2002)。國小學生網路素養極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陳苡宣(2005)。電腦、網路與誘惑-小學生如何健康玩網路。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0,2007年11月1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0/index.htm.
黃馨慧、柯澍馨(2000)。生活禮儀。台北縣蘆洲鄉:空大。
楊蕙芳(2006,5月18日)。沈浸網路語言,有損表達能力。國語日報第二版。
葉淑菁(2003)。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倫理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旖玫恩(1998)。使用英語上網路,網路禮儀九條通。網路生活雜誌,23,44-45。
廖筠怡(2005)。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及其父母參與兒童網路活動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所碩士論文,台南市。趙建豐(2005)。網路質性評量系統之設計與發展及實施成效-以國小寫作評量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建人、柯菁菁、陳協志(2004)。資訊倫理與社會:重建網路社會新秩序。台北縣五股鄉:普林斯頓國際。
劉清彥(譯)(2000)。伊莉莎白.詹姆斯,卡蘿.巴金 著。親子禮儀魔法書。台北市:國際村。
潘美岑、黃聖哲(無日期)。網路語言之初探研究—語言學習理論的取徑。2007年11月10日,取自http://teens.theweb.org.tw/iscenter/conference2002/thesis/files/20020515155620140.119.150.90.doc
學童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盧諭緯(1998)。說文解字:初探網路語言現象及其社會意義。第二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蕭顯勝、鄭琮生(2005)。為網路學習平台加入影音即時傳訊功能。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8(6),30-39。
謝光萍、吳怡宣(譯)(2006)。Crispin Thurlow, Laura Lengel, Alice Tomic 著。電腦中介傳播 : 人際互動與網際網路。台北縣:韋伯。
謝佩純(2005)。台南市國中生網路素養與資訊課程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資訊傳播係碩士班論文,台南縣。簡志宇(2005)。網路本無害,網路禮儀、人格教育最重要。2007年11月3日,取自:教師網路素養與認知網http://eteacher.edu.tw/personage/mainPersonageDetail.asp?id=27
簡榮宗(2006)。專題論述-網路上資訊隱私權保障問題之研究。2007年12月10日,取自:權平法律資訊網:http://www.cyberlawyer.com.tw/alan4-0801.html。
蘇怡如(2005)。中學生網路禮儀課程設計、發展與評鑑。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西文部分
Belilos, C.(1998). Networking on The Net Professionalism, Ethics And Courtesy Online. Retrieved Nov. 3, 2007, from Nethttp://www.easytraining.com/networking.htm
CyberSmart (2005). CyberSmart curriculum. Retrieved Oct. 3, 2007, from
http://www.cybersmartcurriculum.org/.
Espinosa, R. M. (1999). Netiquette: Online rules of the road. Retrieved Jan 2, 2005,
from http://www.newsherald.com/neteffect/archive/nk020799.htm.
Faber, J. P. (1997). Lessons in netiquette. U+S+ Kids, 10 (3), 28.
Hambridge, S. (1995). Netiquette guidelines. Retrieved Nov 1, 2007, from http://www.stanton.dtcc.edu/stanton/cs/rfc1855.html.
Hauptman, R., & Motin, S. (1994). The Internet, cyberethics, and virtual morality, Online, 18(2), pp.8-9.
Johnson, D. G. (2001). Ethics and the Internet: Ethics online. Computer Ethics (3th
ed.). New Jersey: Upper Saddle River.
Kayany, J. (no date). Internet Etiquette (Netiquette). Retrieved Oct 1, 2007, from http://homepages.wmich.edu/~kayany/interactive/netiquette.pdf
Kiesler, S., & Sproull, L.(1992). Group decision making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f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2, 92-123.
Kiesler, S., & Siegel, J., & McGuire, T.(1984). Social psychological aspecets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c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39, 1123-1134.
Rettie, R. (2002).Net Generation Culture .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3(4), 254-264
Rinaldi, A. H. (1995). Internet Guidelines and Culture. Retriveved Oct 15,2007, from http://www.cs.biu.ac.il/home/leagal/netguide/culture.html
Sproull, L., & Kiesler, S. (1991). Computer, networks and work. Scientific American, 263,(3)116-23.
Shea, V. (2004). Netiquette home page. Retrieved Oct 1, 2007, from http://www.
albion.com/netiquette/index.html.
Schwartz, J. (2001). Trying to keep young internet user from a life of piracy. New York Times, 151, 1.
Weisband, S. P. (1992). Group discussion and first advocacy effects in computer-mediated and face-to-face decision making group.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3, 352-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