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2.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31 10:2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宥任
研究生(外文):chen yu jen
論文名稱:臺北市運動中心使用者公共關係知覺之研究~以南港與中正運動中心為例
指導教授:張少熙張少熙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7
中文關鍵詞:臺北市運動中心使用者公共關係知覺
外文關鍵詞:users of sports centers in Taipei Citypublic percep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8
  • 點閱點閱:132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2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南港與中正運動中心的使用者對運動中心在公共關係實際知覺與期望的現況與差異,所得研究結論,以提供臺北市運動中心做為營運推展的參考。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並以臺北市運動中心的使用者為研究對象,隨機抽樣共計800人,回收有效問卷793份。研究工具為改編之「臺北市運動中心使用者公共關係知覺之研究問卷」。研究發現結論如下:
一、研究結果發現,背景變項中使用者「性別」,以男性居多;「年齡」比例最高為25-34歲;「教育程度」又以大專校院居多;「職業」也以學生為最多;「婚姻」狀況上,未婚者略多於已婚者;「平均月收入」的部分,多集中於20000元(含)以下;就「進館時間」來說,以上午(9-12點)最多;「使用頻率」上,以每週一次為主;而「居住地區」則以「南港區」最多。
二、使用者對南港與中正運動中心公共關係實際知覺達到「符合」~「很符合」程度,屬於「中上」的水準。
三、使用者對南港與中正運動中心公共關係的期望達到「很重要」~「非常重要」程度,屬於「中上」的水準。
四、臺北市運動中心使用者對運動中心公共關係的實際知覺,在婚姻、使用頻率與居住地區上無顯著差異,但在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平均月收入、進館時間與施測中心有顯著差異。
五、臺北市運動中心使用者對運動中心公共關係期望會因教育程度、使用頻率與施測中心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但在性別、年齡、職業、婚姻、平均月收入、進館時間與居住地區上無顯著差異。
六、臺北市運動中心使用者對運動中心公共關係各層面的實際知覺與期望有顯著差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ublic practical perception and expectation among users of the Nan-Kang and Zhong-Zheng Sports Centers in Taipei City. The derived conclusions can assist sports center managements in making executive decisions. 800 copies of a questionnaire were distributed randomly to the users of the sports centers in Taipei City, and 793 copies were collected.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ed.
1. Most of the users are male, aged 25 to 34, with a college or university degree. In terms of occupation, most of the users are students. There are slightly more singles than married users. Average monthly income is below NT$20000. Most of the users enter the sports centers in the morning (between 9am and 12pm). Frequency of usage is once a week and most are residents in Nan-Kang.
2. In terms of practical perception, most of the questionnaire participants answer “Appropriate” and “More than Appropriate”.
3. In terms of expectation on the public relations, most of the participants answer “Important” and “Very Important”.
4. In terms of practical perception, the study fou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arital status, frequency of usage, and residential area. B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s evident in sex, ag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ccupation, average income, entering hour, and sports center.
5. In terms of expectation on the public relation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s found in educational background, frequency of usage, and sports center.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s found in sex, age, occupation, marital status, average income, entering hour, and residential area.
6.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ractical perception and expectation of the users of sports centers in Taipei City.
目 次

第壹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04
第三節 研究問題……………………………………………………04
第四節 研究範圍…….……………………………………………...05
第五節 研究的重要性………………………………………………05
第六節 研究限制……………………………………………………06
第七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06
第貳章 文獻探討………….…………………………….……08
第一節 臺灣休閒健身機構的概況…………………………………08
第二節 臺北市運動中心的起源與個案分析………...…..….…..…18
第三節 公共關係的意涵…........………………………………....…28
第四節 公共關係知覺與相關研究分析………………………....…48
第參章 研究方法………………………………..…….……...55
第一節 研究架構……..……………………………………………..55
第二節 研究流程.…………………..……………………………….59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6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2
第五節 資料統計與分析……………………………………………81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82
第一節 使用者之背景分析…..……………………………………..82
第二節 使用者在公共關係實際知覺與期望程度分析……...…….92
第三節 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使用者在公共關係實際知覺之差
異情形.….……….………………………………………...102
第四節 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使用者在公共關係期望程度之差
異情形……..………..………..…………………………… 126
第五節 使用者在公共關係實際知覺與期望程度上的差異分析...14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155
第一節 結論………….……………………………………………..155
第二節 建議………………………..……………………………….160

參考文獻……………..……………………..…………………163
附 錄…………………..…………………….………….....174
王文科(199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宇良(2007)。中部地區國民小學家長會成員對學校公共關係知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嘉義市。

王德馨、俞成業(1980)。公共關係。臺北:三民。

中山運動中心(2003)。中山運動中心委託經營管理委員會之會議資料。臺北:救國團。

方世榮(1999)。基礎統計學。臺北:華泰。

艾建宏(2004)。臺北市運動中心消費者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體育學研究所,臺北縣。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6)。95體育統計。臺北市:作者。

江盈如(1999)。大臺北健身俱樂部顧客滿意度、忠誠度以及滿意構面重視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新竹縣。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臺北:松崗。

吳定哲(2003)。國民小學在職人員對學校公共關係知覺之研究─以臺東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臺東市。

吳建宏(2007)。台灣運動健身俱樂部產業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研究所,屏東市。

吳奕賢(2002)。健康俱樂部消費者行為與行銷組合滿意度之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227-243。

吳靜吉(1986)。心理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余泳樟(2004)。臺北市北投區臺北市運動中心使用者服務品質認知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體育研究所,臺北縣。

李宣鋒(1991)。公共關係大意。臺北:千華。

李勇霆、畢璐鑾(2006)。台灣健身運動俱樂部經營類型探討。運動
管理季刊,9,83-87。

李敏玲(1997)。運動連鎖服務業生命週期與經營策略之研究~以韻律舞蹈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臺北。

李瞻(1992)。政府公共關係。臺北:理論與政策出版社。

亞洲運動及體適能專業學院(2006)。2005年中國健身俱樂部調查報
告。香港:作者。

林秉毅(2004)。臺北市運動中心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體育學研究所,屏東市。

林進丁(2002)。都會型國民小學學校公共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林傑斌、鄧冠珠(1992)。公關實務技巧與應用。臺北:超越企管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洪聖惠(2001)。健康休閒俱樂部之商圈經營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應用統計研究所,臺北縣。

姜慧嵐(2000)。臺灣健康體適能俱樂部產業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臺北市。

袁自玉(1992)。公共關係。臺北:前程企業管理公司。

孫秀蕙(1997)。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研究實例。臺北:正中。

高俊雄(1995)。臺北市健康體適能俱樂部經營管理型態初探。大專體育,22,39-53。

陳一香(2007)。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應用。臺北:雙葉書廊。

陳金冰(1991)。休閒俱樂部行銷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臺北縣。

陳秀華(2003)。健康適能俱樂部會員消費者消費行為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台北縣。

陳媚泉(1968)。警察公共關係理論與實務。臺北:中國公共關係協會。

陳德禹(1989)。公共關係概念分析。行政管理論文選輯,第四輯,453-467。

張在山(1994)。公共關係學。臺北:五南。

張在山、崔寶瑛、鍾榮凱(1993)。實用公共關係學。臺北:世界。

張依依(2007)。公共關係理論的發展與變遷。臺北:五南。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黃士鑑(1991)。企業經理人休閒俱樂部消費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黃啟明(2001)。國內健康休閒俱樂部經營模式介紹。遠東學報,19, 382-385。

黃賢哲(2004)。運動健身俱樂部消費者商店印象與再次購買意願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運動休閒研究所,雲林縣。

黃懿慧(1999)。西方公共關係理論學派之探討:90年代理論典範的競爭與辯論。廣告雜誌,12,1-38。

程紹同(1997)。國內運動休閒與體適能企業之概況介紹與經營策略分析。桃園文教,復刊號,29-36。

彭淑美(1993)。營利性運動休閒設施之經營管理。國民體育季刊, 2(22),89-94。

楊人智(1996)。會員制休閒運動俱樂部之探討。臺灣省學校體育, 6(3),4-10。

楊乃藩(1987)。公共關係。臺北:晨星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楊育絲(2002)。彰化縣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南縣。

楊秀華(1993)。健康體適能俱樂部會員消費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臺北縣。

楊聖怡(2000)。公共關係人員訓練移轉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臺北市。

葉公鼎(1997)。談公關在體育與運動組織之應用(1)。公關雜誌,22,4-8。

葉重新(1998)。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

經濟部商業司(2000)。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八十八年服務業經營活動報告(I08904060)。臺北:作者。

臺北市政府(2002)。臺北市政府體育白皮書。臺北:作者。

臺北市政府新聞處(2006)。邁向健康優質臺北城,南港區臺北市運動中心完工落成。2007年11月11日,取自臺北市政府新聞處網站http://news.taipei.gov.tw/internet/dnews.asp?PageNO=2&id=34750& orgname=。

臺北市體育處(2006)。運動中心。2007年9月16日,取自臺北市運動休閒健康網http://tsh.tms.gov.tw/web/main.html。

臺北市南港運動中心(2006)。運動中心。2007年11月16日,取自臺北市南港運動中心網站http://www.cyc.org.tw/ngsc/ index. Html

臺北市南港運動中心(2007)。臺北市南港運動中心年刊。臺北:臺北市南港運動中心。

臺北市南港區公所(2007)。歷史沿革。2008年5月16日,取自臺北市南港區公所網站http://www.nangang.gov.tw/

臺北市中正運動中心(2006)。運動中心。2007年11月16日,取自臺北市中正運動中心網站http://www.jjsports.com.tw/。

臺北市中正運動中心(2007)。臺北市中正運動中心年刊。臺北:臺北市中正運動中心。

臺北市中正區公所(2007)。教育概況。2008年5月16日,取自臺北市中正區公所網站http://www.ccda.taipei.gov.tw/

趙嬰(1996)。公共關係。臺北:五南。

劉維奪(2001)。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行政決定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蔡松齡(1992)。公關趨勢-公關時代企業必備的知識。臺北:遠流出版社。

蔡錦燕(2006)。臺南縣國民小學家長會成員對學校公共關係知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嘉義市。

熊源偉(1994)。公共關係學。臺北:天一圖書公司。

鄭志富(1997)。談公關在體育與運動組織之應用(2)。公關雜誌,22,9-13。

鄭貞銘(2001)。公共關係總論。臺北:五南。

賴金波(1992)。企業公共關係。臺北:華泰。

盧淑姿(1999)。我國職業運動聯盟公共關係運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臺北縣。

蕭信余(2005)。運動建築用後評估研究–以台北市中山區臺北市運動中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運動管理研究所,臺北縣。

韓慈穎(2000)。臺北市政府推展市民公共關係之研究(1994-1998年)。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臺北市。
Baskin, O.W., & Aronoff, C.E. (1998). Public relations (2nd ed.). Dubuque, IA:Wm.C.Brown.

Buchanan, J. M. (1965). An economic theory of clubs. Economics, 32(125),1-14.

Cioletti, J. (1997). Checklist for success. Club Industry ,13,17-19.

Dennis, L. W., & Phillip, H. A., & Warren, K. A. (1995). Public Relations- Strategics And Tactics, 6th ed. NY: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

Dozier, D.M., & Broom, G.M. (1995).Evolution of the manager role in public relations practice. Journal of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7 (1),3-26.

Dunn, S.W. (1987).Public Relation:A Contemporary Approach. Richard D Irwin, Inc.

Grunig, J.E., & Hunt, T.(1984). Origins and Contemporary structure of public relations, Managing Public Relations. NY: CBS College publishing.

Harlow, R.F. (1988). Precision public relations. NY:Longman.

Heath, R.L. (1997). Strategic Issues Management-Organizations and Public Policy Challenges. CA:sage.

Kotler, P. (1994). Marketing Management : Analysis, planning , and control, 8th ed. NJ: Prentice Hall.

Miller, R.K. (1989). The informed argument. A multidisciplinary reader and guide. San Diego: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Nolte, W.L. (1974). Fundamentals of public relations. NY:Pergamen Press Inc.

Schultz, D.E. (1993). Why ad agencies are having so much trouble with IMC. Marketing News(April 26), 12.

Toth, E.L., & Heath, R.L.(Eds.).(1992). Rhetorical and critical approaches to public relations. 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Yu, L. (1992). Seeing stars: China’s hotel-rating system.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9, 24-2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