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bramson,L.W.,Lee,T.S.,Sharma,S.,Boyce.G.M.,“Slope Stability and Stabilization Methods”, 2nd Edition, John Wiley & Sons, Inc., New York, 2002.
2.Boccardo,P.,Mondino,E.B.,Gomarasca,M.A. and Perotti,L.,“Orthoprojection Tests of Hyperspectral Data In Steep Slop Zones,Geo-Imagery Bridging Continents”,XXth ISPRS Congress,Commission 7,p.872ff,12-23 July 2004 Istanbul
3.Ermini,L.,Catani F. and Casagli N.,“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pplied to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Assessment”,Geomorphology,Vol.66,pp.327-343,2004
4.Gomez,H. and Kavzoglu,T.,“Assessment of Shallow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Using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in Jabonosa River Basin”,Venezuela,Engineering Geology, Vol.78,pp.11-27,2004.
5.Lee,S.,Ryu,J.H.,Won,J.S. and Park,H.J.,“Deter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weights for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Mapping using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Engineering Geology, Vol.71,pp.289-302,2004.
6.Neaupane,K.M.and Achet,S.H.,“Use of 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for Landslide Monitoring a case study in the Higher Himalaya”,Engineering Geology,Vol.74,pp.213-226,2004.
7.Schunde,Y.,Xiating,F.,Jian,L.,Hongbo,Z.and Youliang,Z.,“Study on the Optimum Design of Landslide Stabilization by Parallel Evolutionary Neural Network Method”,Environmental Informatics Archives, Vol.1,pp.394-399,2003.
8.上河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地理人文全覽圖」,臺北,2001。
9.王源、陳文山,「海岸山脈地質圖(南幅)」,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臺北,1993。
10.王錦楨,「以模糊類神經網路建立液化潛能評估模式」,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研究所,200611.中國土木水利學會,「七二水災災區調查與復建策略研擬」,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臺北,2004
12.台灣省公路局,「公路局五十二年專刊」,臺北,1999。
13.台灣省水土保持局,水土保持手冊,中華水土保持學會,臺北,2005。
14.交通部,公路路線設計規範,幼獅文化事業公司,臺北,2001。
15.交通部,公路橋梁耐震設計規範,臺北,2000。
16.交通部國道新建工程局,「邊坡坍滑案例回饋設計之研究」,臺北,2000。
17.李家維、徐歷鵬、崔文慧、張立雪、黃碧祈、葉開溫、鍾楊聰,生物學,下冊,偉明圖書有限公司,臺北,1999。
18.李維峰,「山區道路邊坡崩塌防治工法最佳化研究(一)」,臺灣營建研究院,交通部委託研究報告,MOTC-STAO-92-12,臺北,2004。
19.李維峰、許鎧麟、張嘉峰,「北部地區省道公路公共工程(含隧道、橋梁)維護管理制度之研究」,財團法人臺灣營建研究院,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一區養護工程處委託研究報告,臺北,2008。
20.林永祥,「環境地質因子對國道邊坡穩定之影響-以國道三號白河至竹山路段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2004。21.林真真,實用統計學,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二版,臺北,2006。
22.吳振威,「公路邊坡保護工法之選擇模式研究-以南二高白河以南路段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2003。23.吳淵洵、周南山,「台灣山區道路邊坡災害及搶修處理工法之探討」,交通部公路總局,臺灣公路工程,第32卷第12期,第2-32頁,臺北,2006。24.邱浩政,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二版,臺北,2005。
25.邱振銘,「類神經網路之限性化及其在識別與控制上之評估」,碩士論文,私立逢甲大學自動控制工程研究所,2003。26.周南山、吳淵洵、陳海島,「台灣地區山區道路規劃設計參考手冊」,堅尼士工程顧問公司,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臺北,2006。
27.洪如江,「環境因素在台灣山崩中之應用」,邊坡穩定與坍方研討會論文專集,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師學會,第147-172頁,臺北,1979。28.洪如江,「工程地質在自然邊坡穩定之作用」,工程環境會刊,第二期,第63-72頁,臺北,1981。
29.洪如江,「工程地質在自然邊坡穩定之應用(力學因素除外)」,地工技術雜誌,第七期,第35-42頁,臺北,198430.徐鐵良,地質與工程,台灣工程基本資料叢書之四,中國工程師學會,第220-231頁,臺北,1997。
31.許茂雄,「山坡開發地於砍伐樹林後之山崩預測模式」,土木水利季刊,第五卷,第四期,第5-24頁,臺北,197932.陳信雄,崩塌地調查與分析,國立編譯館,臺北,1995。
33.陳文山、王源,臺灣東部海岸山脈地質,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臺北1996。
34.陳志豪,「變質岩公路邊坡之破壞潛勢分析-以南橫公路啞口至新武段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2001。35.陳俶季、張固宇、蔡宜峰、李煜仕、張延任,「模糊自適共振類神經網路在大地工程之應用」,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第十四卷,第三期,第105-417頁,臺北,2002。36.陳崇華,「台十一線海岸公路邊坡崩塌災害分析」,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2004。37.陳國男,「類神經網路應用於邊坡穩定分析及護坡工法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2005。38.陳啟偉,「應用類神經網路於道路邊坡崩塌特性之研究-以台11線公路花蓮段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2006。39.施國欽,大地工程學(二)-基礎工程篇,文笙書局,臺北,1996。
40.張舜孔,「類神經網路應用在阿里山公路邊坡破壞因子之分析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2003。41.張亦超,「國道公路邊坡穩定潛感分析-以國道3號竹山到九如路段及國道10號嶺口到燕巢路段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2005。42.曾志豪,「降雨對阿里山公路邊坡破壞模式分析之影響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2004。43.游行健,「以類神經網路法評選北台灣道路邊坡保護工法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論文,2003。44.楊智堯,「類神經網路於邊坡破壞潛能分析之應用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1999。45.孫維芳,「海岸山脈北段公路沿線邊坡崩塌特性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2002。46.葉怡成,類神經網路模式應用與實作,儒林書局,臺北,2006。
47.葉怡成,應用類神經網路,儒林書局 ,臺北,2002。
48.劉秀鳳,「應用類神經網路評估台14線公路邊坡崩壞潛能之研究」,碩士論文,私立朝陽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2005。49.盧育聘,「類神經網路於公路邊坡破壞潛能之評估」,碩士論文,私立立德管理學院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2003。50.蘇木春、張孝德,機器學習-類神經網路、模糊系統以及基因演算法則,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臺北,2003。
51.羅華強,類神經網路-Matlab的應用,清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臺北,2001。
52.潘國樑,山坡地的地質分析與有效防災,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臺北,2007。
53.藍世欽,「工程地質因子對道路邊坡穩定性之影響-以南橫公路甲仙至梅山段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2000。54.謝豐隆,「落石邊坡危險度與危害度分級與預報」,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2000。55.魏鎮東,「南橫公路邊坡落石坍方可能性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材料及資源工程系,2001。56.臺北市政府,臺北市下水道工程設施標準,臺北,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