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汝鈞(2001)。胡塞爾現象學解析。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吳芝儀(2005)。敘事研究的方法論探討。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145-188)。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P145-188。
李玉嬋(2006)。SFBT的基本認識。載於李玉嬋、林世莉、洪莉竹、張佳雯、張德聰、許維素、陳秉華、葉貞屏、樊雪春(2006)。焦點解決諮商的多元應用(頁13-27)。台北:張老師。
李玉嬋、林世莉等(2006)。,焦點解決諮商的多元運用。台北:張老師文化。
李華璋(2000)。諮商人員專業認同歷程分析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汪文聖(2001)。現象學與科學哲學。台北:五南。
周惠文(2003)。焦點解決短期團體諮商對高職低自我概念學生之影響。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周慶華(2005)。身體權力學。台北:弘智。
林祺堂(1998)。諮商員個案概念化形成之分析研究--時效諮商I-D-E模式之應用。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邱珍琬(2000)。做個諮商人。台北:心理。
姚人多(2002)。Foucault的工具箱—權力篇。當代,175,70-83頁。
洪莉竹(1998)。焦點解決短期諮商的基本假定。載於許維素、洪莉竹、陳秉華、樊雪春、張德聰、李玉嬋、賈紅鶯等人(1998)。焦點解決短期心理諮商(頁17-27)。台北:張老師。。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台北:巨流。
高立文(2002)。半邊天—女性領導人成功經驗之探索。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高立文(2002)。半邊天—女性領導人成功經驗之探索。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張如芬(2005)。諮商員之人格特質、宗教信仰、自我效能與諮商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諮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張麗君(1994),諮商員之解釋型態與當事人心理抗拒程度交互作用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梁覺、吳培冠(1998)。從衝突管理去看「和」的角色與功用:一個本土性的研究。載於游漢明編。華夏文化之管理實務。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商學院華人管理研究中心。轉引自王錦堂(2002)。人際和諧、領導行為與效能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未出版。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6)。台北:巨流。
許秀惠(1992)。諮商歷程中諮商員意圖與口語反應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陳介英(2005)。深度訪談在經驗研究地位的反思。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117-128)。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金燕(2003)。自我覺察:文化體驗的起點,權力傲慢的終點。應用心理研究,19,24-26。黃光國(2003)。社會科學的理路。台北:心理。
黃光國(2005)。儒家關係主義:文化反思與典範重建。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黃昌榮(2002)。從後現代主義看青少年問題。載於李永年編。著香港青少年問題--—二十一世紀初的現象、剖析與對策(頁97-118)。香港:香港大學。
黃昌榮(2005)。敘事治療背後的後結構思潮—權力與知識的互動。載於尤卓慧、岺秀成等編。探索敘事治療實踐(頁45-78)。台北:心理。
黃湘絮(1985),當事人對諮商員的自我開放行為評估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黃囇莉(1996)。中國人的人際和諧與衝突:理論建構及實徵研究。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博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黃囇莉(1999)。人際和諧與衝突—本土化的理論與研究。台北:桂冠。
鄒川雄(2005)。生活世界與默會知識—詮識學觀點的質性研究。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21-56)。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廖鳳池(1993)。諮商員自我認知對諮商關係暨諮商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齊力(2005)。質性研究方法概論。載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1-20)。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劉明秋、陳金定、王淑敏、廖鳳池、林建平與陳美芳(1990)。羅吉斯諮商理論初探。台北:天馬。
蔡秀玲、楊智馨(1999)。情緒管理。台北:揚智。
蔡美麗(1980)。胡塞爾。台北:東大圖書。
鄭如安(1997)。,諮商歷程中當事人情緒在體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鄭瑞濱(1999)。Foucault的權力概念。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魏瑜雯(2004)。後設認知技能涉入諮商員個案概念化過程研究--以專家與新手諮商員為例。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Blau, P. (1991)。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孫非等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64年)
Boyatzis, R. E. (2005).質性資料分析:如何透視質性資料(王國川、翁千惠譯)。台北:五南。(原著出版於1998年)
Brown, L. S. (2004). Feminist paradigms of trauma treatment.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training. 41,464-471.
Calbraith, J. K. (1992)。權力的剖析(劉北成譯)。台北:時報。(原著出版於1983年)
Corey, G. (2003a)。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鄭玄藏譯)。台北:雙葉。(原著出版於2001年)
Corey, G., Corey, M. S. & Callanan, P. (2004)。諮商倫理(王志寰等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2003年)
Corey, M. S. & Corey, G. (2003b). Becoming a helper. CA: Thomson Learning.
Cormier, B. & Cormier, S. (2000)。助人者的晤談策略:基本技巧與行為處遇(王文秀等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1998年)
Crabtree, B. F. & Miller, W. L. (2003)。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黃惠雯等譯)。台北:韋伯文化。(原著出版於1999年)
Dennis, W. H.(1994)。權力—它的形式、基礎和作用(高澤湘等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88年)
Emerson, R. M. (1993). Power-dependence relations. In Olsen, M. E. & Marger, M. N. , Power in modern societies(pp.48-58). San Francisco: Westview Press.
Etzioni, A. (1993). Power as a societal force. In Olsen, M. E. & Marger, M. N. , Power in modern societies, (pp.18-28). San Francisco: Westview Press.
Foucault, M. (1990)。性史(謝石、沈力譯)。台北:結構群文化。(原著出版於1978、1985年)
Foucault, M. (1992)。瘋癲與文明(劉成北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65年)
Foucault, M. (1993)。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劉北成、楊遠嬰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77年)
French, J. P. R. & Raven, B. H. (1959). The bases of social power., In Cartwright, D.Cartwright (ed.), Studies in social power (pp. 150-167).,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Gergen, K. J. (1990). Therapeutic professions and the diffusion of deficit.Journal of Mind and Behavior,11. 353-368, as cited in McLeod, J.(2002)。諮商概論(李茂興、吳柏毅、黎士鳴譯)。台北:弘智文化。(原著出版於1998年)
Greenberg, L. S. (2002). Emotion-Focused therapy. Washington, DC : APA.Nevis, E. C.
Hawkins, P. & Shohet, R. (2003)。助人者專業督導:個別、團體和組織取向(王文秀等譯)。台北:學富。(原著出版於2000年)
Heidegger, M. (1990). 存在與時間(王慶節、陳嘉映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27年)
Hill, C. E. & Brien, K. M. (2000)。助人技巧:探索、洞察、行動的催化(林美珠、田秀蘭合譯)。台北:學富。(原著出版於2000年)
Jong, P. D. & Berg, I. K. (2002). Interviewing for solutions. CA:Wadsworth.
Kensinger, E. A. (2007). Negative emotion enhances memory accuracy: Behavioral and neuroimaging evidence.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6(4),213-218.
Kirkwood, C. (1990). Vulgar eloquence:From labour to liberation. Essays on Education, Community and Politics. Edinburgh: Ploygon, as cited in McLeod, J. (2002)。諮商概論(李茂興、吳柏毅、黎士鳴譯)。台北:弘智文化。(原著出版於1998年)
Kottler, J. A., Sexton, T. S., Whistion, S. (1994). The heart of healing :Rrelationships in therapy.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Levine, L. J. & Pizarro, D. A. (2004). Emotion and memory research: A grumpy overview. Social Cognition , 22(5) , 530-554.
Lewis, J. A. , Lewis, M. D. ,Daniels, J. A. & D’Andrea , M. J. (2007)。社區諮商:多元社會的賦能策略(何金針譯)。台北:湯姆生。(原著出版於2003年)
Lukes, S. (2006)。權力:基進觀點(林葦芸譯)。台北:商周。(原著出版於2005年)
Manen, M. V. (2004)。探究生活經驗:建立敏思行動教育學的人文科學(高淑清、連雅慧譯)。嘉義:濤石文化。(原著出版於1997年)
Maslow, A.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as cited in Papalia, D. E. & Olds, S. W. (1994). 發展心理學(黃慧真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92年)
McLeod, J.(2002)。諮商概論(李茂興、吳柏毅、黎士鳴譯)。台北:弘智文化。(原著出版於1998年)
Nevis, E. C. (2005)。完形治療—觀點與應用(蔡瑞峰、黃進南、何麗儀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2000年)
Nye, Jr., J. S. (2006)。柔性權力(吳家恆、方祖芳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於2004年)
Olsen, M. E. & Marger, M. N. (1993). Power in modern societies. San Francisco: Westview Press.
Palmer, R. E. (1992). 詮釋學(嚴平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69年)
Papalia, D. E. & Olds, S. W. (1994)。發展心理學—人類發展(黃慧真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92年)
Parsons, T. (1963). On the concept of political power.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103(3),232-262.
Plokinghorne, D. E. (1995). Narrative configuration in qualitative analysis. In J. A. Hatch & R. Wisniewski(Eds.) , Life history and narrative(pp.5-23).London: the Falmer press.
Pope, K. S. & Vasquez, M. J.(1991). Ethics in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Riker, W. H. (1974). The nature of trust, In Tedeschi, J. T. , Perspectives on social power, (pp.63-81). Illinois: Aldine.
Tauney, R. H. (1931). Equality. London: Unwin Books. 引自Blau, P. (1991)。社會生活中的交換權力(孫非譯)。台北:桂冠。
Weber, M. (1947). Power, domination , and legitimacy. In Olsen, M. E. & Marger, M. N.(1993) . Power in modern societies, (pp.37-47). San Francisco: Westview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