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份
一、專書、官方報告
丁小浩(2000)。中國高等院校規模效益的實證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2001)。上海教育事業「十五」計畫和2015年規劃綱要。上海:作者。
中共財政部、國家教育委員會(1997)。高校財務制度。北京:作者。
中共國家計畫委員會、國家教育委員會及財政部(1995)。「二一一工程」總體建設規
劃。北京:作者。
中共國家教育委員會(1992)。關於加快改革和積極發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見。北京:作
者。
中共國家教育委員會(1995)。關於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北京:作者。
中共國家教育委員會計畫建設司(1994)。中國教育事業統計年鑑1994。 北京:人民教
育。
中共國家教育委員會計劃建設司、財務司編(1999)。最新版中國高等學校大全。臺北:三
思堂。
中共國家教育委員會財務司(1994)。中國教育經費統計資料1994(頁44-46)。北京:中國
統計。
中共國務院(1985)。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北京:作者。
中共國務院(1985)。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北京:作者。
中共國務院(1985)。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北京:作者。
中共國務院(1987)。關於進一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的若干規定。北京:作者。
中共國務院(1993)。關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北京:作者。
中共國務院(1993)。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北京:作者。
中共國務院(1994)。關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北京:作者。
中共國務院(1995)。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北京:作者。
中共國務院(1996)。全國教育事業九五計畫和二○一○年發展規劃。北京:作者。
中共國務院(1999)。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北京:作者。
中共教育部(1999)。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北京:作者。
中共教育部(1999)。關於當前深化學校人事分配至度改革的若干意見。北京:作者。
中共教育部(2001)。全國教育事業十個五年計畫。北京:作者。
中共教育部(2006)。2005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北京:作者。
中共教育部財務司、國家統計局社會與科技統計司(2005)。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鑑2005
(頁48-50)。北京:中國統計。
中共教育部發展規劃司(2005)。中國教育統計年鑑2004。北京:人民教育。
中國教育年鑑編輯部編(2001)。中國教育年鑑2001。北京:人民教育。
中國教育年鑑編輯部編(2003)。中國教育年鑑2003。北京:人民教育。
中國教育年鑑編輯部編(2004)。中國教育年鑑2004。北京:人民教育。
中國教育年鑑編輯部編(2005)。中國教育年鑑2005。北京:人民教育。
中國教育事典編委會(1994)。中國教育事典(高等教育卷)。石家莊 : 河北教育。
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問題報告課題組(2003)。從人力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北京:高等
教育。
王善邁(2000)。2000年中國教育發展報告 : 教育體制的變革與創新。北京:北京師範大
學。
吳松、沈紫金主編(2001)。WTO與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北京:北京市理工大學。
吳靖國(2000)。教育理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李嵐清(2003)。李嵐清教育訪談錄。北京:人民教育。
周愚文、黃烈修及高建民(1999)。大陸教育。臺北:商鼑。
林文達(1984)。教育經濟學:臺北:三民。
金一鳴主編(1998)。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研究。濟南:山東教育。
姚啟和主編(2002)。90年代中國教育改革大潮叢書:高等教育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范利民(1996)。中共高等教育體制之取向。台北:桂冠。
袁運開、王鐵仙主編(2001)。華東師範大學校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編(2000)。2000中國教育綠皮書:中國教育政策年度分析報告。北
京:教育科學。
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編(2003)。2003中國教育綠皮書:中國教育政策年度分析報告。北
京:教育科學。
國家統計局(1997)。中國統計年鑑1997。北京:中國統計。
張德祥(2002)。高等學校的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南京:南京師範大學。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臺北:作者。
教育部(2001)。國立大學校院區域資源整合發展計畫。臺北:
教育部(2002)。國立大學整併現況的檢討與未來展望專案報告。臺北:作者。
教育部(2002)。推動研究型大學整合計畫。臺北:作者。
教育部(2003)。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作者。
陳厚豐(2004)。中國高等學校分類與定位問題研究。長沙:湖南大學。
陸炳炎主編(2000)。一體化:師範教育改革的思考與實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陸愛華等譯(2005)。高等教育質量管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年鑑編纂委員會編(2001)。華東師範大學年鑑2000。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年鑑編纂委員會編(2004)。華東師範大學年鑑2002。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年鑑編纂委員會編(2005)。華東師範大學年鑑2001。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年鑑編纂委員會編(2006)。華東師範大學年鑑2003。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閔維方主編(2002)。高等教育運行機制研究。北京:人民教育。
楊景堯(1995)。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後之高等教育改革。高雄:麗文。
楊景堯(1997)。中國大陸重點大學名錄。臺北:師大書苑。
楊景堯(2003)。中國大陸高等教育之研究。臺北:高等教育。
楊開煌、王誠合著(1998)。中國大陸研究概論。臺北:空大。
楊開煌等(2002)。中國大陸研究概論。臺北:空大。
蓋浙生(1993)。教育經濟與計畫。臺北:五南。
潘兆民、黃列修譯(1998)。Flemming Christiansen and Shirin M. Rai著。中國政
治與社會。臺北:韋伯文化。
蔣凱譯(2001)。發展中國家的高等教育:危機與出路。北京:教育科學。
蔡克勇(2002)。90年代中國教育改革大潮叢書:綜合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蔡克勇(2003)。20世紀的中國高等教育(體制卷)。北京:高等教育。
謝文全(2003)。教育行政學。臺北:高等教育。
二、期刊、論文
丁小浩(1993)。中國高等院校規模效益再分析。教育研究,5,30-33。
丁小浩(1995)。中國高等院校規模效益研究-對有關研究結果的回顧。教育與經濟,2,1-
5。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1999)。上海市部委院校屬地化管理預案研究課題報告。未出版。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高等教育所課題組編(2000)。面向21世紀上海
高等教育整體綜合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未出版。
中共國務院(2000)。教育部等部門關於調整國務院部門(單位)所屬學校管理體制和佈局結
構實施意見的通知。國務院公報,9,14-29。
中共教育部、國家統計局及財政部(2005)。2004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教育
研究,2,84-87。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05)。2004年度科技論文統計結果。北京:作者。
王如哲(2005)。高等教育品質管理機制之國際經驗。台灣教育,4,21-29。
王振華(2001)。高校合併的內涵及模式與跨越式發展研究。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2),68-71。
王勝橋、敖曉妍(2000)。論合併高校的文化整合與重構。教育發展研究,1,23-26。
王鳳玉編(2002)。借鑑與創新: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成長歷程。哈爾濱:黑龍江。
王德廣(2004)。關於合併院校當前面臨的困難與對策研究。黑龍江高教研究,2,25-27。
王銳蘭(1994)。非均衡:高等教育理論研究的新課題。江蘇高校,2,15-17。
王冀生(2002)。現代大學文化學的基本框架。中國高教研究,1,34-39。
王麗雲(2003)。高等教育整併:經濟與反思。教育研究資訊,11(4),103-133。田湘(2003)。合併高校管理體制創新的研究。中南大學教育學系高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長沙。
朱玲萍、莊小金、王征(2003)。合并高校的校園文化整合與重建。江蘇大學學報(高教研
究版),25(4),55-58。
朱開軒(1995)。積極推進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在全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座談會的
報告。中國高等教育,1,4-9。
江澤民(1995)。努力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的講話。載於姚啟和主
編(2002),90年代中國教育改革大潮叢書:高等教育卷(頁485-494)。北京:北京師
範大學。
江澤民(1998)。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載於姚啟和主編(2002),
90年代中國教育改革大潮叢書:高等教育卷(頁498-501)。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作者。
別敦榮、田恩舜(2004)。論大學核心競爭力及其提升路徑。復旦教育論壇,2(1),55-
60。
吳京(2000)。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政策,刊於高希均(主編),知識經濟之路(頁69-87)。
臺北:天下雜誌。
吳堅(2005)。高校管理中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協調。高等教育研究,26(8),33-37。
吳清山、林天祐(1994)。全面品質管理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台北市立教育學院初等教育
學刊,3,1-28。
吳清山、林天祐(2001)。策略管理。教育資料與研究,41,66。
吳福光(1997)。實行「共建」是高校邁向國際化和社會化的良好契機。有色金屬高教研
究,2,9-11。
李平(2003)。中國現況藍皮書之一:經濟。載於北京青年報社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文社會
科學研究中心(主編),國情報告-中國現況藍書書(頁17-32)。臺北:達觀。
李嵐清(1994)。在第二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總結講話。載於蔡克勇主編(2002),90
年代中國教育改革大潮叢書:綜合卷(頁333-348)。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李鳳堂(1998)。發揮合并優勢 提高辦學效益——南開大學和天津對外貿易學院合并辦學
的成功經驗。天津市教科院學報,4,20-23。
李慶剛(2001)。建國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演變論略。當代中國史研究,8(3),
55-63。
李鵬(1994)。動員起來,為實現《關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而努力─在全第二次國
教育工作會議上的報告。載於蔡克勇主編(2002),90年代中國教育改革大潮叢書:綜
合卷(頁323-332)。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杜建華、沈紅(2003)。論合并高校的學科融合。理工高教研究,22(1),27-29。
沈本良(1997)。積極推進高教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工作。中國高等教育,1,9-11。
沈宏、陳運超、廖湘雲、羅雲(2001)。多校區大學的學科佈局。高等教育研究,22(6),
69-71。
周大平(1997)。“第二次院校調整”: 加快高教管理體制改革。瞭望,42,12-18。
周大平(1998)。重點大學共建合併對招生有多大影響。瞭望,2,28-29。
周祝瑛(2002)。大陸高等學校管理體制改革研究:以高校合併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90-2413-H-004-001。)
周莉、葛祥富(2000)。試論高校合併中財務實質性合併的基礎。教育財會研究,1,17-
19。
周遠清(1998)。加速高教管理體制改革勢在必行。中國高等教育,2,11-15。
周瓊英(2002)。高校合併現象審視。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104-
107。
林天祐(1997)。學校品管之理念與設計:以學校運作為例。學校行政雙月刊,2,2-13。林天祐(2002)。校務發展策略與SWOT分析。課程與教學通訊,11,4-11。
俞光虹、李蔚(2001)。上海高校管理體制改革和布局結構調整簡析。教育發展研究,7,
42-46。
胡建華(2000)。關於建國頭17年高等教育改革的若干理論分析。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
版),4,55-62。
胡豔(2000)。高校合併對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作用。教育與經濟,S1,74-77。
夏躍平(2002)。論高校合并中的文化整合。江蘇高教,3,72-74。
徐小洲、張劍(2004)。我國大學行政權力分配中的問題與改革策略。高等教育研究,25
(3),35-39。
荀淵(2004)。教師教育一體化改革的回顧與反思。教師教育研究,16(4),8-12。
馬洪(1999)。關於經濟管理體制改革的幾個問題。載於彭懷恩、俞可平(主編),中國轉型
的挑戰-經濟社會篇(頁33-62)。臺北:風雲論壇。
馬國欽、范國睿(1997)。上海師范教育改革的新趨勢:職前培養與在職培訓一體化。高等
師範教育研究,5,1-4。
馬敘倫(1950)。在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開幕詞。載於瞿葆奎(主編)(1991),中
國教育改革(頁5-10)。北京:人民教育。
崔智濤、高潔(2001)。高等學校就業指導現狀調查及思考——華東師范大學畢業生就業情
況調查的啟示。教育與職業,11,25-27。
張玉成(2002)。臺灣教師教育的現況與前瞻,刊於袁振國(主編),中國教育政策評論
2002(頁249-257)。北京:教育科學。
張癸(1997)。試論上海師範教育體制改革。復旦教育,1,14-17。
張鋒(2002)。高校管理人才資源的能力建設。載於中國高教學會高教管理專業委員會(主
編),2001中國高等教育管理:現實與理想(頁117-123)。沈陽:東北大學。
張翼(2003)。中國現況藍皮書之二:人口。載於北京青年報社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文社會
科學研究中心(主編),國情報告-中國現況藍書書(頁41-56)。 臺北:達觀。
張鷹(1994)。發揮學科優勢,提高綜合效益,建設理工結合、文理滲透的新型綜合大學─訪
四川聯合大學黨委書記饒用虞、校長陳君楷。中國高等教育,6,12-15。
梅秀文(2003)。合併高校學科融合中存在的問題探討。煤炭高等教育,21(3),53-55。
陳小婭、馬濤(1995)。共建與聯合:高校辦學新格局——國家教委直屬高校辦學和管理體
制改革綜述。中國高等教育,10,24-25。
陳伯璋(2004)。大學整併的省思與前瞻。載於張明輝(主編),教育政策與教育革新(頁65-
80)。臺北:心理。
陳浩、侯鐵軍(1995)。改革力度大 合併效應好─來自南昌大學的報告。中國高等教育,
10,20-24。
陳浩、徐越(2000)。中央部委高校轉制大行動。中國高等教育,1,9-12。
陳麗、張黎、趙惠方(2003)。高校合併後富餘人員分流的難點與對策。高等農業教育,
7,43-45。
眭依凡(1998)。1+1=1?關於大學併校的思考。嘉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4,71-74。
彭懷祖(2006)。大陸高校合併動因及合併高校發展對策。論文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大陸研
究中心、國關中心及教育系主辦之「兩岸高等法制與高等教育改革」學術研討會,臺
北。
曾家樓(2006)。國民小學教育品質管理系統之研究—ISO/IWA2在一所小學的應用。國立
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華東師範大學(2006)。華東師範大學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自評報告。上海:作者。
楊國賜(2003)。提昇大學教育品質,增進國際競爭力。教育資料與研究,54,75-86。楊雅文(2002)。中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回顧與思考。廣西高教研究,3,49-56。
楊景堯(2000)。上海市小學師資培育制度的變革與省思。臺研兩岸前瞻探索,23,145-156。
葛祥富(2003)。淺談合併高校部門預算的編制與執行。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
版),29(6),694-698。
葛鎖網(1993)。改革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加強省級政府的決策權、統籌權。江蘇高教,
5,3-8。
趙慶典(1999)。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主動迎接知識經濟挑戰。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
報,4,53-56。
劉海慶、沈海濱(2000)。高校合并辦學與校園文化構建。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4
(3),19-21。
劉惟中(2004)。臺海兩岸大學合併之比較研究:以嘉義大學與浙江大學為例。國立暨南大
學比較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劉鳳英(2002)。加強合并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江蘇高教,6,125-126。
劉繼榮(2003)。高等學校合併重組的理論與實證研究。浙江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博
士論文,未出版,杭州。
潘雲鶴、顧建民(1999)。大學學科發展與重構。高等工程教育研究,62,8-12。
蔡秀英(2001)。我國高等教育整併模式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課題組(1998)。上海高校佈局調整研究。上海高教研究,7,32-38。
鄭令德(1998)。積極開拓 勇于突破 抓好高教管理體制改革。中國高等教育,4,29-30。
鄭展(2004)。高等學校合併與文化整合研究。河北工業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論文,
未出版,天津。
鄧小平(1992)。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載於人民主版社(主編),鄧小平文選一卷本(1996)(頁483-497)。香港:三聯。
鄧曉春(1998)。中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回顧與展望。遼寧教育研究,1,5-11。
燕紅、朱再法(2001)。合并高校教師定編中不容忽視的幾個問題。中國高等醫學教育,
3,8-9。
盧兆彤(2000)。建國後兩次高校合併的比較研究。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77-80。
盧鐵城(2000)。併校改革應把握的若干問題。中國高等教育(半月刊),3,16-18。
盧鐵城(2001)。高校合併工作的進程及其成效。國家高級教育行政學院學報,4,1-4。
蕭海濤(2005)。十年來院校合併之檢討─兼談大學定位。論文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
育學系,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主辦「2005華人教育學術研討會華人世界近年教育改革
的檢討」,臺北。
戴曉霞(2002,12月)。高等教育整併之國際比較。論文發表於淡江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政策
與領導研究所與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辦之「大學整併理念與策略」學術研討會,臺
北。
薛天祥(1999,12月)。高校合併的理性思考。載於國立臺灣大學教育學程中心主辦「跨世
紀海峽兩岸高等教育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1),臺北。
謝安邦(1999)。我國高等師范教育制度的變革與發展。高等師範教育研究,2,1-5。
謝安邦(2004,3月)。高等教育重點建設政策-回顧與反省。論文發表於淡江
大學教育學院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辦之「大學卓越政策之檢討與展望」兩岸學術研討
會,臺北。
謝家啟、王興榮(1999)。高校合併中的財務合併問題初探。教育財會研究,1,27-31。
鍾清章(1994)。全面品質滿意。品質管制月刊,30(1),22-28。
龐青山、曾崯(1999)。學科融合:高校合并的高層目標。高等教育研究,4,50-53。
關友鈞(2001)。中國大陸高等院校之合併:以浙江大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龔放(1999,12月)。大學國際化與民族特色-海峽兩岸高等教育面臨的共同課題。載於
國立臺灣教育學程中心主辦「跨世紀海峽兩岸高等教育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139-147),臺北。
龔放(2002)。「211工程」建設:由來、進展、研討與展望。載於姚啟和(主編),90年
代中國教育改革大潮叢書:高等教育卷(頁272-280)。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龔映杉、趙丹齡(2000)。引入競爭機制 全面聘任制和聘用制。中國高等教育,17,27-
29。
龔學平(1996)。積極推進高教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教育發展研究,5,1-3。
三、報紙
朱振國(2001年12月27日)。高等教育呼喚品質意識。光明日報,B1版。
宋永樂(2000年7月19日)。偉大而深刻的變革─透析中國高校合併現象。科技日報,第二
版。
李莉(1999年9月21日)。世行最新報告指出:地方化將是21世紀的發展趨勢。科技日報,
第三版。
周遠清(2000年12月15日)。高教管理體制改革和佈局結構調整取得了歷史性的重大進展。
中國教育報,第一版。
林志成(2005年3月11日)。師範院校最快八月轉型教育大學。中國時報,C4版。
唐景莉(2000年9月25日)。高等教育告別部門辦學。中國教育報,第一版。
徐敏(2006年10月31日)。華師大首開高學歷教師教育新模式「4+1+2」培養碩士教師 首
批20多名學生報名,選拔面試。解放日報,第六版。
高曉明(2003年6月12日)。中央財政發揮導向作用 二百餘共建高校平穩改制。光明日報,
A1版。
湯濤、沈祖芸(2007年1月4日)。優秀學科帶頭人+創新團隊+重點基地。中國教育報,第二
版。
焦紀(1998年1月19日)。1992年以來全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概況。中國教育報,第二
版。
鄭晉鳴、王金福(2000年11月20日)。從「虛胖子」到「強巨人」—揚州大學發展紀實。光
明日報,A1版。
四、網路
上海地方誌辦公室(無日期)。區縣志。2007年4月20日取自
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4/index.html
山東大學組織部(2000)。我校機關及部分直屬單位中層幹部配備調整工作圓滿結束。2007
年5月23日取自http://www.sdu.edu.cn/jianbao/2000-17.htm
中共教育部(2006)。1990年以來高校合併情況。2007年5月20日取自h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19558.htm
內政部(無日期)。臺閩地區歷年育齡婦女一般生育率、年齡別生育率及總生育率。2007年
3月20日取自http://www.ris.gov.tw/ch4/static/st20-0.html
中國新聞週刊(2007)。中國式高校負債:規模迅速擴大帶來的資源危機。2007年5月20日
取自http://news.sina.com.cn/c/2007-04-06/130712714340.shtml
張濟順(2004)。啟用新校區 實現新跨越。2007年4月20日取自
http://news.ecnu.edu.cn/keynews/2004/2004,1001,051647.html
教育部(2005)。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摘要。2006年3月14取自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ebooks/edusta/tertiary.xls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大學整併推動委員會召開首次會議─研商推動大學整併政策及
策略。2006年10月25日取自http:epaper.edu.tw/news/931206/931206a.htm
華東師範大學(無日期)。華東師範大學學校概況。2007年4月20日取自
http://www.ecnu.edu.cn/
華東師範大學校長辦公室(2006)。華東師範大學2006年度各項統計統計數據。2007年5月
23日取自http://www.ecnu.edu.cn/ecnu_po/list/show_tjgb_item.asp?
ID=10
華東師範大學財務處(無日期)。財務管理機構設置。2007年4月20日取自
http://cwc.ecnu.edu.cn/
華東師範大學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學院(無日期)。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學院簡介。2007年
6月20日取自
http://www.pese.ecnu.edu.cn/asp/pese.ecnu.edu.cn/_common/wz.asp?
JID=47790&PNO=0
華東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院(2004)。繼續教育學院概況。2007年6月20日取自
http://www.ecnuce.org/
貳、英文部份
Beasley, T. & Pembidge, K. (2000). The Potential for Mutual-Growth
Mergersbetween UK Universities. Perspectives, 4(2) ,41-47.
Chen, D. Y.(2002). On the Amalgamation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in the 1990s. In Z. P. Tian (Ed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Higher Education (pp.349-366). Hangzhou: Zhejian
University Press.
Gamage, D. T. (1992). La Trobe and Lincoln Merger: The Process and Outcom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30(4), 73-89.
Green, D.(1994). What is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Bristol, PA, U
USA :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 Open
University Press.
Harman, G. (2000). Institutional Mergers in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 Since 1960. Higher Educational Quarterly, 54(4), 343-
366.
Harman, K. & Meek, V. L. (2002).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Issue: “Merger Revisite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Mergers
in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44, 1-4.
Martin, J. & Samels, J. (1994a). Achieving Academic Excellence
through Strategic Mergers: A new Approach. In J. Martin, & J. E.
Samels (Eds.), Merging Colleges for Mutual Growth (pp. 3-21).
Baltimore, Maryland: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Martin, J. & Samels, J. (1994b). Conclusion: The Mutual-Growth
Process-Myths and Realities. In J. Martin, & J. E. Samels
(Eds.), Merging Colleges for Mutual Growth (pp.227-237).
Baltimore, Maryland: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Pitchard, Rosalind M.O. (1993). Mergers and Linkages in British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 47(2), 79-101.
Rowley, G. (1997). Mergers in Higher Education: A Strategic
Analysis. 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 51(3), 251-2263.
Sallis, E. (1993).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in education. London:
Kogan Page.
Samels, J.E. (1994). Higher Education Mergers, Consolidations,
Consortia, and Affiliations: A Typology of Models and Basic
Legal Structures. In J. Martin, & J. E. Samels (Eds.), Merging
Colleges for Mutual Growth (pp. 22-41). Baltimore, Maryland: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Smith G..F. (1993). The meaning of quality. Totoal Quality
Management, 4(3), 235-244.
Temple, P. & Whitchurch, C. (1994).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Recent Growth Mergers in British Higher Education. In J. Martin,
& J. E. Samels (Eds.), Merging Colleges for Mutual Growth
(pp.209-226). Baltimore, Maryland: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Trow, M. (1972). The Expan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19(1), 61-84.
Trow, M. (1973).“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Policies for Higher Education: A General
Report”(pp.63-71) . Paris: OECD: Conference on Future Structures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26th-29thJune.
UNESCO(1998). World Declaration on Higher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Vison and Action. Paris, France: Author.
Wideen, M. F., Grimmett, P. P. (1995). Changing Times in Teacher
Education Restructuring or Reconceptualizations.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World Bank(1997). China: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Washionton, D.C.,
USA: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