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部份
井敏珠(1992)。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支持之研究。政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內政部戶政司(2005)。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實施績效。2007年9月10日取自http://www.immigration.gov.tw/OutWeb/ch9/0940601b.doc
王秀紅、楊詠梅(2002)。東南亞跨國婚姻婦女的健康。護理雜誌,49:35-41。王秀喜(2004)。高雄市旗津區「越南與印尼」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王良芬(2004)。臺北縣外籍配偶家庭及社區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王美惠(2005)。外籍配偶家庭及其幼兒學校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屏東師台南市。
任玉瓊(2006)。大陸女性配偶來臺生活適應經驗之探討以基隆市大陸配偶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論文,台北市。成露茜(2005)。移民與多元文化教育。學生輔導季刊,97:74-83。朱玉玲(2002)。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江亮演等(2004)。大陸與外籍配偶生活調適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5:101-108。
何青蓉(2003)。從多元與差異到相互的理解與認同:一項本地婦女與跨國婚姻婦女相互學習課程的初步省思。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4。
余政憲(2003)。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專案報告。中華民國內政部。
余淑貞(2006)。台北縣新移民女性的國中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台北市。吳宗立(1993)。國民中學組織結構、教師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吳金鳳(2004)。澎湖地區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政府生活輔導措施相關之研究。 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吳舒靜(2002)。台灣外籍新娘分佈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吳慎(2005)。大陸女性配偶在台灣生活適應之探討-以台北縣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李明聰(2006)。大陸配偶來臺生活與社區互動模式之探討-以桃園縣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桃園縣。
李玫臻(2002)。外籍新娘的社會網絡與生活適應─民雄鄉的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嘉義縣。李書華(2005)。論東南亞外籍新娘之輔導政策。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碩士論文,台中市。林季謙(2003)。網路成癮。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34。
林怜幟(2003)。社會網絡對基督教改宗的影響。東海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林盈弟(2005)。外籍配偶教養方式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情形之研究--以高雄市的外籍配偶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林財榮(2003)。兩岸人民通婚之研究-以居住花蓮縣境大陸配偶家庭為實證之對象。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市。邱汝娜、林維言(2004)。邁向多元與包容的社會─談現階段外籍與大陸配偶的照顧輔導措施。社區發展季刊,105:6-19。邱書璇(1993)。已婚職業婦女之社會支持、內外控取向與壓力適應方式之研究。文化大學家政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姜逸群、黃春太(2001)。城鄉地區老人的社會支持體系及健康狀況之比較。衛生教育學報,16:133-154。柯伊玲(2003)。外籍新娘婚姻願景轉變之研究─以在台的「越南新娘」為例。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縣。洪秀珍(2000)。高雄縣單親婦女社會支持、社會參與與生活適應之關係。國立高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洪秋月(1987)。單親婦女的支持系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洪婉瑜(2006)。越南配偶婚姻滿意與親子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北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倫理、方法及本女生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全威(2004)。「新」台灣人:外籍與大陸配偶相關議題初探。2007年10月29日,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NS/093/NS-B-093-004.htm
夏曉鵑 (2003)。實踐式研究的在地實踐:以「外籍新娘識字班」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9:1-47。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貿易-臺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段、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72-83。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夏曉鵑(2001)。「外籍新娘」現象之媒體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3,頁157。
夏曉鵑(2005)。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台北:左岸。
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台北市。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張芬芬(2005)。質性研究資料分析。台北:雙葉書廊。
張春興、林清山(1975)。教育心理學。台北:文景。
張書銘(民91)。臺越跨國婚姻市場分析:「越南配偶」仲介業之運作。私立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縣。張增樑(2002)。兩岸人民假結婚問題之研究-以假結婚、真賣淫為中心。警學叢刊32(4):206-212。梁雅萍(2006)。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縣新移民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台南縣。移民工資料庫(2005)。台灣地區大陸女性配偶生活適應之研究─以桃園縣個案為例。2007年11月19日,取自http://migrant.coolloud.org.tw/node/126
莫藜藜、賴佩玲(2003)。台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會發展季刊,105:55-65。
莊玉秀(2003)。東南亞籍跨國婚姻婦女在台文化適應與其參與教育活動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許雅惠(2000)。家庭政策之兩難─從傳統意識型態出發。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4(1):237-288。郭明德(1998)。質化研究的探討及省思。教育研究,6:153-178。
郭展銓(2004)。大陸地區婚姻移民基本權利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基隆市。
陳小紅(2000)。婚配移民:台灣海峽兩岸聯姻之研究。亞洲研究,34:35-68。陳小英(2006)。媳婦角色與規範、家人支持與婆媳和諧關係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陳小娥、蘇建文(1977)。父母教養行為與青少年生活適應。教育心理學報,10:91-106。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明利(2004)。跨國婚姻下-東南亞外籍新娘來臺生活適應與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陳明雅(1989)。影響中年男女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陳庭芸(2002)。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研究:以印尼與越南新娘為例之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陳淑芬(2003)。大陸新娘的擇偶、受虐與求助歷程—兼論服務提供者對「大陸新娘」的假設及其對服務提供的影響。社區發展季刊,101:45-92。陳雅玲(2004)。新台灣之子-外籍新娘子女教養問題。幼教資訊,160:25-27。
陳源湖(2003)婚姻暴力與社會支持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2:277-292。陳嘉誠(2001)。臺灣地區外籍新娘幸福感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彭懷真(1998)。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
曾秀卿(1998)。高齡者非理性信念、社會支持與情緒困擾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黃毅志(1998)。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心理幸福。台灣社會學刊,21:171-2
楊詠梅(2003)。外籍新娘的優生保健與健康。回饋會訊,69。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葉尉鑫(2007)。新移民女性在台生活適應與政府生活輔導政策之研究。研習論論壇,76:32-40。
董智慧(1998)。單身類型、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彰化市。詹火生、林瑞穗、簡春安(1990)。當代社會變遷與問題。台北:空大。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書局。
劉千嘉(2003。)大陸新娘的臺灣經驗:一個社會學的觀點。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嘉義縣。
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潘淑滿(2003)。婚姻暴力的性別政治。女學學誌,15:195-254。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
蔡文瑜(2004)。外籍新娘現象的解析及省思。社區發展季刊,105:208-216。蔡雅玉(2001)。臺越跨國婚姻之初探。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漢賢、林奼君(2004)。兩岸婚姻的溫情面與法制面。社區發展 105:286-297。
鄭照順(1997)。高壓力青年所知覺得家庭、社會支持及其因應效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高雄市。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台北縣。蕭仁釗等譯(1997)。健康心理學。桂冠出版。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謝志成(2005)。探討外籍配偶婚姻滿意度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彰化市。謝志忠(2006)。大陸地區女性配偶在台生活適應之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謝高橋(1981)。都市人口遷移與社會適應-高雄市個案研究。台北:巨流。
鍾文悌(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
韓嘉玲(2002)。全球化化下的亞洲婦女遷移:大陸新娘在臺灣研究。發表於台北市政府社會局主辦「少數族群婦女權益探討研討會」。
簡孟嫻(2002)。大陸女性配偶在台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中縣市、彰化縣為例。
闕美華(1990)。國中小教師情緒智慧、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市。蘇進棻(2006)。台灣本籍與新娘生育率消長原因之探討。研習資訊雙月刊專刊,23(5):41-51。蘇景輝(1998)結合社區資源,從事社區照顧。社會福利雙月刊135,16-20。二、 英文部分
Bennett, D. H., & Morris, I. (1983). Support and rehabilitation. In F. N. Watts & D. H. Bennett (Eds.),Theory and practice of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pp.189-211). New York: Chichester.
Botschner, J. V. (1996). Social Constructionism and the Pragmatic Entente: A Reply to Osbeck. Theory & Psychology, 5(1), 145-151.
Caplan, G.. (1974). Social support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Lectures on concept development. New York: Behavioral Publications.
Cahill, D.(1997).Intermarriage: A Study of Migration and Integration. Th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31.750-752.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5), 300-314.
Cohen, S., & Wills, T. A. (1985a).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2), 310-357
Cohen, S., & Syme, S. L. (1985b). Issues in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social
support. In S. Cohen & S. L. Syme (Eds.),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Cohen, A.P.(1985c).The Symoblic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New York:
House, J. S.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Reading, Mass: Addison Wesley.
Johnson, S. E. (1986). Commuter family relationship : alive and thriving.
Pargament, Kenneth I. (1997). 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 and coping: Theory, reacher, and practice. New York: Guilford.
Peltonen, R. (1996). Social support, control of life and health. Socialpolitiska institutionen. Serie A 452, Abo: Abo Akademi.
Sarason, I. G., Levine, H. M. R. B., Basham, R. B.,& Sarason, B. R. (1985). Assessing social support: The social support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4(1), 127-139.
Sauvy, A.(1996). General Theory of Population. New York:Basic Books, Inc.
Shumaker, S. A., & Brownell, A. (1984). Toward a theory of social support: Closing conceptual gap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40(4), 11-36.
Shumaker, S.A. & Brownell, A. (1984). Toward a Theory of Social Support: Closing the Conception Gap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40(4), pp.11-36.
Swindle, R. W. (1983). Social networks,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with stress. In M. Sperling (Eds.), Preventive psychology: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community intervention (pp. 87-103). New York: Pergramon.
Weiss, R. S.(1974).The provisions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