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官方文書資料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1992)。我國大學入學制度改革建議書―大學多元入學方案。臺北市:作者。
大學入學考試試務委員會(編)(1997)。大學入學考試試務委員會工作報告。臺北市:編者。
大學聯合招生委員會(編)(1969〜1996)。大學聯合招生委員會工作報告。臺北市:編者。
中央建教合作委員會(譯)(1962)。美國加州司丹福研究所著。教育與發展:中華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教育計劃之任務。臺北市:譯者。
行政院主計處(編)(1971)。中華民國統計提要。臺北市:編者。
行政院主計處(編)(1993)。人力資源統計月報,237期。
行政院主計處(編)(1993,10月26日)。重要國情統計通報。
行政院主計處(編)(2006)。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臺北市:編者。
行政院主計處(編)(2007)。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國民所得年刊。臺北市:編者。
行政院主計處(編)(2008)。中華民國統計年鑑。臺北市:編者。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市:作者。
國史館(1990)。中華民國史教育志(初稿)。臺北縣:作者。
國立教育資料館(編)(1990)。私立學校教育:教育輿情資料專輯之二。臺北市:編者。
國立教育資料館(編)(1992)談國中畢業生自願就學方案。臺北市:編者。
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編)(1966a)。人力資源發展分組研究報告(上)。臺北市:編者。
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編)(1966b)。經濟發展與教育計劃。臺北市:編者。
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編)(1970)。人力發展計畫工作成果檢討報告。臺北市:編者。
教育部(編)(1957)。第三次中國教育年鑑。臺北市:正中。
教育部(編)(1974)。第四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北市:正中。
教育部(編)(1984)。第五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北市:正中。
教育部(編)(1988)。第六次全國教育會議報告。臺北市:編者。
教育部(1990)。「延長國民教育―自願就學高級中等學校方案」初步規劃簡介。臺北市:著者。
教育部(編)(1991)。中華民國教育統計。臺北市:編者。
教育部(編)(1992)。國民中學畢業生自願就學輔導方案宣導資料。臺北市:編者。
教育部(1995)。完全中學試辦計畫。臺北市:著者。
教育部(編)(1996a)。第六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北市:編者。
教育部(編)(1996b)。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編者。
教育部(編)(1999)。中華民國教育統計。臺北市:編者。
教育部(編)(2000)。中華民國原住民教育報告書。臺北市:編者。
教育部(編)(2007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說帖。臺北市:編者。
教育部(編)(2007b)。中華民國教育統計。臺北市:編者。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0)。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職業教育補述篇。臺中市:臺中圖書館。
教育部技術與職業教育司(2003)。綜合高中之昨日、今日、明日。2004年4月3日,取自http://chs.chvs.hcc.edu.tw/
教育部青年就業調查工作小組(編)(1976)。中等學校畢業生升學就業調查報告。臺北市:編者。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編)(1988)。高中入學考試採計國中在校成績研究方案背景說明參考資料。臺北市:編者。
教育部教育計畫小組(編)(1976)。我國大專畢業生專長利用之調查分析。臺北市:編者。
教育部教育計畫小組及行政院經建會綜合計畫處(編)(1977)。我國教育投資及其收益率之調查研究―六十六學年度(叢書廿五)。臺北市:編者。
教育部編(1967)。教育法令。臺北市:正中。
經濟建設委員會(編)(1981a)。中華民國台灣經濟建設十年計畫之人力發展部門計畫。臺北市:編者。
經濟建設委員會(編)(1981b)。中華民國臺灣經濟建設十年(六十九年至七十八年)計畫:人力發展部門計畫。臺北市:編者。
經濟建設委員會(編)(1982)。人力規劃研究報告(第二輯)。臺北市:編者。
經濟建設委員會(編)(1983)。人力規劃研究報告(第三輯)。臺北市:編者。
經濟建設委員會(編)(1986)。中華民國台灣經濟建設人力發展部門中長期計畫(民國七十五年至八十九年)。臺北市:編者。
經濟建設委員會(編)(1989)。中華民國第十期台灣經濟建設四年計畫。臺北市:編者。
經濟建設委員會(編)(1990)。中華民國第十期台灣經濟建設中期計畫人力發展部門計畫(一九九○至一九九三年)。臺北市:編者。
農業委員會(編)(1981)。中華民國農業統計要覽。臺北市:編者。
臺北區公立高級中學歷年招生委員會(編),臺北區公立高級中學聯合招生研究報告。臺北市:編者。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編)(1946a)。臺灣一年來之教育。臺北市: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1946b)。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民前十七年至民國三十四年)。臺北市:編者。
臺灣省政府文獻會(編)(1969)。臺灣省通誌(卷五•教育志•教育設施篇)。臺北市:編者。
臺灣省政府文獻會(編)(1993)。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六•文教志•學校教育篇)。南投縣:編者。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1955),十年來的臺灣教育。臺北市:臺灣書店。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1967a)。臺灣省國民學校學生畢業後志願升學情形調查報告。南投縣:編者。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1967b)。國民學校畢業生志願就學方案資料。南投縣:編者。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1984)。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國民教育篇。臺中市:臺灣省立台中圖書館。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1985)。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高中教育篇。臺中市:臺灣省立台中圖書館。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1986)。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教育行政篇。臺中市:臺灣省立台中圖書館。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1994)。臺灣省公私立國民中學八十一學年畢業生升學就業調查報告(第二十次)。南投縣:編者。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1997)。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訓育篇。臺中市:臺灣省立臺中圖書館。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編)(1943)。臺灣學事一覽(昭和十七年度)。臺北市:編者。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編)(1944)。臺灣學事一覽(昭和十八年度)。臺北市:編者。
二、專書論著
Raper, Artuer F.(雷柏爾)(1953)。臺灣目前之農村問題與其將來之展望。臺北市:農村復興委員會。
丁庭宇、馬康莊(譯)(1986)。R. E. Barrett & M. K. Whyte著。依賴理論與臺灣:一個異例的分析。載於丁庭宇、馬康莊(編)。臺灣社會變遷的經驗(頁55-86)。臺北市:巨流。
文崇一(1985)。台灣的工業化與社會變遷。載於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編),臺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頁1-40)。臺北市:編者。
毛連塭、陳麗華(編譯)(1987)。T. R. Guskey著。精熟學習法。臺北市:心理。
王宏仁、林繼文、李明峻(譯)(1992)。劉進慶著。戰後臺灣經濟分析。臺北市:人間。
王家通(1988)。我國大學增設及分佈問題之基礎研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託研究報告。
王塗發(1996)。戰後台灣經濟的發展。載於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下)(頁387-414)。臺北市:玉山社。
王煥琛(編)(1991)。教育行政與會議―歷屆全國教育會議史料編纂與研究。臺北市: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王德睦、陳宇嘉、張維安(1986)。教育結構變遷與教育機會均等。載於瞿海源、章英華(編),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上冊)(頁353-378)。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王震武、林文瑛(1994)。升學主義、升學制度與升學症候羣。載於王震武、林文瑛著,教育的困境與改革的困境(頁39-75)。臺北市:桂冠。
史英(1994)。教育改革的策略與方法。載於臺灣研究基金會(編),臺灣的教育改革(頁246-274)。臺北市:前衛。
四一○教育改造聯盟(1996)。民間教育改造藍圖:朝向社會正義的結構性變革。臺北市時報文化。
伊慶春、簡文吟(2002)。臺灣的家庭與轉變。載於王震寰(編),臺灣社會(頁275-310)。臺北市:巨流。
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2003)。Allan G. Johnson著。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臺北市:群學。
成嘉玲(1991)。公私立大學畢業生所得與就業之比較研究―兼論政府對公私立大學教育投資的效益。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朱元鴻(2002)。臺灣的現代性與後現代性。載於王振寰(編),臺灣社會(頁493-540)。臺北市:巨流。
朱雲鵬(1989)。1980至86年間台灣所得分配變動趨勢的分析。載於伊慶春、朱瑞玲(編),臺灣社會現象的分析:家庭、人口、政策與階層(頁437-456)。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朱敬一、葉家興(1994)。臺灣的「私人興學」現況檢討與政策建議。載於臺灣研究基金會(編),臺灣的教育改革(頁106-159)。臺北市:前衛。
朱敬一、戴華(1996)。教育鬆綁。臺北市:遠流。
江宜樺(2001)。自由民主的理路。臺北市:聯經。
江裕真(譯)(2006)。大前研一著。M型社會—中產階級消失的危機與商機。臺北市:商周。
羊憶蓉(1992)。現代化與中國人的價值變遷―教育角度的檢視。國立中央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編),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471-490)。臺北市:編者。
羊憶蓉(1994a)。教育的權利與義務。載於臺灣研究基金會(編),臺灣的教育改革(頁31-77)。臺北市:前衛。
羊憶蓉(1994b)。教育與國家發展―臺灣經驗。臺北市:桂冠。
羊憶蓉、吳惠林(1996)。分流教育與經濟發展:政策分析與實際效果。臺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何炳棣(2004)。讀史閱世六十年。臺北市:允晨。
何英奇(1999)。唯智功績主義與正義之衝突:臺灣升學主義改革的兩難困境與挑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7-2413-H-003-022)。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余英時(1987)。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市:聯經。
余英時(2007)。試說科舉在中國史上的功能與意義。載於余英時著,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頁225-257)。臺北市:時報文化。
吳文星(1992)。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市:正中。
吳泉源(1997)。高等教育與社會競爭力。載於林本炫(編),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 (頁223-262)。臺北市:業強。
吳英璋、吳靜吉、詹志禹、黃炳煌、蕭仁釗(2003)。全球化趨勢下教育的社會功能之探討。載於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二○一○臺灣(頁363-406)。臺北市:編者。
吳英璋、陳正然、林曼麗、吳靜吉、柯書林、黃先量(2003)。教育發展的文化基礎。載於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二○一○臺灣(頁319-362)。臺北市:編者。
吳惠林(1994)。臺灣的勞動市場與經濟發展―回顧與展望。載於吳惠林著,臺灣經濟的奇蹟、危機與轉機(頁13-68)。臺北市:正中。
宋光宇(1993)。重利與顯親:有關「臺灣經驗」各家理論的檢討和歷史文化論的提出。載於宋光宇(編),臺灣經驗(一)―歷史文化篇 (頁1-65)。臺北市:東大。
宋湘玲、林幸台、鄭熙彥(1985)。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高雄市:復文。
李弘祺(1982)。科舉―隋唐至明清的考試制度。載於鄭欽仁(編),立國的宏規―中國文化新論•制度篇(頁257-315)。臺北市:聯經。
李建興(1981)。以有效的教育投資提昇經濟發展的境界。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編),中國教育的出路(頁239-269)。臺北市:正中。
李國鼎(1978)。臺灣經濟快速成長的經驗。臺北市:正中。
李登輝(1975)。臺灣農工部門間之資本流通。載於余玉賢(編),臺灣農業發展論文集(頁229-251)。臺北市:聯經。
李園會(1984)。臺灣光復時期與政府遷台初期教育政策之研究。高雄市:復文。
李誠(1979)。臺灣地區勞動市場功能的實證研究。載於中央研究院經濟學研究所(編),臺灣人力資源會議(頁935-990)。臺北市:編者。
汪知亭(1978)。臺灣教育史料新編。臺北市:商務。
周任芸譯(2004)。D. Edgerton著。反歷史的C. P. Snow。載於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編),科技渴望社會(頁107-122)。臺北市:群學。
周志宏(2001)。私人興學自由與私立學校法制之研究。臺北市:學林。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臺灣教改?臺北市:心理。
周淑卿(2000)。面對統整課程與教學的教師文化。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編),課程統整與教學(頁231-251)。臺北市:揚智。
周愚文(2001)。中國教育史綱。臺北市:正中。
周談輝、張吉成、林益昌(1998)。落實技術士職業證照制度之研究。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編),第十三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集(一般技職及人文教育類)(頁117-125)。臺北市:編者。
宗亮東(1983)。中國輔導學會二十年來的回顧與今後的展望。載於宗亮東等著,輔導學的回顧與展望(頁3-13)。臺北市:幼獅文化。
林大森(2003)。高等技職教育轉型的社會學分析。嘉義縣: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林天祐、陳明終、蔡延治、戴麗紅(1997)。「廣設高中大學」意見調查研究。國立教育資料館委託專案報告。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
林本炫(1997)。教育資源分配與社會正義。載於林本炫(編),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 (頁377-414)。臺北市:業強。
林正芳(譯)(1999)。E. Patricia Tsurumi(派翠西亞•鶴見)著。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宜蘭縣:仰山文教基金會。
林生傳(1978)。社會階層化及其影響教育成就的理論架構與例證。載於師大教育系及研究所(編),教育學研究(頁351-380)。臺北市:偉文。
林生傳等(1993)。中等教育階層化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NSC 81-0301-H017-01-J1)。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林全、吳聰敏(1994)。教育資源的分配與管制。載於臺灣研究基金會(編),臺灣的教育改革(頁81-105)。臺北市:前衛。
林佳瑩(譯)(1986)。N. Diamond著。臺灣的婦女與工業。載於丁庭宇、馬康莊(編),臺灣社會變遷的經驗(頁117-135)。臺北市:巨流。
林宗德譯(2004)。B. Latour著。給我一個實驗室,我將舉起全世界。載於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編),科技渴望社會(頁219-263)。臺北市:群學。
林忠正(1984)。就業問題。楊國樞、葉啟政(編),臺灣的社會問題(頁463-486)。臺北市:巨流。
林忠正(1994)。臺灣技職教育發展之問題與檢討。載於臺灣研究基金會(編),臺灣的教育改革(頁314-345)。臺北市:前衛。
林清江(1981)。教育社會學新論。臺北市:五南。
林清江(1996)。教育理念與教育發展。臺北市:五南。
林清江等(1980)。國中畢業生升學與就業意願之影響因素。臺北市:教育部教育計畫小組。(另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0輯)林詠梅譯(2000)。林茂生著。日本統治下臺灣的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有關文化之歷史分析與探討。臺北市:新自然主義。
林滿紅(1993)。臺灣資本與兩岸經貿關係(1895-1945)―臺商拓展外貿經驗之一重要篇章。載於宋光宇(編),臺灣經驗(一)―歷史文化篇 (頁67-139)。臺北市:東大。
林衡道口述,郭嘉雄撰(1995)。漫談光復後臺灣的文化。載於蕭銘祥(編),慶祝臺灣光復五十週年口述歷史專輯(頁5-19)。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金恆煒、張文翊編(1986)。教育:一個解不開的結。臺北市:允晨。
金耀基(1983)。大學之理念。臺北市:時報。
金耀基(1992)。中國社會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
施建生(1975)。臺灣的高級人力與高等教育。載於李誠(編),臺灣人力資源文集。(頁199-232)。臺北市:聯經。
施國勳(譯)(1986)。S. Appleton著。沉寂的學生與台灣前途。載於丁庭宇、馬康莊(編),臺灣社會變遷的經驗(頁193-208)。臺北市:巨流。
施添福(1982)。臺灣的人口移動和雙元性服務部門。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柯志明(1993)。「米糖相剋」問題與台灣農民。載於宋光宇(編),臺灣經驗(一)―歷史文化篇 (頁235-250)。臺北市:東大。
柯志明(2003)。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臺灣的發展與從屬。臺北市:群學。
段承樸編著(1992)。臺灣戰後經濟。臺北市:人間。
夏鑄九(1991)。都市問題。載於楊國樞、葉啟政(編),臺灣的社會問題(頁111-153)。臺北市:巨流。
孫清山(1992)。社會資源、文化資本與地位取得過程之變遷。國科會研究報告。
孫清山(1994)。臺灣階級結構:社會流動、社會網絡與階級流動。國科會研究報告。
孫清山(1997)。戰後臺灣都市之成長與體系。載於蔡勇美、章英華(編),臺灣的都市社會(頁63-103)。臺北市:巨流。
孫清山、黃毅志(1997)。臺灣階級結構:流動表與網絡表的分析。載於張笠雲、呂玉瑕、王甫昌(編),九○年代的臺灣社會(頁57-101)。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孫震(1990)。邁向已開發國家。臺北市:三民。
徐正光(民78)。中產階級興起的政治經濟學。載於蕭新煌(編),變遷中臺灣社會的中產階級(頁33-47)。臺北市:巨流。
徐育珠、侯繼明(1975)。臺灣地區人力運用問題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研究所暨行政院經濟設計委員會。
徐南號(1988)。現代化與技職教育演變。臺北市:幼獅文化。
徐南號(1993)。臺灣教育史之回顧與展望。載於徐南號(編),臺灣教育史(頁211-236)。臺北市:師大書苑。
秦夢群(1999)。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市:五南。
翁望回(譯)(1986)。G. T. Crane著。臺灣的躍昇:體系、國家,及在世界經濟中的移動。載於丁庭宇、馬康莊(編),臺灣社會變遷的經驗(頁31-53)。臺北市:巨流。
馬信行(1992)。臺灣地區近四十年來教育資源之分配情形。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案研究報告(NSC-81-0301-H-004-13-JI)。
高希均(1977)。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臺北市:聯經。
高希均、林祖嘉(1998)。經濟學的世界(下篇)。臺北市:天下。
高希均、徐育珠(1976)。我國大專畢業生專長利用之調查分析。臺北市:教育部教育計畫小組。
高銛、王宏周、魏章玲譯(1989)。Daniel Bell著。後工業社會的來臨。臺北市:桂冠。
張文隆(1996)。臺灣人教師的「時代經驗」。臺北縣: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張丕繼(1990)。中華民國人力政策之形成。載於經建會人力規劃處(編),人力規劃研究報告(第九輯)(頁1-15)。臺北市:編者。
張果為(1980)。民國四十二年臺灣個人所得分配之估計。載於張果為教授八秩文存編纂委員會(編),張果為教授論文集。臺北市:中國文化學院。
張春興(1983)。社會變遷與教育失調。載於韋政通、李鴻禧(編),思潮的脈動(頁241-273)。臺北市:聯經。
張春興(1985)。民國三十九年以來學校教育的發展與檢討。載於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編),臺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頁387-429)。臺北市:聯經。
張芳杰(主編)(1993)。遠東漢英大辭典。臺北市:遠東。
張茂桂(1988)。主觀生活品質與社會階級。載於楊國樞、瞿海源(編),變遷中的臺灣社會:第一次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資料的分析(上)(頁61-84)。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張苙雲(1997)。導讀。載於張苙雲、呂玉瑕、王甫昌(編),九○年代的臺灣社會(上)(頁1-14)。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張苙雲(2002)。臺灣醫療課題的社會學分析。載於王震寰(編),臺灣社會(頁417-454)。臺北市:巨流。
張珣(譯)(1986)。B. Gallin & R. Gallin著。臺灣農村的社會經濟生活―二十年的發展與變遷。載於丁庭宇、馬康莊(編),臺灣社會變遷的經驗(頁277-309)。臺北市:巨流。
張清溪(1994a)。教育與人力規畫。載於臺灣研究基金會(編),臺灣的教育改革(頁281-311)。臺北市:前衛。
張清溪(1994b)。九十年來的臺灣學校教育。載於梁國樹(編),臺灣經濟發展論文集―紀念華嚴教授專集(頁403-445)。臺北市:時報文化。
張清溪、吳惠林(1996)。教育應以經濟發展為目的?臺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張植珊(1984)。教育與輔導論集。高雄市:復文。
張鈿富(1994)。教育政策的制定與執行。載於台灣研究基金會(編),臺灣的教育改革(頁165-198)。臺北市:前衛。
張曉春(1989)。中產階級與社會流動。載於蕭新煌(編),變遷中臺灣社會的中產階級(頁179-187)。臺北市:巨流。
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編)(1984)。中國學制改革之研究。臺北市:正中。
許智偉(1984)。我國職業教育現況之檢討與改進。載於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編),中國學制改革之研究(頁517-554)。臺北市:正中。
許嘉猷(1982)。出身與成就:臺灣地區的實證研究。載於陳昭南、江玉龍、陳寬政(編),社會科學整合論文集(頁265-299)。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許嘉猷(1986)。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臺北市:三民。
許嘉猷(1989a)。臺灣中產階級的估計及其社會經濟特性。載於蕭新煌(編),變遷中臺灣社會的中產階級(頁57-76)。臺北市:巨流。
許嘉猷(1989b)。出身與成就:臺灣地區的實證研究。載於伊慶春、朱瑞玲(編),臺灣社會現象的分析(頁517-599)。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許擇基(1989)。利用新的教育測量理論和技術來增進入學考試的功能。載於林宗義等著,臺灣的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49-71)。臺北市:自立晚報。
郭生玉等(1991)。大學聯考對高中教育的影響。臺北市: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郭為藩(1986)。我們能擺脫升學主義嗎?載於郭為藩,科技時代的人文主義(頁23-39)。臺北市:幼獅文化。
郭為藩(1995)。教育改革的省思。臺北市:天下文化。
郭為藩、高強華(1988)。教育學新論。臺北市:東華。
陳小紅(1997)。都市中的非正式部門。載於蔡勇美、章英華(編),臺灣的都市社會(頁287-312)。臺北市:巨流。
陳介玄(2002)。從工業到金融社會的轉型。載於王震寰(編),臺灣社會(頁135-163)。臺北市:巨流。
陳孔立(編)(1991)。臺灣研究十年。臺北市:博遠。
陳伯璋(1988c)。另一場意識形態的戰爭―國中教育的迷思。載於陳伯璋(編),意識型態與教育(頁231-240)。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伯璋、周志宏、李坤崇、吳武雄(2003)。實施十二年國民教育理論基礎及比較研究(期末報告)。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委託研究報告(920024575),臺北市: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陳東升(2002)。臺灣的都市與社區研究。載於王震寰(編),臺灣社會(頁311-344)。臺北市:巨流。
陳紹馨(1979)。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市:聯經。
陳惠邦(2001)。德國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聽安(1983)。大專院校學費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章英華(1993)。臺北縣移入人口與都市發展。載於蕭新煌等著,臺北縣移入人口之研究(頁53-78)。臺北縣: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章英華(1996)。臺灣都市發展與教育空間分佈的變遷。載於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編),臺灣近百年史論文集(頁249-273)。臺北市: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章英華(1997a)。臺灣的都市體系―從清到日治。載於蔡勇美、章英華(編),臺灣的都市社會(頁33-61)。臺北市:巨流。
章英華(1997b)。都市化、階層化與生活型態。載於張笠雲、呂玉瑕、王甫昌(編),九○年代的臺灣社會(頁229-263)。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章英華、蔡勇美(1997)。臺灣的都市經驗:過去、現在與未來初探。載於蔡勇美、章英華(編),臺灣的都市社會(頁517-554)。臺北市:巨流。
章英華、薛承泰、黃毅志(1996)。教育分流與社會經濟地位―兼論對技職教育改革的政策意涵。臺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傅仰止(1997)。都市中的個人。載於蔡勇美、章英華(編),臺灣的都市社會(頁159-189)。臺北市:巨流。
彭台臨(1989a)。人力發展理論與實施:教育、訓練與生計輔導。臺北市:三民。
彭台臨(1989b)。高等人力培育政策之探討。臺北市:行政院經建會人力規劃處。
彭懷恩(2000)。臺灣政治發展的反思。臺北市:風雲論壇。
曾坤地(1995)。高中教育。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編),當前教育問題與對策(頁45-65)。臺北市:編者。
費景漢等(1982)。性別歧視與工資不平均度之研究。載於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編),第二次社會指標研討會(頁159-185)。臺北市:編者。
黃光國(1988)。儒家思想與東亞現代化。臺北市:巨流。
黃光國(2003)。教改錯在哪裡?―我的陽謀。臺北縣:INK印刻。
黃昆輝(1979)。臺北市高職教師態度與教學問題之調查分析。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專案研究報告。
黃昆輝等(1975)。臺灣省高中入學考試之檢討與改進研究。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黃昆輝等(1977)。我國大學入學考試報考者與錄取者家庭社經背景之比較分析。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黃武雄(1995)。臺灣教育的重建。臺北市:遠流。
黃俊傑(1985)。光復後臺灣的農業、農村與農民:回顧與展望。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編),臺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頁237-296)。臺北市:編者。
黃俊傑(1995)。戰後臺灣的轉型及其展望。臺北市:正中。
黃政傑(1994)。課程教材改革與中小學教學正常化。載於臺灣研究基金會(編),臺灣的教育改革(頁431-466)。臺北市:前衛。
黃政傑編譯(1990)。B. S. Bloom著。讓孩子完全學習―布魯姆論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春木、劉蔚之(2000)。中等學校教學研究會定位與運作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臺北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黃炳煌(1986)。對升學主義豈真束手無策?載於黃炳煌著,教育與現代化(頁6-18)。臺北市:文景。
黃炳煌(1996)。教育改革─理念、策略與措施。臺北市:心理。
黃炳煌、劉源俊、林邦傑、曾憲政、黃政傑、蘇清守、秦夢群、顏慶祥(1991)。我國大學入學制度之研究。臺北市: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黃振球(1984)。我國高級中學教育演進與檢討。載於楊亮功先生九秩華誕紀念論文集編輯小組(編),中國教育的展望(頁183-198)。臺北市:五南。
黃富三(1977)。女工與台灣工業化。臺北市:牧童。
黃毅志、陳怡靖(2005)。臺灣的升學與教育機會不均等問題。載於瞿海源、張苙雲(編),臺灣的社會問題2005(頁130-150)。臺北市:巨流。
楊國樞、葉啟政(1984)。升學主義下的教育問題。載於楊國樞、葉啟政(編),臺灣的社會問題(頁357-384)。臺北市:巨流。
楊瑩(1991)。教育問題。載於詹火生等(編著),當代社會變遷與問題(頁315-342)。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楊瑩(1994)。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楊瑩(1996)。社會變遷與教育革新。載於中央大學(編),當前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3-148)。桃園縣:編者。
賈馥茗口述,王萍訪問,洪慧麗、蔡說麗記錄(1992)。賈馥茗先生訪問紀錄。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雷祥麟譯(2004)。直線進步或交引纏繞?載於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編),科技渴望社會(頁79-105)。臺北市:群學。
雷慧英、吳偉健、耿景華(譯)(1993)。劉進慶、涂照彥、隅谷三喜男著。臺灣之經濟:典型NIES之成就與問題。臺北市:人間。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臺北市:三民。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中心主編(2000)。「亞洲儒家文化圈(地區)升學競爭問題之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編者。
蓋浙生(1979)。教育經濟學研究。臺北市:教育部教育計畫小組。
蓋浙生(1986)。教育財政學。臺北市:東華。
趙榮耀、呂溪木、黃煌雄(2000)。教育改革實施成效之調查。臺北市:監察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
劉克智(1994)。臺灣的人口轉變與教育投資。載於梁國樹(編),台灣經濟發展論文集―紀念華嚴教授專集(頁326-347)。臺北市:時報文化。
劉真(1965)。辦學與從政。臺北市:臺灣商務。
劉真口述,胡國台訪問,郭瑋瑋記錄(1993)。劉真先生訪問紀錄。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澄社(1991)。改革的呼聲。臺北市:允晨。
蔣中正(1953)。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臺北市:中央文物。
蔣中正(1968)。對革新教育注意事項之指示。載於秦孝儀(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2007年10月31日,取自http://chungcheng.org.tw/thought/class09/0050/0002.htm
蔣碩傑口述,陳慈玉、莫寄屏訪問,陳南之、蔡淑瑄、潘淑芬記錄(1992)。蔣碩傑先生訪問紀錄。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蔡宏進(1981)。臺灣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與人口變遷。載於朱岑樓(編),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頁429-458)。臺北市:三民。
蔡宏進(1989)。鄉村社會學。臺北市:三民。
蔡宏進(1997)。城鄉關係的問題與展望。載於蔡勇美、章英華(編),臺灣的都市社會(頁449-474)。臺北市:巨流。
蔡保田(1983)。中外私立教育制度比較研究。臺北市:中央文物。
蔡保田等(1970)。五十八學年度全國大專聯招未考取青年狀況暨去向調查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蔡淑鈴(1986)。職業地位結構―臺灣地區的變遷研究。載於瞿海源、章英華(編),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上冊)(頁299-351)。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蔡淑鈴(1988)。社會地位取得:山地、閩客及外省之比較。載於楊國樞、瞿海源(編),變遷中的臺灣社會:第一次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資料的分析(上冊)(頁1-44)。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蔡淑鈴(1989)。中產階級的分化與認同。載於蕭新煌(編),變遷中臺灣社會的中產階級(頁77-96)。臺北市:巨流。
蔡瑞明(2002)。臺灣的社會階層化過程。載於王震寰(編),臺灣社會(頁165-200)。臺北市:巨流。
鄭為元(1988)。高度成長下臺灣地區人民的經濟態度。載於楊國樞、瞿海源(編),變遷中的臺灣社會:第一次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資料的分析(上)(頁85-131)。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蕭新煌(1981)。臺灣地區農業政策的檢討與展望―事實和解釋。載於朱岑樓(編),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頁491-526)。臺北市:三民。
蕭新煌(編)(1989)。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臺北市:巨流。
薛光祖等(1977)。大學入學考試對高中教學之影響及其改善途徑研究報告。高雄市:臺灣省立高雄師範學院。
薛承泰(1995)。臺灣的地位取得研究:回顧與前瞻。載於章英華、傅仰止、瞿海源(編),社會調查與分析: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檢討與前瞻之一(頁357-395)。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薛承泰(2003)。十年教改為誰築夢?臺北市:心理。
謝小岑、張晉芬、黃淑玲(1996)。技職教育政策與職業學校的運作。臺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謝明瑞(2007)。臺灣儲蓄率偏高的省思。2008年2月5日,取自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評論」http://www.npf.org.tw/particle-1418-1.html
謝高橋、張清富(1997)。城鄉連結—遷移人口的特性與適應。載於蔡勇美、章英華(編),臺灣的都市社會(頁259-286)。臺北市:巨流。
謝森中(1993)。從經濟觀點看戰後臺灣經驗―一個實際參與者的見證。載於宋光宇(編),臺灣經驗(一)―歷史文化篇 (頁141-166)。臺北市:東大。
瞿海源(1991)。社會心理學新論。臺北市:巨流。
瞿海源(1992)。臺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二期第一、二次調查執行報告。載於瞿海源等(編),臺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瞿海源(1994)。論評臺灣教育問題。載於台灣研究基金會(編),臺灣的教育改革(頁540-566)。臺北市:前衛。
瞿海源(1997)。社會階層、文化認同與音樂喜好。載於張笠雲、呂玉瑕、王甫昌(編),九○年代的臺灣社會(頁189-228)。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瞿海源(1998)。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第三期第三次調查計畫執行報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鎮天錫、余煥模、張丕繼(1983)。人力政策的形成與實施。臺北市:聯經。
龐建國(譯)(1986)。A. H. Amsden著。政府與臺灣的經濟發展。載於丁庭宇、馬康莊(編),臺灣社會變遷的經驗(頁87-115)。臺北市:巨流。
羅文基(1988)。技職教育的探索。南投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羅文基(1994)。近四十年來我國大學教育發展的回顧與檢討。載於歐陽教、黃政傑(編),大學教育的理想(頁21-36)。臺北市:師大書苑。
邊裕淵(1979)。臺灣所得分配之研究。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1)
蘇清守、黃振球、周繼文、高強華(1994)。我國高中教育發展現況與評估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三、報刊輿論文章
一平(1971)。國中教育實況研究。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1(8),9-12。丁偉華(1990,6月6日)。北市國中分班方式,校長教局意見不同。國語日報,4版。
于騰蛟(1952)。如何指導兒童升學與就業。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5),23-25。井琴子(1954)。從國民補習談到初中新生考試方法之改造。臺灣教育輔導月刊,4(4),8-10。孔光輝(1979)。從「書包」談教育。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9(1),25-29。少康(1964)。請限制家長會權限。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4(2),29-30。
尤欣仁(1970)。迎頭趕上。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0(8),38。
文宜達(1980)。牛頭班有福了!臺灣教育輔導月刊,30(1),25-2。
文忠(1975)。國中能力分班應徹底加以檢討改進。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5(12),16-17。王亞權(1961)。一年來的中等教育。教育與文化,259,5-12。
王建華(1965)。實施志願升學後如何維持國校兒童的學業水準。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5(8),20-21。王建華(1966)。志願就學方案實施前對改進初中入學考試之我見。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6(4),22-23。
王家通(1968)。如何使國民中學水準齊一。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8(10),10-12。王家通(1991)。升學制度與教學正常化。高市鐸聲,2(1),3-8。王家通、吳裕益(1983)。全國十大明星高中八年來聯招錄取之變化分析。教育資料文摘,12(4),36-36。
王國隆(1979)。為高中增設職業科目催生。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9(5),10-12。王梁甫(1970)。論私立中學招生問題。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0(4),28-30。王朝宗(1968)。教什麼就考什麼,更要規定各科計分的比率。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8(9),20。
王琳輝(1963)。道德教育在國校。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3(8),31。
王鳳喈、余先礪(1958)。對於國校課程標準的意見。教育與文化,193,6-7。司志平(1965)。學區的意義和劃分原則。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5(2),4-5。禾志夷(1955)。教學一得。臺灣教育輔導月刊,5(3),46。
有志(1956)。如何利用月考鼓勵學業。臺灣教育輔導月刊,6(6),36。
朱文雄(1977)。過度競爭的教育。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7(11),27-28。朱文雄(1978a)。學習成就與學習能力的差距。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8(8),17。朱文雄(1978b)。九年國民教育與教育機會均等。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8(9),2-3。朱文雄(1979)。「測驗卷」是「考試成績高低」之溫度計。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9(8),22-23。
朱雄浩(1959)。美術展覽會。臺灣教育輔導月刊,9(10),42。
朱匯森(1959)。和教師們談如何消除惡性補習。臺灣教育輔導月刊,9(2),3-4。余瑞霖(1959)。消除惡性補習幾點意見。臺灣教育輔導月刊,9(2),6-7。余瑞霖(1966)。論發展本省職業教育。臺灣教育,186,3-4。
吳一揮(1953a)。失敗後的成果。臺灣教育輔導月刊,3(3),45-46。
吳一揮(1953b)。怎樣對待國校學生們的家長。臺灣教育輔導月刊,3(11),42-43。
吳子我(1967)。我國各級學校實施「指導」問題。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7(6),3-6。吳子我(1968)。奉行總統訓示應使教育正常化。教育與文化,365、366,27-33。
吳子我(1969)。我國教育上的幾個問題。教育與文化,375、376,7-18。吳正勝(1969)。收取「課業輔導」費之議不宜成立。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9(4),25-26。
吳正勝(1972)。正視國民中學的功能與目標。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2(8),32-33。吳武典(1973)。解決國中學生學業問題芻議。教育與文化,400,16-22。吳春生(1957)。上體育課。臺灣教育輔導月刊,7(3),55。
吳清山(1978)。談惡補之形成因素及根絕途徑。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8(5),22-23。吳鼎(1967)。我對於九年國教育課程的建議。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7(11),9-11。吳鼎(1968)。怎樣實施生活與倫理教育。教育與文化,365、366,24-27。
吳德霖(1959)。就校長立場談防止惡性補習。臺灣教育輔導月刊,9(2),8-9。吳鴻儀(1960)。黃校長。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0(6),34-35。
呂清夫(1991,4月29日),怎麼忍心讓子女去「放牛」?自立早報,15版。
巫天囷(1967)。「愛」與「恨」的交流。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7(5),31-32。
李如億(1955)。我克服的困難。臺灣教育輔導月刊,5(2),36-37。
李坤海(1979)。派不上用場的證書。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9(12),26-27。
李坤海(1980)。家長可以替子女指定老師嗎?臺灣教育輔導月刊,30(2),29-30。
李津水(1961)。國校就業生教學管見。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1(1),17-18。李國鼎(1971,12月31日)。一個參加經濟設計老兵的回顧與前瞻。經濟日報,6版。
李惠珠(1967)。未按日課表上課的小因素。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7(5),16-17。
李景孝(1967)。初中入學考試加考體育之商榷。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7(5),15。
李景孝(1970)。論私立中學招考國小畢業生之弊害。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0(4),30-31。李景増(1978)。如何有效消除惡性補習。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8(7),28-30。
李鈞棫(1964)。自文化陶冶和職業訓練的觀點看台灣職業教育。教育與文化,318,16-19。李賢良(1952)。論抽考。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12),36-37
李聰明(1967)。試提一箇挽救師德的具體辦法。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7(12),17-19。
杜振華(1955)。論中學的徵收學費。臺灣教育輔導月刊,5(6),39。
辛志平(1963)。臺灣省中學教育的幾個問題。教育與文化,311,17-19。
佟世俊(1971)。健康教育與升學考試。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1(3),29-32。佟玉芝(1954)。家庭訪問前後。臺灣教育輔導月刊,4(2),38-39。
周一夔(1956)。聯合招生核計工作概述。教育與文化,14(4),10-12。
周之南(1951)。從中學立場看國民學校。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9),32-35。周世輔(1968)。如何有效實施生活與道德教育。教育與文化,365、366,8-11。周世輔(1969)。目前教育上應革新的兩大問題。教育與文化,383,1-3。周海鳴(1959)。一點溫情。臺灣教育輔導月刊,9(4),38。
周陳阿春(1971)。正視高中高職入學考試問題。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1(6),33。周楠(1970)。超然立場論私立初中招生問題。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0(7),27-28。季力行(1965)。實施「志願就學」方案的準備工作。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5(6),3-4。季蓀(1960)。略談本省人口增加與青年學生就業問題。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0(2),13。林本(1956)。我國初中課程之演進。教育與文化,14(2),4-12。林本(1964)。延長義務教育問題的商榷。教育與文化,322,2-8。林本(1965)。論我國初級中學教育目標與功能。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5(4),3-7。林本(1972)。革新大專聯招制度評議。教育與文化,396,20-22。林本(1974)。再論教育三事。教育與文化,413,29-31。林玉体(1969)。我國高級中學課程之演進。教育與文化,384,20-29。林玉宗(1962)。考試成績的處理。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2(6),46。
林邦傑(1986,9月28日)。追求卓越的教育。聯合報,2版。
林怡婷(2005,1月12日)。國中小過暑假 6成去補習。聯合報,C7。
林明(1957)。改善初中入學考試內容的管見。臺灣教育輔導月刊,7(9),11-13。林杲(1967)。實施延長義務教育的探討。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7(10),18-19。
林貞羊(1953)。如何為下一代小國民打算。臺灣教育輔導月刊,3(1),42-43。
林益昌(1994)。落實職業證照制度讓技職教育生根。就業與訓練,12(2),85-89。林荔華(1988,7月30日)。由社會公平觀點談高等教育經費問題。中央日報,3版。
林清江(1965)。由臺灣人力資源的供需情形論今後的教育發展。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5(11),49-51。林清輝(1962)。惡性補習的起因後果及其預防辦法。臺灣教育,136,3-4。
林淑貞(1977)。教育計劃中教育與就業問題之探討。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7(3),20-24。林瑞景(1967)。義務教育延長後的幾個值得注意的問題。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7(10),24-25。
林慕屏(1978)。學校乎?監獄乎?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8(10),27。
林錫霞、喻文玟、何炯榮、孫蓉華(2004,10月20日)。常態編班實施兩月 家長臭罵。聯合報,C8版。
林聰明(1998)。全面推動技能檢定落實職業證照制度。勞工行政,123,6-12。林寶山(1977)。我國高中、高職及五專學生升學意願之調查研究。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7(5),2-5。林鐘隆(1955)。「測驗」命題商榷。臺灣教育輔導月刊,5(6),39-40。
林鐘隆(1957)。目前「職業班」的幾個缺陷和改進意見。臺灣教育輔導月刊,7(2),40-41。
林咏榮(1954)。從自己兒女看國民教育。臺灣教育輔導月刊,4(3),7-8。林咏榮(1960)。從教育制度與經濟政策論如何解決學生升學與就業。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0(2),3-5。林咏榮(1963)。當前教育的病症及其矯治。教育與文化,310,4-8。邱兆偉(1984)。我國大學本科教育之規劃與檢討。臺灣教育,397,9-23。邱芷(1976)。從學習瓶頸看教育的危機。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6(9),32-33。邱阿塗(1959)。給我印象最深的一羣家長。臺灣教育輔導月刊,9(1),38。
邱阿塗(1960)。今日教育界中的屈原。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0(9),36-37。
邱美虹(2007,6月6日)。量尺整人 對14題等於全錯。聯合報,A19版。
芮家智(1966)。有關參考書的種種。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6(11),20-21。
芮家智(1968a)。澄清我們的觀念。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8(6),27-28。
芮家智(1968b)。惡補幽靈不散―延長義教及時防止國中補習惡化。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8(8),31-32。
芮家智(1971)。國小抽考應予改進。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1(8),35。侯天民、李緞、朱宗良(1957)。監察院對臺灣省國民學校畢業生免試晉升初級中學實施方案在新竹縣實施情況一案調查報告。教育與文化,141,37-40。
侯璠(1956)。初中課程與學生指導。教育與文化,14(2),17-20。
侯繼明(1978)。中上學校學什費收取偏低。教育資料文摘,2(1),9-14。
姚淇清(1964)。當前教育的發展趨向。教育與文化,322,1-2。
建超(1975)。國小體育教學應使正常發展。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5(8),36。施飛白(1959)。耕。臺灣教育輔導月刊,9(10),35-36。
施溪泉(1991)。高職畢業生人力資源運用之經濟效益分析研究。工業職業教育,9(4),10-14。柯斐音(1966)。監考記。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6(8),31。
洪炎秋(1966)。臺灣光復後國語教育運動。教育文摘,11(10),2-4、11。洪美瑜(1954)。談兒童就業指導。臺灣教育輔導月刊,4(7),39。
洪美瑜(1955)。談升學補習。臺灣教育輔導月刊,5(6),35-36。
紀海泉(1962)。臺灣省區國民教育視察報告。教育與文化,277、278,36-41。
范姜新圳(1960)。現行初中入學考試制度的改進。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0(4),25-26。郁漢良(1958)。推行「國校畢業生免試升學初中方案」芻議。教育與文化,178,22-27。
郁漢良(1959)。消除「惡性補習」的基本原則與有效措施。教育與文化,211,10-15。韋錦周(1964)。高中分組教學問題。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4(4),12-14。凌珮君(2005,1月29日)。授權分組教學 家長教育團體連署。聯合報,C7版。
孫亢曾(1951)。改革現行學制之建議。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5),5-8。孫亢曾(1968)。如何辦好九年國民教育。教育與文化,369、370,15-16。
孫伯東(1977,10月30日)。臺灣是殖民經濟嗎?王拓先生「擁抱健康的大地」讀後。聯合報,12版。
孫邦正(1956)。修訂初中課程標準的基本觀點。教育與文化,14(2), 20-21。孫邦正(1967)。延長義教年限與復國建國。教育與文化,360、361,7-9。孫邦正(1973)。九年國民教育的回顧與前瞻。教育與文化,400,3-7。孫愛棠(1960)。臺灣省之國民教育。教育與文化,236、237,41-55。
孫蓉華(2004,8月24日)。還沒開學 先跑補習班。聯合報,B8版。
孫蓉華、喻文玟、簡慧珍、王紀青(2004,9月17日)。家長會長兩年 上百萬水電全包。聯合報,B8版。
孫震(1986,2月1日)。教育投資與國家發展。聯合報,2版。
徐公超(1963)。劣等生。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3(7),38-39。
徐南號(1957)。改進本省初等教育的建議。臺灣教育輔導月刊,7(10),32-33。
徐紹林(1966)。恩師。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6(10),32-34。
柴也愚(1973)。十年歲月。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3(2),23-24。
秦戈(1977)。如何妥善解決國中畢業學生就業問題。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7(5),31-32。袁瑋如(1962)。回憶。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2(11),43-44。
高梓(1959)。決心與良知。臺灣教育輔導月刊,9(2),5。高棣民(1984)。從「依附理論」看台灣發展。天下,43,127-133。
高榮華(1971)。如何防止國中學生成績低落。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1(1),22-23。涂浙川(1969)。安慰。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9(9),38-39。
常同甲(1953)。辦學的評價應該重估了。臺灣教育輔導月刊,3(12),40-41。
康子瑛(1961)。升學。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1(12),28-29。
康宏元(1953)。從高中文理分科談到中等學校數學教育的改造。臺灣教育輔導月刊,3(7), 12。
張小吉(1964)。孩子!原諒我吧!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4(1),34-35。
張丹(1960)。工業專科教育。教育與文化,248,6-13。
張正華(1957)。同應重視的主人翁。臺灣教育輔導月刊,7(11),27-28。
張正藩(1968)。力行總統指示加強生活教育。教育與文化,365、366,15-18。
張守泰(1977)。高中亟需實施輔導工作。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7(3),16-19。張杉(1956)。目前國民學校的幾個錯誤思想。臺灣教育輔導月刊,6(2),37-38。
張其昀(1956a)。小學中學大學畢業生升學與就業問題。教育與文化,11(7),29-31。
張其昀(1956b)。教育的基本觀念與具體設施。教育與文化,11(8),36-38。張其昀(1956c)。教育部兩大方案實施情況。教育與文化,13(10),34-38。
張其昀(1957)。民國四十五年之教育。教育與文化,15(9、10),2-13。
張明慧(2004,12月17日)。老師跳出來:學校能力分班。聯合報,C8版。
張長芳(1970)。國民中學教務工作革新之方向。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0(7),3-6。張春興(1986)。放開學校背後無形的手。中國論壇,256,48-91。
張春興(1987a,4月21日)。誰之過:談學校教育的反效果。聯合報,2版。
張春興(1987b,4月27日)。救救我們的下一代―談教育正常化的途徑。聯合報,2版。
張振宇(1975)。教育部蔣部長對行政院教育會議所提的教育工作報告。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5(11),19-20。張振宇(1975)。蔣院長在行政院教育會議中對今後教育改進所作的提示及所講的幾個發人深省的故事。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5(11),15-18。
張教(1989,12月19日),超級「牛頭班」是怎麼編出來的?民眾日報,22版。
張教(1991,4月25日)。對新訂國中編班辦法建言。民眾日報,24版。
張紹焱(1975)。九年國教正常化問題。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5(9),33-35。張植珊(1959)。國民學校訓導問題的分析。教育與文化,225、226,10-21。張植珊(1973)。革新九年國教的基本觀念與做法。教育與文化,400,29-34。張紫青(1955)。簡介抽考制度。臺灣教育輔導月刊,5(10),42-43。
張錦弘(2003,9月13日)。七成五家長:孩子壓力增加。聯合報,B8。
張錦弘(2005a,5月29日)。題淺補更兇 全科班 夜夜補到12點。聯合報,A2版。
張錦弘(2005b,5月29日)。九年一貫 補習班倍增。聯合報,A2版。
曹瑞羣(1952)。兒童的睡眠問題。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6),53-54。
梁蘇僑(1965)。不速之客。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5(9),44。
莫安夏(1954)。論本省中學學生留級問題。臺灣教育輔導月刊,4(12),14-16。許函菁(1964)。愛的耕耘。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4(3),29。
許思(1986,12月1日)。試題整人,誤盡蒼生。臺灣時報,副刊。
許泰益(2002)。我國高級中學入學制度的演變。飛揚,13。2007年7月23日,取自 http://www.bctest.ntnu.edu.tw/flying/flying11-20/flying13-4.htm
許國昭(1958)。不要忽略零分的同學。臺灣教育輔導月刊,9(7),36。
郭紹儀(1973)。國家教育發展的幾個問題。教育與文化,403,48-53。陳天河(1964)。常態分配記分法還要沿用多久呢?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4(2),17-18。
陳少麟(1963)。改善升學消除惡補的管見。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3(9),16-17。
陳伯璋(1988a)。文化霸權與教育─我國高中「潛在課程」的剖析。中國論壇,307,25-27。
陳伯璋(1988b)。知識與控制―聯考制度合理性與合法性的省思。中國論壇,312,24-27。
陳東和(1961)。我願過愉快的教師生活。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1(1),37-38。
陳金銘(1970)。六十學年度高中入學考試改革芻議。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0(6),5-13。陳相因(1960)。抽考平議。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0(10),25-27。陳秋雲(1979)。越區就讀真是何苦?臺台灣教育輔導月刊,29(2),24。
陳重生、韓國棟(2004,8月20日)。常態編班分組教學 有法源了。中國時報,A8版。
陳清智(1970)。發展職業教育的途徑。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0(8),6。陳淑芳(1990,12月31日)。消弭能力分班沉痾,真正有教無類。青年日報,7版。
陳雪屏(1950)。本省教育五年來的回顧。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1),6-9。陳雪屏(1952)。本省教育的重大改革。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5),頁4-5。陳傳銘(1959)。暴雨的早晨。臺灣教育輔導月刊,9(3),32。
陳榮裕、石文南(2003,2月20日)。半數國中未常態編班。中國時報,13版。
陳漢強(1961)。從物價指數看我國教師的待遇。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1(6),9-11。陳碧雲(1959)。我終於被了解了。臺灣教育輔導月刊,9(1),40-41。
陳賡榜(1969)。十年感慨。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9(11),37-38。
陳賡榜(1970)。苦學的孩子。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0(6),43。
陳謝恩(1976)。國民中學面臨的實際問題。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6(6),30-31。陳聽安、鄭文輝、朱澤民(1979)。我國公立大專低學費政策之商榷。教育資料文摘,3(5),30-37。
鹿寶琛(1954)。國校學生升學就業分班的我見。臺灣教育輔導月刊,4(11),7-8。曾存道(1962)。消弭惡性補習的對策。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2(5),22-24。
曾松飄(1967)。在普通班級中的低能兒童。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7(5),32-33。
曾國斌(1971)。國小抽考應公平合理。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1(8),34。曾紹蔚(1960a)。我贏了。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0(1),43。
曾紹蔚(1960b)。月考與教學。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0(7),27。
朝凱(1960)。師生之間。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0(11),82。
游彌堅(1958)。對國校課程標準的意見。教育與文化,193,9-10。程法泌(1977)。從幾項統計數字看高中評輔工作的績效。輔導月刊,13(11、12),11-12。程法泌(1978)。將「惡性補習」昇華為「教育治療」。教育資料文摘,1(1),86-89。
程蘊良(1951)。本省首屆中學學生學業競試的舉辦。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10),42-44。覃吉生(1956)。新竹縣試辦「國校畢業生升學方案」概述。教育與文化,14(1),31-35。
黃仁德(1995)。台灣未來產出及就業結構變遷的展望。臺灣銀行季刊,46(2),127-153。黃禾民(1955a)。救助貧苦兒童。臺灣教育輔導月刊,5(4),41-42。
黃禾民(1955b)。從升學補習說到留級。臺灣教育輔導月刊,5(6),36-37。
黃志成(1980)。當心惡補歪風吹向幼苗。臺灣教育輔導月刊,30(12),28-29。
黃志良(1960)。對升學與就業的幾點意見。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0(2),10-11。黃和鳴(1956)。幾個待解的結。臺灣教育輔導月刊,6(4),37-38。
黃季仁(1950)。本省的中學教育。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1),12-16。黃季仁(1965)。本省的中學教育。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5(11),11-16。黃昆輝等(1967)。高中學生苦惱問題之研究。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7(6),6-10。
黃宣勳(1960)。譚主任的故事。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0(9),33-34。
黃建中(1951)。中國學制改革之商榷。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4),4-9。黃炳煌(1985,3月16日)。談「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聯合報,2版。
黃炳煌(1993a)。談「推薦甄選方案」的基本精神。選才,6,1。
黃炳煌(1993b)。除了公平,還要正義。選才,專刊18,1。
黃炳煌(1994)。我對「國中與高中學生成績評量與升學制度問題」的一些看法。測驗與輔導,122,2488-2489。
黃炳煌(1995)。現行大學聯考制度非改不可。選才,1(4),74-75。
黃堅厚、林清山、范德鑫(1978)。中學生課餘補習原因之分析及其補救辦法之探討。教育資料文摘,1(4),141。
黃得勢(1963)。村民的力量。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3(2),36。
黃逸芝(1969)。老校長新作風。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9(10),40-42。
黃瑞娟(1959)。問題學生的家長。臺灣教育輔導月刊,9(1),42。
黃龍先(1955)。四十四年台灣教育之展望。臺灣教育輔導月刊,5(2),3-6。意文(1963)。惡補呢?還是善補呢?。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3(6),33-34。
楊吉仁(1955)。我看「升學主義」。臺灣教育輔導月刊,5(2),9-12。楊守文(1971)。國民中學的幾個重要問題。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1(5),34-35。楊希震(1957)。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與防止。教育與文化,157,12-16。楊昭瑾、陳玉珊(2006,10月2日)。養不起縣立高中職 地方想脫手。國語日報。
楊國樞(1986,1月30日)。從一封來信看國中教育。自立晚報,2版。
楊榮川(1965)。從志願升學談學區劃分。教育與文化,328,13-20。楊榮川(1966)。從國民就業問題以檢討本省教育。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6(11),8-12。楊碧波(1957)。錯誤的競爭。臺灣教育輔導月刊,7(4),42-43。
楊緒德(1966)。為什麼要禁止學生帶用參考書。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6(11),32。
楊謹齊(1967)。暑假對兒童學業有無影響研究報告。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7(8),34-35。
楊鎮英(1962)。教訓。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2(7),49。
溫秀雲(1968)。我對高中入學考試的新估價。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8(10),15-17。萬子霖(1957)。大、中學訓導問題。教育與文化,16(3),18。
萬子霖(1958)。台灣省社會中心教育實驗各項問題。教育與文化,195,6-16。
葉桐(1950)。本省中等以上學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處理。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1),35-39。葉桐(1952)。實施生產勞動問題的發端。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4),4-5。葉常翠(1955)。如何革除國民教育的升學主義。臺灣教育輔導月刊,5(12),35-36。
葉楚生(1960)。一年來的國民教育。教育與文化,232,7-12。
葉楚生(1961)。一年來的國民教育。教育與文化,259,12-17。
董弧(1986,8月4日)。升學主義的野火撲滅得了嗎?自立晚報,副刊。
詹悟(1982)。以校為家提升學風。臺灣教育輔導月刊,32(8),16-18。
雷鳴(1962)。溫習的指導。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2(8),51。
廖達堯(1962)。磨練。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2(11),39-40。
廖達堯(1970)。衣缽情深。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0(5),39-40。
廖福本(1967)。當前國民教育急待改進三大問題。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7(9),16-17。
廖德華(1964)。臺中烏日國民學校能力分班實施報告。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4(2),14-16。
端木惟平(1990,9月4日),避免關說宜貫徹常態分班。臺灣新生報,5版。
管仲博(1956)。教育理想的培養。臺灣教育輔導月刊,6(2),36-37。
翟人倫(1955)。我又做了一年國校校長。臺灣教育輔導月刊,5(11),40-42。
蓋浙生(1978)。論當前學費政策。教育資料文摘,2(1),23-30。
趙群(1954)。如何提高國校學生出席率。臺灣教育輔導月刊,4(11),44-45。
趙群(1954)。談教學。臺灣教育輔導月刊,4(2),36-37。
劉公木(1959)。家長的話。臺灣教育輔導月刊,9(2),39。
劉公木(1967)。如何發展職業教育。教育與文化,357,20-23。劉永讓(1953)。給他們以活的教育。臺灣教育輔導月刊,3(1),40-41。
劉永讓(1963)。從各級聯考的作文試題上論今後命題的改進。臺灣教育輔導月刊,13(5),9-11。劉兆祐(1955)。現在國民學校中最嚴重的一個問題。臺灣教育輔導月刊,5(6),38。
劉廷芳(1958)。救救孩子!教育與文化,178,31。
劉岱曦(1953a)。訪問學童的母親。臺灣教育輔導月刊,3(2),35-36。
劉岱曦(195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