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石樹培(1991)。臺北縣提早入學兒童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朱芳敏(2006)。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教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吳昆壽(1999)。國民教育階段跳級及提早入學資優生學習與生活適應調查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88-2614-H-024-005)
吳武典(1985)。青少年問題與對策。張老師月刊,7,9-130。
吳武典(1988)。資賦優異學生提早入學及縮短修業年限之探討。國教月刊,35,18-22。吳新華(1991)。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初等教育學報,4,199-253。
李坤崇(1990)。我國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南師院學報,23,133-159。李翠玲(2000)。桃園縣88學年度國民小學滿五足歲半兒童提早入學追蹤輔導研究。新竹市:新竹師院特教中心。
李麗蘋(2002)。壓縮的童年-提早入學兒童自我概念之探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沈淑琴(2004)。臺南縣國民小學提早入學與一般屆齡入學學生學業成就與日常生活或動類型之比較。私立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縣。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臺北:巨流。
林怡秀(2000)。臺北市提早入學資優生之追蹤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建宏(2006)。未足齡資賦優異兒童提早入學學習適應調查研究。資優教育研究,6(2),59-78。林進財(1995)。青少年問題檔案:個案與對策。臺北:商鼎。
林榮俊(1998)。高雄市國民小學提早入學學生學習適應、行為困擾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林麗琳(1995)。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學習風格、學習適應與學業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洪美玲(2001)。國小五年級資優班學生學習策略之研究-以臺南市成功國小資優班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洪嘉盈(2003)。國小五年級資優生與一般生在分組學習時的同儕友伴關係。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自然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徐秀珍(1999)。您的小孩是資優兒童嗎?五歲資優生提早入小學,家長趨之若鶩。今週刊,119,102-106。
徐紹林(1987)。由小見大—國小兒童足齡與未足齡就學之成績比較,教育輔導月刊,28(7),24-25。
徐慕蓮(1987)。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個人及家庭因素之研究。國立師大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徐曉芳(2004)。國小提早入學學生學習表現與提早入學相關議題之探究:以高雄市一所國小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張芝萱、張馨仁、鄒小蘭(2005)。學前資優生提早入學制度之實施現況與檢討—由理論到實務的探討。資優教育研究,5(1),55-92。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恕鳳(2005)。國小資優生自我概念、教師領導風格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張翠芬(1989年5月27日)。「小學聯考」複選評定,32人獲准提早入學。中國時報,第13版。
教育部(1988)。特殊教育學生入學年齡修業年限及保送甄試升學辦法。臺(71)參字第34713號令公布。
教育部(1999)。資賦優異學生降低入學年齡縮短修業年限及升學辦法。臺(88)參字第88010951號令公布。
教育部(2002)。91年7月17日臺(91)國字第91085161號函。
教育部(2006)。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修正條文。95年6月9日臺國{二}字第0950085419號。
莊明貞(1984)。國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與學校適應行為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郭丁熒(1988)。教師權力類型、學生參與心態與學生學校適應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生玉(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臺北:精華。
郭靜姿(1986)。加速制度面面觀。資優教育季刊,21,3-6。
郭靜姿(1997)。跳級資優生之追蹤研究總報告。國科會86年度專題研究計畫報告。(NSC-86-2511-S-003-042)
郭靜姿(1998)。誰適合加速。資優教育季刊,66,1-12。陳文香(2006)。國小提早入學資優生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陳冠貝(1999)。高雄市提早入學資優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國教輔導,38(5),46-51。陳建勳(1985)。兒童行為發展與輔導新論。嘉義市:嘉義師範專科學校。
陳昭廷(2002)。臺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資賦優異學生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陳英豪、汪榮才、李坤崇(1993)。學習心事誰人知?國中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國教之友,44(3),5-14。黃世鈺(2003)。資優幼兒提早入學衡鑑之研究。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33,623-653。黃玉枝(1991)。國中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學習風格及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黃鳳瑛、陳美珍(1986)。足齡與末足齡入學學生學習狀況與生活適應調查研究。臺北市:忠孝國小。
黃憲亭(1987)。不足齡兒童入學就讀後,其學習能力與身心發展調查分析及加強輔導因應措施。國教之聲,20(2、3),47-50。楊俊媛(1995)。國小單、雙親兒童學校適應與其「個人特質」、「家庭特性」之關係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楊淑媖(2001)。中部地區國小美術班學生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彰化縣。劉佳蕙、徐錦秀、陶慶美(1987)。國小提早入學兒童之智力、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劉憲通、漳美華、劉怡君、丁國書、陳惠玲、陳佩鴻、胡峻豪(2004)。臺北縣提早入學資優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臺北縣政府教育局。
潘裕豐(1999)。資優學生未足齡提早入入學的考量。國小特殊教育,27,53-56。蔡玉瑟(1994)。資優生的人格特質與其學習行為、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蔡明富、吳武典(2001)。國小資優學生學校生活壓力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資優教育研究,1(1),41-56。鄭如安(1995)。談提早入學。國教天地,112,57-62。盧雪梅(1989)。臺北市國民小學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繆敏志(1987)。臺北市國民小學足齡與未足齡入學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聯合報(1990.2.25)。資優兒提早入學措施下學年起停辦。聯合報,13版。
韓梅玉(1996)。資優生智力、學科成就、自我概念及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二、英文部分
Alexander, P. J., & Skinner, M. E. (1980). The effects of early entrance on subsequent social and academic development: A follow up study. Journal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3, 147-150.
Arkoff, A.(1990).適應與心理衛生(王鍾和、李勤川、陽琪譯)。臺北:大洋。(原著出版於1968)
Benedict, G. C. (1984). Early educational programming.
Contemporary Education, 55(2) ,85-87.
Braga, J. L. (1971). Early admission: Opinion versus evidence.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71, 35-46.
Braymen, R. K. F., & Piersel, W. C. (1987). The early entrance option: academic and social/emotional outcomes.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24, 179-189.
Cornell, D. G., Callahan, C. M., Bassin, L. E., & Ramsay, S. G.(1991). Affective development in acclerated students. In W. T. Southern & E. D. Jones (Eds.), The academic acceler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pp. 74-101).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Feldhusen, J. F. (1992). Early admission and grade advancement for young gifted learners. Gifted Child Today, 15(2), 45-49.
Jackson, N. E.,Famiglietti, J., & Robinson, H. B. (1981). Kindergarten and first grade teachers’attitudes toward early entrants, intellectually advanced students, and average students. Journal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4, 132-142.
Marwell, B. E., & Marwell, G. (1983). Long-term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academic effect of acclerated school placemen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Research and Behavioral Development, Munich,Germany.
Mckim, B. J., & Cowen, E. L. (1987). Multiperspective assessment of young children’s school adjustment.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16, 370-381.
Mayer, R. E.(1994).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林清山譯)。臺北:遠流。(原著出版於1987)
Obrzut, A.,Nelson, R. B., & Obrzut, J. E. (1984). Early school entrance for intellectually superior children: an analysis.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21, 71-77.
Pennau, J. M. (198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rly entrance and subsequent educational progres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Dissertation Abstracts,42,1478.
Proctor, T. B., Black, K. N., & Feldhusen, J. F. (1986). Early admission of selected children to elementary school: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0(2) ,70-76.
Proctor, T. B., Black, K. N., & Feldhusen, J. F. (1988). Guidelines for early admission to elementary school.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25, 41-43.
Richard , R. J., & Miller, G. A.(1995).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adjustmen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 in mixed-aged classrooms.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24(2),258-270.
Schiever , S. W., & Maker, C. J. (1997). Enrichment and acceleration: An overview and new directions. In N. Colangelo & G. A. Davis(Eds.), Handbook of gifted education(2n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mith, M. L., & Shepard, L. A. (1988). Kindergarten readiness and retention: A qualitative study of teacher's beliefs and practices.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25, 307-333.
Ysseldyke. J. E., & Christenson, S. L. (1987). Evaluating Students’ Instructional Environments.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8(3),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