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統計處(2004)。92年結婚者國籍別統計。2006年3月27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
內政部統計處(2007)。95年國人結婚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計。2007年11月2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main_1.asp?id=1497
王光宗(2004)。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王依慈(2005)。學生家庭背景因素對學業成就之影響-以基隆市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俊喬(2004)。職校學生數學課班級氣氛、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南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石文南(2003)。新台灣之子就學 四成適應不良。2007 年 11 月 21 日,取自http://163.21.249.242/News/News.asp?iPage=&UnitId=273&NewsId=7884#news
石培欣(1999)。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朱建宗(2005)。台中縣市國中學生文化資本、學校社會資本與英語科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行政院主計處(1993)。統計地區標準分類。2007年03月19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lp.asp?ctNode=3217&CtUnit=226&BaseDSD=7
何美瑤(2006)。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之研究--以文化資本的觀點探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何瑞珠(1998)。家長參與子女教育:文化資本及社會資本的闡釋。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報,26(2),233-261。
吳孟錞(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效能、知覺父母期望、教師期望與行為困擾、學校表縣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柏姍(2004)。外籍配偶子女幼稚園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素援(2004)。家庭教育關聯資本對國小學童數理成就影響模式之研究。嘉義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吳毓瑩(2004)。學期成績─方法與應用。在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張郁雯、張淑慧合著,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二版)(第十章,頁405-426)。台北:五南。
吳毓瑩(2008)。東南亞裔新移民女性的教師溝通及其子女自我效能與學校生活之橫斷與縱貫探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94-2420-H-152-001-KES)。
吳靜芳(2005)。國小學童的人格特質、父母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生活目標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巫文琦(2006)。國中學生自我效能、教師期望、解釋風格與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做比較。教育研究集刊,43,213-242。李怡璇(2006)。社會支持課程對學習適應、人際關係與自我效能之實驗研究-以外籍配偶子女為例。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李威伸(2003)。文化資本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國中學生為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周秀潔(2004)。外籍配偶子女的學校適應—教師的覺知與應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周新富(1999)。國中生家庭背景、家庭文化資源、學校經驗與學習結果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周新富(2005)。布爾迪厄論學校教育與文化再製。台北:心理。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慧真(2004)。國小學生知覺教師期望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邱天助(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邱皓政(2003)。結構方程模式:LISREL的理論、技術與應用。台北:雙葉。
侯慧娟(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柯乃文(2005)。台東縣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之學習適應極其相關影響因素。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柯淑慧(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國小一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洪希勇(2004)。族群 、地區與家庭背景對台東國小學童成績之影響機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胡悅倫(2004)。優質的A型兒童存在嗎?-以自我態度、自我效能、學業成就分析之。教育與心理研究,27(1),1-28。胡素慈(2001)。國小學生因應日常生活問題策略及其影響因素之徑路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臺灣社會學刊,19,95-139。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善楠、黃毅志(1999)。台灣原漢族群、社區與家庭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在洪全湖、吳學燕主編,台灣原住民教育(頁149-178)。台北:師大書苑。
張維中(2005)。外籍配偶國小高年級兒童父母教養態度、同儕關係及自我效能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教育部(2005)。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結果摘要分析。中國統計通訊,16(9),19-30。
教育部統計處(2008)。大陸及外籍配偶嬰兒出生數。2008年5月17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77.xls
許玉芳(2007)。國小學童的教師期望、父母期望與自我效能、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許修龍(2007)。家庭社經地位、教育資源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嘉義縣國中三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許殷誠(2005)。從國小教師觀點探討影響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因素。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郭春悅(2007)。家庭社經地位、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陳怡靖、鄭燿男(2000)。台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及財務資本論在台灣的適用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與社會科學,10(3),416-434
陳金蓮(2005)。四位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陳奎熹(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師大書苑。
陳奎憙、高強華(1995)。教育社會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陳碧容(2004)。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籍新娘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麗如(2005)。父母對子女學習的影響-家庭資源之探討。教育與社會研究,9,121-152。黃立婷(2005)。新住民社經地位、文化資本、教育期望對其子女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關係研究-以台北縣市國小中高年級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芳銘(2004)。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書局。
黃信誠(2003)。家庭教育資本與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居住嘉義偏遠地區與一般地區國中生之比較。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黃森泉、張雯雁(2003)。外籍新娘婚姻適應與子女教養問題之探討。社會科教育研究,8,135-169。黃雅芳(2004)。新移民女性親師互動與子女學校生活感受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毅志(1996)。台灣地區民眾地位取得之因果機制-共變結構分析。東吳社會學報,5,213-248。黃毅志(2000)。文化資本、社會網絡與階層認同、階級界限,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 30,1-42。黃毅志(2003)。「台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教育研究集刊,49(4),1-31。楊文彥(2004)。英語補習與國小學生英語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劉正(2006)。補習在臺灣的變遷、效能與階層化。教育研究集刊,52(4),1-33。劉幸芬(2005)。文化資本與學校成績、標準化測驗成績之關聯性-以台東縣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歐仁榮(2004)。家庭環境、家庭結構對高職生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以台南市高級職業學校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蔣金菊(2005)。新移民女性家長參與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曙光國小為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蔡金鈴(2005)。彰化縣國中學生學校氣氛知覺、人際關係、學校投入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蔡毓智(2002)。學習資產對學業成績之影響—以台北市國三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鄭如安(1992)。國小輔導人員之社會支持、輔導自我效能與輔導成效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鄭斐娟(2000)。探討國中生生物科自我效能與教師期望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薛承泰(2007)。新移民及其子女之權益與保障。在新移民及其子女教育與輔導政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63-76)。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謝亞恆(2003)。族群、家庭背景與國中學業成就之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謝孟穎(2003)。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9(2),255-287。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特殊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鍾文悌(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龐憶華(2000)。家庭學校關係:社會心理學觀點的初探。教育學報,28(2),157-171。
羅梅香(2006)。國中生英語補習、家庭英語學習資源與英語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蘇玉慧(2005)。新移民女性子女生活適應調查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191-125.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New Jersey: Englewood Cliffs.
Bandura, A., Barbaranelli, C., Caprara, G.V., & Pastorelli, C. (1996). Multifaceted impact of self-efficacy beliefs on academic functioningf. Child Development, 67, 1206-1222.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 G.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 241-258). New York: Green Wood.
Cohen, S. (2004).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health. American Psychologist, 59,676-684.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0.
Coleman, J. S. (1990). Equality and achievement in education. U.S.A: Westview.
Cowen, E. L., Work, W. C., Highwoter, D., Wyman, P. A.m Oarker, G. R., and Lotyczewski, B. S. (1991).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of perceived self-Eddicacy in children.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29(2), 169-178.
De Greaf, P. M (1986).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e Netherland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59, 237-246.
DiMaggio, P. (1982). Cultural capital and school success: The impact of status culture participation on the grades of U.S. high school stud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7, 189-201.
DiMaggio, P., & Mohr, J. (1985). Cultural capital,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marital sele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0, 1231-1261.
Donaldson, M. (1996). 兒童心智(漢菊德、陳正乾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於1987年)
Dumais, S. A. (2002). Cultural Capital, Gender, and School Success: The Role of Habitu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5 (1), 44-68.
Erickson, B. H. (1996). Culture, class, and connec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 102(1), 217-251.
Farkas, G G, Robert P., Sheehan, D. & Shuan, Y. (1990). Cultural resources and school success: Gender, ethnicity, and poverty groups within an urban school distric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5,127-142.
Frome, P., Eccles, J. (1998). Parents’ influence on children’s achievement-related percep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435-452.
Hao, L. & Bruns, M. B. (1998). Parent-child differences im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immigrant and native students. Sociology Of Educaation, 71(JULY), 175-198.
Katsillis, J. & Rubinson, R. (1990). Cultural capital,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educational reproduction: The case of Greece .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5,175-190.
Kurger, L. J. (1997).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fficacy in problem solving among teacher assistance teams and school staff.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0 (3), 164-168.
Maddux, J. E. (1995). Self-efficac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In J. E. Maddux (Ed), Self-Efficacy, adaption, and adjust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pp 143-169). New York: Pleum Press.
Rosenthal, R., & Jacobson,L. (1968). Pygmalion in the classroom: Teacher expectation and pupil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St. Lawrence, J. S. (1994). Social support as a factor in African-American Adolescents’ sexual risk behavior.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9 (3), 292-310.
Teachman, J. D. (1987). Family backgrou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2, 548-557.
Tong, Y. & Song, S. (2004). A study on general self-efficac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low SES college students in a Chinese university.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38(4), 637-642.
Wigfield, A., Eccles, J. S., Schiefele, U., Roeser, W. R., & Davis-Kean, P. (2006). Development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In W. Damon, & R. M. Lerner (Ed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3, pp 933-1002)
Wong, R. & Sin, K. (1998). Mutidimensional influence of familyenvironment in education: The case of socialist Czechosloyakia .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