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方世榮(譯)(1998)。行銷管理學:分析,計畫,執行與控制。臺北市:東華。(Phil Kotler, 1997)
方無行(1994)。搖滾黨紀。臺北市,萬象。
朱元鴻(2000)。文化工業:因繁榮而即將作廢的類概念。載於張苙雲主編,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頁11-40)。臺北市:遠流。
何東洪、張釗維(2000)。戰後臺灣「國語唱片工業」與音樂文化的發展軌跡—一個徵兆性的考察。載於張苙雲主編,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頁149-220)。臺北市:遠流。
李明、周宜芳、胡瑋珊與楊美齡(譯)(2006)。長尾理論:打破80/20法則的新經濟學。臺北市:天下遠見。(Chris Anderson, 2006)
林芳如(譯)(1993)。搖滾樂的藝術。台北市:萬象。(Charles T. Brown, 1992)
林隆儀、黃榮吉、王俊人(譯)(2005)。行銷研究。(V. Kumar, David A. Aaker, George S. Day, 2002)
洛秦(2003)。搖滾樂的緣起及其社會文化價值。音樂研究,2003(3),49-53。
胡子平(2000)。另翼搖滾注目 : 最值得聆聽的音樂創作。臺北市:商周。
胡惠林(2006)。文化產業學:現代文化產業理論與政策。上海:上海文藝。
胡馨云(2004)。紅火 : 明星偶像與商品的炒與做。臺北市,商周。
孫憶南(譯)(2004)。流行音樂的文化。臺北市:書林。(Andy Bennett, 2001)
翁嘉銘(1992)。從羅大佑到崔健 : 當代流行音樂的軌跡。臺北市,時報文化。
翁嘉銘(1996)。蛻變中的臺灣流行歌曲。臺北市,萬象。
馬世芳(2000)。網路世界: 90 年代搖滾生活縮影。載於羅悅全,秘密基地:臺北的音樂版圖(頁226-229)。
張君玫(譯)(2001)。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臺北市:巨流。(John Storey, 2001)
張振明(譯)(2004)。行銷是什麼?。臺北市:城邦。(Phil Kotler, 2003)
梁蓉(2002)。法國文化工程。臺北市:麥田。(Claude Mollard, 1999)
郭政倫(譯)(2000)。搖滾樂的再思考。臺北市:揚智。 (Peter Wicke, 1990)
傑格(2000)。20世紀搖滾世界。臺北市:瑪蒂。
彭倩文(1994)。搖滾樂社會學。臺北市:萬象。(Simon Frith, 1993)
曾慧佳(1998)。從流行歌曲看臺灣社會。臺北市:桂冠。
黃秀慧(2000)。瘋!五月天、四分衛、脫拉庫齊聚樂翻天。中國時報 4月30日。臺北市。
趙翾(2006)。重金屬之旅。台北縣,太古國際。(Sam Dunn, 2006)
蔡佩君、張志宇(譯)(2005)。通俗音樂工業。劍橋大學搖滾與流行樂讀本。臺北市:商周。(Simon Frith, Will Straw & John Street, 2001)
鄭兆琪(譯)(2006a)。樂玩樂酷就是搖滾 1 : 你的第一本搖滾入門書。臺北市:音樂向上。(Marion Doussot, Korkydv, Hugues Micol, 2006)
鄭兆琪(譯)(2006b)。樂玩樂酷就是搖滾 2 : 你的第一本搖滾入門書。臺北市 : 音樂向上。(Marion Doussot, Korkydv, Hugues Micol, 2006)
鄭自隆,許安琪,洪雅慧(2005)。文化行銷。臺北縣蘆洲市,空大。
謝奇任(2006)。國際唱片工業研究 : 跨國唱片公司的全球化、本土化、數位化。臺北市:五南。
韓鐘恩(2002)。音樂美學與歷史。台北市:洪葉。
羅悅全(2000)。秘密基地:臺北的音樂版圖。臺北市:商周。
學位論文
丁怡文(2004)。臺灣搖滾樂團經營與發展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臺北市。方巧如(1993)。國內熱門搖滾樂團歌詞所建構的夢幻世界。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王啟明(2002)。1960年代反叛文化對臺灣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王湘涵(2006)。文化創意產品特質分析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吳牧學(2005)。臺灣文化產業特性與產業關聯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李欣霖(2004)。重金屬樂之整合行銷傳播策略。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臺北市。李祖輝(2006)。運用「搖滾樂團表演」於青少年音樂智能開展與自我成長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林宜欣(2006)。創作型搖滾樂團結合傳統音樂素材之研究--以好客樂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怡瑄(2002)。臺灣獨立唱片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林思平(2006)。臺灣重金屬樂迷的文化認同與實踐。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徐子婷(2006)。搖滾樂中的國族想像─以羅大佑與閃靈的音樂創作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臺北市。徐楓惠(2005)。從90年代地下搖滾樂看臺灣另翼搖滾主體性的指涉。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徐德寰(2006)。「你是王嗎?」—跨媒體藝術創作論述。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張夢華(2003)。臺灣獨立唱片公司之整合行銷傳播策略研究-以風潮、金革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臺北市。
許建榮(2005)。音樂、土地與國家:全國搖滾聯盟與臺灣當代社會 音樂、土地與國家:全國搖滾聯盟與臺灣當代社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郭威君(2002)。臺灣流行音樂唱片產業的未來在何方。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陳竹儀(2004)。喧囂中的對話與凝視:迷經驗的再現。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陳惠婷(2004)。搖滾音樂演唱會之文化行銷分析—以「Say Yes to Taiwan」演唱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陳慧玲(2002)。青少女流行音樂團體之研究:形象、身體文化與情慾流動。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陳曉偉(2002)。臺北市非創作樂團之音樂空間建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傅舒汶(2003)。從<鹿港小鎮>到<東方之珠>---論羅大佑的音樂創作與其在兩岸三地所引發的文化效應。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楊雅馨(2004)。臺灣搖滾樂團女樂手之樂團經歷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臺北市。詹曉涵(2007)。網路資料庫行銷之顧客集中度分析—以DELL電腦網站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劉逸凱(2006)。臺灣極端金屬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蔡岳儒(2005)。臺灣搖滾樂的在地實踐與文化認同。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戴昀(2005)。臺灣獨立唱片廠牌實作:以小白兔橘子唱片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外文部份
Allmusic (2007). New wave. http://www.allmusic.com/cg/amg.dll?p=amg&sql=77:381
Andy Bernett (1996). The global jukebox: the international music industry. London: Routledge.
David Kusek & Gerd Leonhard (2005). The future of music: manifesto for the digital music revolution. Boston : Berklee Press.
David Kusek (2005). How money flow in music business. The future of music and music business lesson 3 (pp. 1-16). Retrieved June 14, 2007, from http://akamai.www.berkleemusic.com/assets/display/4061004/berklee_money_music_business.pdf
Deena Weistein (2000). Heavy metal : the music and its culture. New York: Da Capo Press.
Tad Lathrop (2003). This business of music marketing & promotion. New York : Billboard Books.
Michael Fink (1996). Inside the music industry: creativity, process, and business (2nd ed.). New York : Schirmer Books.
Paul du Gay (1997). Doing cultural studies : the story of thesony walkman.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 Sage,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Open University.
Wikipedia (2007). Hard Rock. http://en.wikipedia.org/wiki/Hard_r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