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55.14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1/13 09:2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俊平
研究生(外文):Chun-ping Tsai
論文名稱:戲劇活動在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親子關係形成之研究─以高雄少年法院保護管束少年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drama activities in forming self-concept of teenagers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A Case Study on the Juvenility under Probation in Taiwan Kaohsiung Juvenile Court
指導教授:王友輝王友輝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hui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戲劇舞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95
中文關鍵詞:保護管束少年親子關係自我概念戲劇活動
外文關鍵詞:parent and children relationshipself-conceptdrama activitiesprotective control juvenility / Juvenile Prison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176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研究旨在針對少年法院之保護管束少年與家長所組成的親子團體中,實施戲劇活動課程,並於實施歷程中運用質性研究方法蒐集與記錄相關資料,探討保護管束少年在歷經戲劇活動後,其自我概念與親子關係是否有所改善;並於課程實施前後期,針對少年們實施「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及「天馬式親子關係診斷測驗量表」,取得量化數據資料,以輔助質性研究之觀點與完整性。

根據質性研究的結果有幾項結論,第一,整體課程的目標設定都能符合團體成員的需求,第二,課程活動微調技巧能因應活動意外狀況;第三,少年在自我概念與親子關係都有正向的成長與互動;第四,少年法院肯定戲劇活動,並增進了少年法院更多元的課程;第五,延伸戲劇活動運用在不同場域之功效;第六,增進活動帶領者所需具備的帶領技巧。同時,在量化輔助研究中,亦得到少年自我概念及親子關係等部份均有明顯改善。

本研究並根據研究歷程與發現,分別對活動實務與未來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
The focus of this research is, through drama activity classes and directed to a family group formed by the protective control juvenility of juvenile court and the parents, to apply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o collect and record relative information and further to discover whether Juvenile delinquents have improved their self-concept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parents.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beginning and later on of the curriculum,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teenagers and apply the “Tennessee self concept scale” and the “tien-ma Father, Mother and Child Relationship Inventory” in order to get quantitative research data to assist qualitative research’s angle and solidity.

There are a few conclusions from the part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first, the aim setting for the whole curriculum and the uses of multi-media match the needs of the group members; through their participation, they positively feedback drama activities’ intention. Second, slight adjustment for the curriculum can help to prevent unexpected situations; third, according to the door to door interviews, parents and the teenagers’ in self-concept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have positive growth and interaction. Fourth, Juvenile court affirmatively approved drama activities’ functions to the parents and the teenagers, and it also diversifies Juvenile court’s classes. Fifth, to expand the efficiency of drama activity applies in different areas. Sixth, to enhance activity leader’s necessary leading skills.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part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also received teenager''s self-concept、parent and children relationship obviously improved partly.

This research i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process and discovery and given relative suggestions individually to the practice of the activities and for the future researchers.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誌謝…………………………………………………………………………IV
目錄……………………………………………………………………………V
表目次……………………………………………………………………………VIII
圖目次………………………………………………………………………………I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8
第三節 研究限制………………………………………………………9
第四節 解釋名詞………………………………………………………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15
第一節 戲劇活動之理論依據…………………………………………15
第二節 保護管束少年之理論依據……………………………………31
第三節 自我概念與親子關係之理論依據……………………………44
第四節 相關主題論文之探討…………………………………………56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63
第一節 研究設計………………………………………………………63
第二節 研究工具………………………………………………………74
第三節 研究情境………………………………………………………79
第四節 研究資料處理…………………………………………………87
第四章 研究結果……………………………………………94
第一節 前導性研究……………………………………………………94
第二節 戲劇活動在高雄少年法院保護管束少年之親子戲劇輔導團體之實施歷程……………………………………………………………103
第三節 戲劇活動在青少年自我概念形成之影響……………………146
第四節 戲劇活動在青少年與家長之親子關係形成之影響…………169
第五章 結論……………………………………………………178
第一節 研究結論…………………………………………………………178
第二節 研究建議…………………………………………………………189
參考書目……………………………………………………………………………194
中文…………………………………………………………………………194
英文……………………………………………………………………………200
網際網路………………………………………………………………………200
附錄…………………………………………………………………………………202
附錄一…………………………………………………………………………202
附錄二…………………………………………………………………………203
附錄三…………………………………………………………………………204
附錄四…………………………………………………………………………205
附錄五…………………………………………………………………………207
附錄六…………………………………………………………………………210
附錄七…………………………………………………………………………213
附錄八…………………………………………………………………………217
附錄九…………………………………………………………………………219
附錄十…………………………………………………………………………224
附錄十一………………………………………………………………………231
附錄十二………………………………………………………………………237
附錄十三………………………………………………………………………239
附錄十四………………………………………………………………………240
附錄十五………………………………………………………………………241
附錄十六………………………………………………………………………248
附錄十七………………………………………………………………………250
附錄十八………………………………………………………………………252
附錄十九………………………………………………………………………255
附錄二十………………………………………………………………………257
附錄二十一……………………………………………………………………259
附錄二十二……………………………………………………………………262
附錄二十三……………………………………………………………………265
附錄二十四……………………………………………………………………268
附錄二十五……………………………………………………………………271
附錄二十六……………………………………………………………………274
附錄二十七……………………………………………………………………276
附錄二十八……………………………………………………………………277
附錄二十九……………………………………………………………………278
附錄三十……………………………………………………………………279
附錄三十一……………………………………………………………………280
附錄三十二……………………………………………………………………281
附錄三十三……………………………………………………………………282
附錄三十四……………………………………………………………………283
附錄三十五……………………………………………………………………284
附錄三十六……………………………………………………………………285
附錄三十七……………………………………………………………………286
附錄三十八……………………………………………………………………287
附錄三十九……………………………………………………………………288
附錄四十……………………………………………………………………289
附錄四十一……………………………………………………………………290
附錄四十二……………………………………………………………………291
附錄四十三……………………………………………………………………292
附錄四十四……………………………………………………………………293
附錄四十五……………………………………………………………………294
附錄四十六……………………………………………………………………295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編譯(2002)。James H. McMillan與Sally Schumacher原著。質的教育研究─概念分析(Research in educationa conceptual introduction)。台北:師大書苑。
王行、鄭玉英(1993)。心靈舞台─心理劇的本土經驗。台北:張老師文化。
王步華(1989)。現階段台灣地區少年犯罪之狀況。台中師院學報,3,103-148。
王念華(2001)。幼稚園教室戲劇發展歷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金永、蘇英足、陳杏容、梁慧雯、李婉萍、李易蓁、簡憶鈴、邱慧雯、許如悅、劉昭君等譯 (2000)。張英陣校閱。Deborah K. Padgett (1998)原著。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Qualitative methods in social work research: challenges and rewards)。台北:洪葉。
王雅各、盧蕙馨、范麗娟、成虹飛、顧瑜君、吳天泰、蔡篤堅、魏惠娟、謝臥龍、駱慧文等著(2004)。質性研究。台北:心理。
王煥琛、柯華葳(1999)。青少年心理學。臺北:心理。
王鍾和(1995)。如何與孩子溝通。學生輔導通訊,38,112-121。
任樹同(2006)。高職學生的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崑中(1996)。青少年所知覺的親子溝通與其自我觀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班論文。
朱經明(1981)。國中學生自我觀念、友伴關係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永裕(1995)。單親兒童之親子關係、行為困擾與學習適應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秀櫻(1987)。一般青少年與偏差行為青少年親子關係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宗立(2002)。教育行動的實踐。國教天地,149,49-54。
吳武典(1994)。從「變」的觀點談青少年偏差行為的輔導。教師天地,69,2-4。
吳芝儀、李奉儒 譯 (1995) Michael Quinn Patton (1990) 原著。質的評鑑與研究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台北:桂冠。
吳青萍(1984)。創造性戲劇與兒童少年身心發展。青少年兒童福利學刊,7,48-53。
吳美如(2003)。戲劇活動融入國小四年級語文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基華(1998)。我國少年觀護制度之研究。台灣雲林地方法院。
呂清發(2003)。受保護管束少年親子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乃佳(2006)。青少年親子關係狀況與學習需求評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文傑、吳齊殷(2004)。青少年暴力行為的連結機制。台灣社會學,7,1-46。
李月櫻(1994)。親子關係與青少年竊盜行為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百麟、吳士宏、吳芝儀、洪光遠、曾蕙瑜等譯(2001)。王秋絨、吳芝儀校閱。Robert J. Landy原著。戲劇治療-概念、理論與實務(初版二刷) Drama Therapy: Concepts, Theories and Practices。台北:心理。
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洪志成、蔡清田等譯 (2001)。
黃光雄校閱。Robert C. Bogdan與Sari Knopp Biklen (1998)原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嘉義市:濤石文化。
李玟儀(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親子關係與其情緒調整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政賢(譯)(2006)。Catherine Marshall,Gretchen B. Rossman(1999)著。質性研究:設計與計劃撰寫(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3rd ed.)。台北:五南
李惠加(1997)。青少年發展。台北:心理。
周愫嫻(2004)。少年犯罪。台北:五南。
房傳珏(1977)。現代觀護制度之理論與實際。台北:三民。
林正文(2002)。青少年問題與輔導。台北:五南。
林玉慈(1999)。親子溝通品質與青少年生活適應、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
林妙娟(1989)。鄉村家庭親職角色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邦傑(1986)。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第三版。台北:正昇科學教育社。
林幸台、張小鳳、陳美光(2000)。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台北:測驗出版社。
林玫君(2002)。戲劇教學之課程統整意涵與應用。見張曉華主編,國民中小學戲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61-270。台北:國立藝術教育館。
林玫君(2003)。創造性戲劇之理論探討與實務研究。台南:供學。
林玫君(2005)。創造性戲劇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林青瑩(1998)。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家庭因素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羿坊(2000)。少年保護管束經驗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家屏(2001)。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素霞(2003)。不同取向生命教育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生命意義之實驗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瑞欽(1999)。未犯罪與犯罪青少年之自我意象比較研究。犯罪學期刊,4,153-184。
金蓮玉(2004)。學校適應與自我概念對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影響。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秀玉(2003)。「家庭共學─親子團體」對親子互動之影響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永河(2001)。習慣心理學—辨識篇(下冊)。台北:張老師文化。
柳勝國(1999)。一般少年與非行少年自我概念之比較。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秀汝、莊靜雯、李曉菁、吳健豪、簡憶玲、魏楚玲、黃靖淑、賴秀玉、洪佩婷、林金永等譯(2003)。Gerald Corey(2000)原著。團體諮商的理論與實務(第五版) Theory & Practice of Group Counseling 5E。台北:學富。
洪若和(1995)。國小兒童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台東師院學報,6,91-134。
洪素珍、楊大和、徐繼忠、郭玟伶等譯(2002)。Phil Jones(1996)原著。戲劇治療Drama as Therapy Theatre as Living。台北:五南。
洪嘉璐(2001)。兒童參與創造性戲劇活動引導者角色之研究─以九歌兒童劇團實施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 (199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耀恆譯(1981)。世界戲劇藝術欣賞。台北:志文。
郎亞琴(2003)。心理劇初探。大業大學研究與動態半年刊。9,145-156。
孫毓英(1986)。親子互動模式與青少年社會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宇人(2008)。戲劇治療技巧應用於國中中輟生之研究—以苗栗國中慈輝班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 譯 (2001)。Joseph A. Maxwell (1996) 原著。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an interactive approach。台北:心理。
康志偉(2004)。親師生合作學習戲劇活動之行動研究─以台北縣豐年國小特教班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張安芝(1992)。價值觀的一致程度對親子關係和諧性及子女生活適應影響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張秋桂(2004)。國中學生親子關係、自戀傾向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珮琳(2007)。保護管束少年親子關係改變經驗之初探。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添洲(1998)。自我概念-生涯發展與輔導的根基。技藝教育,21,7-10。
張楓明(1999)。社會控制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以雲嘉地區為例。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楓明(2006)。親子、師生及同儕關係對國中學生初次偏差行為影響之動態分析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筱苓(2006)。國中生親子關係、網路使用情形與其性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曉華(1999)。創作性戲劇原理與實作。台北:成長文教基金會。
張曉華(2004)。教育戲劇理論與發展。台北:心理。
梅靜宇(2001)。探索教育活動對非行少年及一般國中生的影響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心華(1983)。親子關係。高雄文獻,13,201-262。
許福生(2005)。台灣地區少年非行狀況與防制策略之探討。台北:財團法人向陽公益基金會。
郭為藩(1979)。自我心理學。台南:開山書局。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郭靜晃譯(1992)。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陳仁富 (2000)。社會戲劇遊戲與幼兒學習發展。收於八十八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p.515-536。
陳正文(1997)。人格理論。台北市:揚智。
陳春秀(2001)。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柏璋(198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
陳玲玲(2008)。青少年自我概念因應與其憂鬱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伶(2004)。生命教育融入英文教學對高中生自尊、自我概念、英語學習動機之影響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美芬(1996)。學童認同對象與自我觀念之關係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詩涵(2007)。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家庭氣氛與親子衝突因應策略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慶福、鍾寶珠(1998)。單親與雙親兒童在自我觀念行為困擾與學業表現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2,1-35。
陳燕珠(2004)。青少年自我概念、行為困擾與偶像崇拜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地區高職生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
陳鏡如譯(2002)。Marcia Karp、Paul Holmes、Kate Bradshaw Tauvon(1998)原著。心理劇入門手冊 THE HANDBOOK OF PSYCHODRAMA。台北:心理。
程又強(1996)。保護管束青少年問題及其輔導實務。青少年問題與輔導論文集。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程小蘋、胡嘉琪、洪千惠、吳錦鳳、鄒繼礎、夏敏等譯(2002)。Adam Blatner(1996)原著。心靈的演出:心理劇方法的實際應用 Acting-In:Practical Applications
黃俊祥(1999)。心理特質、家庭背景、同儕關係與學校經驗對少年犯罪行為之互動性影響。國立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俊傑、王淑女(2001)。家庭、自我概念與青少年偏差行為。台北:應用心理研究。
黃春枝(1977)。青年期親子關係適應之研究。台北:三民。
黃美序(2001)。戲劇─模仿與創作。美育,121,72-80。
黃淑玲(1995)。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觀念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惠(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親教養方式、教育期望與親子關係之模式探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詩殷(2004)。受保護處分少年家長人格特質、教養態度、親子關係與家庭環境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懷萱(2006)。父母的社經地位、管教方式及親子關係與兒童學業成就關係之探討。台南女子技術學院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滿(1992)。山地、平地國中生自我概念與校園疏離感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馨儀(2007)。國民中學表演藝術課程實施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舞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慧萍(1997)。兒童之衝動性格、自我韌性、家庭因素與違犯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至誠(1997)。社會學。台北:揚智。
詹志禹(1996)。我國青少年犯罪研究之整合分析。台北:行政院青輔會。
詹美鈴(2002)。青少年對創作性戲劇的詮釋與展現。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品蘭(1999)。戲劇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兒童故事理解、回憶與學習動機影響之實驗研究。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臺灣台中地方法院統計室(2004)。少年保護事件再犯之探討。台中:台中地方法院。取自http://www.judicial.gov.tw/juds/3_93-2.pdf
趙曉美(2001)。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課程之實驗效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玉玲(2002)。青少年心理學。台北:五南。
劉作揖(1983)。保安處分執行法論。台北:黎明。
劉作揖(1990)。少年事件處理法。台北:三民。
劉肖泓(2003)。犯罪少年再犯之家庭、學校、社會成因研究─以彰化少年輔育院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泰一(2006)。金門地區受保護管束少年家庭之親子關係與情緒調整策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淑惠(2005)。戲劇教學之傳播溝通效果研究∼以高雄市某國中表演藝術教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惠愉(2007)。戲劇活動融入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用生(1999)。質的研究 (初版四刷)。台北:師大書苑。
蔡秀玲、楊智馨(1999)。情緒管理。台北:揚智。
蔡佳芬(1999)。影響繼親家庭青少年偏差行為家庭因素之相關分析研究-以大台北地區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奇璋、許瑞芳(2001)。在那湧動的潮音中─教習劇場TIE。台北:揚智。
蔡旻光(2006)。青春期發育時機對親子關係之影響研究。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淳如(2007)。教室裡生命相遇的故事─戲劇治療活動應用於國小健康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論文。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清田主譯(2004)。James McKernan(1996)原著。課程行動研究 :反思實務工作者的方法與資源手冊 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 A handbook of methods and resources for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高雄:麗文。
蔡漢賢主編(2000)。社會工作辭典。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蔡德輝、楊士隆(2003)。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鄭美玉(1994)。桃園少年輔育院出院學生再犯預測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
鄭碧招(2004)。親子共讀對親子關係影響之研究—以台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生與家長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欽銘(1980)。國小及國中學生自我觀念特質之分析。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27,33-44。
蕭永男(2006)。少年犯之自我概念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臺南地方法院保護管束少年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妙珠(1999)。受非機構式保護處分少年再犯因素之研究--以台灣台中地方法院觀護人室接受保護處分少年為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保禎(1995)。犯罪少年的親子關係研究。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1,1-23。
賴淑雅譯(2000)。Augusto Boal (1979)原著。被壓迫者劇場 Theatre of the Oppressed。台北:楊智。
賴嘉凰(1999)。青少年氣質與父母管教態度對親子關係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龍冠海(1971)。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一冊社會學。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
戴琲樺(2006)。故事與戲劇活動在生命教育教學上的應用。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曉菁(1997)。家庭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文獻探討分析。教育資料文摘,39,145-164。
藍劍虹(1999)。現代戲劇的追尋:新演員或是新觀眾?─布雷希特、莫雷諾比較研究。台北:唐山。
藍劍虹(2002)。回到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人作為一種技藝。台北:唐山。
魏鈺珊(2006)。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親子關係與異性交往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明宗(2006)。地方藝術節之整合行銷傳播研究∼以雲林2006年國際偶戲節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豐良(2001)。社會控制對兒童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英蕙(2000)。影響青少年再次犯罪之因素初探。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Baumried, D. (1971).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al
Becker, W. C. (1964). Consequenc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parental discipline.In M. L. Mooffman & L. W. Hoffman(Eds.), Review of ChildrenDevelopment, 1,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Cohen, A. K. (1955). Delinquent boy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ed.). Boston: McGraw-Hill.
Papalia, D. E., Olds, S.W., & Feldman, R. D. (2001). Human development (8th
Psychology Monograph, 4(1), 1-103.

三、網際網路
司法院(2005)。檢索日期:2007.03.29。取自http://www.judicial.gov.tw/
法務部(2002)。檢索日期:2007.03.30。取自http://www.moj.gov.tw/ct.asp?xItem=35093&CtNode=7866&mp=001
刑事警察局(2007)。犯罪預防寶典 第三篇:少年及兒童事件。檢索日期:2007.04.20取自http://www.cib.gov.tw/crime/Crime_Book_Content.aspx?action=search&chapter_id=0000003&rule_id=0000001
少年事件處理法(2005)。檢索日期:2007.04.21。取自
http://law.moj.gov.tw/Scripts/Newsdetail.asp?NO=1C0010011
維基百科(2008)。檢索日期:2008.06.25。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9%BA%E6%B0%A3%E9%B3%B3%E6%A2%A8
唐子進(無日期)。Adolescence。中國大百科智慧藏。檢索日期2007.05.03。取自http://192.192.96.173:8080/web34m/Content.asp?ID=23894&Query=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