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文 獻
一、中文文獻
內政部(2004)。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戶政司(2007)。戶籍人口統計月報。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統計處(2008)。內政統計通報。台北:內政部。
王光宗(2004)。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 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
王明鳳(2004)。對東南亞外籍新娘婚姻組成及運作方式之探討。社區 發展季刊,105,197-207。
朱玉玲(2002)。澎湖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 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朱瀅茹(2005)。東南亞外籍配偶面臨親子教養困擾之求助歷程研究-以台中縣海線地區為例。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未出版,台中。
江亮演(2007)。新移民及其子女的問題與照顧輔導福利。載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主編),新移民及其子女教育與輔導會議手冊及論文集(頁120-146),台北。
余伯全、李茂興(譯)(2003),E. Aronson, T. D. Wilson & R. M. Akert著。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台北:弘智。
李秀珠(2005)。嵌入、扭曲、覺知與行動-善用社會網絡的越南籍跨國婚姻女性。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
李瑞金、張美智(2004)。從文化觀點探討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灣之生活適應。社區發展季刊,105,101-108。沈靜萍(2000)。百餘年來台灣聘金制度之法律分析-兼談台灣女性法律地位之變遷。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車達(2003)。台灣新女性移民子女之心靈世界探索。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周秀潔(2004)。外籍配偶子女的學校適應—教師的覺知與應對。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周芳怡(2005)。生命歷程中的生活素養學習-埔里外籍配偶之敘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林生傳(2005)。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林君瑜(2003)。東南亞外籍新娘識字學習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杏芬(2006)。在台越籍女性配偶親職角色認知與實踐之研究。國立 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依敏(2006)。傾聽兩個越籍新娘的心聲。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林姿君(2007)。新移民女性對烙印覺知與因應策略之研究。私立慈濟 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
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邱方晞(2003)。東南亞外籍新娘家庭問題與協助需求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1,176-181。邱琡雯(2003)。性別與移動:日本與台灣的亞洲新娘。台北:時英。
施建彬(2003)。由中國文化脈絡談台灣外籍新娘現象與跨文化通婚適應問題。研究與動態,8,141-151。柯瓊芳、許文堂、李美賢、龔宜君、馮氏惠、杜進森、鄭維倫、屈氏秋紅、武俊輝、阮氏雯(2005)。台灣的越南女性問題座談會紀實。亞太研究論壇,25,278-287。
倪炎元(1999)。再現的政治:解讀媒介對他者負面建構的策略。新聞學研究,58,85-111。夏曉鵑(2000)。資本主義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39,45-92。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台灣
社會研究叢刊。
徐易男(2006)。外籍配偶相關教育措施之現況與未來--以高雄縣推動之 實務為例。學校行政,43,172-180。翁毓秀(2004)。外籍配偶家庭服務。社區發展季刊,105,109-115。國民健康局(2005)。台灣出生世代研究報告。台北:國民健康局。
張存武(1997)。看戰後東南亞歷史發展。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72-83。張思嘉(2001)。婚姻早期的適應過程:新婚夫妻之質性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16,91-133。張超盛、李復興(2005)。台灣民眾對外籍配偶之刻板印象研究。發表於2005台灣社會學會年會暨研討會,國立台北大學。
張鈺珮(2003)。文化差異下跨國婚姻的迷魅-以花蓮縣吉安鄉越南新娘的生命經驗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郭靜晃、薛慧平(2004)。外籍配偶母職角色轉換困境與需求之探析-- 以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05,116-132。陳志柔、于德林(2005)。台灣民眾對外來配偶移民政策的態度。台灣社會,10,95-148。
陳亞甄(2006)。外籍配偶先生的婚姻關與婚姻生活。私立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未出版,花蓮。
陳佩瑜(2003)。台灣想像與落差:十九個埔里越南新娘的故事。國立 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陳若欽(2004)。文化適應與自我認同--以台灣的越南新娘為例。私立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嘉誠(2001)。台灣地區外籍新娘幸福感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醫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陳麗華(1998)。族群意象與族群距離:都市小學班級裡的原漢族群關係探討。初等教育學刊,6,81-110。
陶曉萱(2005)。跨越邊界--跨國婚姻中越南女性的認同經驗。國立花蓮
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曾秋美(2002)。異國尋夢築巢之歷程--精神分裂病患婚娶之外籍新娘
在台生活經驗探究。護理學研究所長庚大學,未出版,桃園。
黃森泉、張雯雁(2003)。社會科教育研究,8,135-169。
楊旭銘(2003)。從兒童的文化差異認知及家長教育價值觀看其生活適應--以四位都市學校原住民學童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楊國賜(1992)。我國婦女教育的回顧與前瞻。家政教育,12,5-16。楊國霖(2005)。台灣外來移民現況及其問題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葉孟宗(2004)。跨國婚姻家庭之外籍配偶其政治社會化與國家認同研究。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葉琬華(2006)。從多元文化主義論台灣東南亞外籍配偶輔導政策-澳洲多元文化經驗對我國的啟示。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董淑鈴(2004)。刻板印象在諮商中的意涵與影響-以種族和性別刻板
印象為例。輔導季刊,40(2),15-26。
詹娟娟、王宏仁(2005) 。「犧牲」抑或是「希望」-「越南新娘」原生 家庭之社會階層流動。論文發表於2005年台灣東南亞區域研究
研討會,南投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
熊淑君(2004)。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劉美芳(2001)。 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潘淑滿(2004)。從婚姻移民現象剖析公民權的實踐與限制。社區發展 季刊,105,30-43。
蔡淑玲(1994) 。台灣之婚姻配對模式,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6,335-371。
蔡雅玉(2001)。台越跨國婚姻現象初探,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鄭予靜(2004)。台灣爸爸的父職經驗-分析跨文化家庭之親職互動。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賴金河(2003)外籍配偶教育問題之研究。北縣成教,22,9-15。賴建達(2002)。國民小學實施外籍新娘識字教育之研究以一所山區小學 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戴鎮州(2004)。大陸與外籍配偶問題與可能出路:社會人文觀點省思。社區發展季刊,105,90-100。薛承泰(2003)。台灣地區婚姻的變遷與社會衝擊。國家政策論壇季刊 秋季號,245-259。薛承泰(2006)。新移民及其子女之權益與保障。載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主編),新移民及其子女教育與輔導會議手冊及論文集(頁64-75),台北。
薛淑今(2003)。嘉義縣外籍新娘現行使用之識字教材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謝慶煌(2003)。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 。國立台南 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蘇容瑾(2004)。外籍配偶對母職之角色覺察與子女教養態度之研究。南台 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鐘重發(2004)。台灣男性擇娶外籍配偶之生活經驗。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二、西文文獻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ss Addison: Wesley.
Basow, S. A. (1992). Gender stereotypes and roles (3rd ed.). CA: Cole.
Bodenhausen, G. V. (1988). Stereotypic biases in social decision making and memory: Testing process models of stereotype us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5 (5), 726-737.
Chohen, L., & Morrison, K. (2007).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Lodon: Routledge.
Creswell, J. W. (1994). Research desig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California: Sage.
Eysenck, M. W. (2000). Psychology: A student's handbook. East Sussex: Psychology.
Glodava, M., & Richard, O. (1994). Mail-order brides: Women for sale. Fort Collins: Alaken.
Grant, P. R., & Holmes, J. E. (1981). The integration of 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 schemas and stereotype Images.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44(2), 107-115.
Hagendoorn, L. (1993). Ethnic categorization and out group exclusion: Cultural Values and social stereotyp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thnic hierarchies.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16(1), 26-51.
Henry, P. H. C. (2008). Sense of belonging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Hong Kong adolescent immigrants in Canada. 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 33(3), 511-520.
Ishii, Y. (1996). Forward to a better life: The saturation of Asian women married to Japanese men in Japan in the 1990s. Quezon City: Scalabrini Migration Center.
Kline, P. (2000). The handbook of psychological testing. London: Routledge.
Kunda, Z. (1999). Social cognition: Make sense of people. Cambridge: MIT .
Kyriacou, C., & Sutcliffe, J. (1978). Teacher stress: Prevalence, sources, and symptom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48, 159-67
Monette, D. R., Sullivan, T. J., & DeJong, C. R. (1998). Applied social research: Tool for human search(4th ed.). US: Harcourt.
Smith, E. R., & Mackie, D. M. (2000). Social psychology. UK: Psychology.
Stangor, C. (1988). Stereotype accessibility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4, 694-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