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方之光、林富美(2004)。ZMET技術運用於媒體評鑑之可行性研究。論文發表於世新大學媒體使用行為與評鑑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方碧蓉(2004)。應用隱喻誘引技術探討偶像劇之開發: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珮珊(2005)。打造生命共同體:學校願景發展與實踐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生彩蕙(2003)。整合「聲譽商數」與「隱喻誘引技術」於金融機構企業形象之探討。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任悆慈(2004)。應用隱喻抽取技術挖掘行銷創意:以女性內衣產品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江淑美(2004)。結合ZMET與MEC以探討理想的紡織企業網路形象。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正成(2001)。一個偏遠小型學校的蛻變: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前後的觀摩。教育部九十學年度行動研究成果報告。台東縣:都蘭國小。
吳百祿(2002a)。如何發展學校願景。學校行政雙月刊,20,121-128。吳百祿 (2002b)。國民小學學校願景及其建構模式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0-2413-H-230-002)。台北市。
吳百祿 (2002c)。掌握學校願景理念,開創願景領導契機。學校行政雙月刊,19,127-138。吳百祿 (2003)。發展學校願景的五個錯誤觀念與澄清。學校行政雙月刊,23,117-123。吳俊緯(2003)。高雄縣國民小學學校願景發展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吳美娥(2004)。以ZMET技術探索女性主管管理形象認知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清山、林天祐(2002)。願景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01,130-141。
吳惠萍(2006)。約翰走路威士忌品牌原型研究:業者與消費者的觀點比較。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宋慈文(2005)。華人消費者對熱鬧零售空間之心理偏好。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彰化縣。李立華(2004)。以ZMET探索消費者對使用KURO之觀點。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國強(2005)。探索嘻哈文化的核心價值:品牌定位的新方向。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辛若男(2005)。從隱喻誘引技術探討博物館數位導覽需求之研究。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阮欣怡(2005)。應用ZMET技術探索電視購物消費者及潛在消費者之心智模式與其行銷策略應用。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卓烈(2006)。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知覺校長領導行為之研究-以高雄縣某國小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周旭華(譯)(2000)。John P.Kotter著。變革。台北市:天下文化。
林心渝(2006)。ZMET應用在公共電視台員工對組織發展願景認知之研究。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沂伶(2005)。應用ZMET技術探討iPod使用者心智模式暨產品設計。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明地(2002)。學校社區化在理念與實踐上的發展趨勢。教育資料集刊,27,259-280。林瑩瑩(2003)。ZMET技術在發展廣告創意表現之應用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木城(2003)。台北縣國民小學學校願景管理與組織文化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法(頁239-262)。高雄:麗文。
林建昌(2002)。台北市國民小學學校願景發展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茂生(2003)。台南市立國民中小學願景發展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邱美如(譯)(1998)。企業成功轉型。台北市:天下文化。
施振榮(2000)。願景與企業文化。台北:大塊文化。
柯達(2004)。網路購物使用與滿足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洪淑秋(2004)。結合方法目的鏈與隱喻誘引技術的新產品開發與行銷策略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胡惠純(2005)。學校願景發展歷程中之教師反省。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徐達光(2003)。消費者心理學:消費者心理學的科學研究。台北:東華。
翁慶才(2001)。高雄市港和國小全人、自然、創新、領航。國小組學校經營研發輔導手冊(2),24-39。臺北市:教育部。
翁慧敏(2004)。應用隱喻誘引技術探討消費者心中理想的品牌形象:以即飲咖啡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中堅(2006)。ZMET技術應用於壽險業務員形象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金年(2002)。企業識別系統在國民小學應用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教育部(2001)。國小組學校經營研發輔導手冊(2):學校願景發展、實踐、檢討與展望實例。台北市:教育部。
梁益誠(2005)。以ZMET技術探討員工工作熱情認知之研究-以金融業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許崇雯(2005)。線上音樂付費會員使用與滿足之研究-以KKBOX與Kuro為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郭進隆(譯)(1994)。P.Senge著。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台北市:天下遠見。
陳以璁(2003)。ZMET技術導入品牌形象管理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念初(2004)。透過隱喻抽取技術探索泛熟年世代觀眾的電視新聞收視動機與偏好。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金�菕]2004)。學習型學校願景之構築與實踐:以東莞台商子弟學校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陳信重(2004)。車用數位電視發展策略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俊生(2001)。學校學習型組織發展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北市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聖謨(2000)。學校願景與領導。學校行政雙月刊,6(51),50-58。陳學賢(2003)。高雄市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願景發展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學賢(2006)。高雄市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願景發展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7(1),77-106。
馮凌慧(2004)。新聞類型頻道的品牌認同與品牌形象一致性研究:以TVBS-N為研究個案。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文珊(2004)。應用隱喻抽取技術挖掘品牌行銷創意:以客家電視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淑燕(2004)。國民小學學校願景發展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南縣市為例。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黃嘉雄(1999)。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行政領導策略。國民教育雙月刊,40(1),29-34。黃維鈞(2005)。ZMET技術應用在員工對組織變革後的組織發展願景認知之研究-以警察廣播電台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鳳欽 (2000)。推動九年一貫課程的因應及實作策略。台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楊思怡(2005)。探索15-34歲女性對流行女鞋的消費心智模式-結合質化與量化研究方法。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楊淑惠(2005)。品牌識別網站體驗需求分析方法—結合ZMET與MEC法。國立嘉義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市。楊媛舜(2004)。結合ZMET與MEC以瞭解民眾對戶政事務所網站之需求。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楊雅婷(2006)。台北市公立國民中學學校願景發展與教師工作士氣之關係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葉連祺(2002a)。國民中小學學校願景之建構分析。學校行政雙月刊,19,107-126。葉連祺(2002b)。建構國民中小學學校願景之探析。教育政策論壇,5(2),103-121。葉連祺(2004)。中小學學校願景發展之分析。教育政策論壇,7(2),167-203。葉維寬(2004)。苗栗縣國民小學學校願景內容分析及發展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葉于瑄(2004)。國民小學教師對學校願景、認知宣導與實踐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齊若蘭(譯)(1995)。Petter M.Senge等著。第五項修煉二實踐篇(下)-共創學習新經驗。台北市:天下文化。
劉雅芬(2005)。ZMET技術應用在女性購物網站EDM行銷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歐用生(2002)。建立二十一世紀的新學校—校本課程發展的理念與實踐。邁向課程新紀元課程研討會論文集,10,6-26。
潘玉玲(2006)。結合質化與量化方法探索女性上班族對褲襪產品的心智模式。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潘慧玲、黃乃熒、王麗雲、甄曉蘭、鍾靜、蘇順發、高建民、單文經、湯志民、魏惠娟、張明輝、陳嘉彌(2002)。學校革新:理念與實踐。台北市:學富。
蔡志良(2005)。應用隱喻抽取技術探討男性時尚雜誌專題內容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蔡佩芳(2004)。應用隱喻誘引技術探討電視戲劇節目之開發與行銷: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蔡清田(2000)。質的研究方法。高雄市:麗文。
蔡清田(2002)。學校整體課程經營-學校課程發展的永續經營。台北市:五南。
蔡進雄 (2001)。學校行政領導。台北市:師大書苑。
鄭繼文(2005)。探索饒舌樂迷的心智模式:結合質化與量化方法的研究。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蕭如芳(2005)。消費者對生活產品喜好價值之研究—以無印良品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龍東湖(2006)。台灣地區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學校願景分析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戴聰敏(2002)。台東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學校願景認同度之研究。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謝佩如(2003)。線上遊戲玩家心智模式及其行銷應用之研究。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謝念慈(2002)。綜合高中發展願景之研究—以台北市成淵高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鍾季樺(2004)。以隱喻抽取技術探討歌迷心智模式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學位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簡毓玲(2000)。九年一貫實驗課程的規劃與實作。臺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魏惠娟(1998)。邁向學習型組織的行政領導。教育政策論壇,1(1),139-140。魏惠娟(2002)。學習型學校:從概念到實踐。台北市:五南。
魏慧娟、張明輝(2001)。學習型學校願景發展之研究。2007年2月5日,取自:http://web.ed.ntnu.edu.tw/~minfei/artical/artical(eduadmin)-2.html
西文部分
Birdwhistell, R. L. (1970). Kinesics and Context: Essays on Body Motion Communication.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Blase, J. (2004). Handbook of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How Successful Principals Promote Teaching And Learning (2th ed.). Thousand Oaks: Corwin Press.
Burgoon, J. K., Buller, D. B., & Woodall. W. G. (1989).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the Unspoken Dialogue.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Chance, E. W. (1992). Visionary Leadership in School. 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 Springfield. Illinois. U.S.A.
Conley, D. T., Dnulap, D. M., & Goldman, P. (1992). “The ‘Vision Thing’ and School Restructuring.” OSSC Report, 32(2), 1-8.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43 246)
Coulter, R. & Zaltman, G. (2001). The Power of Metaphor. New York: Routledge.
Denzin, N. K. (1989). The Research Act: 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ical Metho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Fawcett, G. (2004). “Leading Vision.” Kappa Delta Pi Record, 40(3), 112-115.
Gwendolyn, C. C. (2000). “The ZMET Alternative.” Marketing Research, 12 (Summer), 6-12.
Kalargyrou, V. (2005). Training Professionals'' Impressions And Opinions About Their Role In Hospitalit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evada, Las Vegas.
Knapp, M. L. (1980). Essential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N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Korkmaz, M. (200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Health and Robust School Vision in Elementary Schools.”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30(1), 14-36.
Kostin, M. & Haeger, J. (2006). “Coaching Schools to Sustain Improvement.” Education Digest, 71(9), 29-33.
Kowalski, T. J. (1999). The School Superintendent: Theory, Practice, and Cases.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Inc.
Lashway, L. (1997). “Visionary leadership.” ERIC Digest, 110.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02643)
Mehrabian, A. (1971). Silent Messages. Belmont, Califomia:Wadsworth.
Richardson, M. (2004). “We Have A Vision Statement-Now What? “ Journal of Staff Development, 25(1), 7.
Sagor, R. & Barnett, B. G. (1994). The TQE Principal: a Transformed Leader.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Inc.
Schank, R. C. (1990). Tell Me a Story: A New Look at Real and Artificial Memory. New York, NY: Charles Scribner’s Sons.
Scott, H. (2005). “Moving into Management: How 360° Appraisal Worked for Me.” Management in Education, 18(5), 31-36.
Senge, P. M.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Duubeday Currency.
Sergiovanni, T. J. (1995). The Principalship: A Reflective Practice Perspective.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Sheehy, B. (1999). “Are you listening?” Across the Board, 4, 41-46.
Smith, R. (1995). Successful School Management. New York, NY: Cassell.
Smith, S. C. & Stolp, S. (1995). “Transforming a School” s Culture Through Shared Vision.” OSSC Report, 35(3), 1-6.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48970)
Wallace, R. C., Engel, D. E., & Mooney, J. E.(1997). The Learning School: A Guide to Vision-Base Leadership. London: Corwin Press.
Weiser, J. (1988). See What I Mean? Photography as Nonverbal Communicator in Cross- Cultural Psychology. In Poyatos Femando (Ed.), Cross- Cultural Perspectives i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Hogrefe Publishers.
Weller, L.D., Hartley, S.H., & Brown, C. L. (1994). “Principals and TQM:Developing the vision. ” The Clearing House, 67(5), 298-301.
Zaltman, G. (2002).”Hidden Mind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6-27.
Zaltman, G. (2003). How Consumers Think: Essential Insights into the Mind of the Market.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Zaltman, G. & Useem, J. (2003). “The Man Can Read Your Mind.” Fortune(Europe), 147(1), 21.
Zaltman, G. & Schuck, L. J. (1998). Seeing through the Customer''s Eyes with Computer Imaging. In Bradley, S. P., & Nolan, R. L. (Eds.). Sense & Respond: Capturing Value in the Network Era.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45-172.
Zaltman, G. & Coulter, R. H. (1995). “Seeing the Voice of the Customer: Metaphor-Based Advertising Research.”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35(4), 3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