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4.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5 01: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潘張杰
研究生(外文):Pan Chang Chieh
論文名稱:激發式動態呈現教學設計運用於國小小數乘法教學成效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rigger-based Animation Instructional Design Teaching Effect in Decimal Multiplication for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譚寧君譚寧君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含數學教育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8
中文關鍵詞:激發式動態呈現教學設計小數乘法資訊融入
外文關鍵詞:Trigger-based animation instructional designdecimal multiplicationintegrating technolog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83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7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本研究主要為探究激發式動態呈現教學設計運用於國小小數乘法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方法為準實驗研究法-不等組前、後測設計,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各33名國小五年級學生,教材內容相同,教學方式均採用討論式教學,兩組各進行五節課。實驗設計方面,實驗組以多媒體資訊融入的方式進行,對照組則採用教學海報呈現的方式進行。實驗前先進行前測,教學實驗後,以共變數分析探討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童在後測、延後測學習成效的差異與教學對實驗組學生數學學習態度的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
一、對乘數為小數的小數乘法單元學習成效
1.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後測、延後測成績上無顯著差異。
2.兩組中不同能力學生之表現,中、低分組的進步情形均高於高分組。
3.在延後測的表現,兩組之低分組學生有顯著差異,實驗組的低分組學生之學習成就明顯高於對照組的低分組。
4.在「整數乘以小數」、「小數乘以小數」、「被乘數、乘數與積的關係」三種不同題目類型下進行比較,兩組皆未達顯著差異。
二、對實驗組學生數學學習態度之影響
1.數學學習態度在實驗前、後測總量表無顯著差異。
2.「數學學習樂趣」、「數學學習自信」兩個分量上有顯著差異,顯示資訊融入對促發學生專注力、自信心與學習興趣有正向效果。
This study aims at investigating the teaching performance of the trigger-based animation instructional design into the decimal multiplication teaching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The research method is 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 of pre-test and post-test design for unequal groups. The research object divides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each 33 fifth grades student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the teaching material content is same, the teaching way both uses the discussion type teaching, and two groups respectively carry on five class hours. In the experiment design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uses the multimedia information teaching, the comparison group selects the teaching playbill method. First serves the post-test, quantification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s from the two groups on the learning performance and the mathematical learning attitude on experimental groups of student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I. In the learning performance influence on the decimal multiplication by the student, it can be seen as follows:
1. In the post-test or postpones-test performance of the achievement test,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or both groups.
2. In the performance on the vary degree students, the nomal and low degree groups progress higher than the high degtee group.
3. In the follow-up performance of the achievement test of the decimal multiplication,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or both groups.
4. 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mparison group, two kind of teaching in "the integer rides by the decimal", "the decimal rides by the decimal", “the relation between multiplicand, multiplicator, product” under three different topics types carries on the comparison, two groups have not all reached reveal the difference.
II. In the learning attitude performance influence of trigger-based animation instructional design by the student, it can be seen as follows:
1.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investigation of information trigger-based animation instructional design into mathematics learning attitude pre-test and post-test for experimental group.
2.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in "mathematics study pleasure", "mathematics study are self-confident" in two components to have reveal the difference, and
trigger-based animated instruction can promote student’s concentration, confidence and learning interest.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相關名詞釋義..............................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文獻探討......................................... 7
第一節小數概念與學習.............................7
第二節 資訊科技與教學........................... 22
第三節 多媒體學習理論............................ 33
第四節小數乘法教材分析.......................... 4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7
第一節 研究設計................................. 4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0
第四節 實驗處理................................. 59
第五節 研究流程................................. 60
第六節 資料處理................................. 6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5
第一節 小數乘法教學之學生學習成效整體表現分析比較.... 65
第二節 高、中、低分組學童之學習成效表現分析比較..... 72
第三節 兩組學童在不同題目類型之學習成效的分析比較.... 86
第四節 實驗組學童在教學活動中之數學學習態度......... 9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5
第一節 結論.................................... 95
第二節 教學省思................................. 97
第三節 建議..................................... 99
參考文獻................................................ 103
一、中文部分..................................... 103
二、英文部分..................................... 109
附錄................................................... 113
附錄一.......................................... 113
附錄二.......................................... 118
附錄三.......................................... 119
附錄四.......................................... 124
附錄五.......................................... 138
附錄六.......................................... 140
一、中文部分
于富雲(2003)。網路學習科技的影響與角色之正視。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1(1),99-108。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雜誌,80,23-31。
艾如昀(1994)。國小學生處理小數的歷程與困難。國立中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江鈞正(2004)。線上多媒體教學系統對國小整數四則運算應用問題解題能力與興趣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江愛華(2002)。國小五年級小數診斷教學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杜建台(1996)。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小數概念理解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何榮桂(2002)。台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雜誌,87,22-48。
吳明隆(2004)。資訊科技融入學習領域的教學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45(4),12-22。
吳金聰(1999)。應用數學新課程教學理念於三年級小數教學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吳鳳萍(2002)。探討動態幾何軟體活動設計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在面積學習成效方面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沈中偉(2005)。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第二版)。臺北:心理。
沈慶珩(200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概念、應用與活動設計。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2(1),139-155。
李俊賢(2007)。應用數學簡報系統發展國小面積教學模組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政鴻(2006)。資訊融入國小數學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六年級「面積」單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進福(2005)。數學教材設計之研究-以視覺設計理論為基礎 。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網路學習學程碩士論文。
林文慧(2005)。動態幾何GSP融入國小學童面積概念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明正(2006)。認知負荷理論與教學。臺灣教育,641,41-43。
林保平(1996)。動態幾何軟體在教學上的應用。八十四學年度輔導區地方教育輔導教師研討活動論文集,128-152。
林原宏(1994)。國小高年級學生解決乘除文字題之研究-以列式策略與試題分析為探討基礎。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碧珍(2007)。數學教學案例—小數篇。台北:師大書苑。
林麗娟(1997)。情境、學習與動機。視聽教育雙月刊,38(4),18-27。
林麗娟(2000)。電腦視覺設計:動態性因素與學生特質探討。台北縣新莊市:輔仁大學出版社。
林麗雲(2003)。運用數學科「小數」教學模組實施補救教學之研究-以國小中年級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雲、姚如芬(2002)。探討國小五年級學童小數迷思概念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28,75-89。
邱俊宏(2004)。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學童學習線對稱圖形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建偉(2005)。在數學簡報系統上設計數學教材之研究 。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洪郁婷(2004)。3D虛擬實境教學軟體在不同性別及學習風格之數學科學習成就及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角柱和角錐單元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新逸(2003)。學校推動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策略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64,68-84。
徐新逸、吳婉瑩、陳人慧(2004)。資訊融入國小社會領域教學設計:以議題式STS課程為例。研習資訊,21(3),1-14。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
教育部(2001)。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
教育部(2003)。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綱要。
教育部(2004)。國民中小學數學課程銜接與補強事項。台北:教育部。
陳永峰(1998)。國小六年級學童小數知識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文利(2001)。國小四年級學童小數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明璋(2006)。數學簡報系統-一個克服數位落差之教師專業發展環境。第十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GCCCE2006)。北京:清華大學。2006年10月30日取自http://www.cc.nctu.edu.tw/~formath/ GCCC2006.htm。
陳致銘(2006)。Flash在國中數學輔助教學上之應用。逢甲大學應用數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素敏(2007)。應用數學簡報系統發展國小分數概念教學模組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彙芳、范懿文(2000)。認知負荷對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資訊管理研究,2(2),45-60。
郭孟儒(2002)。國小五年級學童小數迷思概念及其成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馨月, 鍾靜(2004)。國小教師面臨討論式數學教學問題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1),57-82。
許琇雅(2004)。運用認知衝突策略建構小數概念線上複習系統。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宵亭、朱則剛(1998)。教學媒體。台北:五南。
張淑萍(2007)。一位教師實踐五年級小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教育處教師在職進修數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雜誌,72,2-11。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16-25。
康昆利(2004)。國小六年級小數概念動態評量的效益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文鎮(2007)。一位五年級教師小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教育處教師在職進修數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梁惠珍(2003)。國小四年級小數診斷教學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千純(2002)。數學學習不利學生面積概念的診斷與補救教學。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曾千純、謝哲仁(2003)。面積概念的診斷與電腦動態化補救教學。南師學報:數理與科學類,37(1),41-61。
彭元豐(2005)。數學簡報系統的構圖環境之研究。國立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偉洲、劉祥通(2002)。以數學積木協助學童克服小數迷思概念的個案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30,71-93。
黃琡懿(2007)。資訊融入國小四年級面積診斷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榆婷(2006)。動態幾何GSP融入國小四年級數學領域角度與面積單元教學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甯自強(1996)。由多單位系統看中年級的數與計算教材。載於甯自強主編:八十四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彙編,66-77。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楊文達(2004)。國小教師在數學學習領域課程銜接的合作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文敏(1985)。數學史。台北市:協進。
鄭晉昌(1997)。視覺思考及科學概念的獲取—設計與發展電腦輔助視覺學習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33,20-27。
蔡宜諴(2005)。定線複製法之特性及其運用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應用數學所碩士論文。
鄭寰文(2005)。以表徵的觀點探討學童對小數概念的了解。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慧萍(2007)。資訊融入國小一年級加減法文字題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曼麗(1996)。師院生的小數知識。載於甯自強主編:八十四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彙編,237-246。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劉曼麗(1998)。國小學童新課程對「小數」概念的處理方式。科學教育月刊,7,1-9。
劉曼麗(1999)。小數認識與運算。國民小學數學實踐課程總結性評量分析,129-146。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劉曼麗(2001)。國小學童的小數知識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4,823-858。
劉曼麗(2002a)。小數教學初探。屏東師院學報,16,319-354。
劉曼麗(2002b)。台灣地區國小學童小數概念研究(II)----國小學童「小數與小數運算」概念之調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90-2521-S-153-003)。
劉曼麗(2003)。從小數符號的問題探討學生之小數概念。屏東師院學報,18,459-494。
劉曼麗(2004)。九年一貫數學領域分數與小數能力指標的詮釋:子計畫三----小數。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92-2521-S-153-008)。
劉曼麗(2005)。小數診斷教學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3(1),29-52。
賴麗桂(2007)。資訊融入國小三年級學童分數診斷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應雅鈴(2007)。應用數學簡報系統發展國小數感教學模組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哲仁(民89):電子試算表在高中數學之可行性研究。美和技術學院學報,18,118-128。
謝財旺(2006)。適性化學習環境中學習者訊息處理能力與內容媒體型態的適配性對學習成效的影響。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論文。
謝清俊(1997)。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2008年6月20日,取自http://www.sinica. edu.tw/~cdp/project/01/2_1.htm資訊、資訊科技及其應用。
簡茂發、劉湘川(1993)。八十一學年度國民教育階段學生基本學習成就評量國小組試題編製及抽測結果報告(數學科)。台中市:台中師範學院。
顏龍源(2000)。主題化的電腦融入課程概念。資訊與教育雜誌,80,32-40。
譚寧君(2007)。利用「數學簡報系統(MathPS)」發展國小數學輔助教材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期中報告(計畫編號NSC-95-2521-S- 152-008)
蘇柏奇(2006)。數學教材設計之研究-以知覺理論為基礎 。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網路學習學程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Becker, H. J. (2000). How exemplary computer-using teachers differ from other teachers: Implications for realizing the potential of computers in schools. Contemporary Issues in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1(2), 274-293.
Greer, B. (1987). Nonconservation of multiplication and division involving decimal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18(1), 37-45.
Hiebert, J. , & Wearne , D.(1983). Student’s conceptions of decimal number. Paper presented at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Montreal.(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30415)
Hiebert, J., & Wearne, D. (1984). Decimal computation : A divorce between conceptual and procedural knowledge. In A. Bell, B. Low, & J. Kilpatrick(Eds.),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athematical Education (pp. 207-214). Adelaide, South Australia : PMENA.
Hiebert, J. & Wearne D.(1985). A model of students’decimal computation procedure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2(3&4), 175-205.
Hiebert, J. & Wearne, D.(1986). Procedures over concepts: The acquisition of decimal number knowledge. In J.Hiebert(Ed.), Conceptual and procedural knowledge: The case of mathematics. (pp.199-222).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Hiebert, J. & Wearne, D.(1991). Fourth Graders’Gradual Construction of Decimal Fraction during Instruction Using Different Physical Representation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al, 91(4),321-341.
Hiebert, J.(1992).Mathematical, cognitive, and instructional analyses of decimal Fractions.In G. Leinhardt, R. Putnam, & R. A. Hattrup (Eds.).Analysis of Arithmetic for mathematics teaching, 283-322. Hillsdale, NJ:LEA.
Jonassen, D. H. (1996). Computers in the classroom: Mindtools for critical thinking.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Kalyuga, S. , Ayres, P. , Chandler, P. & Sweller , J. (2003). The expertise reversal effect.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8(1), 23–31.
Lesh, R., Post, T. , & Behr, M. (1987). Representations and translations among representation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In C. Janvier (Ed. ).Problems of representation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pp.33-40) Hillsdale, NJ: Erlbaum.
Markovits, Z. & Even,R.(1999).The decimal point situation : a close look at the use of mathematics-classroom-situations in teacher educatio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5, 653-665.
Mayer, R. E. & Moreno, R. (2003). Nine ways to reduce cognitive load in multimedia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8(1), 43-52.
Najjar, L. J.(1996).Multimedia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5(2),129-150.
Richard Noss, R., Healy, L. & Hoyles, C. (1997). The construction of mathematical meanings: Connecting the visual with the symbolic.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33(2), 203-233.
Pass, F. G. W. C. & Van Merriënboer, J. J. G., (1994), Variability of worked examples and transfer of geometrical problem-solving skills: A cognitive-load approac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6(1), 122-133.
Resnick, L. B., Nesher, P., Leonard, F., Magone, & Peled, I. (1989). Conceptual bases of arithmeticscase of decimal fractions. Journal for Research Education, 20(1), 8-27.
Robert E.R.,Mary M.L.,DiannaV.L.,Nancy .N.S(2004).Helping Children Learn Mathematics.(pp303-309)Hoboken, NJ:John Wiley & Sons.
Sweller, J. (1988). Cognitive load during problem solving: Effects on learning. Cognitive Science, 12, 257-285.
Wearne, D & Hiebert, J. (1988).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meaningfull mathematics instruction: Testing a local theory using decimall number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19(5),371-384.
Wearne, D& Hiebert, J.(1989).Cognitive changes during conceptually based instruction on decimal fraction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1(4), 507-51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于富雲(2003)。網路學習科技的影響與角色之正視。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1(1),99-108。
2.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雜誌,80,23-31。
3. 何榮桂(2002)。台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雜誌,87,22-48。
4. 吳明隆(2004)。資訊科技融入學習領域的教學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45(4),12-22。
5. 吳金聰(1999)。應用數學新課程教學理念於三年級小數教學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6. 沈慶珩(200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概念、應用與活動設計。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2(1),139-155。
7. 林明正(2006)。認知負荷理論與教學。臺灣教育,641,41-43。
8. 林麗娟(1997)。情境、學習與動機。視聽教育雙月刊,38(4),18-27。
9. 徐新逸(2003)。學校推動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策略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64,68-84。
10. 陳永峰(1998)。國小六年級學童小數知識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11. 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雜誌,72,2-11。
12.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16-25。
13. 鄭晉昌(1997)。視覺思考及科學概念的獲取—設計與發展電腦輔助視覺學習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33,20-27。
14. 劉曼麗(1998)。國小學童新課程對「小數」概念的處理方式。科學教育月刊,7,1-9。
15. 劉曼麗(2001)。國小學童的小數知識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4,823-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