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2.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31 12:2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鄭蕙蘭
研究生(外文):CHENG HUI LAN
論文名稱:以歷程檔案評量探究國小五年級學童對「天氣變化」的概念學習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Concept Learning of Elementary School Fifth Graders on "Weather Change" with Portfolio
指導教授:耿筱曾耿筱曾引用關係賴慶三賴慶三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8
中文關鍵詞:「天氣變化」概念概念圖概念學習歷程檔案
外文關鍵詞:the concept of weather changeconcept mapconcept learningportfolio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38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以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旨在運用歷程檔案評量的策略,探討國小五年級學童「天氣變化」教學主題的概念學習歷程。
本研究以質量並重的研究方法,研究對象以研究者任教之台北縣某國小五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自研究者任教之班級中,隨機選取兩班為實驗組(61人),實施歷程檔案評量;另選取兩班為控制組(59人),實施一般教學。研究期間採紙筆測驗,將學童前測、後測成績進行分析,並以歷程檔案評量(含研究對象的概念圖、學習札記、學習單)以及半結構晤談等方式,瞭解學生概念學習之相關學習歷程。
本研究結果與發現分述如下:
一、學童於「天氣變化」概念學習成效方面:實驗組後測成績顯著優於控制組且概念成就測驗均較前測得分高。
二、學童天氣變化相關概念的學習特色:
(一)水的形態變化:研究對象對於「霜」的概念有正確的認知;對於「水
的形態變化」相關概念呈現另有概念;對於「空氣對流」無法適當描述。而研究對象常以「結凍」來表示「凝結」的概念。
(二)天氣的觀測:研究對象對於熱的傳播方式、氣溫高低對天氣的影響
及長期的天氣變化等方面,大部分均符合科學家的概念。
(三)氣團與天氣的關係:研究對象對於鋒面與氣團的概念有正確的認知,
但對於冬天氣團的形成區域以及夏天氣團形成區域欠缺適當的認知;而部分研究對象認為夏天的天氣是受南海的影響。
(四)鋒面與天氣的關係:對於鋒面與氣團的概念具有符合科學家的概念。但是對於冷鋒、暖鋒及滯留鋒的天氣狀況,部分學童仍有混淆的情形。
(五)氣壓與天氣的關係:對於高氣壓、低氣壓中心、等壓線具有符合科學家的概念,但是對於天氣圖上等壓線密集的地方具有的特徵,高低氣壓中心空氣濕度的高低,部分學童欠缺適當的認知。
(六)認識颱風:部分學童對於等壓線越密集颱風的風速越大,颱風的行進路線、颱風眼的天氣情形以及天氣圖上颱風的圖示,均欠缺清晰的概念。
(七)防颱準備:具有防颱的觀念。
三、研究對象在概念圖教學的表現特色:
研究對象能將課程內容轉化為有組織而且有層次的概念圖,而小組合作方式繪製概念圖較個別繪製概念圖更具有意義。
四、綜合對歷程檔案評量的看法,歷程檔案評量不僅可完整呈現出學童概念學習歷程,並且有助於學童概念的自我建構,而達成有意義的學習。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vism to investigate the concept learning on “Weather Change”. This study was a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The subjects of this research were fifth grade students from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Two classes were selected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61 persons) to perform portfolio and the other two classes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59 persons) to perform general teaching. In the process, paper-pencil tests were adopted and independent one-way Analysis of Covarianc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obtained from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The information of portfolio included the subjects’ concept maps before and after the lesson, learning notes of students and semi-interviews, etc. The information was collecte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subjects’ concept learning on “Weather Change”.
The results and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could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effects of the portfolio on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Weather Change”: The effect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posttest on “Weather Change”. The conceptual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posttest of the two groups was higher than the pretest.
2.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of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on “Weather Change”:
(1)The change of water form: The subjects had the correct concept of “frost”, had the alternative conception of “the change of water form”. The subjects could not describe properly the concept of “air convection”, and often apply the concept of “freeze” to replace the concept of “coagulation“
(2)The observation of the weather: Most of them had the conception as the scientists about the mode of heat transmission,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change and long-term weather change.
(3)The relationship of the air mass and the weather: The subjects had the correct concept of “front” and “air mass” but lacked the conception of the air mass areas in winter and summer. Part of the research said: the weather of summer is influenced by Southern Sea.
(4)The relationship of front and weather: They had the right conception of “front” and “air mass” as scientists, but some students were easily mixing the concept of cold front , warm front and stationary front.
(5)The relationship of air pressure and weather:They had right concept of high-and-low pressure center and the isobaric line as scientists, but lacked clear concept about the features of the density of isobaric line, and high and low air humidity.
(6)The concept of “typhoon”:Some subjects lacked clear concept about the density of isobaric line of the typhoon, and the processing route, the weather situation of the typhoon eye and the icon of the typhoon on the weather map.
(7)The subjects had the concept of “how to prevent disaster from typhoon”.
3.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ncept mapping: The subjects can transform the content of the learning into an organizational and Constructive concept. The relationship of group cooperation in the concept mapping is more meaningful than individual learning of the c concept mapping.
4. After all, the portfolio could display that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students and help students to construct the concept by themselves, but teacher and learners had to learn the features of portfolio in order to promote meaningful learning.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假說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貳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建構主義 9
第二節 歷程檔案評量 22
第三節 概念學習 30
第四節 「天氣變化」的相關概念研究 4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4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7
第二節 研究流程 48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9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方法 50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65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9
第一節 歷程檔案評量對學童天氣變化概念學習成效 69
第二節 探究學童天氣變化相關概念的歷程 73
第三節 探究學童概念構圖活動的表現 104
第四節 研究者的成長與省思 116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23
第一節 結論 123
第二節 建議 126
參考文獻 129
附 錄 139
附錄一 概念構圖教學活動設計 139
附錄二 概念圖學習單 142
附錄三 「天氣變化」概念圖之繪製單 145
附錄四 「天氣變化」概念 之晤談綱要 149
附錄五 「天氣變化」單元學習成就測驗(預試) 151
附錄六 「天氣變化」單元學習成就測驗(正式版) 155
附錄七 活動能力指標 158
附錄八 教材地位 159
附錄九 「天氣變化」教學活動設計 160
附錄十 教師教學檢覈表 165
附錄十一 教師省思札記 166
附錄十二 自然學習札記 167
附錄十三 研究同意書 168
中文部分:
丁信中等譯(Joel J.Mintzes, James H.Wandersee &Joseph D.Novak編著)(2004)。促進理解之科學評量。台北:心理。
方仁敏(2003)。歷程檔案評量在數學領域教學中的實踐與省思。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方玫芬(2006)。改變人生的座右銘。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王文科(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光平(2005)。以概念構圖之動態評量策略探究國小六年級學童「燃燒」概念的概念學習。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美芬、賴阿福(1993)。國小一、二、三學生「生物構造配合功能」的概念發展研究(Ⅰ)。國科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NSC-81-0111-S-135-5001-N。
王美芬、熊召弟(2004)。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初版十三刷)。台北:心理。
王美芬、熊召弟(2005)。國小階段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牛頓開發教科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五年級上學期教學指引。台北:牛頓。
田耐青譯(Harvey F.S.,Richard W.S.&Mattew J.P.著)(2002)。統整多元智慧與學習風格。台北:遠流。
田麗娟(2001)。國小自然科評量方式之行動研究--以學習歷程檔案評量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全中平(1992)。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非數理系學生對概念圖學習態度之研究。台北師院學報,5,299-317。
朱兆霖(2005)。以小組合作的的歷程檔案學習模式探討國小五年級學童對「奇妙的水」單元的概念學習。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江新合(1992)。建構主義式教學策略在國小自然科教學的應用模式。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國小自然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彙編,3-20。
李佳玲(2003)。以歷程檔案方式探究國小五年級學童對「奇妙的水」單元的概念學習。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李美奇(2006)。歷程檔案評量對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成就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吳芝儀、李奉儒譯(Patton,M.Q.著)(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美美(1998)。建構一個終生學習的自學式網路資源知識庫。教育科技與媒體,41,32- 42。
吳清山、林天佑(1997)。卷宗評量。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5,59。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圖之研究。台北:商鼎文化。
余民寧(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何縕琪(1997)。卷宗評量法在教學上之應用。測驗與輔導,143,2957-2959。
邱上真(1989)。知識結構的評量:概念構圖技巧的發展與試用。國立台灣教育學院特殊教育系暨研究所特殊教育學報,4,215-244。
邱弘毅(1998)。職前及在職國民小學教師的天氣概念及其相關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邱美虹(1993)。科學教科書與概念改變。科學教育月刊,163,2-8。
邱美虹(2000)。概念改變研究的省思與啟示。科學教育學刊,8(1),1- 34。
林志誠(1998)。原住民學童在天氣現象的解釋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明軫(1994)。國小學童磁鐵與磁力性質迷思概念之初探。臺南師院學生學刊,15,223-250。
林清山譯(Richard E.Mayer著)(1992)。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
林達森(2001)。合作建構教學與認知風格對國中學生生物能量概念學習之效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曉雯(2001)。國小自然科教師試行「學習環」之合作行動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4,935-986。
林寶源(2003)國小中年級學童天氣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顯輝(1992)。國小學童水循環概念的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NSC 81-01110-S-1530-02。
林顯輝(1994):國小兒童蒸發與凝結概念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NSC 83-0111-S-153-002。
洪木利(1994)。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運作及輔導國民中學環境保護小組計畫報告。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洪麗卿(2002)。社會科概念構圖教學策略之建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姜滿(1990)。台南師院輔導區國小地球科學教師教學意見調查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3,557-577。
徐美莉(2006)。以小組合作之學習歷程檔案的評量策略探究國小六年級學童「生物繁殖」概念的學習歷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耿筱曾(1997)。為什麼概念構圖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9,76-79。
耿筱曾(1999)。從建構主義的觀點談診斷性評量的意義。國民教育,39(4)23-25。
耿筱曾(2000)。國小學童概念學習之研究。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科技課程發展研究國際研討會論文集,63-67。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莊世民(2002)。國小高年級對「氣壓」概念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莊明貞(1996)。國小社會科教學評量的改進途徑--從「真實性評量」實施談起。教育資料與研究,13,36-40。
許民陽(1996)。國小學童對天氣變化概念發展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7,133-158。
許民陽(1997)。國小學童對天氣變化概念發展之研究(Ⅱ)。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8,57-84。
許建和、耿筱曾(2006)。網路化學習環境對國小學童「光」概念學習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1),95-116。
許瑛玿、謝惠珠(2004)。應用概念改變教學策略在颱風常識的學習。師大學報,49(1)15-40。
許榮富、楊文金、洪振芳(1990)。學習環的理論基礎及其內涵分析—物理概念教學理念的新構思。物理會刊,12(5),375-398。
許金山(2006)。國中數學混合式數位學習歷程及成效之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郭玉生(1998)。心理與教育測驗,十五版。台北:精華。
郭怡瑩(2005)。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多媒體教材發展之研究---以「天氣的變化」單元為例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有遹(1991)。創造心理學。台北:正中。
連志龍(2005)。融入歷程檔案評量探究國小五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單元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重吉(1992)。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中小學數理教學的改進。科學發展月刊,20(5),548-570。
陳弘英(2003)。國小學童讀寫學習歷程檔案評量之研發與驗證。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秀枝(2006)。以歷程檔案方式探究國小三年級學童「植物構造與特性」相關概念學習。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美萍(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梅雨概念認知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俊璋(2001)。國小學童對氣團及其相關概念認知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瓊森、汪益譯(1995)。超越教化的心靈:追求理解的認知發展。Howard Gardner 著。台北:遠流。
陳麗珠(2004)。以學習歷程檔案探究國小五年級學童對「奇妙的水」教學單元的概念學習。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訓委員會(1998)。各級學校可用測驗使用手冊。台北:教育部。
張世忠(1997)。建構主義與科學教學。科學教育月刊,202,16-23。
張美玉(2000)。歷程檔案評量的理念與實施。科學教育,231,58-63。
張美玉(2003)。歷程檔案評量在概念學習的應用。教師天地,122,4-10。
張振成(1997)。教學評量的新趨勢:實作評量與檔案評量。中等教育,48(6),90-94。
張基成、童宜慧(2000)。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之評鑑與效果分析之研究。遠距教育,15(16),98-111。
張惠博、黃文吟(2000)。科學學習的評量理念。科學教育,231,49-57。
張凱綸(2002)。國小學童對「水的三態變化」概念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敬宜(1997)。國小高年級蒸發、凝結與沸騰概念研究。科學教育學刊5(3),321-346。
張靜儀(2002)。科學迷思概念的研究與概念改變教學。科學教育,16,49-56。
黃台珠(1984)。概念的研究及其意義。科學教育月刊,66,44-51。
黃台珠(1995)。概念圖在國中生物教學上的成效研究(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教育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黃台珠、熊召弟、王美芬、佘曉清、靳知勤、段曉林、熊同鑫譯(2005)。促進理解之科學教學。Mintzes, Wandersee, Novak著。台北:心理。
黃光雄、楊龍立(2000)。課程設計:理念與實作。台北:師大書苑。
黃松源、王美芬(2001)。國小自然科建構取向教學之行動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20001專刊,57-82。
黃皇明(2003)。國小學童對颱風現象及其相關概念認知的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7,18-52。
黃嘉明(2004)。國小學童「水的蒸發、凝結、沸騰」迷思概念及心智模式之探討- 以新屋鄉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湯清二(1997)另一種評量工具的選擇--學習檔案。教育實習輔導,3(1),23-26。
黃萬居(2002)。由教學原理論述STS教學活動之應用。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002專刊,59-85。
楊兆琪(2007)。以問題導向的合作學習模式探究國小六年級學童對「颱風」主題之概念學習。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金芳(2006)。以概念構圖的動態評量課程設計探究國小六年級學童「天氣變化」的概念學習。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賈馥茗(1992)。我們如何思維。台北:五南。
鄒慧英(2000)。多元化的檔案評量。國教之友,52(1),16-23。
潘芝慧(2007)。概念構圖與後設認知統整教學策略(CMMC)在國小「雲雨霧」單元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廖慧雯(2003)。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實施學習歷程檔案評量之行動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歐用生(1999)。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訊,7(2),128-138。
歐滄和(1998)。談學習歷程檔案法的點點滴滴。教育資料與研究,20,28-30。
鄭立娜(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運用於國小天氣概念學習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如琳(2000)。國小教師實施「探究-建構教學模式」之行動研究-從「磁」的概念談起。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昭明(1988)。認知與教學。載於台灣區省立師範學院七十六學年度兒童發展輔導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126-174。台南:省立台南師範學院。
鄭湧涇(1998)。概念學習研究對科學教學與師資培育的啟示。國民中學學生概念學習學術研討會論文輯,18-32。
劉柏伶 (2003) 。歷程檔案式評量在教學上的運用。教師天地,122,84-87
劉敏書(2007)。以PODA研究策略探究國小一年級學童「聲音」概念之概念學習。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雪華(2005)。國小五年級學童對氣團、鋒面等天氣變化概念之認知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源崇(2004)。以歷程檔案探究國小四年級學童月亮的概念學習。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盧雪梅(2001)。一個課程、教學和評量的組織結構—學習向度模式(DOL)。課程與教學通訊,5,4-6。
賴映汝 (2006)。應用「校園氣象台」於國小三年級天氣單元教學之行動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羿蓉(2001)。學習成長檔在高職化學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篁川(1994)。年長孩童對水循環概念和物質組成模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蕭建嘉(2001)。以概念構圖的動態評量(CMDA)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的概念改變-以「地球的運動」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簡茂發(1995)。學習評量的新趨勢。教育研究,45 ,9-13。
鍾聖校(1995)。國小自然科課程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魏明通(2002)。科學教育。台北:五南。
蘇育任(1993)。「兒童的科學」研究之沿革與其對國小自然科教學之啟示。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集刊,1,91-104。。




















英文部分:
Appleton, K. (1989). A learning model for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19(1), 13-24.
Aron, R. H., Francek, M. A., Nelson, B. D. & Bisard , W. J. (1994). Atmospheric misconceptions . The Science Teacher, 61(1), 30-33.
Arter, J. A., & Spandel, V. (1992). Using portfolios of student work in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Issues and Practice,11(11),36-44.
Ausubel, D.P., Novak, J,D., & Hanesian, H. (1978). Educational Psychology:A cognitive view(2nd ed.).New York:Holt, Rinehart & Winston.
Bar, V. (1989). Children’s views about the water cycle. Science Education, 73(4), 481-500.
Bar,V. & Galili,I. (1994) . Stage of children’s views about evapor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16(2),157-174.
Bybee,R.W., & Landes,N.M.(1988).The biological sciences curriculum study(BSCS).Science
and Children,25(8),36-37.
Carroll,JA.,Potthoff,D.&Huber,T.(1996). Learning from three years of portfolio use in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47(4),253-262.
Collins,A. & Dana,T.M.(1993). Using portfolio with middle grades students. Middle School Journal,11,14-19.
Crane,P.(2004). On observing the weather. Science and Children,41(8), 32-36.
Dove, J. (1998).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about the weather. School Science Review, 79(289), 65-69.
Driver,R. (1981). Pupil’s alternate frameworks in science. European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3(1), 93-101.
Driver, R., Asoko, H., Leach, J., Mortimer, E., & Scoti, P. (1994). Constructing scientific knowledge in the classroom. Educational Researcher,23(7), 5-12.
Driver, R., & Oldham, V. (1986). 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science.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13, 105-122.
Fischer,C.F. & King,R.M.(1995). Authentic assessment: a guide to implementation,
California: Corwin Press,Inc.
Henriques, L. ( 2000 ) Children's ideas about weather: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102(5), 202-215.
Kuhn, T.S. ( 1962,1972).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Mien S. ,David G., & Marieke T. (200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portfolio assessment practice and their approaches to learning. Educational Studies,
34(1), 35-44.
Millar, R. (1989). Constructive criticis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11(5), 87-596.
Novak, J.D. (1988). Learning science and the science of learning.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15(1), 77-101.
Osborne, R.J. & Cosgrove, M.M.(1983).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the changes of state of water.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20(9),825-838.
Paulson, F.L, Paulson,P.R. & Meyer, C.A (1991). What makes portfolio a portfolio? Education Leadership ,48(5), 60-63.
Phillips, D.C.(ED). (2000). Constructivism in education:Opinions and second opinions on controversial issues. Ninety-ninth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Part Ⅰ.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iaget, J.(1929).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the world. New York:Harcourt, Brace.
Piaget, J.(1974).Genetic epistemology.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Reeves,T.C, & Okey,J.R.(1996). Alternative assessment for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191-202. New Jerse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Inc.
Roecker, J., Baltisberger, J., Saderholm,M., Smithson,P., & Blair, L. (2007). A science portfolio. Journal of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36(4), 36-44
Slavin,R.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nd ed .N.J.:
Prentice-Hall.
Smith,K. & Tillema,H.(1998). Evaluating portfolio use as a learning tool for professional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42(2),193-205.
Spiropoulou, D., Kostopoulos, D. & Jacovides, C. P. (1997). Greek children’s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on weather and climate. School Science Review, 81(294), 55-59.
Stepans, J. I. & Kuehn, C. (1985).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weather. Science and children, 23(1), 44-47.
Vavrus,L.(1990). Put portfolios to the test. Instructor,100,48-57.
Wallace, J.D., & Mintzes, J.J. (1990). The concept as a research tool:Exploring conceptual change in biolog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27, 1033-1052.
Wheatley, G. (1991). Constructivist perspecitives o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learning. Science Education,75(1),9-21.
Za’rour G. I.(1975). Science misconceptions among certain groups of students in leban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12(4), 385-39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黃貞芬、林東清(2002),”資訊部門的權力基礎與決策影響力之分析--結合定量法與定性法”,資訊管理學報,第9卷,第1期,81-106頁。
2. 林政杰、黃明國、賴偉民、黃梅芬、林佳靜、盧蔚駿(2013),綠色雲端應用架構之發展與應用-以醫院雲端護理為例,醫院雙月刊
3. 蕭其文、邱振財(2012),漫步雲端:虛擬化的世界,林業研究專訊。
4. 劉立、楊漢湶(2013),醫療與雲端之三-醫院的虛擬化應用,醫院雙月刊。
5. 何縕琪(1997)。卷宗評量法在教學上之應用。測驗與輔導,143,2957-2959。
6. 邱上真(1989)。知識結構的評量:概念構圖技巧的發展與試用。國立台灣教育學院特殊教育系暨研究所特殊教育學報,4,215-244。
7. 邱美虹(1993)。科學教科書與概念改變。科學教育月刊,163,2-8。
8. 邱美虹(2000)。概念改變研究的省思與啟示。科學教育學刊,8(1),1- 34。
9. 林明軫(1994)。國小學童磁鐵與磁力性質迷思概念之初探。臺南師院學生學刊,15,223-250。
10. 耿筱曾(1997)。為什麼概念構圖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9,76-79。
11. 耿筱曾(1999)。從建構主義的觀點談診斷性評量的意義。國民教育,39(4)23-25。
12. 莊明貞(1996)。國小社會科教學評量的改進途徑--從「真實性評量」實施談起。教育資料與研究,13,36-40。
13. 許民陽(1996)。國小學童對天氣變化概念發展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7,133-158。
14. 許民陽(1997)。國小學童對天氣變化概念發展之研究(Ⅱ)。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8,57-84。
15. 郭重吉(1992)。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中小學數理教學的改進。科學發展月刊,20(5),548-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