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川(1997)。臺灣地區青少年非致命性事故傷害之描述性流行病學研究。中等教育,48(3),104-120。
王懋雯(2001)。尊重每一個生命的安全校園。教師天地,111,17-25。臺灣健康促學校(2007a)。95年度健康促進學校手冊(介紹)-中文版。http://www.hps.pro.edu.tw/Hps/UploadFiles/hpsdata/95HPSpost1.pdf,線上檢索日期:96年6月1日。
臺灣健康促學校(2007b)。95年度健康促進學校教師教學資源手冊。http://www.hps.pro.edu.tw/hps/lesson/default.aspx?E=QWN0aW9uPVZpZXdEZWFpbHMmQ2F0ZWdvcnlJRD0zJlRJRD0zMiZQYWdlSW5kZXg9,線上檢索日期:96年6月1日。
臺灣國際安全學校發展中心(2008)。通過認證之國際安全學校。http://www.safeschool.org.tw/about-03.asp,線上檢索日期:97年5月21日。
行政院衛生署(2005)。民國94年衛生統計系列(六)衛生統計動向。http://www.doh.gov.tw/statistic/index.htm,線上檢索日期:96年4月20日。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7)。2007臺灣安全社區與安全學校發展研討會-社區與學校攜手共織安全網會議資料。
吳俊盛(1998)。國小學童事故傷害之調查研究。高雄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文娟(2001)。正視校園運動安全。德明學報,17,203-209。李永霑(2005)。學校運用社區學習資源態度與現況之研究-以淡水地區學校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李明憲(2007)。安全學校推動前驅計畫輔導手冊。行政院衛生署委託計畫。
李明憲(2008)。教育部安全學校工作圈第一次會議簡報資料。未出版手稿。
李柏佳(2002)。學生意外事件面面觀-談兒童在學校及遊憩場所的事故傷害與預防。師說,168,41-47。李書文(2003)。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對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復惠(2002)。台中市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健康教學範疇之認知與關注程度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林旭龍(1988):臺北市國民中小學學校護士工作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北護專學報,5,43-72。林武雄(2001)。台北市國小學生健康生活型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邱美英(2005)。校園危機管理的新視野與策略之探討-以國際『安全學校』認證的觀點。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秦金生、黃松元(2002)。加強校園安全,促進學生健康。學校衛生,41,69-79。張文育(1996)。本校意外傷害之統計分析。中縣文教季刊,23,28。
張立言、高嘉蓮(2006)。國小學童交通安全教育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國立嘉義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為例。運輸計畫季刊,35(2),261-280。
張凱元(2006)。行動研究 對校園安全管理之啟示。師說,1903,37-40。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JE/EDU5147002/9CC/health.doc,線上檢索日期:96年6月7日。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04)。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健康與護理」課程綱要。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HIGH-SCHOOL/EDU2890001/i1301/course/update/pre.htm?open,線上檢索日期:96年6月7日。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06)。教育部94年各級學校校園事件統計分析報告。http://csrc.edu.tw/%E7%9B%B8%E9%97%9C%E7%B6%B2%E9%A0%81%E9%80%A3%E7%B5%90/94年各級學校校園事件統計分析報告.doc,線上檢索日期:95年12月20日。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07)。高級中等學校校別資料(教師,職員) 96.02.24。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data/95/base0.xls,線上檢索日期:96年5月30日。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07)。健康促進學校-學校衛生工作指引。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PHYSICAL/EDU7663001/download/theory.exe,線上檢索日期:96年5月11日。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07)。國民小學校別資料 96.02.09。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data/95/basee.xls,線上檢索日期:96年5月30日。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07)。國民中學校別資料 96.02.09。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data/95/basej.xls,線上檢索日期:96年5月30日。
莊慧貞(2001)。實施價值領導教化 營造心靈安全校園。北縣教育,40,44-47。郭鐘隆(1994)。臺灣地區國民小學學生健康檢查實施現況及其相關問題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陳喬木(2001)。校園開放與學校安全計畫方案之擬定。北縣教育,40 ,51-55。陳麗麗、李卓倫、楊文惠、賴俊雄(1999):臺灣省公私立國民中小學學校衛生護理工作之評估。中國醫藥學院雜誌,8(2),77-87。彭秀英(2000)。臺灣地區國民小學學校緊急傷病處理現況與相關因素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彭秀英(2003)。建立校園緊急傷病處理準則的邏輯基礎與發展歷程。學校衛生,43,56-76。彭秀英、陳政友(2002)。臺灣地區國民小學校園緊急傷病處理現況與相關因素研究。學校衛生,40,22-49。曾如敏(2004)。臺灣地區國民小學護理人員對健康促進學校的看法與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黃秀媚(1995):臺灣北區公立國民中學學校護士理想與實際角色功能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黃松元(2000)。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二版)。台北:師大書苑。黃松元、陳政友、賴香如(2004)。學校衛生工作新模式-健康促進學校。學校衛生,42,59-81。黃彥芳(1994)。國小學童事故傷害與影響申請學生團體保險給付的因素探討。臺灣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哲彬(2004)。談如何建構學校安全教育實施之制度。國教新知,50(3),24-29。黃淑貞、姜逸群、賴香如、洪文綺、陳曉玟、邱雅莉、袁寶珠(2003)。臺灣地區國小學童健康行為現況及其與社會人口學變項之相關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9,155-178。黃靖華(2005)。台北縣國小班級導師對學校衛生工作認知態度及執行情形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溫明正(2005)。安全校園之有效管理機制。教師天地,139,27-33。溫若男(2003)。台北市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領域任課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認知、態度與執行情形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葉芷嫻(2001)。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研究-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觀點之分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秀枝(2004)。臺灣地區國民小學護理人員執行學生健康管理工作現況及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蔡宛真(2002)。臺灣地區兒童頭部外傷之探討。台北醫學院傷害防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蕭秋菊(200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校園緊急傷病危機管理需求調查。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謝慧妙(2005)。台北市和宜蘭縣公立國民小學學校護理人員社區資源運用現況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American School Health Association.(1999).Report of the ASHA National Injury and Violence Prevention:Task Force An Executive Summary .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69(5).177-180.
Brener, N. D., Pejavara, A., Barrios, L. C., Crossett, L., Lee, S. M., McKenna, M., et al. (2006). Applying the school health index to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schools.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76(2), 57-66.
Brunner, J., & Lewis, D. (2005). A safe school's top 10 needs. Education Digest: Essential Readings Condensed for Quick Review, 71(1), 21-24.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2007).Injury & Violence (including suicide). http://www.cdc.gov/healthyyouth/injury/facts.htm,線上檢索日期:96年5月16日。
Deal, L. W., Gomby, D. S., Zippiroli, L., & Behrman, R. E. (2000). Unintentional injuries in childhood: Analysis and recommendations. The Future of Children, 10(1), 4-21.
Gallagher, P. A., & Satter, L. S. (1998). Promoting A safe school environment through a schoolwide wellness program. Focus on Exceptional Children, 31(2), 1-12.
Haynes, N. M. (1996). Creating safe and caring school communities: Comer school development program schools. Journal of Negro Education, 65(3), 308-314.
International safe schools(2003).International Safe Schools Designation Program Guide. http://www.peacefulresources.org/user/SafeSchoolsGuide03.pdf,線上檢索日期:96年5月3日。
International safe schools(2007a)International Safe Schools History. http://www.peacefulresources.org/HistoryofInternationalSafeSchools.html,線上檢索日期:96年5月4日。
International safe schools (2007b)Safety Comes to Sedona http://www.intlsafeschools.com/sedona.htm.線上檢索日期:96年5月4日。
International safe schools (2007c)Källby Gård Hellhetskola, First International Safe School. http://www.intlsafeschools.com/Kallbygard.htm,線上檢索日期:96年5月4日。
Junkins,J.EP.,Knight,S.,Lightfoot,AC.,Cazier,CF.(1999).Epidemiology of school injuries in Utah:A population-based study.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69(10).409-412.
Kennedy, M. (2002). Keys to a safe, secure school. American School & University, 74(5), 24,26,28.
Knight,S.,Vernon,DD.,Fines,RJ.&Dean,JM.(1999).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 for children at school and nonschool locations.Pediatrics, 103(6).1276-1277.
Lupinacci, J. (2002). A safe haven. American School & University, 75(4), 36-38.
Marc Posner (2000).Preventing School Ijuries.New Jersey:Rutger University.
Miller,TR.&Spicer,RS.(1998).How Safe Are Our School?.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88(3).413-418.
Oswald, K., Safran, S., & Johanson, G. (2005). Preventing trouble: Making schools safer places using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s. Education & Treatment of Children, 28(3), 265-278.
Reddick, T. L., & Peach, L. (1998). A study concerning selected elements of a safe school environment.
Sabin,J. A.,Zazick, D. F.,Rivara, F. P.(2005).A role for school health personnel in supporting children and famulues following childhood injury.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75(4),141-144.
Safe Communities(2007)Woodend International Safe School. http://www.safecommunities.org.nz/iss/copy_of_wd,線上檢索日期:96年5月4日。
Sanders, M. G. (1996). School-family-community partnerships focused on school safety: The Baltimore example. Journal of Negro Education, 65(3), 369-374.
Sellstrom, E., Bremberg, S., Garling, A. & Homquist, J. O. (2000). Risk of childhood injury: predictor of mother’s perception. Scand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8, 188-193.
Waite, M J. (199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 Accident Frequency Rates and School Administrators’ Perceptions of the School Safety Program . Unpublished Locf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