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92.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8 06: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袁士雲
研究生(外文):Shih-Yun Yuan
論文名稱:應用資料包絡分析法評估「企業最愛國立大學」之經營績效
論文名稱(外文):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avorite Public Universities for Taiwan’s Enterprises with DEA
指導教授:李選士李選士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uan-Shih Le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系所名稱:航運管理學系
學門:運輸服務學門
學類:運輸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2
中文關鍵詞:CCR模式資料包絡分析法大學績效評估
外文關鍵詞:CCR ModelDEAUniversities’ Performance Evalu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19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自教改以來大學績效評估已成為熱門議題,甚至媒體亦爭相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做出大學排名。這些排名結果是否客觀、可靠?基於此存疑,本研究決定以「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所公佈的2005、2006、2007「企業最愛國立大學」曾上榜的21所大學為研究對象,以資料包絡分析法衡量其辦學績效,除將其效率值排名與媒體公佈之排名做一比較外,另也將MI跨期效率變動、敏感度分析與差額變數分析一併納入研究範圍。
研究結果顯示:CCR效率值排名與雜誌調查排名有顯著差距,應是評鑑指標極為不同所致;在MI跨期效率變動分析方面,本研究依照各DMU的MI值與CCR效率平均值將21所大學細分為九類來探討;在敏感度分析方面,各DMU對「畢業生人數」最為敏感,對「教師人數」最不敏感;在差額變數分析顯示除了7所大學外,其他學校普遍在「建教合作收入」與「國際期刊發表篇數」上仍有大幅進步空間。
Evaluating universities’ performance has been a hot issue in Taiwan since the higher educational reforms started. Even the media are with great enthusiasm in ranking the universities’ performance by conducting questionanire surveys. Are those ranking results objective and reliable? With the suspicion, this research is therefore made in order to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rankings revealed by media and the performances evaluated with DEA. This research has adopted DEA to measure th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for the 21 public universities which were most favored by Taiwan’s enterprises according to Cheers Magazine’s yearly survey in 2005, 2006 and 2007. In addition, the changes in efficiency (Malmquist Index), the sensitivity analysis and the slack variable analysis are discussed as wel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anking in CCR’s efficiency scores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Cheers Magazine’s survey, and the main reason could be the variables applied are not similar at all. In Malmquist Index analysis, the 21 DMUs are classified into 9 categories by different MI scores. The sensitivity analysis shows the number of graduates played a key role on promoting all DMUs’ efficiency. As for the slack variable analysis, it shows that most DMU’s must make more efforts to increase the income from cooperations with industries and the number of research papers published in the SCI and SSCI journals.
謝辭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緒論 1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範圍及方法 3
1.3 研究限制 4
1.4 研究架構與流程 5
第二章、文獻探討 7
2.1 績效評估與教育評鑑 7
2.2 我國大學評鑑制度發展之歷程 8
2.3 我國現行大學評鑑制度 9
2.4 「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發表的大學排名 12
2.5 大學經營績效評估 15
2.5.1大學績效評估方法回顧 15
2.5.2大學績效評鑑文獻回顧 16
2.6資料包絡分析法 20
2.6.1資料包絡分析法簡介 20
2.6.2資料包絡分析應用於大學績效評估文獻回顧 21
第三章、研究方法 30
3.1 基本概念 30
3.1.1柏瑞圖最佳境界 30
3.1.2生產前緣概念 31
3.1.3多投入產出的效率概念 32
3.2 CCR模式 34
3.2.1投入導向 34
3.2.2產出導向 37
3.3 Malmquist 指數 40
3.4 DEA的限制與應用 43
3.4.1 DEA的限制 43
3.4.2 DEA運算結果之分析與應用 44
第四章、實證結果與分析 45
4.1 研究樣本之選取 45
4.2 投入項與產出項之選取 46
4.3 實證分析 51
4.3.1 「2005企業最愛國立大學」之CCR值與排名 51
4.3.2 「2006企業最愛國立大學」之CCR值與排名 52
4.3.3 「2007企業最愛國立大學」之CCR值與排名 53
4.3.4 Malmquist指數分析 54
4.3.5 敏感度分析 60
4.3.6 差額變數分析 67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74
5.1 研究結論 74
5.2 研究建議 77
參考文獻 79
一、中文部分:
1.蘇錦麗(1997),高等教育評鑑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吳清山、林天佑(1999),「教育名詞」專欄,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第29輯。
3.王保進(2003),規劃成立辦理大學評鑑事務之財團法人專責單位案,教育部委託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4.王保進(2007),「大學校院系所評鑑作業程序」,評鑑雙月刊,第八期,頁7 -10。
5.大學校院系所評鑑實施計畫,九十六年度(增訂版),財團法人臺灣高等教育評鑑基金會網站。
6.2007臺灣1000大企業最愛大學畢業生調查,「2007求職指南」,Cheers 快樂工作人雜誌專刊,臺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7.2006臺灣1000大企業最愛大學畢業生調查,「2006求職指南」,Cheers 快樂工作人雜誌專刊,臺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8.2005臺灣1000大企業最愛大學畢業生調查,「2005求職指南」,Cheers 快樂工作人雜誌專刊,臺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9.孫遜(2004),資料包絡分析法--理論與應用,臺北:揚智文化。
10.高強、黃旭男與Toshiyuke Sueyoshi (2003),管理績效評估:資料包絡分析法,臺北:華泰文化。
11.許士軍(2000),走向創新時代的組織績效評估,載於高翠霜所譯「績效評估」一書之導讀。
高翠霜 譯(2000),績效評估,臺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譯自杜拉克等著「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n Measuring Corporate Performance」。
12.呂美霓(2003),「大學競爭力指標之分析」,暨南國際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13.陳維昭、劉兆漢、李家同(1998),「大學隨評鑑而進步?亦或隨評比而流俗?」,聯合報,1998年6月7日第十五版。
14.侯永琪(2008),「大學排名問題的解藥—柏林原則」,評鑑雙月刊,第十二期,頁32。
15.王彥傑(2005),「建築投資業土地開發評估:層級分析法及模糊層級分析法之比較研究」,中原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16.黃俊英(2000),多變量分析,臺北: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
17.郭忻穎(2004),「我國大學教育評鑑方法之研究」,中華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18.湯家偉(2006),「臺灣地區大學排名指標建構之研究」,政治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19.胡瑞華(2002),「應用平衡計分卡建構國立大學績效管理系統之個案研究」,中山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20.馬麗莎(2005),「應用模糊層級分析法之知識產業績效評估模式-以大學評鑑系統為例」,大葉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21.施學誠(2005),「以平衡計分卡評估私立大學經營績效之個案研究─以大葉大學為例」,大葉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22.林俐孜(2005),「大學院校績效衡量指標之建立」,中原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23.洪亞敏(2006),「以平衡計分卡觀點評估私立大學經營績效之研究—以桃園縣某私立大學為例」,元智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24.呂慧芳(2004),「績效評估運用在大學評鑑制度之研究」,世新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25.陳靜雯(2006),「運用平衡計分卡建立全面教育品質之策略性績效管理系統-以某科技大學為例」,中正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26.高逸洲(2005),「應用模糊層級分析法與平衡計分卡於大學教育體系之績效評估-以台灣中部大學會計系為研究對象」,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27.吳幸娥(2007),「我國科技大學辦學績效之評估」,朝陽科技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28.陳美華(2005),「臺灣私立大學經營績效之研究:資料包絡分析法之應用」,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
29.蔡淑如(2003),「以資料包絡分析法(DEA)評估科技大學之辦學績效」,朝陽科技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30.單玉華(2006),「私立大學院校經營效率之衡量--資料包絡法特性之分析」,東吳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31.林雅慧(2002),「以資料包絡法評估我國大學校院研究績效之研究」,中華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32.吳柏毅(2007),「我國大學經營績效與教學卓越計畫補助款關聯性之研究」,東吳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33.曾憲立(2006),「國內大學績效評量有關規模效率之探討-資料包絡分析法之應用」,中山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34.黃佩玉(2006),「我國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實施績效之探討」,中山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35.鄭大星(2004),「我國大學校院與軍事院校企管系辦學績效評估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
36.張燃珠(2002),「資料包絡分析法應用於大學研究績效評估之研究」,中華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37.黃義中(2002),「大學的經營績效與品質」,逢甲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38.廖詩雁(2004),「臺灣地區大學機構經營效率與決定因素之研究—DEA 與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之應用」,台北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39.李宜芳(2000),「教育部補助與公私立大學辦學績效之評估」,台北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份:

1.Banker, R. D., & Morey, R. (1986), “The use of Categorical Variable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anagement Science, Vol. 3(12), pp. 1613-1627.
2.Banker, R. D. , Charnes, A. & Cooper, W. W. (1984),”Some Model for Estimating Technical and Scale Inefficiencie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anagement Science, Vol. 30(9), pp.1078-1092.
3.Charnes, A. , & Cooper, W. W. (1985), “Preface to Topic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Vol. 2, pp. 59-94.
4.Charnes, A., Cooper, W. W., Golany, B. & Seiford, L. (1985), “Foundations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for Pareto-koopmans Efficient Empirical Production Function”,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Vol. 30(1), pp. 91-107.
5.Charnes, A., Cooper, W. W.& Rhodes, E. (1978),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rarch, Vol. 2, pp. 429- 444.
6.Farrell, M. J. (1957), “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A, Vol. 120, pp. 253-281.
7.Fare, R., Grosskopf, S., Lindgren, B., & Roos, P.(1992), “Productivity Changes in Swedish Pharmacies 1980-1989: A Non-Parametric Malmquist Approach”,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Vol 3, pp. 85-101.
8.Korhonen, V., Tainio, R., & Wallenius, J. (2001), “Value Efficiency Analysis of Academic Research”,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Vol. 130, pp. 211-232.
9.Avkiran, N. K. (2001), “Investigating Technical and Scale Efficiency of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through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 Vol. 35, pp. 57-80.
10.Colbert, D., Levary, R. R., & Shaner, M. C. (2000),. “Determining the Relative Efficiency of MBA Programs Using DEA”,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Vol. 125, pp. 656-669.
11.Sarrico, C. S., Hogan, S. M., Dyson, R. G., & Athanassopoulous, A. D. (1997),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nd University Selectio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Vol. 48(12), pp.1163-117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