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文科(1994)。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鑫、許韻珣(1998)。全球環境教育。中華民國八十七年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方力行(2000)。海洋性格的文化 海洋內涵的教育。研考雙月刊,24 (6),38-39。余興全(1984)。國中環境教材及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論文。
李聰明(1987)。環境教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李坤燕(2002)。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海洋教育教師研習活動之成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海洋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明和(2002)。中部地區中學科學教師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意向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恆華(2003)。大學校院環境教育相關課程教師之教學現況調查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國添(2004)。海洋教育精神之理念。2006年8月24日,取自http://ms23.kl.edu.tw/~ocean/ocean/01_intro/。
李明嘉(2006)。海洋環境教育教學對學童知識、態度與行為影響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昭興(2006)。台灣海洋教育的現況與未來。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0,103-110。沈麗琴(2006)。國小教師環境素養對環境教育教學影響研究-以臺北市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邱文彥(2000)。永續台灣、海洋國家-開創二十一世紀海洋管理的新紀元。研考雙月刊,24(6),29-36。邱文彥(2004)。21世紀海洋保護的國際趨勢。海洋高雄季刊,創刊號,10-15。
邱文彥(2005)。向大海鞠躬。海洋高雄季刊,6,34-37。
邱媚珍(1998)。花蓮林區管理處與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人員之環境知識、環境意識及環境典範調查研究。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 京(2005,3月25日)。啟動台灣的海洋教育。國語日報,13版。
吳鵬兆(2001)。偏遠地區與都市地區高級中學學生環境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靖國(2007)。先讓教師具備海洋意識吧。中國時報,A15版。
林佩舒(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態保育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澄清湖與鳥松溼地鄰近地區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芳怡(2006)。宜蘭縣國小教師戶外鄉土教學態度與行為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范雪凌(2000)。海洋環境教育概念階層表之建構及中小學教科書涵括海洋概念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范蓓玟(2006)。台灣中小學教科書涵括海洋概念之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碩士論文。洪俐玲(1999)。國小六年級學生對野生動物保育的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侯錦雄(1997)。遊客對台中市焚化廠環境態度及其景觀改善偏好。東海學報,38(6),37-52。
許文勇(2001)。國小教師發展環境教育融入自然科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89NTPTC611003。許世璋(2003)。大學環境教育課程對於環境行動與其它環境素養變項之成效分析。科學教育學刊,11(1),97-119。許籐繼(2007年12月),中小學教師實施海洋教育基本能力探究。載於國立台灣海洋大學(主辦),親海、愛海、知海攜手合作論壇會議手冊(頁75-85)。基隆: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純瑛(2004)。台中市民眾對「購物限用塑膠袋」政策之環境態度與行為研究。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是瑩、曾怡禎(1991)。台灣地區國小教師環保意識的調查研究。周昌弘編:台灣環境教育研究。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印行,1-18。
陳志欣(2003)。環境議題教學對國小學童環境認知、態度及行為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敬中(2003)。花蓮縣政府人員之環境知識、環境典範及環境行為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朝堂(2004)。溫寮溪河川環境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的河川保育知 識、態度與行動技能之影響。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哲聰(2006)。台灣高等教育之海洋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0,45-50。陳國棟(2006)。海洋人文教育芻議。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0, 99-104。郭忠憲(2005)。從永續發展觀點談我國海洋環境教育之研究。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高階公共政策碩士學程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黃乾全、王懋雯( 1998)。師範學院學生環境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國立教育資料館。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書局。
黃嘉郁(1999)。大高雄地區海洋教育芻議:從環境教育、科學教育及二十一世紀議程談海洋教育的實施。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15,39-48。黃聲威(2000)。淺探海洋文化-上。漁業推廣,170,39-49。黃聲威(2000)。淺探海洋文化-下。漁業推廣,171,39-45。黃佳連(2001)。國小二年級環境教育主題統整課程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090NPTTC476034。黃英人(2006)。基隆市九年一貫課程中海洋教育鄉土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碩士論文。康翔(2006)。談海洋教育文化的特質。2006年9月20日,取自http://sub.khcc.gov.tw/~e-paper/nmShow_B.aspx?Arid=31&category=%AEi%BAt%AC%A1%B0%CA&rid=269
華健,莊慶達(2007)。從開拓海洋、駕馭海洋到與海洋美麗共生。漁業推廣, 248,28-33。葉玿伶(2000)。尋找台灣的另一半版圖:評海洋教育的可能性。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彭耀政(2000)。網際網路中多媒體技術應用於海洋環境教育基本架構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靳知勤(1994)。從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間的關係論環境教育目標之達成。環境教育,23,31-39。
楊冠政 (1991)。環境價值教育的策略研究,環境教育季刊,10,12-25。楊冠政(1999)。永續發展的倫理,環境教育季刊, 37,82-86。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明文書局。
楊秀娟(2000)。從海洋教育白皮書之編?談海洋政策規劃。研考雙月刊,24(6),45-49。潘才石(2004)。環境教育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行動研究-以土壤生態環境教學模組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潘瓊如(2003)。大學校院環境教育相關教師之環境教育專業知能及其影響因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錦玲(2006)。台灣海洋教育藍圖。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0,1-10。鄭時宜(2004)。影響環保團體成員三種環境行為意向之因素的比較。 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鄧瑞祥(2006)。國小教師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賴銀海(2004)。桃竹苗地區綠色學校國小學生對環境知識、環境態度及環境行為的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部數理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劉長春(2007)。國小高年級學生對海洋教育之滿意度評估-以基隆市正濱國小為例。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碩士論文。鍾國南,李展榮,方力行(2003)。海洋永續經營,海洋教育的方向(頁211-214)。台北:胡氏圖書。
顧家訓 (2004)。我國海巡署海洋環境保護執法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碩士論文蕭一強(2004)。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的農藥知識及其對農藥的態度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編印)(2001)。海洋白皮書。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
教育部(2006a)海洋政策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6b)。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分區公聽會會議手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7a)。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7b)。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與中小學基本知能。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7c)。海洋教育融入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各學習領域能力指標之建議。台北:教育部。2007年11月2日,取自http://king.kl.edu.tw/uploads/d2c0c0ec-25bc-b2d2.doc。
教育部(2007d)。國民中小學「海洋教育」議題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2007年10月27日,取自http://king.kl.edu.tw/uploads/d2c0c0ec-1d72-3015.doc。
教育部(2007e)。國民中小學海洋教育推廣計畫(草案) 。台北:教育部。2007年12月29日取自http://passport.tn.edu.tw/campus/viewDetail.aspx?pageid=50&id=19995&xnw=200711731263114808&from=n。
基隆市教育局(2004a)。基隆市推動國民中小學海洋教育暫行實施計畫。2006年8月24日,取自http://ms23.kl.edu.tw/~ocean/ocean/01_intro/基隆市海教育網站。
基隆市教育局(2004b)。基隆市推動國民中小學海洋教育專案小組實施計畫。2006年8月24日,取自http://king.kl.edu.tw/modules/xfsection/article.php?page=1&articleid=713。
基隆市教育局(2004c)。基隆市『海洋教育』課程架構。2006年8月24日,取自http://king.kl.edu.tw/modules/xfsection/download.php?fileid=819。
外文文獻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1998)。「1998 Year of the Ocean Marine Education ,USA. An overview」。2007年12月6日。取自www.yoto98.noaa.gov/yoto/meeting/doc/mar_edu_316.doc。
近藤健雄(2002)。日本的海洋、環境教育的現狀與今後的方向。2007年10月24日,取自http://www.sof.or.jp/ocean/newsletter/047/a04.php。
Acury, T. A., Johnson , T. P., & Scollay, S. J. (1986) . Ecological worldview and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7, 35-40.
Arcury, T.A.(1990).Environmental attitude and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Human Organization, 49(4), 300-304.
Aoyagi-Usui , Midori, Henk Vinken and Atsuko Kuribayashi. (2003). Pro-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Human Ecology Review,10 (1),23-31.
Allen, J. B., & Ferrand, J. L. (1998). Environmental locus of control, sympathy, and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 A test of Geller's Actively Caring Hypothesi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31(3), 338-353.
Cohen,M.R.(1973).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versus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5(2),5-8.
Corraliza,J.A.,&Berenguer,J.(2000).Environmental values, beliefs, and actions-A situational approach.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32(6), 832-842
Dietz,T., Fitzgerald, A., & Shwom, R. (2005). Environmental Values. Annu. Rev. Environ. Resour, 30, 335-372.
Dunlap, R.E., K. D. Van Liere, A. G. Mertig, & R.E. Jones.(2000). Measuring endorsement of the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Arevised NEP Scal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6, 425-442.
Fortner,R. & Teates,T.G.(1980).Baseline studies for marine education:experiences related to marine knowledge and attitudes.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11(4),11-19.
Guagnano, G. A., Stern, P. C., & Dietz, T.(1995).Influences on attitude-behavior relationships: A natural experiment with curbside recycling.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7(5), 699-718.
Hines, J. M., Hungerford, H.R., & Tomera, A. N. (1986).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 meta-analysis.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8(2),1-8.
Hsu, S.J.,&Roth, R.E(1998).An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literacy
and analysis of predictors of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held by secondary teachers in the Hualien area of Taiwa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4(3) , 229-249.
Karp, D.G.(1996).Values and Their Effect on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8, 111-133.
Kortenkamp, K.V., & Moore, C.F. (2001). Ecocentrism and anthropocentrism: Moral reasoning about ecological commons dilemma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1, 261-172.
Nordlund , A. M., & Garvill, J. (2002). Value structures behind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34, 740-756.
Raudsepp,M.(2001). Environmental belief systems: Empirical structure and typology.Trames,5(3),234-254.
Stern, P. C., Dietz, T., & Kalof , L. (1993). Value orientations , gender, and environmental concern.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5, 322-348.
Stern, Paul C., Thomas Dietz , Linda Kalof , and Gregory Guagnano. (1995). "Values, Beliefs and Proenvironmental Action: Attitude Formation Toward Emergent Attitude Objects."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 25,1611-1636.
Stern, P. C., Dietz, T., Abel, T., Guagnano, G.A., & Kalof, L. (1999). A value-belief-norm theory of support for social movements: The case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 Human Ecology Review, 6, 81-97.
Stern, P. C. (2000). Toward a coherent theory of environmentally significant behavior.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6(3), 407-424.
Thompson, S.C.G., & Barton, M. (1994). Ecocentric and anthropocentiic attitudes toward the environmen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4, 149-157.
Thompson ,T.L.,&Mintzes,F.F.(2002).Cognitive structure and affective domain: on knowing and feeling in biology.INT.J.SCI.EDUC,24(6),645-660.
UNESCO (1980). 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New York: UNES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