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天苗(1993)。心智發展障礙兒童家庭需要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73-90。王美惠(2000)。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家長訓練方案成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王婉屏(2005)。方案規劃者對規劃理論的應用與規劃成效相關之研究-以親職教育方案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伍鴻麟(2002)。桃園縣國小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及親師互動情形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朱珊妮(2002)。一個幼稚園班級中親師溝通的探討。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李政賢(譯)(2006)。C. Marshall, & G. B. Rossman著。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Designig qualitative research (3rd ed))。台北:五南。
吳沐馨(2004)。幼教師對家長參與班級活動之困境知覺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吳烈洲(2001)。學生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研究—以桃園縣平興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佳賢(2002)。學前自閉症兒童主要照顧者照顧負荷、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吳珊錞(2003)。語言障礙幼兒主要照顧者對社會支持、家庭需求與生活品質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呂金燮(譯)(2004)。J. P. shonkoff & S. J. Meiseles著。「家庭-專業夥伴」關係的演化:二十一世紀早期的集體授權模式。載於鍾莉娟(總校閱),早期療育手冊(Handbook of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頁703-725)。台北:心理。
何華國(1996)。啟智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何華國(2004)。特殊兒童親職教育。台北:五南。
汪俐君(2003)。學前身心障礙子女母親親職壓力與社會支持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論文,未出版,台北。林翠湄、王雪貞、連廷嘉、黃俊豪(譯)(2002)。D. R. Shaffer著。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台北:學富文化。
林芬菲(2004)。一位亞斯伯格症學生親師合作輔導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林雅敏(2002)。彰化縣國民小學家長背景因素與家長參與之關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林淑慧(2004)。台北縣公立幼稚園教師認知親師衝突原因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怡君(2006)。幼兒家長知覺親師支持之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耀蘭(2005)。幼稚園親師合作的探究歷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胡珍瑜(2005)。一位幼教師親師溝通觀點與經驗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洪怡芳(2005)。幼兒園親師不愉快經驗之探討。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洪明珠(2005)。國小普通班自閉症學生家長與教師親師合作之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柯貴美(2003)。家長教育參與。台北:商鼎。
高怡齡(2006)。談特教班學生家長眼中之親師合作。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學富。
徐宗國(譯)(2004)。A. Strauss & J. Corbin著。質性研究概論(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台北:巨流。
莫黎黎(2003)。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之親師互動與合作關係之探討。東吳社會工作學報,9,119-154。
教育部(2004)。特殊教育法。
教育部(2003)。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
張世慧(1996)。臺北市學前障礙幼兒家庭需求之調查研究。國小特殊教育,20,7-20。張美雲(2006)。發展遲緩兒童家庭社會支持、親職壓力與賦權增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張淑惠(2006)。高雄市特殊幼兒家長對早期療育服務需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良益(1996)。我國小學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進吉(2004)。台北市發展遲緩兒童家庭支援及其家庭需求調查之研究。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凱琳(2000)。影響發展遲緩幼兒家庭社會支持因素之研究。高雄醫學大學健康科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郭耀隆(1998)。國民小學親師合作之研究—一個班級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郭孟瑜、余季容(2006)。發展遲緩幼兒母親的社會支持與親職壓力之研究。人文與社會,1(8),317-353。
許素彬、王文瑛、張耐、張菁芬(2003)。特殊需求嬰幼兒之家庭需求分析與研究。靜宜人文學報,18,127-158。許錦雲(2008)。幼兒園良好親師關係之探究。幼兒教保研究,創刊,13-29。
游福生(1998)。多元社會下的親師溝通。師友,370,75-77。
傅秀媚(2006)。早期療育。台北:華格那。
黃美香(2003)。高雄縣市公私立幼稚園家長參與班級活動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教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黃瑞琴(2002)。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麗娥(1999)。台北市發展遲緩幼兒家長親職教育需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德祥(1998)。親職教育(二版)。台北:偉華。
葉肯昕(譯)(2004)。R. E. Rockwell, L. C. Andre, & M. K. Hawley著。親師合作(Parents and Teacher as Partners Issues and Challenges)。台北:桂冠。
董愉斐(2006)。家長參與和親職教育。載於曹純瓊、劉蔚萍(總校閱),早期療育(頁9-1-9-39)。台北:華騰。
詹月菁(2002)。國民中學身心障礙資源班家長參與子女教育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蔡淑桂(2002)。發展遲緩幼兒之家長的親職教育。特殊教育季刊,82,23-27。蔡淑桂(2003)。發展遲緩幼兒之家長親職教育需求調查與方案成效之研究。康寧學報,5,147-183。蔡惠銘(2004)。國民中學親職教育方案之評估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蔡東霖(2008)。屏東縣特殊幼兒家庭需求及服務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趙聖秋(1998)。國民小學家長與教師親師溝通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鄭佳玲(2000)。台南市幼稚園教育「家長參與」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賴怡蓉(1998)。國民中學啟智班教師與家長對家長參與之態度研究。國立彰化師大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賴秀英(2001)。國民小學親師生互動之個案研究—以一個小班教學班級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盧淑娟(2005)。國民小學親職教育方案規劃成效之自我評估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鍾美英(2002)。國小學生家長參與班級親師合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鍾婷婷(2004)。幼稚園教師因應親師衝突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謝鴻隆(2003)。國民小學親師互動之個案研究—以彰化縣一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籃偉烈(2004)。台北縣身心障礙學生家長對參與法規之瞭解、實際參與及參與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二、英文部分
Chung, L. C., & Chris, M. (2004).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practices in three types of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6,219-234.
Cormany, E. E. (1992). Meeting the needs of parents of preschool handicapped children through increased support services. (ERIC Document for Research Service No. ED354671)
Erwin, E. J., Soodak, L. C., Winton, P. J., & Turnbull, A. (2001). I wish it wouldn't all depend on me”: Research on families and early childhood inclusion. In M. J. Guralnick (Ed.), Early childhood inclusion (pp.127-158). Baltimore: Paul H. Brookes.
Eccles, A., & Harold, J. (1996). Family involvement in children’s and adolescents' schooling. In B. Alan & F. D. Judith (Eds.), Family-School Links: How Do They Affect Educational Outcomes.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Epstein, Munk, Bursuck, Polloway, & Jayanthi, (1999).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home-school communication about homework 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ERIC Document for Research Service No. EJ597231)
Hornby, G. (2000). Model for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Improving parental involvement (pp.16-31). London: Cassell.
Turnbull, A. P., Turbiville V. , & Turnbull H. R. (2000). Evolution of Family-Professional Partnerships: Collective Empowerment as the Model for the Early Twenty-First Century. In Shonkoff J. P., Meisels S. J. (Eds.), Handbook of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Turnbull, A. P., & Turnbull H. R. Ⅲ (2001). Families, Professionals, and Exceptionality: A Special Partnership (4th ed). NJ: Merrill.
Soodak, L. C., & Erwin, E. J. (2000). Valued member or tolerated participant-parents' experiences in inclusive early childhood settings. (ERIC Document for Research Service No. EJ60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