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20.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1 09:3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馬魁玉
研究生(外文):Ma, Kui Yuh
論文名稱:員工休閒活動參與與工作生活平衡關係之研究-以T公司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ee Leisure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Work-Life Balancce - The Case of T Company
指導教授:蔡錫濤蔡錫濤引用關係朱文增朱文增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ed TsaiChu, Wen-ts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在職碩士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1
中文關鍵詞:休閒參與工作生活平衡
外文關鍵詞:Leisure ParticipationWork-Life Balan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6
  • 點閱點閱:168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4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以工作生活平衡為出發點,目的在探討從事服務業的T公司員工對休閒活動參與的情形。本研究共發出625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57份,以描述性統計、One-Way ANOVA、卡方分析、迴歸分析分別對於T公司員工之資本資料和工作生活平衡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T公司員工參與休閒活動的類型上以社交活動、戶外活動和個人嗜好活動為主,文化活動參與的頻率最低;在員工資本資料和員工休閒活動參與的差異比較上顯示員工的教育程度、工作內容、上班型態、休假方式在休閒活動的參與上有顯著差異,員工教育程度愈高者,對於休閒活動的參與愈高,而工作內容隸屬於後勤支援者、上班型態以正常班者和固定週休二日的員工在休閒活動的參與,也相對高於其他員工。此外,對於工作生活平衡的研究結果顯示,T公司女性員工在每週開始時感受到精疲力竭的顯項上顯著高於男性,而單身者在於在工作上感受壓力、感受精疲力竭和午休工作的情況相對高於已婚者。以迴歸分析參與休閒活動的類型、時間和工作休閒,結果顯示T公司員工認為至少一天的時間對於工作生活平衡的影響最大,而參與戶外活動類型的休閒活動相對於其他類型的休閒活動在工作生活平衡上亦有正向的影響。
口試委員與所長簽字證書 i

授權書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謝誌 v

目次..................................................................................................................... vi

表次.................................................................................................................. viii

圖次.................................................................................................................. x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流程……………………………………….………………..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7
第七節 研究重要性………………………………………………………. 8

第貳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休閒的意涵……..…………………………………………….… 9
第二節 休閒活動的參與…………………………………………………... 14
第三節 工作生活平衡……………………………………………………... 3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44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4
第二節 研究假設………………………………………………………....... 45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工具………………………………………………....... 46
第四節 資料處理………………………………………………………....... 51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53
第一節 休閒活動參與情形…………………………………………….... 53
第二節 工作生活平衡………….…………………………….…………... 72
第三節 休閒活動參與與工作生活平衡的關係………………………... 8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90
第一節 結論………………………………………………………………... 90
第二節 建議………………………………………………………………... 94

參考文獻 ....................................................................................... 98

附錄一 預試問卷…………………………………………………………... 附1
附錄二 正式問卷…………………………………………………………... 附2
一、中文部份
丁秋娟(2003)。臺北縣國中學生休閒活動之研究-以三重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尤逸歆(2004)。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工作倦怠與生活滿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文崇一(1981)。台灣居民的休閒生活。台北市:東大。
王金城(2003)。大專甲級男子籃球選手參與休閒活動現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縣。
王梅香(2003)。台北市青少年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研究。北體學報,11,203-216。
王鳳美(2003)。屏東縣國民小學學童休閒參與休閒活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左端華(2004)。休閒活動參與和工作壓力對民航駕駛員身心健康之研究-以本國某航空公司國際航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護理學院,臺北市。
朱明謙(2001)。高科技產業從業人員休閒行為、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縣。
余嬪(1999)。婦女的忙與盲-談嘸女的休閒賦權與自覺。1999性別與兩性研討會 (頁51-60)。高雄市:高雄醫學院兩性研究中心。

吳佳玲(2003)。觀光業職業婦女角色衝突、休閒阻礙與休閒活動參與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呂建政(1994)。展開休閒教育的幾個課題。訓育研究,23(3),21-28。
李誠(2001)。高科技產業人力資源管理。台北:天下遠見。
李世文(2003)。臺中市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童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李宜靜(1993)。由工作與遊憩態度探討勞工之休閒生活。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李明宗(1988)。戶外遊憩名詞釋義,休閒、觀光、遊憩論文集。台北市:地景。
李美萱(2004)。護理人員休閒參與、工作無聊感與生活滿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
李錫津(2005)。經營工作休閒均衡的生活。公訓報導,114,1。
李三煌(2004)。臺北市內湖區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李靜怡(2002)。休閒從業人員之個人背景變項、工作特性與工作壓力和休閒行為之 關係:以北部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沈易利(1995)。台中地區勞工休閒運動需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周佳慧(2001)。休閒活動與休閒阻礙。中華體育學報,15(3),144-149。
林東泰(1992)。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林晉宇(2003)。偏遠地區青少年休閒無聊感及休閒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
林晏州(1982)。遊憩者選擇遊憩區行為之研究。都市計劃,10,33-49。
邱翔蘭(2004)。高雄市退休老人休閒活動參與與其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洪惟泉(2001)。不同學業成就專校學生休閒活動參與狀況之差異比較。未出版碩士 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胡信吉(2003)。花蓮地區青少年休閒活動現況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胡家欣(2000)。大學生的休閒認知,涉入與體驗—兼論人格特質的影響。未出版碩 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翁萃芳(2002)。台灣地區警察人員休閒活動參與及相關因素之分析。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33(3),25-60 。
高俊雄(1994)。休閒滿意模式。1994 國際體育管理科學研討會論文集。桃園縣: 國立體育學院。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
高俊雄(1996)。運動員休閒參與、休閒利益與自覺訓練效果之比較研究。戶外遊憩 研究,12(3),43-61。
高俊雄(1996)。休閒概念面面觀。國立體育學院論叢。
高俊雄(1999)。台灣地區居民休閒參與之研究-自由時間的觀點。台北:桂魯。
高俊雄(2002)。運動休閒事業管理。台北:志軒。
高俊雄、溫景財(1999)。台灣職業棒球選手休閒參與與自覺訓練效果之研究。戶外 遊憩研究,11(4),43-57。
高俊雄等(1996)。運動休閒管理論文集-休閒滿意模式。台北,品度出版。
涂淑芳(譯)(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台北:桂冠。 (Bammel, C. & Burrus-Bammel, L. L., 1992)
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文禎(2002)。國小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張火木(1999)。青少年休閒觀與休閒活動功能之探討。家庭教養與休閒文化。
張玉玲(1998)。大學生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阻礙與其休閒無聊感及自我統合之關係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春興(1983)。工作、休閒、娛樂。中國論壇,15(9),47-51。
梁玉芳(2004)。彰化地區國中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和休閒阻礙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梁文嘉(1996)。導遊及領隊人員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休閒行為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莊斐渝(1990)。臺北市高中(職)學生休閒學習情況與休閒教育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志賢(2003)。臺閩地區高級中等學校校長參與休閒運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許菁容(2001)。員工福利措施對勞資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 大學,高雄市。
許義雄、張清龍(1978)。我國大專青年休閒傾向調查研究。亞洲體育,13,58。
郭國良(1996)。婦女休閒活動參與人口變項及自我概念之研究-以高雄市已婚婦女 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玉鳳(2004)。休閒類型選擇對國中生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 學院,桃園縣。
陳南琦(2000)。青少年休閒無聊感與休閒阻礙、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姿萍(2005)。職業軍人休閒阻礙和休閒參與之研究-以憲兵司令部為例。未出版 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市。
陳美玲(1997),從成人發展觀點探討嘉義地區成人休閒態度、休閒參與及其相關因 素。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頂立(2005)。E時代的工作休閒。公訓報導,114,47-49。
陳彰儀(1985)。台北市已婚職業婦女之休閒興趣,參與情形與生活型態。教育與心 理研究,8,191-210。
陳肇堯(1999)。應用市場區隔理論探討不同類型遊憩區遊客旅遊特性之差異。戶外遊憩研究,12(3),1-20。
陳豔麗(2003)。臺南縣、市大專教師休閒參與型態、休閒活動參與項目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陸光(1989)。我國青年休閒活動及其輔導研究。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臺北市。
曾家球(2002)。新竹縣尖石鄉國小原住民學生休閒參與、休閒態度與休閒需求之探討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程紹同(2000)。中學生運動休閒參與模式研究。台北:漢文書店。
黃文真(1986)。台北市國中學生休閒生活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台北市。
黃永福(2003)。老人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縣。
黃金柱、林志成等(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研究,台北市。
黃庭芳(2003)。花蓮市職業婦女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休閒阻礙關係之研究。未出 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黃意文(2003)。台中縣市國小教師休閒覺知自由、休閒參與和休閒阻礙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黃瓊妙(1999)。台北市在學少年不同休閒參與類型之刺激尋求動機、休閒阻礙對其心理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劉佩佩(1999)。未婚女性休閒生活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高雄市。
劉泳倫(2003)。基層消防人員休閒參與、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劉洧駿(2004)。臺北縣蘆洲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運動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鄭順璁(2001)。大學生生活型態、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鄧建中(2002)。綜合高中教師休閒需求及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 大學,台中縣。
賴美娟(1997)。高雄市基層警察工作壓力、休閒活動參與現況及期望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賴美娟(1997)。高雄市基層警察工作壓力、休閒活動參與現況。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1,203-226。
薛銘卿(1992)。休閒及休閒活動定義之詮釋:非規範及規範性觀點。戶外遊憩研究, 5(3/4),82。
謝政諭(1994)。休閒活動的發展與導向。勞工行政,80,68-71。
韓惠華(1997)。電子業女性勞工休閒參與及需求滿足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顏智淵(2002)。TypeA-B行為對休閒內在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之差異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二、英文部份
Ashforth, B. E., Kreiner, G. E., & Fugate, M. E., (2000) . All in a Day’s Work : Boundaries and Micro Role Transi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5(3), 472-491.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1992), Leisure & human behavior, Time Mirror Higher Education Group.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96).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Madison, WIS: Brown & Benchmark.
Barr, O. (1995) . Job Satisfaction of Community Nurses Working with People with a Mental Handicap.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6), 1046-1055.
Campbell, C. S. (2000). Work-Family Border Theory: A New Theory of Work-Family Balance. Human Relations, 53(6), 747-770.
Carlson, G. A. (2000). The challenge of diagnosing depression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61, 3-8.
Chick, G., & Hood, R. D. (1996). Working and recreating with machines: Outdoor recreationchoices among machine tool workers in western Pennsylvania. Leisure Sciences, 18(4), 333-354.
Clark, S. C. (2000). Work/family border theory: A new theory of work/life balance. Human Relations, 53(6), 747-770.

Cross, G. A. (1990) . A Social History of Leisure since 1600.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De Grazia, S. (1962). Of time, Work and Leisure. NY: Doubleday-Anchor.
Dubin, R. (1973). Work and Nonwork: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s. In Dunnette, M.D. (Ed.) Work and Nonwork in the Year 2001, Monterey, Calif: Brooks Cole, 1973.
Dumazedier, J, (1974). Sociology of Leisure. New York: Amsterdam.
Elizur, D. (1991). Work and Nonwork Relations: The Conical Structure of Workand Home Life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2(4), 313-322.
Godbey, G.C.(1985). Leisure in your life. State of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
Goff, S. J., Fick, D. S., & Opplier, R. A. (1997).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Spouse Support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Serious Leisure and Spouses ’Perceived Leisure-Family Conflic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9(1), 47-60.
Greenhaus, J. H., & Beutell, N. J. (1985). Sources of Conflict between Work and Family Rol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0(1), 76-88.
Greenhaus, J. H., Parasuraman, S., Granrose, C. S., Rabinowitz, S., and Beutell, N. J. (1989). Sources of Work-Family Conflict among Two-Career Couple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34(2), 133-153.
Guest, D. E. (2002). Perspectives on the study of work-life balance.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41(2), 255-279.
Heintzman, P., & Mannell, R. C. (2003). Spiritual functions of leisure and spiritual well-being: Coping with time pressure. Leisure Sciences, 25(2/3), 207-230.
Hendry, L. B., and Marr, D. (1985). Leisure Education and Young People’s Leisure. Scottish Educational Review, 17(2), 116-127.
Huang, A. C. H. (2000). Taiwa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satisfaction with sports facilities and exercise equipment in school. Doctor's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outh Dakota,Vernilliom, U. S. A.
Iso-Ahola, S. E., & Park, C. J. (1996). Leisure-related social support and self-determinationas buffers of stress-illness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8(3), 169-187.
Iso-Ahola, S. E., & Weissinger, E. (1984). Leisure and well-being: Is there a connection? Parks and Recreation, 18(6), 40-44.
Iso-Ahola, S. E. (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Dubuque. IA: Wm C. Brown Company Publishers.
Iso-Ahola, S.E. & Weissinger, E., (1987). Perception of Boredom in Leisure: Conceptualization,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Leisure Boredom Scal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2, 1-17.
Iwasaki, Y., & Mannell, R. (2000). Hierarchical dimensions of leisure stress coping. Leisure Sciences, 22(3), 163-181.
Kahn, R. L, Wolfe, D. M., Quinn, R. P., and Snoek, J. D. (1964). Organizational Stress: Studies in Role Conflict and Ambiguity. NY: Wiley.
Kaplan, M., (1960). Leisure in Society:A Social Inquiry.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Inc.
Kaplan, M.(1975). Leisure : Theory and Policy. New York:John Wiliey and Sons.
Kelly, J. R. (1972). Work and leisure: A simplified paradigm.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4(1), 50-62.
Kelly, J. R., & Kelly, J. R. (1994). Multiple Dimensions of Meaning in the Domains of Work, Family, and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6(3), 251-274.
Kelly, J. R. (1987). Later-Life Satisfaction: Does Leisure Contribute, Leisure Sciences, 9: 189-200.
Kelly, J. R. (1982). Leisure.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Kelly, J. R. (1996). Leisure. Needham Heughts, MA : A Simon & Schuster Company.
Kelly, J. R. (1990). Leisure. Prentice Hall.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
Kirchmeyer, C. (1995). Managing the Work-Nonwork Boundary : An Assessment of Organizational Responses. Human Relations, 48(5), 515-536.
Kirchmeyer, C. (1992). Nonwork Participation and Work Attitudes: A Test of Scarcity vs. Expansion Models of Personal Resources, Human Relations, 45(8), 775-795.
Kraus, R., (1990). Recreation &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Lewis, S.(1997). Family Friendly Frganizational Policies: A Route to Organizational Change or Playing about at the Margins. Gender, Work and Organization, 4(1), 13-23.
Lewis, S.(2003). The Integration of Paid Work and the Rest of Life: Is Post-Industrial Work the New Leisure? Leisure Studies, 22(4), 343-355.
Lewis, S., Cooper, C., Smithson, J., and Dyer, J., “Flexible Futures: Flexible Marital Rol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0.
Neulinger, J., (1981),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New York: Charles. C. Thomas.
Parker, S. R, (1971). The future of work & Leisure. London: Mac Gibbon & Kee.
Perlow, L. (1998). Boundary Control: The Social Ordering of Work and Family Time in a High-Tech Organiz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8943(2), 328-357.
Quintanilla-Ruiz, S. A., & Wilpert, B. (1991). Are Work Meanings Changing? European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ist, 1(2/3), 91-109.
Ragheb, M. G. , (1980).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leisure: Participation Leisure Satisfaction & Leisure Attitud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2), 138-149.
Rice, R. W., Frone, M. R., & McFarlin, D. B. (1992). Work-nonwork conflict and theperceived quality of life.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3(2), 155-168.
Snir, R., & Harpaz, I. (2002). Work-leisure relations: Leisure orient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work.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4(2), 178-203.
Staines, G. L. (1980). Spillover versus compensatio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 and nonwork. Human Relations, 33 (2), 111-129.
Staines, G. L., & O’Connor, P. (1980). Conflicts among Work, Leisure, and Family Role. Monthly Labor Review, 103(8), 35-39.
Stebbins, R. A. (1992). Amateurs, Professional, and Serious Leisure. Montrel : McGill Queen’s University Press.
Thomas, L. T., & Anster, D. C. (1995). Impact of Family-Supportive Work Variables on Work-Family Conflict Strain: A Contro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0(1), 6-15.
Thompson, J., & Bunderson, J.(2001). Work-Nonwork Conflict and the Phenomenology of Time: Beyond the Balance Metaphor. Work and Occupations, 28 ,(1), 17-39.
Tinsley, H. E. A., Hinson, J. A., Tinsley, D. J., & Holt, M. S.(1993). Attributes of Leisure and Work Experienc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0(4), 447-455.
Wilensky, H. L. (1960). Work, careers and social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12(3), 543-560.
Zedeck, S., & Mosier, K.(1990). Work in the Family and Employing Organiz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5(2), 240-25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