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書
1、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台北市:中國論壇出
版,民74年,10月。
2、王宜娥:《道教與藝術》,台北市:文津出版社,民86年5月。
3、尼爾•唐能理(Neal Donnelly):《臺灣的神像:一名美國文物收藏家研究紀事》
,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民95年5月。
4、李祖定主編,《中國傳統吉祥圖案》,台南市:大孚書局有限公司,民84年,5月
,頁1。
5、李岳勳:《魍港媽祖》,嘉義縣:蚊港太聖宮管理委員會,民75年5月,頁191。
6、汪民安主編:《文化研究關鍵詞》,中國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民96,頁88。
7、林明德主編:《臺灣工藝地圖》,台中市:晨星發行,民91年12月。
8、林明德主編:《臺灣民間工藝博覽》,南投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民89年。
9、林衡道:《臺灣勝蹟採訪册》,台中市:台灣省文獻會,民66年6月。
10、林勝俊:《臺灣寺廟的職權與功能之研究》,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民77年
,6月。
11、柳宗悅:《工藝美學》,台北市: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民82年6月。
12、卿希泰主編 :《中華道教簡史》,臺北市 :中華道統出版 ,民85年,頁439。
13、席德進:《台灣民間藝術》,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63年。
14、席德進主編:《當代藝術家訪問錄①》,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
69年。
15、陳振輝:《彰化縣美術發展調查研究:雕刻篇》,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86年6月。
16、陳朝平:《藝術概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82年2月。
17、連橫:《台灣通史》,臺北巿 :眾文,民68年。
18、莊伯和:《台灣傳統工藝》,台北縣:漢光,民87年。
19、黃淑芬編撰:《中國文化佛像神像專輯》,台北市:聖像出版社,民77年6月。
20、漢寶德:《民藝名家》,嘉義縣:嘉義縣政府,民74年。
21、劉文三:《台灣神像藝術》,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民69年。
22、蔡相煇:《北港朝天宮志》,民78年,頁64~73。
23、謝國興編纂:《序修台南市志;卷二•人民志•氏族篇》,台南市:臺南市政
府。民85-86。
24、蕭瓊瑞計畫主持:《台南市藝術人才暨團體基本史料彙編:造型藝術》,台南
市,台南文化基金會,民85年。
二、期刊、論文
1、王嵩山:〈神像、信仰、儀式-兼論台灣木雕保存、維護、發揚、更新的理念〉, 《中國民間傳統技藝與藝能雕查研究第三年報告書》,民72年,頁109-143。
2、王嵩山:〈從世俗到神聖-臺灣木雕神像的人類學研究〉,《民俗曲藝》,民73 年5月,29期,頁 79-136。
3、石弘毅:〈台灣神像的雕刻藝術〉,《台灣文獻》,民80年,45卷2期,頁113-
122。
4、石弘毅:〈台灣神像雕刻的歷史意義〉,《歷史月刊》,民80年,80期,頁38- 45。
5、江燦騰:〈日據時期臺灣知識份子回應新佛教思潮對舊佛教藝術創作所帶來的歧
途發展問題〉,《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台北市:樂學,民89年。
6、江韶瑩:〈傳統工藝的證照制度〉,《民間藝術保存傳習計畫綜合論壇 -界限的
穿透》,宜蘭縣:傳統藝術中心,民92年,頁20-29。
7、宋龍飛:〈神像彫刻的種類與製作〉,《藝術家》,民71年,2卷9期,頁112- 121。
8、吳茂成:〈府城妝佛工藝發展簡史(上)〉,《台南文化》,民85年2月,新40期
,頁65-99。 〈府城妝佛工藝發展簡史(下)〉,《台南文化》,民85年12月,
新42期,頁269-307。
9、施翠峰:〈宗教信仰與神像造型〉,《台灣博物》,民83,13期,頁47-51。
10、郭麗娟:〈神像藝術薪水傳-鹿港神刀第二代施至輝〉,《關係我》,民84年,
57期,頁96-105。
11、郭振昌:〈台灣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泉福州式神像雕刻木刻部分〉,《民俗
曲藝》,民69年,2期,頁77-88。
12、陳昭榮:〈中國傳統民間技藝之傳承問題初探〉,《中國民間傳統技藝與藝能
雕查研究第三年報告書》,民72年,頁167。
13、陳志榮:〈噶瑪蘭人的宗教變遷〉,《平埔族群研究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台北市: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民84年。
14、黃永松:〈考工法則:體、用、造、化〉,《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傳承.交
流.成長 》,台北市: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民87年,5月。
15、劉三豪:〈台灣神像〉,《藝術家》,民66年,24期,頁144-147。
16、劉文三:〈台灣神像的雕造〉,《藝術家》,民69年,60期,頁-106-113。17、簡榮聰:〈彰化常民文物〉,《彰化常民文物》,彰化縣:彰化縣文化局,民
93年,頁142- 144。
三、報紙
1、臺灣日日新報:明治42年,11月3日,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