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
周‧左丘明撰,吳‧韋昭注:《國語》。台北縣:漢京文化事業,1983年。
周‧管仲著,李勉註譯:《管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戰國‧列禦寇:《列子》。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1996年。
秦‧呂不韋:《呂氏春秋》。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8年。
漢‧班昭:《女誡》。清順治丁亥(4年)兩浙督學李際期刊本,1647年。
漢‧班固著,清‧陳立疏:《白虎通疏證》。光緒元年春淮南書局刻本,1875年。
漢‧應劭:《風俗通義》。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
漢‧鄭玄:《禮記鄭注》。台北:新興書局,1964年。
漢‧班固:《漢書藝文志》。台北:華聯出版社,1973年。
漢‧何休:《春秋公羊經傳解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斷句套印本說文解字注》。台北:漢京文化,1980年。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漢‧班固:《漢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漢‧鄭玄:《六藝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漢‧鄭玄:《鄭氏三禮目錄》。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漢‧孔安國撰,宋‧金履祥表注:《尚書十三卷 尚書表注二卷》。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91年。
漢‧劉向:《戰國策》。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1996年。
三國‧王弼:《周易》。上海:上海涵芬樓影印宋刻本,1932年。
晉‧郭璞:《爾雅音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晉‧陳壽:《三國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南北朝‧蕭統:《昭明文選》。台北:文友書局,1964年。
南北朝‧徐陵:《玉臺新詠》。台北:中華書局,1965年。
南北朝‧魏收:《魏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南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台北:祥生出版社,1973年。
南北朝‧范曄:《後漢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78年。
南北朝‧范曄:《後漢書》。台北:台灣商務,1986年。
南朝‧何遜:《何遜集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唐‧長孫無忌:《隋書經籍志》。上海:羣學社,1931年。
唐‧李冗:《獨異志》。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唐‧駱賓王:《駱臨海集箋注》。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唐‧長孫無忌:《唐律疏義》。台北:大西洋圖書公司,1968年。
唐‧徐堅:《初學記》。台北:鼎文書局,1972年。
唐‧孔穎達:《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唐‧盧照鄰:《盧照鄰集》。台北:源流文化出版社,1983年。
唐‧李延壽:《北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唐‧李延壽:《南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唐‧杜佑:《通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台北:世界書局,1988年。
唐‧元稹:《元氏長慶集》。台北:世界書局,1988年。
唐‧孔穎達:《禮記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唐‧李白:《李太白全集》。台北:華正書局,1991年。
唐‧李商隱:《李商隱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唐‧賈公彥:《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8儀禮注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
唐‧孔穎達:《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10禮記注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
宋‧司馬光:《司馬氏書儀》。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宋‧康與之:《昨夢錄》。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程頤、程顥:《二程全書》。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6年。
宋‧程頤:《程氏易傳》。臺北:廣文書局,1992年。
宋‧陳祥道:《禮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楊復:《儀禮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台北:天工書局,1989年。
宋‧高承:《事物紀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元‧陳澔 :《禮記集說》。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779年。
元‧吳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經部 禮類 禮記纂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元‧陳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陳氏禮記集說》。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元‧托克托等奉敕撰:《宋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宋濂等奉敕撰:《元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姚思仁:《大明律附例注解》。北京:北京大學,1993年。
清‧陳壽祺:《左海經辨》。廣東:廣東學海堂,1861年。
清‧邵懿辰:《禮經通論》。江陰南菁書院,1888年。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
清‧阮元:《經籍纂詁》。台北:世界書局,1958年。
清‧趙翼:《陔餘叢考》。台北:世界書局,1960年。
清‧李調元:《禮記補注》。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清‧戴震:《戴東原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67年。
清‧王筠:《文字蒙求》。台北:華聯出版社,1968年。
清‧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台北:樂天出版社,1971年。
清‧抉經心室主人:《清儒禮記彙解》。臺北:鼎文書局,1972年。
清‧江永:《禮書綱目》。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4年。
清‧黃以周:《禮書通故》。臺北:華世出版社,1976年。
清‧魏崧:《壹是紀始》。台北:新興書局,1976年。
清‧王筠:《說文句讀》。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3年。
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清‧張廷玉等奉敕撰:《明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乾隆十三年敕撰:《欽定禮記義疏》。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
清‧陸圻:《新婦譜》。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清‧沈之奇:《大清律輯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1994年。
清‧陳立:《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清‧紀昀:《欽定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民國‧粹芬閣藏本:《景印古本禮記》。臺北:啟明書局,1959年。
民國‧王夢鷗:《大小戴記選注》。臺北:正中書局,1959年。
民國‧楊家駱:《宋本禮記鄭注》。臺北:鼎文書局,1972年。
民國‧張純一:《墨子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民國‧王夢鷗:《禮記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民國‧裴普賢:《詩經評註讀本》。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民國‧邱燮友:《新譯唐詩三百首》。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民國‧李滌生:《荀子集解》。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
民國‧謝冰瑩、李鍌、劉正浩、邱燮友、賴炎元、陳滿銘等:《新譯四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民國‧朱正義、林開甲:《禮記》。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民國‧朱守亮:《韓非子釋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
民國‧徐子宏譯注:《周易》。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
民國‧姜義華注譯:《新譯禮記讀本》。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民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民國‧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台北:台灣古籍出版公司,2001年。
民國‧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
民國‧顧寶田、鄭淑媛注譯:《新譯儀禮讀本》。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民國‧張京華注譯:《新譯近思錄》。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
二、專書
丁世良、趙放主編:《中國地方誌民俗資料匯編》西南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
丁世良、趙放主編:《中國地方誌民俗資料匯編》華東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
王力:《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王貴民:《中國禮俗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王貴民:《禮俗史話》。台北:國家出版社,2003年。
王煒民:《中國古代禮俗》。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王靜芝、蔡興濟:《國學導讀》。台北:北海出版事業公司,1972年。
史鳳儀:《中國古代的家族與身份》。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何懷宏:《良心論》。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
吳萬居:《宋代三禮學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1999年。
呂思勉:《呂著中國通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李仲祥、張發嶺:《中國古代漢族婚喪風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阮昌銳:《中國婚姻習俗之研究》。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1989年。
周何:《古禮今談》。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周何:《說禮》。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
周何:《儒家的理想國-禮記》。台北:時報文化,1981。
周何與田博元:《國學導讀叢編》上冊。台北:康橋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
周林根:《中國古代禮教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屈萬里:《先秦文史資料考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
林尹:《訓詁學概要》。台北:正中書局,1972年。
林志強、楊志賢:《儀禮漫談》。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林素玟:《《禮記》人文美學探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林素英:《古代生命禮儀中的生死觀-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林素英:《少年禮記》。台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林素英:《甜蜜的包袱:《禮記》》。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3年。
邱衍文:《中國上古禮制考辨》。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邱恕鑑:《冠禮儀式昏禮儀式》。台北:郁氏印獎會籌備處,1976年。
施銘燦:《禮記虛詞用法釋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
孫劍秋:《《易》、《春秋》與儒學思想》。台北:中華文化教育學會,2007年。
徐啟庭:《周禮漫談》。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高明:《高明文輯》上冊。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
高明:《禮學新探》。香港: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1963年。
商瑈:《一代禮宗-淩廷堪之禮學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4年。
康殷:《文字源流淺說》。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
張樹棟、李秀領:《中國婚姻家庭的嬗變》。台北:南天書局,1996年。
曹昇:《禮記選解》。臺北:真善美出版社,1969年。
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9年。
莊明貞主編:《國小高年級兩性平等教育讀本》。台北:教育部,2000年。
莊璧嘉:《天道古禮探源》。台北縣:大道文化,2001年。
陳國鈞:《文化人類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陳瑞隆:《台灣嫁娶禮俗》。台南:世峰出版社,1998年。
彭懷真:《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6年。
黃怡瑾主編:《國小低年級兩性平等教育讀本》。台北:教育部,2000年。
黃振民:《古籍導讀》。台北:天工書局,1989年。
楊村等:《古代禮制風俗漫談》。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
葛晨虹:《中國古代的風俗禮儀》。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鄒昌林:《中國古禮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鄒順初:《禮樂與人生》。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劉松來:《禮記漫談》。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劉師培:《古政原始論》。寧武南氏排印本,1934–1936年。
劉清河、李銳:《雅風美俗之先秦禮樂》。臺北:雲龍出版社,1995年。
蔣伯潛、蔣祖怡:《經與經學》。台北:國家圖書館複印,2003年。
蕭昭君主編:《國小中年級兩性平等教育讀本》。台北:教育部,2000年。
羅聯添、戴景賢、張蓓蓓、方介:《國學導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0年。
蘇冰、魏林:《中國婚姻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三、期刊論文
王振頂、李歆:〈婚字的源流〉,《學語文》第2期,2006年。
王聖寶:〈〈昏禮起源考辨〉質疑〉,《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卷第2期,1999年。
王曉宇:〈哭嫁-一種儀式習俗的中國文化透視與思考〉,《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第26卷第1期,2006年1月。
王艷紅:〈「女紅」探源〉,《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第4期,2004年。
田旺杰:〈中國古代民族收繼婚探討〉,《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第1期,2005年。
由明智:〈談昏字與昬字的關系〉,《古漢語研究》第2期,2002年。
江林:〈冥婚考述〉,《湖南大學學報》第14卷第1期,2000年3月。
吳存存:〈何謂「三從四德」中的婦容〉,《百科知識》第12期,1997年。
李國鋒:〈中國古代婚姻制度〉,《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9卷第4期,1979年7月。
杜明德:〈毛奇齡婚禮學研究摘要〉,《高雄師大學報》,第10期,1999年4月。林素娟:〈古代婚禮「廟見成婦」說問題探究〉,《漢學研究》第21卷第1期,2003年6月。林翠芬:〈由《儀禮‧士昏禮》與《禮記‧昏義》試論傳統婦女角色之地位〉,《國立虎尾技術學院學報》,第4期,2001年3月。胡良平:〈對中國古代婚姻制度的幾點思考〉,《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第22卷第7期,2005年7月。
范志強:〈歷史上的典婚〉,《浙江萬里學院學報》第20卷第4期,2007年7月。
秦新林:〈元代收繼婚俗及其演變與影響〉,《殷都學刊》第2期,2004年。
高建軍、劉立功、郭紅衛:〈淺談中國古代的婚俗文化〉,《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2期,2003年4月。
常金倉:〈周人同姓不婚為優生說辨〉,《山西師大學報》第23卷第4期,1996年10月。
張玉瑋、秦殿啟:〈搶劫婚的類型與原因初探〉,《陰山學刊》第18卷第5期,2005年10月。
張自慧:〈先秦禮教再認識〉,《山西師大學報》第33卷第1期,2006年1月。
張勃:〈紅蓋頭功能解析〉,《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27卷第5期,2004年9月。
張春華:〈從「婚」看遠古婚俗〉,《歷史教學》第8期,2006年。
張清、馮書劍:〈摩梭走婚:一種法律社會學分析〉,《山東大學學報》第5期,2007年。
張路黎:〈論唐詩中女性形象的容冶妝飾美〉,《江漢大學學報》第16卷第4期,1999年8月。
張德蘇:〈「同姓不婚」的實質〉,《山東大學學報》第3期,2003年。
張濤:〈中國古代的婚姻形式〉,《歷史教學》第4期,1994年。
梁偉弦:〈《禮記•昏義》之「合體同尊卑」解-辨夫婦關系有兩種古禮說〉,《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3期,1994年。
陳文聯:〈試述宗法觀念對我國封建婚姻制度的影響〉,《江西社會科學》第3期,1999年。
黃浩:〈昏禮起源考辨〉,《歷史研究》第1期,1996年。
楊朝霞:〈冥婚形式及原因探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第6卷第2期,2006年3月。
楊維中:〈論「三從四德」的倫理學內涵及其歷史局限性〉,《華夏文化》第2期,2001年。
萬建中:〈「哭嫁」習俗意蘊的流程〉,《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第21卷第1期,1999年1月。
董化琪:〈試論社會變遷與搶婚習俗的演變〉,《內蒙古社會科學》第23卷第4期,2002年6月。
賈俊俠:〈春秋時期的媵制及其盛行原因〉,《江南大學學報》第1卷第1期,2002年2月。
賈麗英:〈淺析漢代婦女的婚戀自由〉,《石家庄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卷第1期,2000年3月。
趙志堅、范學輝:〈漢代婚姻形態考述〉,《史學月刊》第6期,1996年。
劉巨才:〈中國古代的社會性別制度及傳統婦德〉,《山西師大學報》第25卷第4期,1998年10月。
劉福鑄:〈釋「昏」〉,《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第1期,1994年。
繆昭:〈春秋時期我國婚姻制度的幾個特點〉,《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20卷第3期,1997年3月。
謝逢江:〈結婚為何定在黃昏時〉,《中學語文》第18期,2002年。
謝德瑩:〈三從四德新議〉,《孔孟月刊》第34卷第3期,1995年11月。聶絳雯:〈古代婚姻制度中的「媒妁之言」〉,《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5卷第2期,2006年4月。
魏哲銘、倪殿德:〈西周時的婚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華夏文化》第2期,2002年。
魏哲銘:〈論周人「同姓不婚」制〉,《西北大學學報》第30卷第2期,2000年5月。
譚學純:〈「女」旁字和中國女性文化地位的沉落〉,《民間文學論壇》第4期,1998年。
關溪瑩:〈鬧洞房習俗的文化內涵及功能分析〉,《中南民族學院學報》第21卷第4期,2001年7月。
四、學位論文
吳亦偉:《禮記的禮教觀點》。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林昭陽:《《詩經》國風貴族婚禮詩研究-以〈葛覃〉、〈桃夭〉、〈匏有苦葉〉、〈碩人〉為主要考據對象》。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張麗平:《哭嫁歌研究﹘以土家族歌謠為範圍》。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陳叢蘭:《《禮記》婚姻倫理思想研究》。甘肅省蘭州市: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潘澤黃:《中國古代生命禮儀中婚禮之文化意義研究-以《儀禮‧士昏禮》為探討中心》。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繆敦閔:《劉師培《禮經舊說》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五、報紙
蕭夙眉:〈去年每天172對夫妻離婚〉。《自由時報》,B3版,2006年11月1日。
六、其他資訊
http://pop.6park.com/life10/messages/2221.html。
http://www.chineseetymology.org。
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