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 (200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文科、王智弘 (2002)。質的教育研究─概念分析。台北:師大書苑。
王文科、王智弘 (2005)。教育研究法(第九版)。北:五南。
王秀如、林明男 (2006)。圖像符號設計基礎與理論之探討。親民學報,12,103-118。王維、王鑑 (1993)。實用記憶100法。台北:旺文社。
朱光潛 (1973)。文藝心理學。台北:開明。
朱彥霖 (2005)。整合性音樂基本能力模式」應用於國小五年級學生音樂學習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音樂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朱富榮 (2006)。國小音樂創作課程實施現況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永剛 (1984)。作曲法。台北:樂韻。
呂宜親 (2001)。視覺創意思考應用於國小音樂教學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李東穎 (2005)。視覺藝術要素應用於國小音樂欣賞教學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秋琴 (1994)。高中音樂欣賞教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美蓉 (1993)。視覺藝術概論。台北:雄獅。
佘素紅 (2002)。以物喻意 論圖象、意象、心象繪畫創作之關聯性。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博明 (1993)。國民小學音樂遊戲化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宋福民 (1971)。繪畫的造型空間。高雄:炘光。
林小玉 (2005)。台美音樂創造力教育的歷史面。音樂藝術學刊,4,27-68。林小玉 (2003)。音樂創造力之內涵與研究趨勢探討。音樂藝術學刊,2,87-118。林小玉 (2005)。「邁向藝術」課程模式應用於國小五年級學童編曲創作知能之研究。藝術教育研究,10,87-129。林小玉 (2006)。音樂教育個案研究的不可不知與不可不思,載於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林公欽主編),2006年音樂教育與質性研究的邂逅:質性資料分析的理念與實作研討會論文集(92-107頁)。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周玉君 (1999)。「音畫」聖桑:動物狂歡節─化石,中華達克羅士音樂節奏研究學會會訊,第二期。
林宜廷 (1994)。國民小學音樂科教材教法研究:創作教學與音樂遊戲。教師之友,35(3),66-70。
林佩璇 (2000)。質的研究方法─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高雄:麗文文化。
金信傭 (1996)。國小音樂創作教學研究。高雄:復文。
林家君 (2003)。南投縣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音樂教學現況及師資專業發展之研 究。屏東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胡幼慧 主編 (2005)。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姚村雄 (2001)。從記號學角度探討日治專賣時期台灣酒類標貼設計之視覺符號運作。設 計研究,1,121-140。
俞建章、葉舒憲 (1990)。符號:語言與藝術。台北:久大文化。
范儉民 (1990)。音樂教學法。台北:五南。
胡寶林 (1986)。繪畫與視覺想像力。台北:遠流。
馬白水 (1973)。水彩畫法圖解─繪畫的音樂性(五版)。台北:新中。
張恬君、林盛宏、陳美蓉 (2002)。圖像符號建構與意義解讀之共質論。商業設計學報,6,55-72。張春興 (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統星 (1984)。音樂科教學研究。台北:大陸。
張蕙彗 (2004)。從情感與形式探討蘇珊朗格的音樂審美論。新竹師院學報,18,387-412。
許天治 (1987)。藝術感通之研究。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陳友新 (1994)。國小音樂教學的檢討改進研究。研習資訊,11(4),45-51。陳永明 (1994)。論創作思考模式(策略)在國小音樂創作教學中的應用。國民教育,34(7.8),48-62。
陳永明 (1995)。國民小學音樂科創造思考教學研究。台北:皇龍。
教育部 (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 (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陳俊宏、楊東民 (1999)。視覺傳達設計概論。台北:全華科技。
陳美蓉 (2002)。應用符號學理論探討圖像符號的意義建構與解讀之特質。國立交通大學
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莊敏仁 (2005)。音樂教育質性資料的獨特性。載於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林公欽主編),2005年卓越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質性研究論文集(221-229頁),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人文藝術學院。
陳淑文 (1992)。以圖畫輔助音樂教學之研究。台北:樂韻。
陳淑文 (1995)。音樂與繪畫關聯性之研究。台北:樂韻。
許婷婷 (1989)。現行國民小學音樂教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惠齡 (1989)。成長中的小豆芽。台北:奧福教學法研究推廣中心。
陳惠齡 (1990)。小豆芽的成長。台北:奧福教學法研究推廣中心。
陳學毅 (2003)。由音樂感知導引設計發想之脈絡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陳瓊花 (2000)。藝術概論(三版)。台北:三民。
梁寶華 (2005)。音樂創作教學:新世紀音樂教育新趨勢。香港:卓思。
黃玉生 (2004)。電腦科技在音樂創作上之應用。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光雄、蔡清田 (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黃伶慈 (2006)。圖像科技融入音樂創作上的探討-以Hyperscore應用於國小五年級音樂創作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音樂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瑞琴 (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曾興魁 (1996)。音樂創作教學探討:即興創作與具象音樂素材之運用。載於中華民國音樂教育協會主編,國際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師大音樂研究所。
黃寶園 (2006)。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華立圖書。
楊兆禎 (1983)。音樂創作指導(第五版)。台北:全音。
楊雅惠 (1992)。運用電腦輔助曲調創作教學研究。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楊裕富 (2002)。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台北:亞太圖書。
葉曉晴 (2002)。音樂理論在三年級音樂課的教學。台北國語實小學報,2,118-123。廖妙柔 (2007)。「音畫」輔助音樂欣賞教學對國民小學四年級學生在音樂要素學習成效上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廖明玲 (2002)。概念化網路統整課程在國中「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發展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音樂藝術研究所,未出版,台北。趙景惠 (1989)。音樂科研習問卷調查報告。音樂教育,14,36-46。鄭方靖 (2003)。柯大宜音樂教學法之理論與實務。高雄:復文。
潘宗堯 (1970)。課程教材教學法。香港 : 香港華商書報。
劉淑英 (1996)。國民小學音樂科新舊課程標準之比較。研習資訊,11(4),28-41。
潘淑滿 (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鄭麗玉 (1997)。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勵忠發 (1996)。記號藝術情報。台北:正中書局。
簡茂發 (2005)。2001年修定Bloom’s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體系評述。選材通訊,1- 4。
蕭奕燦 (1996)。論「音樂創造」教育。奧福教育年刊,3,31-51。謝鴻鳴 (2003)。達克羅士音樂節奏教學法與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課程統整。國民教育,43(6),14-19。蘇金輝 (2003)。電腦網路音樂創作教學面面觀。中華民國電腦音樂學會會刊,2,22-27。二、西文部份
Arnheim, R. (1969). Visual thinking.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uh, M., & Walker, R. (1991). Compositional strategies and musical creativity when composing with staff notation versus graphic notations among Korean students. Bulletin of 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141, 2-9.
Barrett, M. (1997). Invented notations: A view of young children’s musical thinking. Research Studies in Music Education, 8, 2-14.
Barrett, M. (2001). Constructing a view of children’s meaning-making as notators: A case-study of a five-year-old’s descriptions and explanations of invented notations. Research Studies in Music Education, 16, 33-45.
Beethoven, J. et al. (Eds.). (2000). Promenade, The music connection Gr8 listening guide transparency . New York: Sliver Burdett and Ginn.
Brophy, T. S. (2001). Developing improvisation in general music classes.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88, 34-41.
Feinberg, S. (1974). Creative problem-solving and the music listening experience.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61(1), 53-59.
Galeyev, B. M. (1996). Melody-drawing transformation. Leonardo Music Journal, 6, 61-62.
Gibson, S. (1989). A comparison of music and multiple arts experi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9(12A), 3543. (Publication No. AAC8906853)
Golden, M. D. (1992). Toward a humanistic music theor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Washington University, Seattle.
Horton, W. (1994). The icon book.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one, A., & Tyler, C. (2004). Synesthesia: Is F-sharp colored violet? The History of the Neurosciences, 13(1), 58-65.
Karwoski, T. F., & Odbert, H. S. (1938). Color-music. Washington, DC: Psychological Review .
Kratus, J. (1989). Relationship among children’s music audiation and their compositional processes and produc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42(2), 115-130.
Land, L. R., & Vaughan, M. A. (1978). Music in today’s classroom: Creation, listening, performing (2nd ed).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Lityagina, L., & Naumov, N. (1996). The graphovox system of musical transformation. Leonardo Music Journal, 6, 64-65.
Mayer, R. E. (1999). Fifty years of creativity research. In R. J. Sternberg (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 449-460).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man, G. (1989). Teaching children music fundaments of music and method (3rd ed). Dubuque, IA: Wm. C. Brown.
Ortmann, O. (1933). Theories of synesthesia in the light of a case of color-hearing. Human Biology, 5(2), 155-211.
Reimer, B. (2003). A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 Advancing the vision (3r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Sadek, A. A. (1987). Visualization of musical concepts. Bulletin of 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91, 149-154.
Scripp, L., Meyaard, J., & Davidson, L. (1988). Discerning musical development: Using computers to discover what we know.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22(1), 75-88.
Seeger, C. (1958). Prescriptive and descriptive music-writing. The Musical Quarterly, 44(2), 184-195.
Shockley, R. P. (1997). Mapping music: For faster learning and secure memory, a guide for piano teachers and students. Madison, WI: A-R Edition.
Shockley, R. P. (1999). The European journal for pianists and piano teachers. Piano Journal, 20, 28-30.
Stauffer, S. (2003). Identity and voice in young composers. In M. Hickey (Ed.), Why and how to teach music composition: A new horizon for music education (pp. 91-111).
Thomas, P. (2002). Creative thinking in instrumental classes.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88(4), 47-53.
Thomson, W. (1978). Music for listener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Upitis, R. (1992). Can I play you my song? The compositions and invented notations of children.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Walker, A. R. (1981). The presence of internalized images of music sounds.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67, 107-186.
Webster, P. (1991). Creativity as creative thinking. In D. L. Hamann (Ed.), Creativity in the music classroom (pp. 25-35). Reston, VA: MENC.
Whomes, E. (1887). Key colour. Proceeding of the Musical Association, 13, 83-98.
三、翻譯書
九啟恆一(2002)。圖形思考:事半功倍的工作竅門(鄭雅云 譯)。台北:城邦。
Ackerman, D. (1993)。感官之旅 (莊安棋 譯)。台北:時報。(原著出版年:1990)
Arnheim, R. (1992)。藝術心理學新論(郭小平、崔燦 譯)。台北:商務。(原著出版年:1986)
Crain, W. (2003)。發展學理論與應用 (劉文英、沈琇靖譯)。台北:華騰。(原著出版年:2000)
Fiske, J. (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 (初版) (張錦華等人 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90年)
Flick, U. (2007)。質性研究導論(初版)(林靜如、李政賢、廖志恒 譯)。台北:五南。(原著出版年:1995、2002年)。
Kandinsky, W. (1985)。點線面 (吳瑪俐 譯)。台北:藝術家。(原著出版年:1926)
Langer, S. K. (1991)。情感與形式 (劉大基等人 譯)。台北:商鼎。(原著出版年:1953)
Marshall, C. & Rossman, G. B. (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初版)(李政賢 譯)。台北:五南。(原著出版年:1999年,第三版)
Stam, R., Burgoyne, R., & Flitterman-Lewis, S. (1997)。電影符號學的新語彙 (張梨美 譯)。台北:遠流。
Yin, R. K. (2001)。個案研究(初版)(尚榮安 譯)。台北:智弘文化。(原著出版年: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