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丁彥致(1994)台灣地區選舉與地方派系之關係-一九八一年~一九九二年雲林縣之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中央選舉委員會(無日期)。選舉資料庫網站。2006年4月30日,取自:http://210.69.23.140/cec/cechead.asp#
中國國民黨全球資訊網(無日期)。民眾服務社簡介。2006年4月25日,取自: http://www.kmt.org.tw/PublicService/ViewPublicsrv2.asp?WCId=4&WTId=73。
中華民國統計資料網(無日期)。桃園縣人口增加率。2006年4月10日,取自:http://www1.stat.gov.tw/ct.asp?xItem=15409&CtNode=3622
文崇一(1989)。台灣的社區權力結構。台北:東大。
王振寰(1989)。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研究季刊,2,71-116。
王振寰(1993)。台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4,123-163。
王振寰(1996)。誰統治?如何分析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
王業立(1998)。選舉民主化與地方派系。選舉研究,5(1),78-94。王家通(2003)。各國教育制度。台北:師大書苑。
王麗雲(2004)。教育研究中的菁英訪談。教育研究資訊,12(2),95-126。王麗雲(2005)。地方權力與教育治理關係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專案報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王麗雲(2006a)。美國與台灣地方教育治理之分析。未出版手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台北市。
王麗雲(2006b)。市長控制模式的教育治理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2(2),165-173。
王麗雲(2007)。地方教育治理模式分析。教育政策論壇,10(1),189-228。史美強、蔡武軒(2002)。網路社會與治理概念初探。中國行政評論,10(1),33-74。石門農田水利會(無日期)。石門農田水利會簡介。2006年4月25日,取自: http://www.smia.gov.tw/index.asp。
全國法規資料庫(無日期a)。教育基本法。2006年5月4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020045
全國法規資料庫(無日期b)。國民教育法。2007年5月29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code=H0070001&FLNO=9
全國法規資料庫(無日期c)。教師法。2007年5月29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B.asp?FullDoc=所有條文&Lcode=H0020040
全國法規資料庫(無日期d)。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設置辦法。2007年5月29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000045
全國法規資料庫(無日期e)。教育人員任用條例。2007年5月29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B.asp?FullDoc=所有條文&Lcode=H0150017
全國法規資料庫(無日期f)。地方制度法。2007年5月30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B.asp?FullDoc=所有條文&Lcode=A0040003。
全國法規資料庫(無日期g)。國民教育法。2007年12月29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070001。
全國法規資料庫(無日期h)。財政收支劃分法。2007年10月5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B.asp?FullDoc=所有條文&Lcode=G0320015。
全國法規資料庫(無日期i)。地方行政機關組織準則。2007年10月5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B.asp?FullDoc=所有條文&Lcode=A0040004。
朱鎮明(2004)。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現代化:21世紀英國地方層次的變革。行政暨政策學報,38,31-60。行政院主計處(無日期)。各縣市重要統計指標。2006年4月28日,取自:http://win.dgbas.gov.tw/dgbas03/bs8/city/default.htm
吳文程(1996a)。政黨與選舉概論。台北市:五南。
吳文程(1996b)。台灣的民主轉型:從權威型的黨國體系到競爭性的政黨體系。台北:時英。
吳宛貞(2005)。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中壓力團體運作策略之探討-以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
吳芳銘(1996)。地方派系的結盟與分化變遷之研究-以嘉義縣和高雄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Strauss& Corbin著。質性研究入門 : 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濤石
吳建華、謝發昱、黃俊峰、陳銘凱(2003)。個案研究。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199-235)。台北:高等教育。
吳清山、林天祐(1998)。公辦民營學校。教育研究資料與研究 ,22,72。
吳清山、林天祐(1998)。特許學校。教育研究資料與研究 ,22,73。
呂亞力(1997)。政治學。台北:三民。
李忠義(1990)。主從關係結構與台灣地方派系之研究。國立台灣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筱峰(1999)。台灣史100件大事(下)戰後篇。台北:玉山社。
周志豪(2003)。權力結構及其運作:莊子與傅科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尚榮安(2001)。個案研究法。台北:弘智。
林月盛(2003)。國民中學教改壓力、組織壓力、權力運用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再復(1984)。閩南人。台北:三民。
林君齡(2001)。國民中小學學校教師會運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林佳龍(1989)。威權侍從政體下的台灣反對運動:民進黨社會基礎的政治解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1),117-143。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239-263)。台北市:麗文。
林冠汝(2005)。二十一世紀地方治理模式之思辨。私立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俞可平(2001)。全球治理引論。載於俞可平(主編),全球化:全球治理(1-3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施威全(1993)。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地方派系研究。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柯貴元(2001)。地方派系與選舉關係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在職專班,未出版:台中市。
洪飛騰(2003)。學習型組織建立之研究 --以中國國民黨地方鄉鎮黨部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南市。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41-158)。台北:巨流。
奚松、李修瑋、江慧君(1989)。尋找台灣的客家人-台灣的嘉應州客家人-桃園地區。漢聲雜誌,23,81-84。
徐芳玉(2001)。地方派系對選舉影響之研究-以苗栗縣個案分析為例(1991-2001年)。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徐震(1980)。社區與社區研究。台北:正中。
時報雜誌編輯部(1985)。台灣地方勢力分析。台北:時報文化。
桃園農田水利會(無日期)。桃園農田水利會簡介。2006年4月25日,取自:http://www.tia.org.tw/。
桃園縣中小學校長協會全球資訊網站(無日期)。桃園縣中小學校長協會。2007年5月25日,取自:http://163.30.131.23/xoops/。
桃園縣文獻委員會(1964)。桃園縣志卷三政事志(上)。桃園縣:桃園縣文獻委員會。
桃園縣政府(2005)。桃園縣綜合發展計畫上冊。桃園縣:作者。
桃園縣政府(2007)。桃園縣議會第十六屆第四次定期會縣長施政報告。桃園縣:作者。
桃園縣政府(2008)。桃園縣議會第十六屆第五次定期會縣長施政報告。桃園縣:作者。
桃園縣政府(無日期a)。桃縣簡介。2006年4月10日,取自:http://www.tycg.gov.tw/cgi-bin/SM_theme?page=3ea4a059。
桃園縣政府(無日期b)。桃園縣統計要覽。2006年4月10日,取自:http://www.tycg.gov.tw/cgi-bin/SM_theme?page=3ef91176。
桃園縣政府(無日期c)。中壢市簡介。2006年4月10日,取自:http://www.tycg.gov.tw/cgi-bin/SM_theme?page=3ea507a3。
桃園縣政府主計處(2005)。桃園縣統計要覽。桃園縣:桃園縣政府。
桃園縣政府主計處(無日期)。2007年5月30日,取自:http://baso.tycg.gov.tw/site/bureau_index.aspx?site_id=033。
桃園縣政府財政局(無日期)。桃園縣政府縣統籌分配稅款專案支援作業要點。2007年5月30日,取自:http://www.tycg.gov.tw/site/law_detail.aspx?site_id=045&input_search=&page=0&sn=238。
桃園縣政府教育局(1999)。桃園縣議會第十四屆第三次大會桃園縣政府教育局工作報告。桃園縣:作者。
桃園縣政府教育局(2002)。桃園縣議會第十四屆第七次大會桃園縣政府教育局工作報告。桃園縣:作者。
桃園縣政府教育局(2004)。桃園縣議會第十五屆第五次大會桃園縣政府教育局工作報告。桃園縣:作者。
桃園縣政府教育局(2005)。桃園縣議會第十五屆第八次大會桃園縣政府教育局工作報告。桃園縣:作者。
桃園縣政府教育局(無日期)。桃園縣教育局。2008年5月10日,取自:http://www.tyc.edu.tw。
桃園縣家長會長協會(無日期)。桃園縣家長會長協會網站。2007年5月31日,取自:http://tpca.tyc.edu.tw/。
桃園縣教師會(無日期)。桃園縣教師會。2007年5月30日,取自:http://www.tyt.org.tw/index.asp。
桃園縣教師會電子報(無日期a)。桃園縣教師會電子報。2007年5月31日,取自: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file/t/tyta/20050506153811.html。
桃園縣教師會電子報(無日期b)。桃園縣教師會電子報。2007年5月31日,取自: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file/t/tyta/20050613123226.html。
桃園縣新移民中心(無日期)。桃園縣新移民學習中心簡介。2006年4月10日,取自:http://163.30.118.13/main1_1.html。
桃園縣議會(無日期)。議會沿革。2006年4月14日,取自:http://www.tycc.gov.tw/list.htm。
秦書彥(2000)。中央與地方關係之歷史檢視與改革之道。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秦夢群(2003)。教育行政:實務部分。台北:五南。
翁翊(1997)。地方派系與地方選舉關係之研究-彰化縣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高永光(2001)。城鄉差距與地方派系影響力之研究-1998年台北縣縣議員與鄉鎮市長選舉的個案分析。選舉研究,7(1),53-85。國立桃園高級農工職業學校(無日期)。學校簡介-校史與現況。2006年4月28日,取自:http://www.tyai.tyc.edu.tw/introduction/history.htm。
張世熒(2000)利益團體影響政府決策之研究。中國行政評論,9(3),23-52。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之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空大行政學報,12,147-167。張致源(1996)。嘉義縣地方派系結構變遷過程之研究。國立台灣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教育研究委員會(無日期)。教師會之狀況。2008年3月5日,取自:http://rs.edu.tw/edures/。
教育部統計處(無日期a)。各級學校分布情況。2006年4月10日,取自:http://140.111.34.69/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94schooldata/schooldata.php?open。
教育部統計處(無日期b)。96學年度縣市別中小學教師統計。2007年6月5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teacher1.xls。
教育部會計處(無日期)。各縣市政府地方教育發展基金事務。2007年9月18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ACCOUNTING/EDU4279001/local/b93years.xls?TYPE=1&UNITID=171&CATEGORYID=379&FILEID=140915&open。
曹俊漢(2002)。建構植基地方自治的公民社會文化。國政評論,91(126),1-3。
曹學仁(1997)。高級中學校長權力運用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梁福鎮(2004)。改革社會學-起源、內涵與問題的探究。台北:五南。
盛清沂(1980)。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台灣文獻,31(4),154-176。
連哲偉(1995)。民進黨執政縣市之府會關係:新竹縣、彰化縣及高雄縣比較分析(1989-93)。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介玄(1994)。派系網絡、樁腳網絡及俗民網絡:論台灣地方派系形成的社會意義。載於東海大學東亞社會經濟研究中心(主編),地方社會(28-45)。台北:聯經。
陳台峰(2004)。地方派系與選舉關係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在職專班,未出版:台中市。
陳向明(2004)。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
陳明通、朱雲漢(1992)。區域性聯合獨佔經濟、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一項省議員候選人背景資料分析。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2(1),77-79。
陳政忠(2005)。中國國民黨組織再造之研究。私立銘傳大學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未出版,台北市。
陳啟民(2000)。國民黨對外省族群的統治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陳雪玉(2003)。桃園閩客族群與地方政治關係的歷史探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陳華昇(1993)。威權轉型期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台中縣地方派系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陽德(1987)。轉變中的台灣地方政治。台北:洞察。
陳運棟(1978)。客家人。台北:聯亞。
陳漢光(1972)。日劇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23(1),85-104。
陳曉慧(2000)。由上而下的革命:中國國民黨改造之研究(1950-1952)。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親(2004)。補助款運用之研究-以台北縣及桃園縣議員配合款為例。私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台北市。彭文賢(1996)。組織理論。台北:三民。
曾秋美、賴信真(2000)。說古道今話桃園。桃園縣: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曾素鳳(2005)。我國縣市教育局長任用與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游振明(2001)。當客家遇到福佬--中壢地區的社會變遷研究(1684--1920)。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程俊(1994)。台灣地方派系與政黨聯盟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費孝通(1993)。鄉土中國與鄉土重建。台北:風雲。
黃昆輝(1988)。教育行政學。台北:五南。
黃琛瑞(2003)。權力菁英與台灣的政治發展。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黃瑞琴(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德福(1989)。政黨競爭與民主發展:台灣地區解嚴後的政黨政治。載於葛永光(主編),現代化的困境與調適:中華民國轉型期的經驗(82-106)。台北市:幼獅。
黃德福(1992)。民主進步黨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台北:月旦。
黃錦堂(1999)。地方府會法制之研究。載於薄慶九教授榮退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地方政府論叢(175-236)。台北:五南。
新竹國際商業銀行(無日期)。新竹國際商銀簡介。2006年4月28日,取自:
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譯)(1999)。Andrew Heywood著。政治學新論(Politics)。台北:韋伯文化。
楊志強、林文義(1996)。桃園縣:桃園幫暴起暴落,宗親會勢力長存。載於張昆山、黃正雄(主編),地方派系與台灣政治(91-108)。台北市:聯經。
楊英杰(1996)。從聯盟理論看台中縣地方派系之互動:以八十三年議選舉為例。私立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葉甫和(2003)。新竹市地方派系與選舉之研究。私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在職專班,未出版,台北市。
葉東舜(2002)。台北縣地方派系與自治選舉之研究。私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在職專班,未出版,台北市。
廖忠俊(1998)。台灣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質變。台北市:允晨。
維基百科(無日期)。中壢事件。2006年4月30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A3%A2%E4%BA%8B%E4%BB%B6。
維基百科(無日期)。泛藍聯盟。2006年4月30日,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3%9B%E8%97%8D。
蓋浙生(1999)。教育經濟與計畫。台北:五南。
趙永茂(1989)。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一個概念架構的分析。中山社會科學譯粹,4(3),58-70。
趙永茂(1998)。台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台北:心理。
趙念魯(2005)。桃園縣國小教師參與教師會之研究-集體行動理論之應用。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劉中興(2006)。地方政治生態對選舉影響之探討-以2001年及2005年兩屆桃園縣長選舉為例。開南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未出版,桃園縣。
劉世閔(2005)。社會變遷與教育政策。台北:心理。
劉佩怡(2002)。台灣發展經驗中的國家、地方派系、信用合作社的三角結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劉和然(2004)。縣市政府教育局府會聯絡人角色與運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劉坤億(1998)。組織內部市場化之研究。行政學報,29,279-313。劉坤億(2001)。英國政府治理模式變革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法政學報,15,79-114。劉坤億(2003a)。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角色職能的轉變。空大行政學報,13,233-268。劉坤億(2003b)。全球治理的理想與現實。中國行政評論,13(1),29-56。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10,38-50。劉滿娣(2005)。地方派系對選舉影響之研究-以美濃鎮1998年~2003年選舉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專班,未出版,台北市。
歐用生(1998)。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潘英(2000)。台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研究(上)。台北:南天。
潘華倫(2000)。台灣縣市教育行政組織與人事制度變革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潘慧玲(2003)。緒論:轉變中的教育研究觀點。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1-31)。台北:高等教育。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評論,11(2),47-76。蔡佳珍(2004)。國民小學教師知覺家長參與校務之權利與權力運作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蔡明惠(1987)。現行台灣地方自治實施下之地方權力結構--河口地方派繫個案分析。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蔡明惠(1998)。台灣鄉鎮派系與政治變遷-河口鎮「山頂」與「街仔」的爭鬥。台北:洪葉文化。
蔡春木(2003)。地方派系對府會關係影響之研究:以台中縣為例。私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在職專班,未出版:台中市。
鄭明德(2003)。民進黨派系政治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盧建名(2002)。誰統治士林-士林社區權力結構與權力菁英之分析。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謝文全(1998)。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文景。
謝文全(2004)。比較教育行政。台北:五南。
謝志得(1996)。宜蘭縣派系政治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謝卓君(2002)。教育基本法制訂過程之個案探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謝瑞明(2000)。地方派系對地方政治影響之研究-以桃園縣個案分析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鍾道明(2003)。國民黨苗栗縣民眾服務站關係網絡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未出版:台中市。
蘇家聲(1989)。台灣鄉鎮權力結構之分析~以K鄉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西文部分
Dale, R. (1997). “The State and Governance of Education: An Analysis of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State-Education Relationship”. In A. H. Halsey (Eds.) Education:Culture, Economy, and Socie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273-282.
Etzioni(1975).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mplex organizations:On power,involvement and their correlates.NY:Free Press.
Jessop, B(1996).The rise of governance and the risks of failure:the ca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115,29-45.
Leach, R.&J.Percy-Smith(2001).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New York:Palgrave.
McCarty ,D. J.&Ramsey, C. E.(1971)。The school managrs:power and conflict in American public education. CN: Greenwood.
Mills, C. Wright(1956).The power elite. New York:Oxford.
Pierre J.& B. Guy Peters(2000). Governance , politics and the state. London:Management.
Rhodes, R. A. W. (1996).The new governance: 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Political Studies,44,652-667.
Smouts, Marie-Clande(1998).The proper use of governan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115,81-89.
Spring, J. H. (2005). Conflict of interests : the politics of American education. Boston,MA: McGraw-Hill.
Spring, J.H. (1993).Conflict of interests : The politics of America education, NY : Longman.
Stocker,G(1998). Governance as theary:five propositi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155,17-28.
U.S.Charter Schools web site(2005).State Information.Retrived 28/6/2007, from http://www.uscharterschools.org/pub/uscs_docs/sp/index.htm.
Wong ,K.K.(2006).The politics Dynamics of Mayoral Engagement in Public Education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76(2):164-177.
Wong, K. K. (1999).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educational policy. In Cizek, G. J. (Ed.),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policy (pp. 298-325). San Diego,CA: Academic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