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63。
林靜萍(2007)。中小學運動能力分級之訂定。學校體育,17(2),25-31。林順萍、陳俊忠(1993)。田徑訓練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神經傳導速度、動作反應時間、敏捷性及瞬發力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論叢,2(3),171-189。林麗娟(2002)。肌力和耐力性與伸体活動程度對鈣離子調節激素及骨骼指標之影響。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洪維振(2001)。運動介入對國小肥胖學童體適能之影響。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紀俊吉(2005)。論柔道運動中的「武德教育觀」。休閒運動期刊,4期,27-33。紀俊吉、廖添地、蘇慧慈(2007)。再論儒家思想於柔道運動中之體現。休閒運動期刊,第6期,87-93。郁復興(2005)。綜合訓練對國中橄欖球選手運動能力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晏涵文(2001)。健康與體育新課程綱要之理念、內涵與特色。健康教育,85期,16-30。
涂國誠(1996)。運動與體適能。成大體育,30,107-123。
高華君(2003)。跳鼓活動之歷史淵源。成大體育,36(2),45-53。施美雪(2004)。台灣民俗體育發展之研究-以舞龍為對象。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學系研究所論文。
孫秋紅(2003)。影響柔道運動員成績的因素分析。體育成人教育學刊,19(3),82-83。
國立體育學院(1989)。運動生理學—教練指南。桃園:國立體育學院。
教育部(1999)。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台體字第88020223號函。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3)。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7)。快活計畫。台體(一)字第0960086499號函。台北:作者。
陳和睦(1994)。教練訓練指南。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陳志明(2005)。台灣民俗技藝跳鼓陣發展與訓練的初探。大專體育,76,135。陳洸艟(2006)。運動科技與人生。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陳秀華(1983)。健康適能俱樂部會員消費者行為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秋霞(1999)。新式健身操對國小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仲義(1999)。運動時數對國民小學學童健康體適能的影響。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鴻雁(2000)。台灣地區民眾參與休閒運動之研究。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
陳鶴姿(1998)。國小學童體格、基本運動能力與種族、年齡關係之研究。台中師範學報,11,661-697。
陳榮煌、蘇俊賢、陳雍元、陳文進(2005)。柔道運動訓練過程專項體能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9(2),75-83。陳榮煌、陳和德、陳雍元、陳文進(2005)。專項體能對於武術散手之影響。中華體育季刊,19(3),67-73。許樹淵(2001)。運動訓練智略。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黃金柱(1980)。國家及運動教練領導行為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2),257-336。黃呈堯(2003)。柔道訓練。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嘉澤、詹元碩(2005)。運動能力之診斷與訓練調整。國民體育季刊, 34(3),44-51。張鳳儀(2002)。兒童青少年的生理特質與運動訓練。中華體育, 16(2),1-7。廖金文(2004)。苗栗舞龍文化-ㄅㄤˋ龍。苗栗縣造橋國民小學。
蔡貞雄(2005)。論運動競賽及其在學校體育的運用。南大體育期刊,2,1-14。
蔡崇濱(2000)。增補肌酸對肌肉表現及跳躍能力的影響。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政杰(2002)。扯鈴運動簡介。國民教育,42(6),88-95。劉俊概、戴彣卉、涂瑞洪(2007)。跳遠踏跳階段之運動學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1(3),127-133。
鄭英信、林貴福(2006)。兒童和青少年運動訓練對有氧能力的影響。中華體育季刊,20(4),20-25。鄭景峰 (2002)。增強式訓練的理論與應用。中華體育,16(1),36-45。盧彥丞、施光隆 (2004)。少年柔道運動柔道運動員指導概述。成大體育,37(4),51-56。盧彥丞、施光隆 (2006)。柔道運動專項力量訓練理論與方法。成大體育,39(2),30-40。賴香如(2004)。營造健康促進學校提升學生健康和身體適能。學校體育, 14(5),13-20鍾曉雲(2000)。新式健身操對肥胖學童身體組成 健康體適能及血脂肪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簡曜輝(1982)。落實學校體育貫徹教學正常化。台灣省學校體育,2 (12) ,封面頁。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
簡曜輝(1992)。體育發展政策。中華民國驗建築師雜誌,18(2),49-54。
羅友維 (2002) 。柔道專項肌力訓練法。中華季刊,16(4),125-133。
羅凱暘(2007)。訂定中小學運動能力指標。學校體育, 17(2),32-33頁。藍辰聿(1998)。臺北市某國小學童中重度體能活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蘇麗文(2006)。持續八週的跆拳道社團活動對國中青少年體能商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二、外文部分
山中圈(1998)。少年柔道の指導にっぃて。柔道,第5期,85-87。
小野龍雄(1999)。少年柔道指導を經驗して。柔道,第6期,97-100。
羽生利彥(2001)。少年柔道の指導にっぃて〜玉造町柔道教室〜。柔道,第3期,77-79。
服部祐兒(1996)。柔道選手における腕パヮーの持續性と有酸素能力との関聯。柔道, 67(4),71-76。
Burton, D. & M (1986). Pinned by their own goals: An exploratory inve stigation into why kids drop out of wrestling.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8, 183-197.
Carron, A. V. , & Chelladurai, P. (1981). The dynamics of groupcohesion in sport.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3, 123-139.
Chelladurai, P.&Carron, A. V. (1993). Athletic maturity andpreferred leadership.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5, 371-380.
Case, B. (1987). Leadership behavior in sport: A field test of thesituational leadership the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8, 256-268.
Chick, G.E., Roberts, J.M. & Rommey, A.K (1991). Conflict and guitting in the Mondy Nite pool Ceague. Leisure Sciences, 13 (4),295-308.
Derek Boosey ,(1980).Conditioning and Technical Training. Beatrice : Publishing Pty.LTD.
Fender, L. K., (1989). Athletic burnout: Potential for reseatch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3, 63-71.
Jackson, E. L., (1990). Variations in the desire to begin a leisure activity: Evidence of antecedent constraint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2, 55-70.
Johns, D. P., Lindner, K. J., & Wolko, K. (1990). Understanding attrition in female competitive gymnastics: Applying social exchangetheory.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7, 154-171.
Lindner, K. J., John, D. P., & Butcher, J. (1991). Factors in withdrawal from youth sport: a proposed model.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14(1), 3-18.
Parizkova, J. & Carter, J. E. L. (1976). Influence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stability ofsomato type in boy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44, 337-340.
Roberts, G. C., Kleiber, D. A., & Duda, J. L. (1981). An analys is of motivation in children’s sport: The role of perceived competence i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3, 206-216.
Smith, R. E., (1986). Toward a cognitive-afective model of athletic burnout.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8, 3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