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仁榮(2005). 國民小學教師與家長對親師合作辦理戶外教學的認知、動機與障礙研究-以台中市為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113pp。
王志弘.許妍飛【譯】(2006). 社會認同。巨流圖書出版社,高雄,276pp。
王鑫(1998). 戶外教學概論。北縣國教輔導,7:7-12。王一道(2003). 國民小學家長參與班級事務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55pp。石明卿(1989). 國小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3:265-318。伍鴻麟(2002). 桃園縣國小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及親師互動情形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255pp。
吳仁傑(2005). 成人學習者透過身教經驗所做之學習。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74pp。吳秋珍(2003). 桃園縣國民小學班級親師協會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論文,155pp。李長貴(1959). 社會心理學。中華書局,台北,280pp。
李坤燕(2002).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海洋教育教師研習活動之成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海洋資源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35pp。李明嘉(2006). 海洋環境教育教學對學童知識、態度與行為影響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15pp。李昭興(2006). 台灣海洋教育的現況與未來。教育資料與研究,69:103-110。李培菁(2006). 民俗節慶活動認同感與贊助意願之研究-以大甲媽祖文化節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47-48。李慶泰(1999). 給他們機會他們會做得更好-推行學校義工制度效能篇。教師之友,40(5):57-62。利百芳(2006). 曖曖含光-新住民女性家長參與子女學校教育之研究。多元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62-79。
邱書璇【譯】(1996). 親職教育-家庭、學校和社區關係。揚智出版社,台北,446pp。
林明地(1996). 學校與社區關係-從家長參與的理念談起。教育研究,51:30-40。林清江(1972). 家庭文化與教育。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4:89-109。
周淑惠(1999). 親師合作之個案研究-以北市某國小五年甲班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4pp。周儒.呂建政【譯】(1999). 戶外教學。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台北,259pp。
周怜利【譯】(2000). 老年研究報告-人生八大階段。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390pp。
卓世宏(1998). 國民中學一年級學生的鄉土知覺與鄉土認同-以台東縣為例。台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38pp。范雪凌(2000). 海洋環境教育概念階層表之建構及中小學教科書涵括海洋概念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46pp。基隆市政府(2002). 基隆國中、國小鄉土教材教師參考手冊-人文篇。基隆市政府,108-114。
教育部(2007). 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教育部,7,18-23。
張秀芳(2006). 教師利用「親子自導學習」進行戶外教學之行動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154pp。
張春興(2006). 張氏心理學辭典。東華書局,台北,949pp。
張華葆(1984). 社會心理學。三民書局,台北,259pp。
張雅琪(2001). 日本流行文化認同程度與日文廣告效果關係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80pp。張寶蓮(1994). 國小兒童楷模認同與價值觀念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16pp。郭為藩(1975). 自我心理學。師大書院,台北,271pp。
郭耀隆(1999). 國民小學親師合作之研究─一個班級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81pp。陳月娥(1986). 城鄉地區居民生活型態、文化參與及文化認同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pp。陳安建(2005). 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以新竹縣市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學校行政碩士班,152pp。陳伯璋(2002). 中小學課程改革。邁向正常國家-群策會國政研討會論文集,393-411。
陳昌義(2003). 戶外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科學學習成就以及與科學相關的態度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24pp。陳彥貝(2003). 國民小學施行親師合作之研究-以一個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班級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80pp。陳麗珠(1999). 以德懷術評估台灣省教育優先區補助政策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刊,15:35-64。陳榮昌(2007). 嘉義縣市國民小學班親會實施現況與滿意度。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67pp。游雅惠(2007). 國民小學教師知覺親師合作現況、困境及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5pp。曾俊凱(2002). 台北縣國民小學親師合作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266pp。黃英人(2006). 九年一貫課程中海洋教育之研究-以基隆市海洋鄉土教學為例。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63pp。黃信誠(2003). 家庭教育資本與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 居住嘉義偏遠地區與一般地區國中生之比較。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100pp。
黃嘉郁(1999). 大高雄地區海洋教育芻議:從環境教育、科學教育及二十一世紀議程談海洋教育的實施。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15:39-48。
葉聰信(2005). 學校辦理校外游泳教學活動現況及風險之研究-以台中縣未設游泳池國民小學為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76pp。楊玉梅(2006). 國民中小學推展海洋教育之內涵與其網際網路資源之分析。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22pp。劉乃綺(1989). 淺談環境教育。教師之友,30(4):24-26。劉恆佳(2003). 隔代教養高學業成就兒童之學習歷程。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25pp。劉璟儀(2001). 國小高年級學童自然之美欣賞能力探討—以地景欣賞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27pp。劉修祥(2001). 海洋觀光-發展、影響與管理。桂魯出版社,台北,188pp。
鄧運林(1997). 開放教育親師合作。高雄復文出版社,高雄,487pp。
鄭曉云(1992). 文化認同與文化變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258pp。
鍾美英(2002). 國小學生家長參與班級親師合作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31pp。鍾國南•李展榮•方力行(2003). 海洋與台灣-過去現在未來叢書(四):海洋教育的方向。胡氏圖書出版社,台北,205-223。
簡加妮(2002). 高雄市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角色層級及影響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86 pp。簡慶哲(1980). 國中學生認同對象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39pp。二、英文部份
Brody, M. J. (1996). An Assessment of 4th-, 8th- and 11th -grade Students’ Environment Science Knowledge Related to Orengon’s Marine Resource.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7(3):21-27.
Becker, H. J. and J. L. Epstein(1982). Parent Involvement: A Survey of Teacher Practices.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3(2):85-102.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95-120.
Coleman, J. S. (1994). Family, School and Social Capital. In Husen, T. and T. N. Postlethwait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Pergamon Press, Oxford, 2272-2274.
Dale, E. (1969). 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 Dryden Press, 719pp.
Feilitzen, C. V. and O. Linne(1975). The Effects of Television o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dentifying with Television Characters. Th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5(4):31-55.
Glasser, W. (1975). The Identity Society.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Nevada, 256pp.
Hanushek, E. A. (1997).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School Resources on Student Performance: An Update,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19(2):141-164.
Hall, S. and P. D. Gay(1996).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Sage Publications, London, 1-17.
Jarvis, P. (1987). Meaningful and Meaningless Experience: Towards an Analysis of Learning from Life .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37:164-172.
Kagan, J. (1958). The Concept of Identific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65(5):296-305.
Kelman, H. C. (1958). Compliance,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Three Processes of Attitude Chang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2:51-60.
Luckner, J. L. and R. S. Nadler(1997). Processing the Experience:Strategies to Enhance and Generalize Learning(2nd ed). 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U. S., 384pp.
Nunnally, J. C. and I. H. Bernstein(1994). Psychometric Theory. McGraw Hill, N. Y., 112pp.
Parsons, T. (1951). The Social System. Routledge Press, London, 575pp.
UNESCO(1977). First 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inal Report, Tbilisi USSR. Paris: UNESCO, 29pp.
UNESCO(1988). Year 2000 Challenges for Marine Science Training and Education Worldwide. UNESCO, Paris, 132pp.
三、網路部份
全國法規資料庫。Online. Internet. 29 May, 2008. Available. http://law.moj.gov.tw/Scripts/newsdetail.asp?no=1H0070029。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Online.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Internet. 15 July, 2008. Available.
http://www.edu.tw/files/regulation/B0055/總綱.pdf。
教育部電子報。Online. 教育部. Internet. 7 June, 2008. Available.
http://140.111.34.116/e9617_epaper/index.aspx。
農林漁牧業普查縣市查詢系統。Online. Internet. 7 June, 2008, Available.
http://win.dgbas.gov.tw/agr/ics_main.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