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一)書籍:
Amy Gutmann、Dennis Thompson 著,楊立峰等譯,民主與分歧,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 年。
Anthony Downs 著,姚洋等譯,民主的經濟理論,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
Arend Lijphart 著,高德源譯,民主類型:36 個現代民主國家的政府類型與表現,台北:桂冠,2001 年。
James Bohman and William Rehg 著,陳家剛等譯,協商民主:論理性與政治,北京:中央編譯社,2006 年。
John S. Dryzek 著,丁開杰等譯,協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與批判的視角,北京:中央編譯社,2006 年。
Maurizio Passerin d’Entreves 編,王英津等譯,作為公共協商的民主:新的視角,北京:中央編譯社,2006 年。
Ruti G. Teitel 著,鄭純宜譯,變遷中的正義,台北:商周,2001 年。
內政部編,集會遊行法有否牴觸憲法等釋憲相關資料輯要,台北:內政部,1999年。
中國比較法學會編,戡亂終止後法制重整與法治展望論文集,台北:中國比較法學會,1991 年。
司法院大法官書記處編,司法院大法官解釋彙編,台北:立法院,2004 年。
司法院編,日本國憲法判例譯本:第六輯,台北:司法院,1984 年。
台灣智庫編,審議民主實務工作坊會議實錄,台北:台灣智庫,2005 年。
立法院編,法律專輯:動員戡亂時期集會遊行法案,台北:立法院,1988 年。
江宜樺,自由民主的理路,台北:聯經,2001 年。
吳庚,憲法的解釋與適用,台北:三民,2003 年。
李震山,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論文集,台北:元照,2000 年。
李震山,我國集遊法執行之研究,台北:研考會,1992 年。
林子儀,台大法學叢書,台北:月旦,1993 年。
林子儀,現代國家與憲法,台北:月旦,1997 年。
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台北:三民,1988 年。
林國明,審議式民主公民會議:操作手冊,台北:青輔會,2005 年。
洪鎌德,法律社會學,台北:揚智,2001 年。
許慶雄,憲法入門,台北:月旦,1997 年。
陳英淙、黃惠婷編,法治國之警察理念與權限,台北:元照,2007 年。
陳家剛編,協商民主,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 年。
陳慈陽,憲法學,台北:元照,2005 年。
董翔飛,中國憲法與政府,台北:作者自版,1990 年。
廖錦桂、王興中編,口中之光:審議民主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台灣智庫,2007年。
管歐,憲法新論,台北;五南,1985 年。
劉慶瑞,中華民國憲法要義,台北:作者自版,1990 年。
潘小娟、張辰龍編,當代西方政治學新詞典,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年。
蔡漢俠審譯,哈貝馬斯的溝通倫理學,台北:結構群,1989 年。
(二)論文:
王瀅勛,關於中美集會遊行權利之比較研究,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年。吳秋瑩,審議民主在地方公共事務決策之實踐:以「台北市應否訂定汽機車總量管制計劃公民會議」為例,台大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李尚遠,從Seyla Benhabib 與Joshua Cohen 談審議式民主的概念,台大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年。李怡俐,憲法修改的公民審議機制,台灣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李英毅,集會自由的概念及限制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周中臣,從自由權的觀點論遊行法律規範之建立,政大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宗秀英,動員戡亂時期集遊法制定過程之研究,政大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年。邱仙賜,我國警察對聚眾活動的處置之研究,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施佳良,從政策論證類型檢視審議民主實踐過程:以二代健保法人論壇為例,政大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洪興助,320 大選後總統府前群眾抗爭活動之危機管理研究,台北大學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2004 年。張兆恬,從審議民主觀點論公民投票之程序改革,台大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張嘉政,人民集會遊行權利之規範與保障:我國動員戡亂時期集會遊行法之檢
討,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年。
許呈傑,我國因應集會遊行保安警力配置之研究:多評準決策方法之應用,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年。許董利,警察處理集會遊行之研究:高雄市案例之分析,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陳振順,集會遊行活動警察蒐集個人資料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年。陳逸玲,全民健保審議式民主參與機制之比較:以「全民健保公民共識會議」與「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為例,陽明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曾世明,兩岸集會遊行法法制之比較研究,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黃浩榮,公共新聞學:審議式民主的觀點,台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黃清?,論集會遊行之限制與禁止,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年。
黃齡慧,從警察蒐集資料活動論線民之運用:兼論資料之使用,台大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葉寶鳳,從集會自由權探究集會遊行法修正之方向,南華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年。劉育琳,可罰違法性之理論與運用:以集會遊行法第29 條與配偶抓姦竊錄為例,台大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劉維群,動員戡亂時期集會遊行法實施之研究,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年。
蔡進閱,從溝通基本權論我國集會遊行法之執行,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年。鄭加仁,集會遊行法制與實務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鄭鍇,集會遊行法場所選用法律問題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6 年。
鄺世泰,日本國憲法中集會自由權的法理研究:兼論台灣集會遊行法的違憲問
題,淡江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年。
(三)期刊:
Alfred Katz 著,林錫堯譯,「基本權之限制」,法學叢刊,第30 卷第4 期,1981年。
Dietel Gintzel 著,李震山譯「集會之概念」,新知譯粹,第6 卷第4 期,1990 年。
Theodor Schramm 著、陳新民譯,「基本權利的可限制性問題:德國公法學的觀點與聯幫憲法法院判例」,中山社會科學譯粹,第1 卷第4 期,1986 年。
立法院編,立法院公報,第91 卷第50 期,2002 年。
朱源葆,「從釋字第445 號解釋探徵集會遊行許可制之合憲性問題」,警學叢刊,第30 卷第20 期,1999 年。朱源葆,「警察執行集會遊行時之法律界限」,警學叢刊,第32 卷第2 期,2001年。何包鋼,「哈伯瑪斯的溝通理性觀評述」,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10 卷第2期,2002 年。呂金榮,「動員戡亂時期集會遊行法頒行後警察應有之認識與作為」,警學叢刊,第19 卷第1 期,1988 年。李震山,「民主法治國家與集會自由」,全國律師,3 月號,1998 年。
李震山,「集會遊行時警察攝(錄)影之法律問題」,中央警察大學警政學報,第19 期,1991 年。李震山,「論集會自由與公物使用間之法律問題:以集會遊行場所選用為例」,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9 期。林水波、石振國,「以直接民主改革間接民主的論述與評估」,立法院院聞,第27 卷第3 期,1999 年。林基田、楊育純,「集會遊行法修法方向之研討」,立法院法制局專題研究報告484,2006 年。
法治斌,「集會遊行之許可制或報備制:概念之迷思與解放」,憲政時代,第24卷第3 期,1998 年。許志雄,「集會遊行規制立法的違憲審查基準:司法院釋字第445 號解釋評析
﹙上﹚」,月旦法學雜誌,第37 期,1998 年6 月。
許志雄,「集會遊行規制立法的違憲審查基準:司法院釋字第445 號解釋評析
﹙中﹚」,月旦法學雜誌,第38 期,1998 年7 月。
許志雄,「集會遊行規制立法的違憲審查基準:司法院釋字第445 號解釋評析
﹙下﹚」,月旦法學雜誌,第39 期,1998 年8 月。
陳俊宏,「『鄰避』症候群、專家政治與民主審議」,東吳政治學報,第10 期,1999年。郭秋永,「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38 卷第6 期,1999年。陳慈陽,「『集會遊行法』相關規定合憲問題之研究」,政大法學評論,第59 期,1997 年。陳慈陽、王毓正,「論司法院大法官解釋對於基本權保障之理論與發展」,月旦法學,第95 期,2003 年。曾建元、吳康雄,「審議式民主在我國的創新應用:2005 台南縣縣長選舉電視辯論會個案探討」,國會月刊,第414 期,2007 年10 月。
黃清德,「論集會遊行自由限制、禁止與解散之執法原則」,警專學報,第4 期,1992 年。集遊惡法修法聯盟,「集會遊行保障法修法草案」,人權雜誌,2007 年春季號。
董保城,「西德對集會自由法律的保障與限制」,憲政時代,第4 卷第20 期,1987年。劉文斌,「動員戡亂時期集會遊行法制定經過」,立法院院聞月刊,第16 卷第3 期,1988 年3 月。
蔡進閱,「論我國集會遊行法之執行:以協商為例」,中央警官學校警學叢刊,第23 卷第2 期,1992 年。蔡進閱,「論溝通基本權與集會自由權」,警學叢刊,第23 卷第4 期,1993 年。鄭崑山,「從法制國原則論集會遊行刑事罰之行政從屬性」,律師雜誌,第222期,1999 年。
黎士華,「審議式民主及其實踐:審議式民意調查之初探」,立法院院聞,第381期,2005 年1 月。二、英文部份:
(一)書籍
Arendt, Hannah. Crises of the Republic,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2).
Baynes, Kenneth. The Normative Grounds of Social Criticism: Kant, Rawls, and Habermas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2).
Benhabib, S. ed., Democracy and Difference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 Press,1996).
Benjamin, Barber R. Strong Democrac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Bo Lars Kaspersen. Anthony Giddens: An Introduction to A Social Theorist (Oxford: Blackwell, 2000).
Bohman, James and William Rehg eds. Deliberative Democracy: Essays on Reason and Politics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97).
Bohman. Public Deliberation: Pluralism, Complexity,and Democracy (Massachusetts: MIT Univ. Press, 1996).
Currie, David P.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 Primer for the People(Chicago: Chicago Univ. Press,1986).
DeLeon, P. Democracy and the Policy Science (Albuny: SUNY press, 1997).
Giddens, Anthony. Runaway World: How Globalization is Reshaping Our Lives(London: Profile Books, 1999).
Gutman, Amy & Dennis Thompson. Democracy and Disagreemen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 Press, 1996).
Habermas, Jurgen. Between Facts and Norms: Contributions on A Discourse Theory of Law and Democracy (M.A.:MIT Press, 1998).
Held, David. Models of Democracy,( C.A,: Stanford Univ. press,1987).
John, Dryzek.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Beyond: Liberals, Critics, Contestations(N.Y.: Cambridge Univ. Press, 2000).
John, Rawls. Political Liberal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 Press,1993).
Jon. Elster ed., Deliberative Democrac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 Press, 1998).
Kurland, P. & R. Lerner eds.,The Founders’ Constitution (Chicago: Oxford Univ. Press, 1987).
Mendelsohn, M. and A. Parkin eds., Referendum Democratic:Citizens, Elites and Deliberation in Referendum Campaigns (N.Y.: Palgrave, 2001).
Schumpeter, J.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N.Y.: Harper, 1942).
Thomas, I. Emerson, The System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N.Y.: Random House,1970).
Young, Iris. Inclusion and Democracy, (Oxford: Oxford Uni. Press, 2000).
(二)期刊
Chambers, Simone.” Deliberative Democratic Theory”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6, 2003.
Cohen, J. “Procedure and Substance i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Benhabib Sed”, Democracy and Difference, 1996.
Dahl, Robert.” O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Citizen Panels and Medicare Reform”Dissent, 1997.
Knight, J. & J. Johnson, “Aggregation and Deliberation: On the Possibility of Democracy Legitimacy” Political Theory 22,1994.
Luhman, N. “Operation Closure and Structual Coupling: The Difference of the Legal System,” Cardozo Law Review 12, 1992.
SunStein, C., “Beyond the Republic Revival”, Yale Law Journal 97, 1988.
Warren M., “Democracy Theory and Self-Transformation”, APSR 86(1),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