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時電子報(2007)。跨文化成長學習 外偶之子占優勢。2007年10月22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021/4/msfy.html
內政部統計處(2007)。95年國人結婚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計。2007年02月23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main_1.asp?id=1497
江亮演、陳燕禎、黃稚純(2007,11)。大陸與外籍配偶生活調適之探討。在新移民及其子女教育與輔導政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9-146)。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行政院主計處(1993)。統計地區標準分類。2007年03月19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lp.asp?ctNode=3217&CtUnit=226&BaseDSD=7
何俊青(2005)。單雙語兒童社經地位、語言能力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旗山國小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6(3),138-162。何美瑤(2006)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之研究--以文化資本的觀點探析。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何德華(1995)。雙聲帶與雙語教育。華文世界,77,17-34。吳宜錞(2005)。外籍配偶子女之家庭學習環境對其國語文能力發展的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武典(1976)。文化貧乏對於學習的影響。教育論叢,2,395-417。
吳雅玲(2004)。新台灣之子的學前教育契機。師友,441,13-16。
吳新華(1994)。國小學童班級適應、學習方法之效率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台南師範師院學報,27,31-73。
吳毓瑩(2004)。學期成績─方法與應用。在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張郁雯、張淑慧合著,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二版)(第十章,頁405-426)。台北:五南。
吳毓瑩(2008)。東南亞裔新移民女性的親師互動及其子女自我效能與學校生活之橫斷與縱貫探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95-2420-H-152-001-KES)。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惠雅(2000)。父母教養觀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2413-H-031-006)。台北:東吳大學心理系。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柯淑慧(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國小一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騷動季刊,4,10-21。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爲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夏曉鵑(2004)。從原住民到新住民。中國時報。2007年11月10日。取自:http://cc.shu.edu.tw/%7Ee62/NewSiteData/Teacher/Hsia/Hsia_file/newspaper/0424%B1q%AD%EC%A6%ED%A5%C1%A8%EC%B7s%B2%BE%A5%C1.doc
張芳全(2005)。外籍配偶子女的教育問題及其政策規劃。國民教育,45(4),32-37。張芳全(2007)。新移民子女的教育。台北:心理
張春興(200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淑猜(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本國國語文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教育部統計處(2005)。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結果摘要分析。2007年11月03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son_of_foreign_95.pdf
教育部統計處(2008)。96學年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分析。2008年6月10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 /son_of_foreign_96.pdf
陳怡華(2001)。國小學生家庭環境、閱讀動機與國語科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陳奎憙、高強華(1995)。教育社會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奎憙(1990)。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清花(2004)。澎湖縣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校學習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澎湖。陳幗眉、洪福財(2001)。兒童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
黃雅芳(2004)。新移民女性親師互動與子女學校生活感受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綺君(2005)。新竹市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黃毅志(1994)。社經背景與地位取得過程之結構機制:教育、社會資源及文化資本,未出版,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博士論文,花蓮。黃毅志(1996)。台灣地區民眾地位取得之因果機制—共變結構分析。東吳社會學報,5,213-248。楊淑朱、翁慧雯、邢清清、吳盈慧、張玉巍(2004,6)。雲林縣外籍女性配偶子女在校狀況之調查研究。在外籍與大陸配偶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49-177)。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
葉郁菁(2004)。國際婚姻家庭的因文化適應~以東南亞、大陸與歐美外籍配偶家庭的比較:以台南市為例。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7,85-102。詹棟樑(2007)。兒童發展與輔導。台北:師苑。
趙善如、鍾鳳嬌、江玉娟(2007)。影響外籍暨大陸配偶學童子女學業成績關鍵因素:以個人人口特徵、學習行為能力、家庭環境探討之,教育心理學報,39(1),129-147。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蔡清中(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蔡榮貴、黃月純(2004)。台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台灣教育,626,32-37。
蔡榮貴、楊淑朱、賴翠媛、黃月純、余坤煌、周立勳(2004,6)。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民中小學之學習表現與學校輔導措施現況調查。在外籍與大陸配偶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
鄭予靜(2004)。台灣爸爸的父職經驗--分析台越跨文化家庭之親職互動。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蕭慧君(2007)。新移民家庭子女語言使用情形與認知能力之調查研究。淡江大壆教育與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錡寶香(1998)。發展遲緩及障礙嬰幼兒語言能力之評量與介入。特教園丁,14(2),22-30。鍾文悌(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鍾鳳嬌、王國川(2004)。外籍配偶子女的語文、心智能力發展與學習狀況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23,231-258。鐘重發(2003)。大家一起來幫忙-外籍新娘和他們的孩子。學前教育,25(10),64-65。鐘重發(2005)。外籍配偶家庭優勢特質的掌握~談外籍配偶子女語言的雙語教學。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8,273-276。Andersson U. C., & Andersson S. (2002). Growing up with two languages: A practical guide (2nd ed.). NY: Routledge.
Baker, C. (2007). 雙語主義(吳信鳳、張銀玲、陳瓊娟譯)。台北:東西。(原著出版於2000年)
Bialystok, E. (1991). Language processing in bilingual children.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Clarkson, P. C. & Galbraith, P. (1992). Bilingualism and Mathematics Learning: Another Perspective.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3(1),34-44.
Clarkson, P. C. (1992). Language and mathematics: A comparison of bilingual and monolingual students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23(4), 417-429.
Cummins, J. (1979). Linguistic interdependence and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bilingual childre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9(222).
Diaz, R. M. (1983). Thought and Two Languages: The impact of bilingualism on cognitive Development.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10, 23-54.
Dodson, C. J. (1983). Living with two languages. Journal of Mulitilinu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4(6), 401-414.
Donaldson, M. (1996). 兒童心智(漢菊德、陳正乾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於1987年)
Döpke, S. (1992). One parent one language: An interactional approach. USA: John Benjamins.
Goodz, N. S. (1989)。Parental language mixing in bilingual families。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 10(1), P.25-35.
Harding, E., Riley, P. (1992). The bilingual family-a hand book for parents. (5th ed.). NY: Cambridge.
Ianco-Worrall A. D. (1972). Bilingualism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Child Development, 43(4), 1390-1400.
Kellaghan, T., Sloane, K., Alvarez, B., &Bloom, B. S.(1996). 家庭環境與學校學習(吳國淳譯)。台北:五南。(原著出版於1993年)
Kim, D. S.(2006,9). The rise of international marriage and divorce in contemporary Korea. In C. Risseeuw (Chair), Conference on intermediated cross-border marriage in Asia and Europe. Taipei.
Lambert, W. E. (1981). Bilingualism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379(9).
Lidén, H.(2006,9). Pulic policy and popular imagination of transnational marriage in Norway: the discourse on violence and serial cross-border marriage as a case. In T. S. Chen(Chair), Conference on intermediated cross-border marriage in Asia and Europe. Taipei.
Miller, P. H. (1993a). Piaget cognitive-stage theory. In Theories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rd ed.). (pp. 29-106). New York: W. H. Freeman.
Miller, P. H. (1993b). Vygotsky’s theory and the contextualists. In Theories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rd ed.). (pp. 369-423). New York: W. H. Freeman.
Ochiai, E. (2006,9). Feminization of migration and cross-border marriages in Japan. In H. H. Hsiao (Chair), Conference on intermediated cross-border marriage in Asia and Europe. Taipei.
Peal, E. & Lambert, W. (1962). The Relation of Bilingualism to Intelligence.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General and Applied, 76(27), 1-23.
Seth, G. (1967). Bilingualism and primary education: A study of Irish experienc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15(1), 91-92.
Shaffer, D. R. (2003). 發展心理學 (二版) (蘇建文、王雪貞、林翠湄、連廷嘉、黃俊豪譯)。台北:學富。(原著出版於1996年)
Walsum, S.(2006,9). Love’s labours lost. How migrant Mothers and Wives are challenging the marginalization of care, intimacy and pedagogy in present day European societies. In S. T. Hsiung (Chair), Conference on intermediated cross-border marriage in Asia and Europe. Taipei.
Yamamoto, M. (2001). Language use in Interlingual Families: A Japanes-English sociolinguistic study. N.Y.: Multilingual Matters.
Yeung, A. S., Marsh, H. W., & Suliman, R. (2000). Can two tongues live in harmony: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Longitudinal Study of 1988 (NELS88) Longitudinal data on the maintenance of home languag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7(4), 100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