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7)。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敏如(2000)。閱聽人與電視劇互動情形之探索:以兒童詮釋電視連續劇性別刻板印象。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雅各(主編)(1999)。性屬關係(上冊)-性別與社會、建構。
台北市:心理。
王雅各(主編)(2003)。女性主義與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王秋絨、潘慧玲、黃馨慧、楊幸真(2002)。台灣婦女教育政策實施方案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0(5),163-178 。王叢桂(1988)。公義世界信念、角色刻板印象與對離婚婦女的偏見關係的初步探討。東吳政治社會學報,12,111-127。王珮玲(2003)。兒童氣質研究-基本特性與社會構成。台北市:心理。
王行(1996)。新男性的成長-打破「男性優勢」的迷思。測驗與輔導,135,2784-2785。王浩威(1998)。台灣查甫人。台北市:聯合文學。
方德隆(2000)。多元文化教育中性別意識之內涵。載於教育部(主編),
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1-11)。
朱嘉琦(1997)。台灣婦女女性意識發展歷程之研究-以三位女性主義者的生命故事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伍?美(2002)。生涯團體輔導對國小學童生涯察覺能力、職業性別刻板印象之輔導效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行政院主計處(2003)。國情統計通報:2003年主要國家女性能力概況
統計。http://www.dgbas.gov.tw/dgbas03/bs2/gender/n9101.htm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台北市:五南。
李嘉莉(2001)。高雄縣離婚婦女生活適應及其復原現況之研究。高雄
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美枝(1984)。女性心理學。台北市:大洋。
李美枝(1987)。性別角色面面觀。台北市:聯經。
李美枝(1995)。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台北市:大洋。
李美枝和鍾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9 。
李卓夫(2000)。大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權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李惠茹(2001)。台南市國中女教師的職業選擇與晉遷--性別的多數、權力的少數。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李雅惠(2000)。單親婦女離婚歷程之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令儀(譯)(1995)。Betty Friedan 著。女性迷思(The feminine mystique)。台北市:月旦。
周淑儀(2000)。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教育進修需求之
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周育瑩(2004)。刻板印象威脅對於女性領導表現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周玉?(1994)。完形技術於性別角色發展上的應用。諮商與輔導,98,44-45。
林正誼(2006)。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同性戀態度相關研究。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林芳玫(2005)。權利與美麗。台北市:九歌。
林大巧和劉明德(2001)。兩性問題。台北市:揚智。
林玉玫(2002)。性別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性別知識、性別態度與自我保護技巧之輔導效果研究。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班,未出版,台南市。林昱貞(2001)。性別平等教育的實踐:兩位國中女教師的性別意識與
實踐經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惠雅(1998)。母親信念、教養目標、教養策略和兒童認知發展的關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7-2413-H-031-002)。台北市:輔仁大學家庭教育學系。
林珮萱(2003)。教師平權意識影響其執行兩性平等教育之研究。南華
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鶴玲(2002)。新聞報導中的男性形象。載於謝臥龍,解讀與跨越
(頁157-171)。台北市:五南。
洪久賢(2001)。教師性別教育專業成長之分析研究。師大學報,46(2),213-232。
洪淑敏(2003)。國小低年級學童性別角色觀及性別刻板印象之研究。
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胡真萍(1999)。國小教師的性別角色態度與兩性平等教育實施之調查
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柯淑敏(2001)。兩性關係學。台北市:揚智。
侯佳惠(2001)。成人學習者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轉化學習歷程。國立
中正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徐西森(2004)。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市:心理。
孫旻暐(1995)。從性別刻板印象威脅談學業表現上的性別差異。教育
研究月刊,147,19-29。
唐海國(2001,9月17日)。男主內、女主外新觀念。聯合早報,8版。
馬蕙蘭和李元貞(1995)。國小兩性平等教育實施現況、缺失與可行方案-落實兩性平等教育。台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孫秀蕙和蕭蘋(2003)。媒體廣告對青少年性別認同與性別刻板印象的形塑與鬆動。教育部研究計畫成果報告(SF497.1/1224)。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系。
許祝齡(2000)。存在學校兩性互動中的性別差異對待--一所茶鄉迷你
小學的觀察研究。國立北師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唐文慧(2001)。從「不鼓勵、也不反對」談起:在校園籌組「同志社團」。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5,109-111。
晏涵文(1990)。學習新的兩性關係。載於楊月蓀(主編),新兩性關係
(二版序)。台北市:財團法人洪健全教育文化基金會。
教育部(2004)。立法院教育委員會第五屆第五會期報告。2004年2月
23日,取自http://www.edu.tw/content.aspx?site content sn=241
畢恆達(1999a)。建立安全無性別偏見的校園空間。邁向二十一世紀兩性平等教育國內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畢恆達(1999b)。當男人遇見女性主義:男性性別意識形成歷程之研究。1999性別與兩性研討會,高雄醫學院兩性研究中心。
畢恆達(2000)。走入歧途的男性氣概養成過程。性別平等教育季刊,12,44-46。
畢恆達(2002)。男性氣概與性別暴力。性別與暴力學術研討會專題演講,台大社會學系暨社會工作學系籌備處。
畢恆達(2003)。男性性別意識之形成。應用心理研究,17,51-84。莊明貞(1998b)。兩性平等教育如何落實:多元文化教育觀。教師天地,90,13-21。莊明貞(1998)。教育與性別。載於陳奎熹(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
(頁379 - 408)。台北市:師大書苑。
曹戊杰(2003)。國小教師性別平等意識與性別平等教學實踐之研究。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部輔導教學碩士班,未出版,新竹市。
張青惠(1996)。八位離婚女性離婚歷程之分析研究-由依賴婚姻走向獨立生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春興(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5)。教育心理學-三元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美麗(2004)。國中學生性別角色、同儕關係與性別教育需求之相關
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張 玨(1996)。兩性教育。測驗與輔導,135,2274-22760。
張龍雄(1992)。性關係社會學。台北市:遠流。
張 意(1997)。由女性瘦身美容談父權社會下所建構的兩性關係。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金定(2004)。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市:心理。
陳明莉(2006)。性別平等政策的世界趨勢:性別主流化。教育研究月刊,147,163-173。
陳皎眉(1987)。人際關係。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陳皎眉(1995)。性別角色。台北市:性林。
陳皎眉(2000)。性別角色與性別刻板印象。載於教育部(主編):兩性
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頁33-42)。台北:教育部。
陳皎眉(2004)。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台北市:雙葉。
陳皎眉、王叢桂、孫蒨如(2006)。社會心理學。台北市:雙葉。
陳皎眉(2005)。當性別遇上權力-女性領導者之壓力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932413H004013)。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
陳照雄(2006)。當代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市:心理。
陳鄭宏(2003)。教師性別意識及其性別平等教育實踐之現象研究:以
五位國小男性教師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佑任(2002)。他們的故事:三位國小男性教育人員的生命史研究。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光中譯(1995)。社會學。台北市:桂冠。
陳凱筑(1993)。國小女性教師性別意識構成與實踐之研究。台中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游慧卿(1985)。性別角色在個人、家庭、社會價值間的差異與生活適應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游美惠(2001)。性別意識 & 性別意識型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5,98-100。
游彩勤(2000)。台灣地區兩性平等教育政策執行概況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
黃馨慧(2000):性別與溝通。載於潘慧玲主編:性別議題導論。台北市:高等教育。
黃文三(2006)。性別角色與教育。台北市:群英。
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曾華源(譯)(2000)。R. A. Baron。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台北市:洪葉。
楊毅竹(2003)。學校進行性別意識教育的必要性及其途徑。2004年1月20日,取自http://www.cgedu.net/forum/030213006.htm
楊佳羚(2003)。性別教育大補帖。台北市:女書。
楊振豐(2005)。繪本教學對改善國小六年級學童性別刻板印象效果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楊清芬(1995)。國小男生與女生的校園生活。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瓊樺(2003)。性別職業隔離的轉變:以彩妝師為例。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塗沅澂(2002)。個體對同性戀所持態度之外顯測量與內引測量比較。
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熊慎敦(2004)。基層教師性別意識發展與覺醒歷程之研究-以台北市高中職教師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劉惠琴 (1997)。女性心理疾病的真實面貌。台大女性主義心理治療研討會講稿。
劉惠琴 (1999) 。女性主義與心理學。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上冊)(頁136-176)。台北市:心理。
劉淑雯(1996)。溶解刻板印象--兩性角色課程對國小學生性別刻板
印象的影響。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秀娟(1998)。兩性教育。台北市:楊智。
劉靜修(1999)。國小教師職業性別刻板印象、成就動機與逃避事業成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蔡文輝(1998)。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台北市:五南。
蔡淑玲(1987)。職業隔離現象與教育成就:性別之比較分析。中國社會學刊,11,頁61-91。
蔡端(2003)。國民小學教師對學生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教育實施態度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蔡漢賢(2000)。社會工作辭典。台北市: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潘慧玲(主編)(2003)。性別議題導論。台北市:高等教育。
潘慧玲(1998)。檢視教育中的性別議題。教育研究集刊,41,1-15。
潘慧玲(2003)。性別與教育-追求性別平等的教育。載於潘慧玲(主編),性別議題導論(頁 255-278)。台北市:高等教育。
潘慧玲(2004)。教育論文格式。台北市:雙葉。
潘志煌(1997)。師生教學互動中的性別差異:一個國小數數學教室的
觀察。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鄭陳宏(2003)。教師性別意識及其性別平等教育實踐之現象研究:以
五位國小男性教師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賴友梅(1997)。影響國中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態度與兩性教育平等
意識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蘆蕙馨(1992)。婦女人類學。載於莊英璋(主編),文化人類學(下冊)(頁165-187)。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
謝臥龍(1996)。兩性文化&社會。台北市:心理。
謝臥龍(2002)。建構兩性平等教育環境與情境之策略。載於謝臥龍
(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探究與實踐(235-258)。台北市:五南。
謝臥龍(2004)。追求兩性平權,教育應扮演的角色。2004年5月29日,
取自http//www.gender.edu.tw/paper/paper-16.htm
謝臥龍、莊勝發、駱慧文(1997)。各級學校諮商員對女性案主性別角色與特質認知之比較研究。諮商輔導文粹,2,13-40。謝小芩(2004)。從兩性平權觀點談台灣女性的教育處境及改善之道。2004年5月29日,取自http//www.Taiwan.yam.org.tw/nwc2/gen-edu.htm
鍾佩怡(2000)。我把羅曼史變教材了--中學生的性別平權教學素材。國立花蓮師範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蕭佳華(2002)。中部地區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化態度與性別平等意識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羅瑞玉(2000)。性別角色態度量表之編制與常模建立之研究。教育部
委託專案報告。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羅瑞玉(2003)。當性別成為教育議題…。教育論壇,42。
羅培毓(2003)。從法律的觀點論台灣女性離婚決定之困境。台灣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燦煐(2000)。變調的約會?青少年約會強暴的防治。高中教育,9,12-15。蘇芊玲(2001)。台灣推動兩性平等教育的回顧與前瞻。兩性平等教育
季刊,14,13-18。
蘇芊玲(2002)。文學人生,性別探討-通識課桯「女性文學」的內涵與教學。銘傳大學e世紀的挑戰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嚴祥鸞(1997)。她們的真正平等工作權-同工同酬到同值同酬的意義。台灣高雄第二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婦女與福利-婦女與工作權研討會,
高雄。
二、英文部分
Basow, S. A. (1986). Gender stereotypes and roles. California: Brook/Coe.
Basow, S. A. (1992). Gender stereotypes and roles.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Bem, S. L. (1974).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2, 155-162.
Bem, S. L. (1981). Bem sex-role inventory, professional manual. 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Collins, R. (1975). Conflict sociology: Toward an explanatory science. New York: Academic.
Coser, L. A. (1956). The functions of social conflict. New York: The Free.
Currie, D. (1999). Girl talk: Adolescent magazines and their readers.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Dianne, D. H. (1995). Achieving gender equity. New York: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Boston, A., & Bacon, D. B. S. (1961). The Second Sex. (H. M. Parshley, Trans.). New York: Bantam.
Eysenck, M. W. (2000). Psychology: A student's handbook. East Sussex: Psychology.
Eagly, A. H., & Steffen, V. J. (1984). Gender stereotypes stem from the distribution of women and men into social ro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6, 735-754.
Elliot, A., Tim, W., & Robin, A. (2003). Cognitive, social, and behavioral correlates of the gender schema: Relations and implications. Chapel Hill, NC: North Carolina Educational Policy Research Center.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24564)
Grossman, H., & Grossman, S. H. (1994). Gender issues in education. Boston: Allyn & Bacon.
Glickman, J. M. (1992). Social studies for preschool children through cognitive intervention of the acquisition of sex-role stereotyp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Nova University, Florida.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50 098)
Klein, S. S. (1985). Handbook for achieving sex equity through education.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Kline, P. (2000). The handbook of psychological testing. London: Routledge.
Keller, S. (1974). The female role: Constants and change. In V. Franks, &
V. Burtle (Eds.), Women in Therapy (pp.411- 434). New York: Brunner/ Mazel.
Monette, D., Sullivan, T., & Dejong, C. (1998). Applied social research
— Tool for the human search (4th ed.). New York: Harcourt.
Martin, C. L., & Halverson, C. F. (1983). Gender constancy: A methodological and the oretical analysis. Sex Roles, 9, 775-790.
Martin, C. L., & Little, J. K. (1990). The relation of gender understanding to children’s sex-typed preferences and gender stereotypes. Child Development, 61, 1427-1439.
Maccoby, E. E., & Jacklin, C. N. (1974). The psychology of sex differences.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Marsden, L. R. (1979). Identifying sex stereotypes: Some considerations for teachers using the new ministry guidelines. Interchange, 10(2), 21-24.
Mead, M. (1935). Sex and temperament in three primitive societies. NewYork: William Morrow & Co.
Murphy, S. T. (1986). Sex equity/inequity in teacher-child interaction in day care classrooms. Chapel Hill, NC: North Carolina Educational Policy Research Center.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97 862)
Mercy, N. (1999). Adjustment to divorce in women: Self-esteem and locus of control.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Section B: the Sciences & Engineering, 60(5-B), 2337. US: Univ.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PsycINFO Database Record.
O'Neil, J. M. (1982). Gender role conflict and strain in men's lives: Implications for psychiatrists, psychologists, and other human-services providers. In K. Solomon, & N. B. Levy (Eds.), Men in Transition. New York: Plenum.
Parsons, T.,&Bales, R. (1955). Family socialization and interaction process. Glencoe, Ill.: The Free.
Pardeck, J. A., & Pardeck, J. T. (1984). An overview of the biblotherapeutic treatment approach implication for clinical social work practice.
Family Therapy, II (3), 241-252.
Quinones. J. (1979). Sex roles in Latin American. Chapel Hill, NC: North Carolina Educational Policy Research Center.(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86 533)
Riddell, S. I. (1992). Gender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curriculum. London: Routledge.
Scott, K. P., & Schau, C. G. (1985). Sex equity and sex bias in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In S. S. Klein (Ed.), Handbook for achieving sex equity through education
(pp. 218-232). Baltimore and London: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Sadker, M., & Sadker, D. (1986). Year: Final report, promoting effectiveness in classroom instruction. Washington, DC: Natio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adker, M., & Sadker, D. (1994). Failing at fairness: How America’s schools cheat girls.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Schein, V. E. (197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x role stereotypes and
requisite 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7,
95-100.
Schau, C. G. (1978). Evaluating the use of sex-role-reversed stories for changing children ' s stereotypes. Chapel Hill, NC: North Carolina Educational Policy Research Center.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159494)
Schau, C. G., & Scott, K. P. (1984). Impact of gender characteristics of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An integration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 183-193.
William, J. E., Bennett, S. M., & Best, D. L. (1975). Awareness of expression of sex stereotypes in young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1, 635-642.
Weber, D. R. (1998). The influence of bibliotherapy on gender role attitude of gifted female adolescents enrolled in a magnet program for the gifted.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Alabama University, US.
Witz, A., & Savage, M. (1992). The gender of organizations. MA: Black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