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4.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5 00:2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美智
研究生(外文):WANG MEI-CHIH
論文名稱:臺灣天然災害數位典藏資料庫之建置─以聯合報報導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atural Disaster Database in Taiwan:A Case Study of The United Daily News
指導教授:蔡元芳蔡元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sai Yuan-F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8
中文關鍵詞:臺灣天然災害歷史數位典藏後設資料聯合報報導
外文關鍵詞:Historical about Taiwan''s Disasters、Digital Archives、Metadata、United Daily New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36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就防災而言,災害歷史資料才是最珍貴的寶藏,它不僅可以提供災害發生頻率更有利於設定推估災害發生基準值之設定,甚至進而預測災害發生等。但目前臺灣災害歷史資料收集時間大約只有十年。是而,本研究以「主題式」-臺灣天然災害歷史性新聞資料,將聯合報近六十年災害報導及災害照片予以典藏。
本研究採用之研究方法,透過文獻分析探討臺灣天然災害的歷史與分類等,予以數位化工作;在資訊組織與規劃,以國際標準都柏林核心集為核心欄位,並參考中研院與國科會已發展的各領域後設資料(metadata)格式,加以設計一套符合臺灣天然災害新聞報導的詮釋資料格式;在系統建置面,以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Dream weaver 7.0、ASP.Net 2.0、Flash 8等做為建置臺灣天然災害數位典藏資料庫系統,後以資訊技術架構整體建置設計。
本研究共數位化典藏約千則的報紙報導,在系統資料庫查詢檢索介面開發有災害種類查詢與智慧型交叉查詢。所建置之數位典藏平台系統包含網頁腳本、版面、媒體相關元件設計、圖像內容、詮釋內容、知識傳達,並針對使用者進行滿意度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本平台可準確及快速提供臺灣天然災害歷史資料之搜尋。
The historical data of nature hazard is arguably important to hazard prevention. It tells us not only the frequency of hazards but also the conjecture about their cause, enabling us to set up normative values and to predict hazards. However, for the hazards in Taiwan, we only have the recent ten years’ historical data. Therefore, this study aims to convert newspaper reports into digital form and collect them by applying a “subject” method. We collect hazard reports and photos of natural hazards in Taiwan using archived data from the United Daily News in the past 60 years.
To probe the history and classification of nature hazards in Taiwan, we collected and sorted the relevant documents by applying the “Literature search”. In the metadata design, we used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Dublin Core Element Set” as the key field, and referred to the developed metadata forms of different fields from the Academia Sinica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The web development tools, including Dream weaver 7.0、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ASP.Net 2.0 and Flash 8 , were used to construct the digital database of natural disaster in Taiwan.
Thousands of digitized newspapers were collected in our digital archiving database. The mechanisms of interface module, hazard type inquiry and wisdom overlapping inquiry, were developed to search and retrieve in the database. Our digital archiving system also includes the homepage script, homepage page layout, related design of media components, context of image, annotation, and knowledge expression. Moreover, we also poll the users for satisfaction. As a result, our system can provide users to search the history of nature hazards in Taiwan in an accurate and fast way.
摘 要
Abstract
目 錄
圖目錄
表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第三節 名詞解釋
一、Archiving (典藏)
二、Subject-based(主題式)
三、Digital Materials (數位化資料)
四、新聞專卷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數位典藏
一、數位典藏之意義與特質
二、國內外相關數位典藏計畫與研究
三、數位典藏之技術需求
四、後設資料與資料庫
第二節 臺灣天然災害歷史相關研究
一、颱洪災害歷史相關研究
二、坡地災害歷史相關研究
三、地震災害歷史相關研究
四、乾旱災害歷史相關研究

第三章 系統分析與設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流程
第二節 相關資料蒐集與數位化
一、聯合報報導
二、資料分類與數位化
第三節 資料庫建置方法
一、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概說
二、建置環境
三、資料庫與後設資料間的轉換
第四節 網站建置方法
一、網站製作前企劃與流程
二、網頁設計架構說明
三、ASP連結網頁與資料庫

第四章 系統建置成果
第一節 建置成果
一、資料庫建置步驟說明
二、 SQL語法實作新增、刪除、更新資料與檢索功能
三、ASP連結網頁與資料庫實作
四、網站版面設計成果
第二節 系統搜尋功能展示
第三節 系統評估
一、問卷設計與實施
二、問卷結果分析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一、結 論
二、建 議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網站資料
附錄一 使用者滿意度問卷
附錄二 資料庫內容
【中文部分】
文淵閣工作室(2007)。挑戰ASP.NET 2.0 for C#:互動網站百寶箱。台北:碁峰。
王景平、林銘郎、鄭富書、游明芳、周坤賢(2005),松鶴地區土石流災害歷史之探討,中華水土保持學報36(2):203-213。
王麗蕉(1999),Metadata初探,東吳大學圖書館通訊,8:1-11。
石棟鑫(2001),台灣地區颱風雨降雨型態之分析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伊曼紐(2007),颱風,(吳俊傑、金棣譯),台北:天下文化。
余金山、林慧(2007)。SQL Server 2005資料庫完全探索。台北:電腦人。
余顯強(2005),北平「世界日報」:民初歷史性新聞報紙數位化之研究,圖書與資訊學刊,54:84-95。
余聰明(2004),斷層錯動、地殼變位及強地動與地震災害相關性之研究:以1935年及1999年台灣中部兩次地震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漢聰(2004),二○○四年數位典藏技術規範會議「後設資料在數位典藏之研究發展:回顧與前瞻研討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技術研發分項計畫主辦,2004年12月20日,台北市:中央研究院。
李學軍、鄧小川(2001),報紙文獻的數字化建設,四川圖書館學報,119:69。
呂建德(1997),曾文溪流域乾旱之研究,國立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志彥(2007),台灣乾旱特性變動與頻率分析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信成(2005),主題式報紙新聞數位典藏之研究-以台灣棒球運動為例,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2(4):369-392。
林信成、康珮熏(2005),「報紙新聞數位典藏Metadata轉換系統之設計與應用」,教育科學與圖書館學,43(1):49-68
林雪美(2004),台灣地區近三十年自然災害的時空特性,師大地理研究報告,41:99-128。
林俊全(2004),臺灣的天然災害,臺北:遠足文化。
林淑芬、宋美珍(2002),期刊報紙數位化問題淺探,國家圖書館館刊,1:198。
吳焄雯(2002),淺談臺灣天然災害--臺灣地理特性致天然災害頻繁,愈突顯防災機制之重要性,主計月刊,6-15。
吳政叡(1997),從電子檔案和元資料看未來資料著錄的發展趨勢,海峽兩岸圖書館事業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圖書館學會,163-174。
孫維芳(2002),海岸山脈北段公路沿線邊坡崩塌特性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振泰、林國峰(1992),台灣地區乾旱問題之回顧與前瞻,土木水利,18(4):33-37。
陳亦君(2004),颱風降雨對海岸山脈北段公路邊坡崩塌影響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崇華(2004),台十一線海岸公路邊坡崩塌災害分析,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念祖(2002),我國主要日報副刊之內容分析-以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百齡(2001),新聞媒體裡的圖書館,圖書與資訊學刊,36:16。
陳雪華(1999),Metadata在電子圖書館所扮演的角色,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館刊,3:16-24。
陳亞寧、陳淑君(1999),Metadata 初探,中研院計算中心通訊,15(5):36-43。
陳雪華、陳昭珍、陳光華(1998),數位圖書館博物館中詮釋資料之理論與實作,圖書館學刊,13:37-59。
陳宏宇(1997),台灣山坡地災害類型及產生因素之探討,現代營建,223 。
陳桮棬,黃獻堂,劉瑞龍(1995),程式語言總整理,台北:儒林。
陳俞妏(1995),淺談資料的數位轉換,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28(2):3-12。
莊月璇(2001),台灣地區風速機率分佈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朝井淳 (2007)。SQL語法範例辭典。(陳奕苓譯)。台北:旗標。(原著:2006年)。
黃維仕、謝清祿(2006),台灣傳統農耕機具數位典藏詮釋資料規劃與建立,圖書與資訊學刊,56:36-57。
葉思縈(2002),台灣歷次颱風災例資料庫之建置及其應用,中央警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俊銘(2003),淡水河流域之降雨乾旱分析研究,國立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慕曦(2004),主題式數位典藏建置平台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森宣雄、吳瑞雲(1999),台灣大地震:1935年中部大震災紀實,遠流出版。
游明聖、蕭謙麗(1997),台北地區歷史地震之回顧─紀念台灣地區氣象測報一百年-天氣分析與測報研討會,海象與地震論文彙編,663-670。
董大偉(2006)。ASP.NET 2.0深度剖析範例集。台北:博碩文化。
蔡俊平研發中心(2003)。Dream weaver MX & ASP網頁整合大全,台北:學貫。
張石角(1988-1992),台灣過去二十年重大崩山災害及其對受影響地區之自然和社會環境之影響(77-81),行政院國科會防災科技報告,77:42、78:89、79:56、80:25、81:49。
楊志賢(1999),台灣地區颱風災害之潛勢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世楠、葉永田、蕭乃祺、江嘉豪(2002),災害地震目錄在GIS的建置(I),交通部中央氣象局,主持人,91.01-91.12。
鄭世楠、葉永田(2001),台灣歷史災害地震對社會文化的衝擊,921震災與社會文化重建研討會,1-19。
鄭世楠、葉永田(2001),台灣百年來的大地震,科學發展,373:68-75。
鄭世楠、葉永田(1989), 1604年至1988年台灣地區地震目錄,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計畫IES-R-661,253頁。
劉昭民(1997):水旱災的氣象因素和人為因素,科學月刊,28(9):708-709。
劉玉龍(1995):台灣地震災害,工程環境特刊,6:9-21。
賴怡君(2006),台灣地區降雨乾旱分析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堅(1967),台灣之乾旱,台灣研究叢刊-台灣之自然災害,95:141-169。
謝玫晃(2003)。雕塑品數位化典藏之研究---以雕塑家謝棟樑的作品為例。私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清俊(1996.12),談資訊的定義與性質,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學術研討會,中研院社會學籌備處。
鍾佳霖(2006),台灣地區各縣市颱風災害脆弱性評估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祺昌(2002),時間空間與攝影-解讀報紙中九二一大地震之相片,南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鴻杰(2006),大甲溪流域之降雨乾旱分析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Anne J. and Gilliland Swetland, 1998,“Defining Metadata”, In Murtha Baca, ed. Introduction to Metadata: Pathways to Digital Information, Los Angeles: Getty Research Institute, p.1~8.
Beagrie N. and D. Greenstein, 1998,"A Strategic Policy Framework for Creating and
Preserving Digital Collections."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ahds.ac.uk/manage/framework.htm(檢索時間:2008.3.27)
Colin Webb, 2000,“Closing International Reaction Panel Address: an Australian
Perspective” University of Warwick, p.4-6。[Online]. Available:
<http://www.bl.uk/services/preservation/webb.html>(檢索時間:2008.3.26)
Dublin Core Metadata Initiative, 2003,DCMI Metadata Terms, [Online]. Available:
http://dublincore.org/documents/dcmi-terms/.(檢索時間:2007.11.22)
Deegan Marilyn, Edmund King, Alon Men, and Emil Steinvel, 2003,“ The British
Library Newspaper Pilot ”, Digitization and Preservation Online Resource Center,
[Online]. Available: http://digitalarchive.oclc.org/da/ViewObjectMain.jsp
(檢索時間:2007.11.21)
Day Michael, 2001,“Issues and Approaches to Preservation Metadata”. [Online].Available:http://www.thames.rlg.org/preserv/joint/day.html
(檢索時間:2007.11.28)
Digital Libraries Initiative, 1998,Digital Libraries Initiative Phase One.
[Online].Available:http://www.dli2.nsf.gov/dlione/chinese/.(檢索時間:2007.11.20)
Garrett J. and D. Waters, 1996,"Preserving Digital Information: 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Archiving of Digital Information." Commissioned by the Commission on Preservation and Access and the Research Libraries Group.[Online]. Available:http://www.rlg.org/ArchTF/tfadi.index.htm(檢索時間:2008.3.26)

Hedstrom M. and S. Montgomery, 1998, Digital Preservation Needs and Requirements in RLG Member Institutions." A study commissioned by the Research Libraries Group. [Online].Available: http://www.rlg.org/preserv/digpres.html.
(檢索時間:2007.11.23)
Haynes D., D. Streatfield, T. Jowett and M. Blake, 1997,"Responsibility for Digital Archiving and Long Term Access to Digital Data." JISC/NPO Studies on Preservation of Electronic Materials. [Online].Available:
http://www.ukoln.ac.uk/services/papers/bl/jisc-npo67/digital-preservation.html
(檢索時間:2008.3.26)
Kent Allen and Harold Lancour, 1968,“ Analog Devices”, Encyclopedia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v.1, New York: Marcel Dekker, Inc.,p.335-336.
Lorcan Dempsey, 1996,ROADS to Desire- Some UK and other European Metadata and resource discovery projects.[Online]. Available:
http://www.dlib.org/dlib/july96/07dempsey.html。(檢索時間:2007.11.21)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5,“Preserving Scientific Data on Our Physical Universe: A New Strategy for Archiving the Nation's Scientific Information Resources”.
Open Archives Initiative, 2004,Open Archives Initiative- The Open Archives Initiative Protocol for Metadata Harvesting, Prepared for presentation in the Workshop on Open Access, MSSRF, Chennai, p.2-4
Rothenberg Jeff, 1995,Ensuring the Longevity of Digital Documents,Scientific American V.272, NO. 1/JAN, p.42.
Stuart Weibel, Jean Godby, and Eric Miller, 1997,OCLC/NCSA Metadata Workshop Report, Access Date:25 December.[Online]. Available:
http://www.ifla.org/documents/libraries/cataloging/oclcmeta.htm.
(檢索時間:2007.11.2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