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尤逸歆(2004)。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工作倦怠與生活滿意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縣。文崇一(1990)。台灣居民的休閒活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牛玉珍(1997)。教師規律運動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以交通大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未出版所碩士論文,臺北。王文秀(1995)。最後一根的稻草:談教師的壓力調適。竹縣文教,11 ,69-71 。王宗吉、徐耀輝(2000)。休閒運動與健康管理。休閒活動,15-28。台北: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王文科(2006)。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瑞明(2007)。台南縣市醫事專業人員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台
南大學體育科教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市。
孔令嘉(1996)。台中市婦女休閒行為與場所選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
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朱嘉華(1999)。國小教師身體活動與睡眠品質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江澤群、林國瑞(2001)台北地區高中職學生參與休閒運動阻礙因素之研究。北體學報,9,105-117。行政院衛生署(1996)。台灣地區公共衛生概況。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主計處(2000)。臺灣地區社區發展趨勢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2000)。休閒活動專書。台北: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體委會。
辛晚教(1990)。休閒、教育、人生—休閒教育研究會專輯。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 憩學會。
李國華(1994)。台南師範學院暑期進修之國小教師參與休閒運動之調查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7,307-326。
李素馨(1997)。都市女性休閒類型和休閒阻礙。戶外遊憩研究,10(1),43~68。李文題(2001)。國中教師的代間流動及影響其休閒參與之因素研究。朝陽科技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縣。李嘉慶 (2002)。屏東縣偏遠地區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動機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市。沈易利(1995)。台中地區勞工休閒運動需求研究。國立體育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沈易利(1998)。台灣省民休閒運動參與和需求之研究。台中:霧峰出版社。
沈易利 (1999)。台灣省民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 4 (2),319 - 370。
沈易利 (2000) 。臺灣省民休閒運動參與和需求之研究( 以北、中、南地區為例)。臺中:霧峰出版社。
余玉眉(1995)。健康體能與國民保健計劃。國民體育季刊,24(1),45-49。余 嬪 (1999)。休閒活動的選擇與規劃。學生輔導,60,20-31。
吳慧玲(1997)。臨床護理人員規律運動習慣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台灣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吳承典(2003)。雲林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吳明隆 (2007)。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數位科技。
卓俊辰(1990)。從健康的觀點論體能性休閒活動的重要性與可行性措施。休閒教育研討會專輯。台中市: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協會。
林晏州 (1982)。遊憩者選擇遊憩區行為之研究。都市計劃,10, 33-49。
林文睿(1990)。談公務人員的休閒活動。人事月刊,10(3),38-42。林東泰(1992)。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林木俊(1994)。桃園縣立體育館市場區隔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學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林貴福、盧淑雲(1998)。認識健康體能。臺北:師大書苑。
林志成、林素卿、陳春蓮、黃金柱、程春美、連惠卿(1999) 。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際發展對策之研究。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林佳蓉(2001)。老人生活滿意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林祐鋐(2005)。台中縣國小教師參與休閒運動現況及阻礙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桃園縣。邱秀玲(2003)。婦女休閒運動參與者感受利益與滿意度之研究-以嘉義縣市為例。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修慧蘭(1985)。臺北市就業者的休閒狀況與休閒倫理觀。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姜逸群、張彩秀(1995)。國人運動行為、體適能及主觀健康狀況之研究。學校衛生,26,2-10。馬布雷(1990)。休閒運動的重要性。師友月刊,277,8-9。
高俊雄 (1999)。運動員休閒參與、休閒利益與自覺訓練效果之比較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2(3),43-61。高俊雄(2002)。運動與休閒之概念和內涵。運動休閒事業管理。台北:志軒企業有限公司。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綱要。台北:教育部。
陸 光(1989)。青少年休閒活動的內涵-從社會變遷與身心發展談起。為青年開拓更廣闊的休閒天地。臺北市:行政院青輔會。
許志賢(2002)。臺閔地區高級中等學校校長參與休閒運動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連婷治 (1998)。台北縣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市。郭國良(1996)。婦女休閒活動參與、人口變項及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大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張坤鄉(1991)。國中教師休閒活動現況調查。師友,292,49-51。
張玉玲(1998)。大學生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阻礙與其休閒無聊感及自我統合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
張廖麗珠(2001)。運動休閒與休閒運動概念歧異詮釋。中華體育,15( 1 ),32。張良漢(2002)。休閒運動動機、身體活動態度、休閒運動阻礙及滿意度之相關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張佩娟(2003)。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雲林醫院員工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縣。張少熙(2004)。教師休閒運動行為模式。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文騰(2004)。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教職員工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縣。許義雄(1992)。青年休閒運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臺北:行政院青輔會。
許天路(1993)。私立南亞工專男女學生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調查分析。南亞學報,13,173-211。許泰彰(2000)。臺北市國小教師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1(1),261-277。馮麗花 (1998)。運動性休閒活動初探。大專體育,35,3-107。陳金樹(1988)。競技運動與休閒活動之探討。中華民國體育協進會,台北。
陳定雄(1990)。以休閒啟發運動興趣, 奠定全民運動基礎。全國社會體育會議綜合結論報告。
陳麗華(1991)。台北市大學女生休閒運動態度與參與狀況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鏡清(1993)。臺北市公務人員動態休閒活動現況調查研究—以臺北市一級機關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陳思倫(1993)。休閒遊憩參與阻礙區隔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6(3),25-52。
陳皆榮(1995)。不同最高學歷青年參與休閒活動態度之影響。台北技術學院學報,28(1),413-440。
陳思倫等人(1996)。休閒遊憩概論。臺北:空中大學。
陳德海 (1996)。南區專科學校學生休閒活動阻礙原因之探討。台灣體育,87,52-58。
陳美玲(1997)。從成人觀點探討嘉義地區成人休閒態度、休閒參與及相關因素。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陳敬能(1998)。週休二日對運動休閒教育之啟示。大專體育,40,131-135。陳克宗 (1998)。大學體育課程的休閒性。國民體育季刊,27(3),24-30。陳鴻雁 (1999) 。國民參與休閒運動人口調查研究。臺北: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陳藝文 (2000)。休閒阻礙量表之建構-以北部大學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陳麗娟(2001)。台中市高中職教師休閒運動需求及阻礙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以台北縣立國民小學教師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陳瑞芳(2005)。台南縣國民小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運動與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南。程紹同(1994)。現代體育發展之新趨勢-運動休閒管理。中華體育,7(4),25-30。黃郁宜(1984)。國中學生學期間校外生活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黃彬彬(1986)。大學生對體育運動之態度與實施概況的研究。大專體育總會學術研討會專刊。
黃立賢(1996)。專科學生休閒興趣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黃金柱(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體委會。
黃文宗(2006)。彰化市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參與現況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DYU01675003。彭超群(2005) 。基隆市國中教師參與休閒運動現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FJU00567022。楊瑞蓮(1976)。大專院校學生休閒時間與休閒活動現況。大專體育總會65年度體育學術專刊,195-244。
楊坤芳(2004)。南投縣水里鄉上安社區居民休閒運動需求及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潘美玉(1996)。某公司中年白領階級男性規律運動習慣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劉翠微(1995)。北縣某商專學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劉佩佩(1999)。未婚女性休閒生活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劉芳遠(2001)。社區民眾使用學校運動場地之參與、需求和阻礙因素調查研究-以新竹市南寮社區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劉泳倫(2003)基層消防人員休閒參與、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之相關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廖志猛(1994)。休閒運動參與者生活型態及運動態度之研究-以大台地區籃球、游泳參與者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廖居治(1999)。從現代教師壓力看教師情緒管理。中等教育,50,1,29-33 。
廖建盛(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運動需求及阻礙因素之研究-以雲林縣斗六市國小學童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鄧正忠(1994)。運動員的休閒運動態度傾向研究。大專體育,13,70-75。蔡培村 (1992)。教師休閒生活的價值與規劃。教師實習輔導通訊,3,16 - 24。
蔡特龍(2000)。休閒運動的推展。休閒活動,1-14。台北: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蔡慶文(2002)。教師體適能的提升。師友,415,23-26 頁。
蔡惠君 (2003)。成年人參與休閒運動阻礙因素之研究-以高雄縣鳳山市五甲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 台北市, 台北巿立體育學院, 運動科學研究所。鄭芳梵(1993)。如何積極推展休閒運動。國民體育季刊,22,4,11-14 頁。鄭俊傑(2001)。運動與健康疾病之探討。學校體育,11,2,82-87 頁。賴家馨(2002)。休閒阻礙量表之編製-以台北市大學生為例 。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謝秀芳(1995)。技職院校學生休閒活動參與狀況之研究。體育學報,20,123-134。
謝政諭(1995)。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民生主義的台灣經驗。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謝明材(2000)。高中體育班休閒活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謝鎮偉(2002)。大學教職員工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輔仁大學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鍾瓊珠(1997)。大專運動員休閒行為之研究–以國立臺灣體專專長學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
顏妙桂(1983)。民生主義社會休閒活動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顏智淵 (2002)。Type A-B 行為對休閒內在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之差異研究。國立體育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薛銘卿(2000)。休閒的基本概念、理論與分類法。休閒活動,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蘇瑛敏(1996)。台灣婦女休閒活動與休閒圈域初探。台北技術學院學報,29(2),297-327。
蘇廣華(2001)。憂鬱傾向與休閒參與、休閒阻礙及休閒滿意關係研究–以國立臺南護專學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嚴詠智(2006)。台南縣國民小學行政人員休閒運動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市。二、英文部分
Boothby, J., Tungatt, M. F., & Townsend, A. R.(1981). Ceasing participationin sports activity Reported Reason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3, 1-14.
Bloland. P.A.(1987). Leisure as a campus resource for fostering student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65 ,291-294.
Bishop, D. W. (1970). Stability of the factor structure of leisure behavior analysis of four commun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1),160-170.
Cunningham, D., Montoye, H., Metzner, H., & Keller, J. (1968). Active leisure time activities as related to age among males in a total population. Journal of Gerontology, 23(4), 551-556.
Campbell, D. (1969). Analysis of leisure time profiles of 4 age groups of adult males. Research quarterly, 40(2), 266-271.
Crawford, D. W. & Godbey, G. C. (1987).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Leisure Sciences, 9, 119-127.
Crawford, D. W., & Godbey, G. C. (1987).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Leisure Science, 9, 119-127.
Camacho,T. C., Roberts R. E., Lazarus, N. B., Kalplan, G. A., & Cohen, R. D. (1991). Physical activity and depression: evidence from the Alameda County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34(2), 221-231.
Crawford, D. W., & Jackson, E. L., & Gobdey, G. C. (1991). Ahierarchical model of leisure constraints. Leisure Science, 13,309-320.
Carroll, B., & Alexandris, K.(1997). Perception of constraints and strength of motivation: Their relationship to recreational sport participation inGreec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9, 279-299.
Fentem, P. H. (1992). Exercisein prevention of disease . British Medical Bullet in , 48 (3), 630-650
Henderson, K. A. (1991). The contribution of feminism to an underst-anding of leisure constraint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3(4),363-377。
Iso-Ahola, S. E.,Jackson,E.,& Dunn,E.(1980). Starting, ceasing, and replacing leisure activities over the life-spa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6, 227-249.
Iso-Ahola, S. E., & Weissinger, E. (1987). Leisure and boredom. Journal of social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 356-364.
Iso-Ahola,S.E.,&Weissinger,E.(1990). Perception of boredom in leisure Conceptualization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Leisure Boredom Scal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2, 1-17.
Jackson, E. L.(1983). Activity-Specific Barriers to recreation participation. Leisure Sciences, 6(1), 47-60.
Jackson, E. L., & Dunn, E. (1988). Integrating ceasing participation with outdoor aspects of leisure behavior.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0(1),51-70.
Jackson, E. L. (1993). Recognizing patterns of leisure constraints:results from alternative analyses. Jou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5 (2) 129-149.
Jackson, E. L. (1988). Leisure constraints:A survey of past research. Leisure Sciences,
10, 203-215.
Kelly, J. R. (1983). Leisure Identities and Interactions. Boston, MA.:George Allen &
Unwin.
Long, B. C., & Haney, C. J.(1986). Enhancing physical activity in sedentary women: Information, locus of control, and attitudes.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8, 8-24.
McGuire,F.A.(1984). A factor analytic study of leisure constraints in advanced adulthood. Leisure Sciences, 6, 313-326.
Mull,R.F.,Bayless,K.G.,Ross,C.M. & Jamieson,L.M.(1997). Recreational sportmanagement .(3rd Ed.). Human Kinetics .
Kay, T. & Jackson, G. (1991).Leisure despite constraint : The impact of leisure
constraints on leisure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3(4), 301-313.
Romsam, G., & Hoffman, W. (1980). An application of nonparticipation data in recreation research: Testing the opportunity theory.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2 (4),19-24.
Searle, M. S., & Jachson, E. L.(1985). Recreation non-participation and barriers to participation : Consider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recreation delivery systems. Joum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7(2), 233.
Shaw, S.M., Bonen, A., & McCabe, J.F. (1991).Do more constraints mean less leisure?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raints and participation.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3(4), 286-300.
Vershuur, R., & Kemper, H. (1985). The pattern of daily physical activity. Medicin sport science, 20, 169-186。
三、網路部份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datas.ncl.edu.tw/theabs/00/
教育部資訊網:http://www.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