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統計處(2007)。人口年齡分配統計年報。2008年5月15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
方潔玫(譯)(1995)。Joseph Cornell著。共享自然的喜悅。台北:張老師文化。
方淑玉(2002)。國民中學實施青少年與老人代間方案之成效研究---一個行動研究之取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家祥(譯)(1996)。Joseph Cornell著。與孩子分享自然。台北:張老師文化。
王鑫(1999)。地球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7,87-103。王文科(2000)。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朱芬郁(2006)。高齡者學習社區策略規劃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行政院(1992)。環境教育要項。行政院81環字36451號函核定。2008年5月20日,取自http://ivy3.epa.gov.tw/cp/education-announce/page/2-sch-1.htm
行政院、教育部(2007)。加強學校環境教育三年實施計畫。2008年5月26日,取自http://ivy3.epa.gov.tw/cp/education-announce/page/2-sch-ok.htm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7)。終生性環境教育計畫。2008年5月26日,取自http://www.epa.gov.tw/FileLink/FileHandler.ashx?file=10295
吳俊升(1973)。教育哲學大綱。台北:臺灣商務。
吳芝儀、李奉儒(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吳許暉(2007)。代間環境教育方案之研究-以自然中心銀髮志工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李聰明(1987)。環境教育。台北:聯經。
李文昭(譯)(1997)。寂靜的春天。Rachel Carson著。台北:晨星。
李崑山(1999)。落實國民小學環境教育之策略與方法。環境教育,40。2008年5月20日,取自http://www.ntnu.edu.tw/eec/eeq/40/eeq40.htm
李奉儒、高淑清等(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市:濤石文化。
李麗蓉(2002)。彰化縣幼稚園學童環境態度與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谷瑞勉(1999)。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台北市:心理。
周怜利(譯)(2000)。Erikson老年研究報告:人生八大階段。台北市:張老師。
周儒、張子超、黃淑芬(譯) (2003)。Engleson ,D. C. & Yockers,D. H.著。環境教育課程規劃。台北:五南。
周儒編(譯)(2003)。Meredith J.等原著。環境教育最佳實務準則。台北: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
孟祥森(譯)(1999)。Rachel Carson著。永遠的春天。台北:雙月書屋。
林宜穎(2006)。美國代間學習的實施及其對我國推展代間學習的啟示。成人及終身教育,16,33-40。林歐貴英(2001)。中老年人之家庭生活教育。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生活教育(頁149-153)。台北:師大書苑。
林歐貴英(2007)。幼兒環境教育課程建構與教學成效之研究─老幼代間互動模式為例,未出版,台北。
邱天助(1993)。教育老年學。台北:心理。
施霞主編(2008)。’蒙特梭利’兒童教育 : 從小培養孩子的實踐力。瑪莉亞.蒙特梭利著。台北:漢湘文化。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台北:麗文。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台北:麗文。
張明麗(1999)。花蓮地區幼兒對老人態度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9,121-137。張子超(2001a)。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與環境教育融入。環境教育課程設計(頁
109-128)。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張子超(2001b)。環境教育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環境教育課程設計(頁
129-156)。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張瓊懿、欒欣(譯)(2007)。艾爾•高爾著。不願面對的真相。台北:商周。
教育部(1987)。幼稚園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 89.9.30 台 (89) 國字第89122368號令公布。2008年5月26日,取自http://top.ilc.edu.tw/day/new/911/course/%E5%85%AD%E5%A4%A7%E8%AD%B0%E9%A1%8C-%E7%92%B0%E5%A2%83%E6%95%99%E8%82%B2.htm
陳向明(2004)。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洪葉文化。
陳美如(2006)。兒童對老人行為意向模式之驗證暨代間方案融入鄉土教學之實驗效果。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游雅婷(2006)。幼兒園環境教育指標之發展、執行現況及阻礙因素。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黃慧貞(譯)(1994)。Diane E.Papalia,&Sally Wendkos Olds著。發展心理學。台北:桂冠。
黃津文(2001)。幼兒與老人代間課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富順(2004)。高齡學習。台北:五南。
黃郁芬(2006)。老化教育課程對高職女生老化知識與對老人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楊冠政(1998)。環境教育。台北:明文。
楊冠政(2001)。環境倫理:一條通向永續發展之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編,中華民國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4-121)。台北市:編者。
賈芸棣(譯)(2003)。Goodwin ,W. I.,&Goodwin, L. D.著。幼教研究法。台北:桂冠。
劉真如(譯)(2002)。Peter F. Drucker著。下一個社會。台北:商周。
劉思岑、歐家妤(2005)。運用代間學習推動環境教育之研究回顧。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度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1-58。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歐家妤(2007)。運用社區高齡人力資源進行鄉土教學之成效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台北:心理。
潘慧玲(2004)。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台北:高等教育。
凃嘉新(2004)。幼兒與安養機構老人代間關係發展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二、英文部分
Armstrong, E.(2006)Building a community-wide service ethic through intergenerational service-learning. Retrieved June 12, 2007, from http://www.nationalserviceresources.org/node/17820
Ballantyne, R., Fien, J., & Packer, J. (2001). Schoo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me impacts upon student and family learning: A case study analysi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7(1), 23-37.
Brabazon , K. (2007).Wisdom and Practice: an Intergenerational View. Retrieved January 12, 2008, from http://www.centreforip.org.uk/Libraries/Local/67/Docs/kevin%20Brabazon%20Wisdom%20and%20Practice%20plus%20notes.doc
Hatton-Yeo, A.,& Ohsako, A. (2000). Intergenerational programmes: Public policy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Retrieved October 12, 2007, from http://www.UNESCO.org/education/uie/pdf/intergen.pdf
Johnson, E. A. &Mappin, M. J. (2005).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Advocacy: Changing Perspectives of Ecology and Education. Cambridge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olb, D.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Kaplan,M.(1994).Promoting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action through intergenerational programm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505638)
Kaplan,M.S.& Liu,S.-T. (2004). Generations united for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action. Washington, DC: Generations United.
LinOu G. (1999). Linkages between elders and kindergarten aged children-An observational study. Colorado: University of Northern Colorado, Early Childhood Graduate School.
Newman,S.,Ward,C.R.,Smith,T.B.&Wilson,J.(1997). Intergenerational program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Bristol, PA: Taylor & Francis.
Peacock, E., & Talley, W. (1984). Intergenerational contact: A way to counteract ageism.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10, 13-24.
Priscilla,P.(2004)Hopping frogs and Trail Walks-Connecting Young Children and Nature. Young Children,59(1),82-85.
Peterat, L. & Mayer-Smith, J. (2006). Farm friends: Exploring intergenerational environmental learning. Journal of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 4(1), 107-116.
Seefeldt,C.(1989). Intergenerational programs: impact on attitudes. Journal of children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20.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Retrieved May 10, 2007, from http://www.epa.gov/aging/ia/index.htm
UNESCO(1980).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light of Tbilisi conference. Paris: UNESCO.
Vaughan, C., Gack, J., Solorazano, H., & Ray, R. (2003).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n schoolchildren, the parents, and community members: A study of intergenerational and intercommunity learni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4(3), 12-21.
Wilson, Ruth A.(1996).Starting Early: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during the Early Childhood Year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0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