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文崇一(1990)。台灣居民的休閒生活。台北:東大出版社。
王文科(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書局。
王註源(2005)。桃園縣國中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調查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敏華(2004)。自然公園使用者休閒效益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北市
富陽公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素敏(1997)。老人的休閒滿意及其教育取向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0)。休閒活動專書。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沈易利(1995)。臺灣省民休閒運動參與和需求之研究。臺中:霧峰出版社。
沈易利(1999)。臺灣省民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
體育學院學報,(4), 319-370。
余嬪(1999)。休閒活動的選擇與規劃。學生輔導,60,20-31。李明宗(1988)。遊憩與河流型態-社會環境間的相關性。戶外遊憩研究,
1(1),22-38。
林連禎(1990)。從運動社會科學探討大學休閒運動之組織、功能與學生參
與。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林清山(1985)。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輔仁大學。
高俊雄(1996)。跨世紀運動休閒之舞台與經營。運動休閒管理論文集。
臺北市:品度股份有限公司。
梁愛玲(1995)。台北市雙薪家庭家庭休閒與家庭生命週期關係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千珊(1999)。家庭生命週期與家庭休閒活動決策歷程之研究-以基隆
市核心家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少熙(2000)。臺北市不同層級學生休閒運動之研究。臺北市:漢文書店。
張少熙(2003)。臺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臺北市:
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張少熙(2004)。臺北市民參與休閒運動歷程模式之研究。臺北市︰漢文書
店。
張良漢(2002)。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身體活動態度、休閒運動阻礙及滿意
度之相關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耀中(2001)。臺中市銀髮族退休教師參與休閒運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張嘉洲 (2005)。中老年人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效益之研究—以新竹地區太
極氣功十八式運動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市。
梁伊傑(2001)。臺北市大學生參與休閒運動消費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中雲 (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以台北縣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臺北市。
陳皆榮 (1996 )。動機與休閒活動之相關性研究。台北技術學院學報,29 卷
1 期,203-219 頁。
陳定雄(1994)。休閒運動相關術語之歷史研究。國立臺灣體專學報,4,7-22。
陳麗華(1991)。臺北市大學女生休閒運動態度與參與狀況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許瓊文(1992)。生活型態與休閒行為有關變項的研究-以臺大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黃金柱 (2007)。休閒概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金柱(1993)。民眾參與休閒運動態度和參與行為之研究-以臺北市四季
潛水游泳會為例。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1),69-94。
黃金柱、林志成、林素卿等(1999)。我國青少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
展對策之研究。第一次全國體育會議參考資料,16。臺北市:行政院
體育委員會。
黃迺毓(1993)。家庭概論。空中大學,台北縣。
董國安(2002)。學校教師休閒活動效益與規劃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7(2),139-146。
鄭惠萍(2004)。臺北市郊山晨間休閒運動之研究—以象山為例。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政諭(1994)。休閒活動的發展與導向。勞工行政,80,68-71。高迪理(1993)。老人的文康休閒活動。社區發展季刊,6 4,84-86 。盧俊宏(1994)。運動心理學。臺北市: 師大書苑。
二、 英文部份
Allison, M. (1988). Breaking barriers: Future directions in cross-cultural research. Leisure Sciences, 10(4), 247-259.
Austin, D. (1997). Therapeutic recreation: Processes and techniques (3rd ed.). Champaign, IL: Sagamore.
Bright, A. D. (2000). The role of social marketing i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2(1), 12-17.
Broida, J. (2000). Therapeutic recreation-The benefits are endless…Training and resource guide. Ashburn, VA: National Therapeutic Recreation Society.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L. (1996).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2th ed.). Dubuque, I A: William C. Brown Publishers.
Coleman, D., (1993). Leisure based social support, leisure disposition and health.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5(4), 350-361.
Coleman, D., & Iso-Ahola, S. E. (1993). Leisure and health: 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elf-determin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5(2), 111-128.
Corbin, H.D.,& Williams, E.(1987). Recreation: Programming and leader-ship (4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Driver, B.(1998, February). The benefits are endless…but why? Parks & Recreation,26.
Kelly, J.R. (1996). Leisure (3rd ed.). Boston, MA: Allyn & Bacon.
Kotler, P. (2000). Marketing management: The millennium edi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Kuo, F., Sullivan, W., Coley, R., & Brunson, L.(1998). Fertile grouned for community inner-city neighborhood common space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6(1), 823-851. Retrieved June 5, 2005 from www.tpl.org/pforp[June 28, 2005]
Pratt, M., Macera, C., & Guijing, W. (2000). Higher direct medical costs associated with physical inactivity. The Physician and Sportsmedicine, retrieved June 5, 2005 from www.physsportsmed.com/issues/2000/10_00/pratt.hitm[June 25, 2005].
Riddick, C. C.(1986). Leisure satisfaction precursor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8 (4), 259-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