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份
王大修(2007)。海洋教育的現況與問題。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舉辦之「海洋教育數位典藏教材與創意教學」研討會議手冊,51-52,基隆市。
王佩蓮(1999)。各級學校環境教育的內容與教學法。現代教育論壇,4,113-145。
王巧媛(2004)。國民中學推動學校本位課程評鑑之行動研究—以一所國中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未出版。
古嫊琴(2004)。學校本位課程評鑑之研究—以一所國小之鄉土教育課程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未出版。朱錦繡(2005)。學校本位課程評鑑之研究—以穎源國小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未出版。吳清山、林天佑(2005)。教育小辭書。台北:五南。
吳英長(1990)。如何運用討論法於班級教學。載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之「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法專輯」,89-96。
吳秀金(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課程評鑑—以台東縣瑞源國小為例。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縣,未出版。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Q.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靖國、李秀卿(2005)。國民小學海洋教育之教科書版本比較-以藝術與人文為例。海洋文化學刊,1,201-236。吳靖國、李秀卿(2007)。海洋教育教材內容分析類目表之建構。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舉辦之「海洋教育數位典藏教材與創意教學」研討會會議議手冊,5-28,基隆市。
吳清山、王湘栗(2004)。教育資料集刊,29,1-5。
李昭興(2006)。臺灣海洋教育的現況與未來。教育資料與研究,69,103-110。李子建、黃顯華(1996)。課程、範式和設計。台北:五南。
林生傳(2004)。九年一貫課程的目標與結構評論。載於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理論基礎(一),80-81。台北:教育部。
林素卿(200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復文。
林育瑩(2006)。國小學校本位課程評鑑實施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未出版。
林筱梅(2007)。國民小學海洋教育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基隆市,未出版。林佩璇(2001)。學校本位課程評鑑。教育研究資訊,9(4),83-96。林佩璇(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評鑑。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周經媛(1990)。解決問題教學法。載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之「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法專輯」,69-87。
邱旭美(2003)。學校本位課程評鑑之行動研究—以一所國小之鄉土課程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未出版。邱兆偉(1995)。「質的研究」的訴求與設計。教育研究,4,1-33。
范雪凌(2000)。海洋環境教育概念階層表之建構及中小學教科書涵括海洋概念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未出版。許朝信(2004)。課程評鑑的基本認識。載於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理論基礎(一) ,181。台北:教育部。
高新建(2002)。學校課程領導者的任務與角色探析。臺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3,111-128。
單文經、黃光雄主譯(2000)。James A.Beane著:課程統整。台北:學富文化事業。
教育部(1976)。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教育部(198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台捷。
教育部(1994)。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台捷。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問題與解答。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7)。國民中小學「海洋教育」議題綱要。(初稿)。未出版。
葉玿伶(2001)。尋找臺灣的另一半版圖:評海洋教育的可能性。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未出版。陳伯璋(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行動研究。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33-47。台北:揚智。
陳國棟(2006)。海洋人文教育芻議。教育資料與研究,70,99-104。陳國彥與吳宗立(2002)。社會領域教材教法。高雄:麗文文化。
陳荻卿(2000)。批判思考教學策略運用在國小五年級社會科之實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未出版。陳美如、郭昭佑(2001)。教師如何從事課程評鑑:從賦權增能評鑑理念。教育研究月刊,88,83-89。陳美如、郭昭佑(2003)。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理念與實踐反省。台北:五南。
郭昭佑(2000)。學校本位評鑑。台北:五南。
郭昭佑(2001)。教育評鑑指標建構方法探究。國教學報,13,251-278。郭昭佑(2002)。教師如何從事課程評鑑:從賦權增能評鑑理念談起。教育資料與研究,44,21。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游家政(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評鑑。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資料集,229-241。
游家政(2001)。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規準。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邁向課程新紀元(十)。
游家政(2002)。教師在學校課程評鑑的角色。教育資料與研究,44,14-16。游家政(2004)。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發展背景與理念。載於國民中小學九年一 貫課程理論基礎(一),46。台北:教育部。
游家政、曾祥榕(2004)。教育資料集刊,29,53-59。
游家政(2005)。後現代課程理論的探究取向和特性。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二十):後現代課程—實踐與評鑑,5-14。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嘉育、黃政傑(2001)。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規劃與實施。課程與教學,4(2),85-157。張子超(1988)。從環境教育觀點談中小學海洋教育之目標與推行。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舉辦之「1998國際海洋年海洋之心」研討會論文集,62-70,基隆市。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4)。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嘉郁(1999)。大高雄地區海洋教育芻議:從環境教育、科學教育及二十一世紀議程談海洋教育的實施。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15,39-48。黃英人(2006)。基隆市九年一貫課程中海洋鄉土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基隆市,未出版。黃光雄主譯(2001)。Susan M. Drake著:統整課程的設計:證實能增進學生學習的方法。高雄:麗文。
黃光雄、楊龍立(2001)。課程設計:理念與實作。台北:五南。
黃嘉雄(2002)。彈性學習節數課程評鑑架構與規準。載於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省思與實踐,315-348。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嘉雄(2004)。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課程評鑑理念分析。載於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理論基礎(一),172-173。台北:教育部。
黃嘉雄(2006)。課程評鑑概念分析。載於基隆市95年度課程評鑑研習手冊,4-23。未出版。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台北:師大書苑。
甄曉蘭(2004)。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潘慧玲(2002)。緒論:學校革新的脈動。載於潘慧玲(主編),學校革新:理念與實踐,1-47台北:學富。
潘慧玲(2003)。從學校評鑑談到學校本位課程評鑑。北縣教育,46,32-35。歐用生(1999)。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蔡文正(2005)。學校本位課程評鑑工具設計與實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高雄縣,未出版。蔡錦玲(2006)。臺灣海洋教育藍圖。教育資料與研究,70,1-10。鍾國南、李展榮、方力行(2003)。海洋教育的方向。載於邱文彥(主編),海洋永續經營,205-223。
羅綸新(2007)。我國海洋教育網站建構與應用之研究。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舉辦之「海洋教育數位典藏教材與創意教學」研討會會議手冊,29-49,基隆市。
羅綸新、林先釧、李秀卿(2005)。建構具海洋特色之教育研究所課程與教學。海洋文化學刊,1,181-200。蘇錦麗(1997)。高等教育評鑑-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龔香如、葉淑卿、張志新(2006)。海洋教育在台灣小學實施成效之評估。載於基隆市95學年度海洋教育課程設計與教學研討會,58-60,基隆市,未出版。
貳、英文部份
Beane, J.A.(1998). Curriculum integration: 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Brown, S. J., Collins, A.&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 18(1), 322-342.
Davis, E.(1980). Teachers as curriculum evaluators . Sydney:George Allen & Unwin.
Drake, S.M.(1998).Creating integrated curriculum:Proven ways to increase student learning .Thousand Oaks, CA:Corwin.
Edgar Dale (1954), 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 New York: The Dryd Press.
Fetterm, D.M. (1994).Steps of Empowerment evaluation: From California to Cape Town. Evaluation and Programming Planning , 17(3), 305-313.
Fetterm, D. M.(1996).Conclusion: Reflection on emergent themes and next steps.In D.M.Fetterman,S.J.Kaftarian&A.Wanderaman(Eds.),Empowerment evaluation:Self-assessment&accountabilit. .U.K. : SAGE.
Henderson, J. G.& Hawthrone, R.D.(2000).Transformative curriculum leadership
(2th ed .).New Jersey: Upper Saddle River.
Nevo, D. (1995). School-based evaluation: A dialogue for school improvement. Tel Aviv, Israel: Masada.
Patton, M. Q.(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 s. London: SAGE.
Scriven, M.(1967).The methodology of evaluation.In R.E.Stake(Ed.), AERA Monograph series on Curriculum Evaluation.Chicago: Rand McNally.
Scriven, M.(1991).Evaluation thesaurus(4th ed.).Newbury Park, CA: Sage.
Skilbeck, M.(1976).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In J.Walton & J.Welton (Eds.),Rational curriculum planning:Four case studies..London: Word Lock Educational.
Skilbeck, M.(1984).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Harper & Row.
Smith, M.K.(1998). Empowerment evaluation: Theoretical and method consideration. Evaluation and Programming Planning, 21, 255-261 .
Stufflebeam, D. L.(1983).The CIPP model for program evaluation.In G.F. Madaus, M.S. Scriven, D.L. Stufflebeam(Eds.). Evaluation models (pp.117-142),MA : Kluwer-Nijhoff Publishing.
The Joint Committee on 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Evaluation.(1994).The program evaluation standards:How to assess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programs .Thousand Oaks,CA:Sage.
Worthen, B. R. &Sanders, J .R. (1987).Educational evaluation: Alternative approaches and practical guidences.NY: Long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