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68.1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1 16:2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佩芝
研究生(外文):Pei chih Liu
論文名稱:探討生命教育融入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學習成效之影響---以「飛來的朋友」單元教學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Studying the Impact on Second-Grade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s by Incorporating Life Education into Elementary Schooling — Using the Lesson “Flying-over Friends” As a Teaching Example
指導教授:何小曼何小曼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4
中文關鍵詞:生命教育保育態度情意態度
外文關鍵詞:Life educationconservation attitudeaffective attitud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2
  • 點閱點閱:31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本研究旨在探討「生命教育」融入國小生活領域,對國小二年級學生在「飛來的朋友」單元教學前後其「認知程度」、「保育態度」和「情意態度」之變化。研究中「認知程度」定義為成就測驗的得分;「保育態度」包含保育的認知、保育的情意態度和保育的行為意向;「情意態度」分為四個向度:欣賞、尊重、關懷和寬容。
本研究採單組前後測實驗設計,以質為主,以量為輔的方式蒐集資料,量化資料分析的依據為成就測驗、保育態度量表、情意態度量表之前後測數據,資料處理以成對樣本t考驗進行分析;質性資料分析的依據為學習單、晤談、教學札記、種植和飼養紀錄表等。

研究對象為台北縣某都會型國小二年級之兩個班級,共58人,實施生命教育融入教學。教學單元為「飛來的朋友」,進行十六節的教學活動。

依據研究目的,提出以下結論:
ㄧ、生命教育融入「飛來的朋友」,能提升學生對鳥類的認知程度。
二、生命教育融入「飛來的朋友」,能提升學生對鳥類的保育態度:配合教
學活動,讓學生養鳥、角色扮演、影片欣賞、小組討論,有助於提升
學生在認知、情意、行為意向方面的保育態度。
三、生命教育融入「飛來的朋友」,能提升學生的情意態度:配合教學活動,
讓學生養鳥和種豆子,有助於學生將欣賞、尊重、關懷和寬容等情意
態度表現出來。




關鍵字:生命教育、保育態度、情意態度
This research aims at studying the variations of second-grade students’ “cognition”, “conservation attitudes”, and “affective attitudes” before and after offering the lesson “flying-over friends”, which incorporates “life education” into elementary schooling. The “cognition” is defined as their scores on achievement tests; the “conservation attitudes” include understanding, the affective attitudes,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on conservation; the “affective attitudes” include four aspects: appreciation, respect, care, and tolerance.
An experimental design featuring single-team, pre- and post examination was adopted for this study. Data were collected primarily based on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however, auxiliary qualitative data were also provided for the study. Quantitative data analysis is based on the pre- and post-examination data from the achievement tests, the scales for conservation attitudes, and the scales for affective attitudes. Data were processed through t-tests in paired samples for analysis.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is based on learning sheets, student interviews, teaching notes, and records on planting and cultivation.
Two second-grade classes from one metropolitan elementary school located in Taipei County were under this investigation. A total of fifty-eight students participated this teaching activities incorporated with the life education. The title of the lesson is “flying-over friends”. Sixteen classes were offer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oal of this study,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presented:
1. Incorporating the life education into the “flying-over friends” can raise students’ cognition on birds.
2. Incorporating the life education into the “flying-over friends” can raise students’ conservation attitudes toward birds. The auxiliary teaching activities for this part of study are to have students raise birds, play roles, watch movies, and discuss in groups, which help to raise students’ conservation attitudes in the aspects of the understanding, the affective attitudes, and the behavioral intentions.
3. Incorporating the life education into the “flying-over friends” can raise students’ affective attitudes. The auxiliary teaching activities for this part of study are to have students raise birds and plant beans, which help students demonstrate their affective attitudes about appreciation, respect, care, and tolerance.




Keywords: Life education, conservation attitudes, affective attitudes.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目錄………………………………………………………………………………………III
表次………………………………………………………………………………………VI
圖次………………………………………………………………………………………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假說…………………………………………………………………………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研究限制…………………………………………………………… 6
第五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生命教育………………………………………………………………………… 9
第二節 生命教育的課程設計…………………………………………………………… 23
第三節 保育態度………………………………………………………………………… 33
第四節 情意態度…………………………………………………………………………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7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4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9
第三節 研究流程………………………………………………………………………… 5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4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7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6
第一節 生命教育融入教學對學生認知程度之影響……………………………………… 76
第二節 生命教育融入教學對學生保育態度之影響……………………………………… 84
第三節 生命教育融入教學對學生情意態度之影響……………………………………… 91
第四節 生命教育融入教學對保育態度之質性觀察……………………………………… 97
第五節 生命教育融入教學對情意態度之質性觀察………………………………………10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6
第一節 結論……………………………………………………………………………… 136
第二節 建議……………………………………………………………………………… 139
參考文獻…………………………………………………………………………………… 141
一、中文部分……………………………………………………………………………… 141
二、英文部分……………………………………………………………………………… 146
附錄一 生命教育融入「飛來的朋友」單元教學計畫……………………………… 148
附錄二-1 專家概念圖……………………………………………………………………169
附錄二-2 雙向細目表……………………………………………………………………170
附錄二-3 成就測驗之專家意見表………………………………………………………171
附錄二-4 成就測驗所根據之教學目標及題目對照表…………………………………175
附錄二-5 成就測驗各題難度及鑑別度…………………………………………………178
附錄二-6 「飛來的朋友」成就測驗試題………………………………………………179
附錄三-1 保育態度量表之專家意見……………………………………………………181
附錄三-2 保育態度量表之正式量表……………………………………………………185
附錄四-1 情意態度量表之專家意見……………………………………………………186
附錄四-2 情意態度量表之正式量表……………………………………………………188
附錄五-1 當豆豆的主人…………………………………………………………………189
附錄五-2 認識自己………………………………………………………………………190
附錄五-3 飼養鳥兒前的想法……………………………………………………………191
附錄五-4 讓我們賞鳥去…………………………………………………………………192
附錄五-5 候鳥寫真集鳥…………………………………………………………………193
附錄五-6 森林中的小鳥…………………………………………………………………194
附錄五-7 小小保育家……………………………………………………………………195
附錄五-8 愛護生命-保育一起來………………………………………………………196
附錄五-9 飼養鳥兒後的想法……………………………………………………………197
附錄五-10 鳥類飼養札記…………………………………………………………………198
附錄五-11 豆類種植札記…………………………………………………………………199
附錄五-12 成長中的我……………………………………………………………………200
附錄五-13 豆類觀察記錄表………………………………………………………………201
附錄五-14 鳥類飼養紀錄表………………………………………………………………202
附錄六 半結構式訪談大綱………………………………………………………………203
表 次
表2-1-1 教育當局生命教育的目的…………………………………………………………15
表2-1-2 學者生命教育的目的………………………………………………………………16
表2-1-3 國小生命教育的內涵………………………………………………………………20
表2-2-1 各級學校生命教育之實施現況……………………………………………………23
表2-3-1 生命教育與保育態度之關係………………………………………………………37
表2-4-1 國小生命教育與情意態度相關課程之研究………………………………………43
表2-4-2 生命教育與情意態度之關係………………………………………………………44
表3-1-1 實驗設計表…………………………………………………………………………47
表3-2-1 研究樣本……………………………………………………………………………49
表3-2-2 基本資料表…………………………………………………………………………50
表3-4-1 「飛來的朋友」概念內容…………………………………………………………54
表3-4-2 融入式教學設計過程………………………………………………………………57
表3-4-3「飛來的朋友」學習目標與融入之生命教育目標及活動之對照……………… 58
表3-4-4 鑑別度的評鑑標準…………………………………………………………………63
表3-4-5 信度標準……………………………………………………………………………64
表3-4-6 認知的題目和向度…………………………………………………………………65
表3-4-7 情意的題目和向度…………………………………………………………………65
表3-4-8 行為意向的題目和向度……………………………………………………………66
表3-4-9 欣賞情意態度的題目、定義與正反向……………………………………………67
表3-4-10尊重情意態度的題目、定義與正反向……………………………………………68
表3-4-11關懷情意態度的題目、定義與正反向……………………………………………68
表3-4-12寬容情意態度的題目、定義與正反向……………………………………………69
表3-4-13晤談人數分配表……………………………………………………………………71
表3-5-1 資料蒐集與分析表…………………………………………………………………72
表3-5-2 編碼代號意義對照表………………………………………………………………73
表4-1-1 前後測得分成對樣本 t考驗分析表………………………………………………76
表4-1-2 教學目標向度前後測得分成對樣本 t考驗分析表………………………………77
表4-1-3 單題前後測得分成對樣本 t考驗分析表…………………………………………79
表4-2-1 保育態度量表前、後測成對樣本 t考驗分析表…………………………………84
表4-2-2 保育態度量表各向度前、後測得分表……………………………………………85
表4-2-3 保育態度量表各向度前、後測成對樣本 t考驗分析表…………………………85
表4-2-4 前測各分項保育態度量表之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表…………………………86
表4-2-5 後測各分項保育態度量表之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表…………………………86
表4-2-6 保育態度量表單題前、後測成對樣本 t考驗分析表……………………………88
表4-3-1 情意態度量表前、後測得分………………………………………………………91
表4-3-2 情意態度量表各向度前、後測得分………………………………………………92
表4-3-3 情意態度量表各向度前、後測得分成對樣本 t考驗分析表……………………92
表4-3-4 情意態度量表單題得分成對樣本 t考驗分析表…………………………………93
表4-4-1 飼養鳥兒前後學生對保育的看法…………………………………………………98
表4-5-1 飼養鳥兒前後的想法…………………………………………………………… 118















VI
圖 次
圖2-2-1 生命教育課程設計模式………………………………………………………28
圖2-2-2 融入式生命教育課程架構圖…………………………………………………31
圖3-1-1 研究架構圖……………………………………………………………………48
圖3-3-1 研究流程圖……………………………………………………………………51
圖3-4-1 教學活動架構圖………………………………………………………………55
圖3-4-2 試題編製流程圖………………………………………………………………62
圖3-5-1 三角校正法……………………………………………………………………75
中文文獻: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美芬、熊召弟(2006)。國小階段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王佩蓮(2001)。在自然科和環境議題教學中落實生命教育之理論與
  實務。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教育資料集刊,26(185-214)。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98)台灣省國民中學推廣生命教育實施計畫。研習
資訊,15(4),8-11。
江琪瑞(2003)。生命教育融入國小三年級自然科教學模組之行動研究。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何福田(2001)。生命教育的由來與重要性。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
教育論叢。台北:心理。
吳武雄(1999)。推展生命教育回歸教育本質。高中教育,7,10-15
吳清山(2000)。名詞解釋-生命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37,98。
吳清山、林天祐(2001)。生命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37,98。
吳瓊洳(1999)。生命教育課程的設計。台灣教育,580,12-18。
吳庶深、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概論。台北:學富文化。
李美枝(1991)。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
李秋敏(2006)。生命教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對國小學童生命
概念與態度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商鼎文化。
林世娟、何小曼(2002)。國小學童「科學態度」及「對科學的態度」
之研究-- -以植物的生長教學活動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5,
159-187。
林志彥(1998)。教學策略與學生對科學的態度之關係:一位國中生物教師
的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雄。
林碧雲(2001)。轉化課程的試煉-- -兩性教育融入社會學習領域課程之行
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應本(2004)。國小鳥類保育課程之實驗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
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師模、陳苑欽(2003)。多變量分析:管理上的應用。臺北:雙葉。
孫效智(2000)。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
實務。台北:聯經。
孫燕燕(2000)。「知情意並重」的情意教學如何融入國小自然科-以一
位國小自然科專任教師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台北。
高宗賢(2003)。生命教育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學成效研究― ― 以四年
級「拜訪自然」單元為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崔光宙(1997)。先秦儒家情意教育觀與師資培育。輔仁大學教育學程
中心( 主編),師資培育與情意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 23)。
台北:輔仁大學教育學程中心。
張春興(1990)。從情緒發展理論的演變論情意教育。教育心理學報,23,
1-12。
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湘君、葛琦霞(2000)。童書創意教學-生命教育一起來。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
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聯經。
莊麗卿(2003)。生命教育創意教學活動設計- - -超級變變變。國立台北
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主編),「生命教育創意教學活動設計」優
良作品輯。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莊嘉坤(1991)。科學態度的評量。國教天地,90,76-86。
許瑞文(2004)國小二年級生命教育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以「向日葵的
種植」與「毛毛蟲的飼養」活動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郭生玉(1985)。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
郭生玉(1996)。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教育部(1999)。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推廣生命教育實施要點。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0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0b)。統整手冊- -理論篇。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a)。教育部推動生命教育中程計畫(九十年至九十三年)。2004年8月15
日,取自http://www.life.edu.tw。
教育部(2001b)。教育部生命教育年記者會新聞稿。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陳英豪、葉懋、李坤崇、李明淑、邱美華(1991)。國小學生科學態度量表及其相關因素
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4,1-26。
陳英豪(2000)。安頓人心的工作。2000年三月ㄧ日生命教育網站與新講臺雜誌。
陳浙雲(2006)。學習,從生命開始。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
。台北:心理。
陳福濱(2000)。生命教育的倫理基礎。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
的理論與實務。台北:聯經。
陳德光(2000)。大學階段生命教育的內涵。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
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聯經。
陳黎君(2003)。情意教育融入「水中生物」課程之教學探討。國立台北
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志朗(1999)。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聯合報,民國86年1
月3日,第4版。
彭立(2006)。國民小學鳥類生態與保育課程教學之實驗研究。臺中師範學
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黃天中(1992)。死亡教育概論─死亡教育課程設計研究。台北:業強。
黃怡嘉(2005)。生命教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教學對學習成效影響
之研究-以「校園裡的昆蟲」單元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培鈺(2005)。生命教育通論。台北:新文京。
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
實務。台北:聯經。
黃義良(2000)。生命教育在國小課程中的融合與落實策略。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
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聯經。
黃光雄(1988)。教學原理。台北: 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8)。學校情意課程與兒童人格建構。國民教育,38,2-10。
楊冠政(1995)。保育教育原理。自然保育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
行政院農委會,13-32。
楊冠政(1997)。保育教育的目標及內涵。環境教育季刊,34,2-6。
農委會(1994)。野生動物保育法。台北市:農委會。
葉麗君(2000)。塑造多元智慧的學習環境推動生命教育。載於林思伶(主
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聯經。
潘靖瑛、劉修吟(2003)。生命教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慈濟護理雜誌,2
(4),14-20。
蔡明昌(2002)。生命教育、生死教育、與死亡教育:發展背景與課程比
對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10(3),1-14。
鄧運林(2001)。認識生命教育。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叢。
台北:心理。
鄧柑謀(2002)。自然的生命教育。輔導通訊,70,68 - 71。
黎建球(2000)。生命教育的意義價值及其內容。載於林思伶(主編),
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聯經。
錢永鎮(1998)。如何推廣生命教育—理論篇。台灣省高級職業學校八十
七學年度北區推廣生命教育研習會,台北,112-124。
錢永鎮(2000)。中等學校生命教育課程內涵初探。載於林思伶(主編),
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聯經。
謝美蓉(2002)。情意教育融入國小三年級自然科統整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
院數理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鍾聖校(2000a)。生命教育的另類可能- - -談情意溝通理論在大學之實踐發現。載於林
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聯經。
鍾聖校(2000b)。情意溝通教學理論。台北:五南。
顏重威(1992)。觀鳥。臺北市:源遠。
鄭文安(2001)。生命教育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與教學之研究-- -以「種植」和「養殖」
主題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石岩(2006)。學習,從生命開始。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
。台北:心理。
鄭崇趁(2001)。生命教育的目標與策略。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
育論叢。台北:心理。
盧秀琴(2000)。落實情意教育於國小自然科的課程研究。國教學報,
12,195-225。
盧秀琴(2001)。情意教育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的模式探討。國立臺北師
範學院學報,14,615-646。
英文文獻:
Alsop, S. (2003). Science education and affe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5(9), 1043-1047.
Beane, J. A. (1990). Affect in the curriculum: Toward democracy,
Dignity, Diversity.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Fishbein, M. & Ajzen, I. (1972). Attitudes and normative beliefs as
factors influencing behavioral inten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Social 148 Psychology , 21, 1-9.
Gagne, R. M. (1988). Principle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Orlando:Holt.
Gredler, M. E. (1996). Program evalu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Merrill.
Hamilton, D. L. & Mackie, D. M. (1993).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processes in intergroup perception: The developing interface. In
D. M. Mackie & D. L. Hamiltion (Eds.), Affect, cognition, and
stereotyping: interactive processes in group perception (pp.1-
11).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Jarcho, I. S. (1985). Curricular approach to teaching STS: a report
on units, modules, and courses. In R. W. Bybee(Ed.),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1985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pp. 162-173.
Washington, DC: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Krathwohl, D., Bloom, B. S. & Masia, B. B.(1964). A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Ⅱ : Affective domain. New York, NY: Longmen.
Krech, D. & Crutchfield, R. S.( 1948). Theory and problems of social
psychology. M.Y.: McGraw-Hill Book Lo.
Moore, R. W. & Sutman, F. (1970).The development, field test, and
Validation of an inventory of scientific attitud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7,85-94.
Rosenberg, M. J. & Hovland, C. I. (1960). Congnitive, affective, and
Behavioral components of attitudes. In C. I. Hovland & M. J.
Rosenberg (eds), Attitude organization and change. New Haven,
CT: Yale Univ.Press.
Shrigley, R. L. (1983). The attitude concept and science teaching.
Science education, 67(4),425-442.
Simpson, R. D., Koballa, T. R., Oliver, J. S. & Crawley, F. E.
(1994). Research on the affective dimension of science learning.
In D. L. Gabel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cie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211-234). New York: MacMillan.
Utsumi, M. C. & Mendes, C. R. ( 2000). Researching the attitudes
towards Mathematics in basic educ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2), 237-24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