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2.131.239)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09 21: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鍾慧凡
論文名稱:資訊融入教學與直接教學對資源班學生國語文學習成效之比較研究
指導教授:杜正治杜正治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特殊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0
中文關鍵詞:資訊融入教學直接教學資源班學生國語文學習成效
外文關鍵詞: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structionDirect Instructionresource classroom studentChinese reading effec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9
  • 點閱點閱:154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6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4
本研究旨在比較「資訊融入教學」與「直接教學」對資源班學生國語文閱讀學習之成效,採用單一受試實驗設計中的比較介入交替處理,實驗參與者為國中二年級資源班特殊需求學生共三名,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之「閱讀學習成就測驗」及「學習滿意度問卷」。實驗教學計六週二十二節課(每週二天,每天二節課)。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在交替處理階段,三位實驗參與者在國語文閱讀學習成效上有不同表現,直接教學對甲生在國語文閱讀學習有明顯成效,資訊融入教學對乙生有明顯成效,兩種教學對於丙生之國語文閱讀學習成效則無明顯不同。
二、在保留階段,資訊融入教學及直接教學對三位實驗參與者國語文閱讀學習皆具保留效果。
三、三位實驗參與者對於資訊融入國語文閱讀學習有較高學習滿意度。
本研究最後提出教學及建議,供教師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struction and Direct Instruction on Chinese reading of students in the resource classroom. The alternating treatments design of the single subject framework was used to achieve the research purpose. Participants were three second grade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resource classroom. The instruments included the Test of Reading Effects and the Learning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designed by the author.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were 22 sessions which lasted six weeks ( 2 days a week, 2 sessions a day ). The main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At the alternating treatment stage, the immediate effects of the two treatments on Chinese reading for three participants were various.
2.At the maintenance treatment stage, both of the treatments showed nice maintenance effects.
3.All participants felt more satisfactory about the trea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struction than the treatment of Direct Instruction on Chinese reading.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teaching and further studies were offered.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身心障礙學生之課程調整 7
第二節 資訊融入教學之意涵及相關研究 15
第三節 直接教學之意涵及其相關研究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3
第二節 實驗參與者 3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0
第四節 實驗材料 44
第五節 資料分析 46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9
第一節 國語文閱讀學習成效 49
第二節 國語文閱讀學習滿意度 61
第三節 綜合討論 6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9
第一節 結論 69
第二節 建議 70

附 錄
附錄一、交替處理活動設計範例 80
附錄二、資訊融入教學(資)與直接教學(直)實驗對照 82
附錄三、資訊融入教學(資)與直接教學(直)評量內容 90
附錄四、資訊融入教學與直接教學滿意度問卷 99



表次

表2-1 資訊融入教學與特殊教育之相關研究 22
表2-2 直接教學與特教語文教學之相關研究 30
表3-1 資訊融入教學實施流程 36
表3-2 直接教學實施流程 36
表3-3 教學程序檢核表 37
表3-4 教學程序一致性考驗檢核摘要表 38
表3-5 實驗參與者篩選測驗結果 40
表3-6 實驗內容之單元名稱文體與教學 45
表4-1 參與者甲階段內資料分析 51
表4-2 參與者甲階段間資料分析 52
表4-3 甲答對題數C統計摘要表 53
表4-4 參與者乙階段內資料分析 55
表4-5 參與者乙階段間資料分析 56
表4-6 乙答對題數C統計摘要表 57
表4-7 參與者丙階段內資料分析 58
表4-8 參與者丙階段間資料分析 60
表4-9 丙答對題數C統計摘要表 61
表4-10資訊融入教學滿意度之平均數 62
表4-11直接教學滿意度之平均數 64


圖次

圖2-1 MOODLE的主要功能架構表 25
圖2-2 MOODLE學習平台頁面 25
圖3-1 研究設計模式 34
圖3-2 研究架構 34
圖3-3 MOODLE 測驗卷模式範例 41
圖4-1 參與者甲在各實驗階段閱讀學習答對題數曲線圖 50
圖4-2 參與者乙在各實驗階段閱讀學習答對題數曲線圖 54
圖4-3 參與者丙在各實驗階段閱讀學習答對題數曲線圖 58
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1):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的應用。台北:五南。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出版社。
王全世(200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5-26。
王振德(1999):資源教室方案。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瑞振(2004):主題式教學對低學業成就學生學習態度之影響。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未出版。
江世勇(2004):LADP分散式認證架構下之開放原始碼教學網站建置與導入-以高職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雲林縣,未出版。
朱淑芬(2004):多元智能融入國語科教學在資源班的行動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未出版。
朱經明 (1999):特殊教育與電腦科技。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杜正治(1994):單一受試研究法。台北:心理。
沈秀霞(2007):使用Moodle進行國中電腦課評量之效益評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台北市,未出版。
何素華(1997):從有效教學的研究談特殊教育有效教學的特質。教師之友,38(1),51-58。
何榮桂 (1998):從教育部之資訊教育推展策略看未來中小學資訊教育的願景。資訊與教育,68,2-13。
李恆、張珍睿(2006):中學生每日一文。捷英出版社。
李怡璇(2002):探討e-Learning網路教學媒體呈現比較-以基督教中華福音神學院遠距教學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雲林縣,未出版。
李嘉峰(2003):資訊科技融入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與態度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未出版。
李苑薇(2005):經驗教學法與講述教學法對促進國小聽障生句型理解能力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碩士論文,台北市。
邱明芳(2003):國民小學實施融合教育學校行政支援之研究。國立彰化師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未出版。
林紀達(2004):資訊融入國語文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與成就影響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資訊學研究所,宜蘭縣,未出版。
林素貞(2002):「特殊教育教學設計」上課講義。
林敏慧、陳慶帆(2004):快速建構網路教學平台的新方案: Moodle。教育研究月刊,126,85-98。
林菁、李曉媛(2003):網路教學的媒體呈現方式之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5 (35),34-58。
林雅芳(2001)。在有聽障生的普通班中實施合作學習─一位國小教師專業成長之質性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台北市,未出版。
林燕玲(2000):直接教學模式對青春期嚴重情緒障礙學生社會技巧教學成效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未出版。
邵淑華(1996):「直接教學」在國小數學資源班補救教學之成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未出版。
孟瑛如(1999):資源教室方案—班級經營與補救教學。台北:五南。
孟瑛如、周育廉、袁媛、吳東光(2001):數學學習障礙學生多媒體學習系統的開發與建構:一步驟乘除法文字題。國小特殊教育,32,81-92。
范惠宇(2005):國中資源班教師實施資訊融入教學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未出版。
柯華葳(1999):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柯馨絜(2007):繪本教學對國中資源班智能障礙學生英語字彙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洪麗珍(2003):資訊融入教學對國中生國文科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未出版。
洪儷瑜(1995):學習障礙者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
高珮珊(2004):直接教學對於數學低成就學生之教學成效。花蓮師院特教通訊,32,71-75頁。
高豫(2004):電腦輔助教學實驗課程成果報告。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編印。
秦麗花(2002):以全方位課程設計建構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的課
程融合。學產基金會專案報告,未出版。
郭又方(2004):九年一貫課程影響國民小學特殊教育課程與教學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花蓮縣,未出版。
莊旭瑋(2002):資訊融入校園植物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未出版。
張青紟(2005):國民中學身心障礙資源班課程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碩士論文,彰化縣,未出版。
張英鵬(1993):增強策略在電腦輔助教學方案中對國小學習障礙兒童加法學習之影響。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3,39-68。
張國恩(1999):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資訊與教育雜誌,72,2-9。
張蓓莉、洪儷瑜、董媛卿、鄭偉琪(1993):台北市國中學習困難資源班訪視報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張德銳(1996):美國教育改革中的重建學校運動。各國教育改革動向,47-76。台北:師大書苑。
教育部(1999):特殊教育課程教材教法實施辦法。中華民國八十八年六月二十九日教育部台(八八)參字第八八○七五八九六號令修正發布第三條條文。
教育部(1999):特殊教育課程教材教法實施辦法。中華民國八十八年六月二十九日教育部台(八八)參字第八八○七五八九六號令修正發布第五條條文。
教育部(2001):特殊教育法。中華民國九十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九○○○二五四一一○號令修正公布。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陳美文(1999):國小資源教室經營實務。教育部八十八學年度獎勵特殊教育研究著作,152-198。
陳政見(2000):特殊兒童鑑定與評量。台北市:師苑。
陳秋燕(2002):國民中學國語文直接教學課程之發展。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未出版。
陳清原(2001):直接教學對高職特教班學生在技能學習成效之研究-以汽車美容課程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未出版。
陳淑惠(2002):電腦輔助教學對國中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認識社區環境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台北市,未出版。
陳麗紅(2004):資訊科技融入社會科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未出版。
連啟舜(2002):國內閱讀理解教學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未出版。
鈕文英(2001):身心障礙者行為問題處理—正向行為支持取向。台北,心理。
黃秀霜(1999):中文年級認字量表。台北:心理。
黃政傑(1993):課程設計。臺北:東華。
黃國禎(1999):直接教學在國小數學科低成就學生教學效果之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未出版。
董金裕(2007):國中國文三下課本。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楊坤堂(2005):學習障礙兒童。台北:五南。
詹秀雯(1998):直接教學模式對國中身心障礙資源班學生英語科學習之成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未出版。
甄炳炫(2002):語言經驗教學(LEA)之教學設計與運用─以資源班閱讀及書寫困難之學習障礙個案教學為例。屏師特殊教育,4,1-9 。
裘素菊(2004):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中重度智能障礙兒童實用語文合作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花蓮縣,未出版。
楊鏸容(2003):雲林縣國小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未出版。
廖淑戎(2004):時間延宕教學策略對教導中度智能障礙學生連鎖工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未出版。
劉世雄(2000):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略之探討。資訊與教育雜誌,78,60~66。
劉鉅棟(2000):高雄市國民中學資源班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未出版。
廖凰伶(2000):直接教學與全語教學對國中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解表現之研究。國立彰化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未出版。
鄧秀芸(2001):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兒童功能性詞彙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花蓮縣,未出版。
蔣明珊(2002):普通班特殊需求學生課程調整之探討及其在國語科應用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未出版。
潘裕豐(1996):希望交響曲─電腦輔助教學與特殊兒童認知學習。國小特殊教育,21,27-32。
盧台華(1986):直接教學在智能不足教學成效上之探討。我國特殊教育的現代化—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105-112。
盧台華(1992):直接教學在智能不足教學成效上之探討。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智能不足教育與輔導(143-157)。台北:心理。
中華民國特盧台華(1994):教學篇。載於周天賜主編,啟智教育教師工作手冊(4-37)。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盧台華(1998):身心障礙學生課程教材之研究與應用。身心障礙教育研討會記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盧建勳(2003):資訊科技融入社會科主題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未出版。
謝芳蕙(2001):直接教學與課程本位評量模式對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學習成效之實驗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未出版。
薛淑芬(2003):直接教學模式對國小啟智班智能障礙學生英語科學習之成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碩士論文,嘉義縣,未出版。
蘇琲雯(2001):電腦融入教學對學習障礙兒童語句學習成效及其注意力行為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碩士論文,台北市,未出版。
鐘樹椽(1995):落實電腦於特殊兒童學習相關因素之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24,3-11。
魏本洲(2002):網路專題式合作學習的態度與成效之研究-以鄉土教學活動為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縣,未出版。
顏膺修(2002):應用網際網路於社會領域主題統整之行動研究:以新莊老街再造議題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花蓮縣,未出版。
貳、英文部分
Bauwens, Jeanne.,& Korinek,Lori.(1993). IEPs for Cooperative
Teaching: Developing Legal and Useful Documents. 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 28(5),303-06.(ERIC:EJ465418)
Bender, W. N. (1996). Teaching students with mild disabilities.Boston: Allyn and Bacon.
Bigge, J. L. ,Stump,C. S.,Spagna, M. E.,& Silberman,R. K. (1999).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 for student with disabilities .NY: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Bork, A. (1985). Personal Computers for Education.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Brown, V. L (1985). Direct instruction mathematics: A framework for instruction accountability. Remedic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6(1), 29-45.
Carnine, D., Granzin, A.,&Becker, W.(1987). Direct instruction. Alternative Educational Systems ,3, 328-349.
Darch, Carnine., & Gersten (1983).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and levels of practices in working fourth grade word proble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35010).
Darch, C. (1987). Evaluation of the Williamsburg Country Direct Instruction Program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83 652).
Dipasalegne, L., & Ogletree, R.(1976). An Assessment of DISTAR by Chicago Inner-city Teacher.(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146542).
Donna, M.(1992).Improving attitudes and reading skills of prospective RSP students by using direct instruction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techiques in regular and RSP classroom.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Nova University.
Gersten, R., Woodward, J.,& Darch, G. (1986). Direct instruction: A research-based approach to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Exceptional Children, 53(1), 17-31.
Graham, S.,Harris, K. R., MacArthur, C. A., & Schwartz, S. (1991). Writing instruction. In B. Y. L. Wong (Ed.), Learning about learning disabilities .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310-345.
Gujjar, Aijaz Ahmed.(2007). Direct Instruction and Appropriate Intervention for Children with Learning Problems. Online
Submission,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TOJET,6(2). (ED500049)
Haring, N. G., & Bateman, B. (1977). Teaching the learning disabled children. Engld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Harris ,B. M .,&Hill, j . (1982).The De Tek Handbook. National Educational Laboratory Publisher Inc.
Heward, W. L., & Orlansky, M. D. (1992).Exceptional children (4th ed.). New York: Macmillan.
Higgins, .K., Boone, R. & Lovitt, T. C. (1996). Hypertext support for remedial students an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ning Disabilities, 29(4), 402-412.
Hoover-Dempsey, K.V., Bassler, O.C., & Brissie, J.S. (1987). Parent involvement: Contributions of teacher efficacy, school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other school characteristic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4,417-435.
Hoover, J. J. & Patton, J. R. (1997). Curriculum Adaptations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and Behavior Problem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2nd Ed.). Austin, TX:PRO-ED.
Hoovwr,John J.,&Patton,James R.(2005). Differentiating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for English-Language Learners with Special Needs . 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 40(4), 231-235.
Johnson, J. E., Christie, J. F.,&Yawkey, T. D.(1987).Play an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New York.
Kochhar, C. A.,West, L. L., &Taymans, J. M. (2000). Successful Inclusion: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a Shared Responsibility.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Kathleen, C., Don, M,& Magy,M. (2008). Reading and Learning-Disabled Children: Understanding the Problem.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rategies, Issues and Ideas, 81(3),113-117.
Lloyd, J., Epstein , M.H., &Cullinan , D. (1981)Direct teaching for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 J. Gottlieb & S. S. Strichart(Eds.)Developmental theory and research in learning disabilities. Baltimore, MD:University Park Press。
MacArthur , C. A., Ferretti, R. P., Okolo, C. M., & Cavalier, A. R. (2001).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for students with literacy problems: A critical review.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01, 273–378.
Marston,D.(1995).Comparison of reading intervention approaches for students with mild disabilities.Exceptional
Children,62(1),20-37.
Moodie, A., & Hoen, R. (1972). Evaluation of DISTAR programs in learning assistance classes of Vancouver 1971-1972.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077987).
Papert, S. (1980). Windstorms: Children, computers, and powerful ideas. New York: Basic Books.
Polloway, E. A.,Smith, J. D.,Pattern, J. R.,&Smith, T. E. C.
(1986).Hostoric changes in mental retardation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Mental Retardation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31,3-12.
Ragosta, M., Holland, P.W. & Jamison, D.T. (1982).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and Compensatory Education: The ETS/LAUSD Study. Princeton, NJ: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Rosegrant. T. (1985). Using the microcomputer as a tool for learning to read and write.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18(7) ,113-115.
Rosenshine, B. V. (1979). Content, time and direct instruction. H. J. Walberg, & P. L. Peterson (Eds.), Research on teaching: Concepts,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28-56). Berkeley, CA: Mcartchan.
Rosenshine, B. (1986).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explicit teach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3, 60-69.
Rozalind G. Muir-Herzig(2004). Technology and its impact in the classroom. Computers & Education ,42,111–131.
Sandholtz, J. H., Ringstaff, C., & Dwyer, D. C. (1997). Teaching with technology: Creating student-centered classroom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Silbert,J.,Carnine,D., &Stein,M.(1981).Direct instruction mathematics . Ohio: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Stallings, J. (1987). Longitudinal findings for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Focus on direct instruc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97874).
Stein, M., Carnine, D., & Dixon, R. (1998). Direct instruction:Integrating curriculum design and effective teaching practice. 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33 (4), 227-234.
Stephens, M.A.(1993).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a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al program to improve reading achievement of middle-grade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 a rural district.Florida:Nova University.
Sullivan,Susan., Glanz,Jeffrey.(2005). Building Effective Learning Communities: Strategies for Leadership, Learning, & Collaboration. New York:Corwin.
Switlick, D. (1997). Curriculum Modifications and Adaptions. In D.F. Bradley, M. E. King-Sears, & D.M. Tessier-Switlick (Eds.),Teaching student in inclusive setting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225-251). Boston: Allyn &Bacon.
Wilson, C. L., (1991). Direct instruction in math word problems: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Exceptional Children, 57(6), 512-529.
Wrobel,S.(1996).The effectiveness of direct instruction on the various reading achievement categorie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95292).
Zorfass, J. (1994). Supporting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to an I-Search unit. Technology and Disability, 3 (2), 129-136.

叁、網站
Moodle , 2008. 05. 18, http://en.wikipedia.org/wiki/Moodle
Moodle官方網站http://Moodle.org/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全世(200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5-26。
2. 何素華(1997):從有效教學的研究談特殊教育有效教學的特質。教師之友,38(1),51-58。
3. 何榮桂 (1998):從教育部之資訊教育推展策略看未來中小學資訊教育的願景。資訊與教育,68,2-13。
4. 林敏慧、陳慶帆(2004):快速建構網路教學平台的新方案: Moodle。教育研究月刊,126,85-98。
5. 林菁、李曉媛(2003):網路教學的媒體呈現方式之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5 (35),34-58。
6. 孟瑛如、周育廉、袁媛、吳東光(2001):數學學習障礙學生多媒體學習系統的開發與建構:一步驟乘除法文字題。國小特殊教育,32,81-92。
7. 高珮珊(2004):直接教學對於數學低成就學生之教學成效。花蓮師院特教通訊,32,71-75頁。
8. 張英鵬(1993):增強策略在電腦輔助教學方案中對國小學習障礙兒童加法學習之影響。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3,39-68。
9. 甄炳炫(2002):語言經驗教學(LEA)之教學設計與運用─以資源班閱讀及書寫困難之學習障礙個案教學為例。屏師特殊教育,4,1-9 。
10. 劉世雄(2000):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略之探討。資訊與教育雜誌,78,60~66。
11. 潘裕豐(1996):希望交響曲─電腦輔助教學與特殊兒童認知學習。國小特殊教育,21,27-32。
12. 鐘樹椽(1995):落實電腦於特殊兒童學習相關因素之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24,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