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戶政司(2008)。戶籍人口統計月報表三嬰兒出生數按婚生、非婚生、棄嬰或無依兒童及生母原屬國籍分。2008年5月25日,取自http://www.ris.gov.tw/ch4/static/m0s309704.xls
內政部統計處(2007a)。九十六年第四週內政統計通報(95年底在臺外籍人士統計) 。2007年10月10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內政部統計處(2007b)。內政統計年報二、戶政06.國籍之歸化取得人數。2007年5月20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
內政部統計處(2007c)。九十六年第八週內政統計通報(95年我國國籍之歸化、回復及喪失情況)。2007年10月10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方小萍(2007)。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適應輔導班之回應性評估-以臺北縣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王今等譯校(1992)。Kuper A. & Kuper J. (eds.)。社會科學百科全書。臺北市 : 五南。
王聖雯(2006)。從多元文化看跨國婚姻家庭子女的生活場域經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7)。93-95國中小外國籍父母學生統計。內部資料。
江亮演、陳燕禎、黃稚純(2004)。大陸與外籍配偶生活調適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5,66-89。江琪彬(2006)。童年期目睹婚姻暴力之女性三代間母女依附關係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余民寧(2006)。潛在變項模式:SIMPLIS的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余淑貞(2006)。臺北縣新移民女性的國中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吳秀照(2004)。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對於發展遲緩子女的教養環境與主體經驗初探--從生態系統觀點及相關研究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5,159-75。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酪。載於學校行政研究(頁189-199)。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新華(1993)。適應的概念分析。初等教育學報,6,169-188。
巫有鎰(2005)。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臺東縣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結合教育機會均等與學校效能研究的分析模式。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李坤崇、巫美珠、賈樂安、邱麒中、劉明芬(1985)。中部地區國中一年級學生學習適應問題之調查研究。輔導月刊,21(2),12-20。李坤崇、歐慧敏 (1993)。行為困擾量表編製報告。測驗年刊,40,117-134 。李美枝(1987)。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臺北市:大洋。
李英明(2005)。新制度主義與社會資本。臺北市:揚智。
李雅芳(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教師領導風格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沈如瑩(2003)。國中小學生自尊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那昇華(2007)。新移民子女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中高年級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永盛(2007)。新移民子女社會支持與生活壓力之調查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志成(2006)。行動智慧概念對於新移民女性及其子女教育之啟示。載於玄奘大學教育人力資源與發展學系、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外籍配偶與社區學習(頁31-61)。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佩玲(2006)。原住民大專學生知覺親子關係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林枝旺(2006)。以Coleman 社會資本理論探討高職學生家庭背景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林南(2004)。教育制度與社會資本。教育研究集刊,50(4),1-16。林祐聖、葉欣怡(譯)(2005);林南(2001)著。社會資本。臺北市:弘智。
林清山(譯)(1997);Richard E. Mayer著。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臺北市:遠流。
林清江(1981)。教育社會學新論。臺北市:五南。
林清江(1983)。家庭生活與社會適應—文化發展與教育革新。臺北:五南。
林淑芬(2006)。臺東縣國小學童家庭內社會資本、學習風格、社交技巧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林淑理(2000)。高職延修生自我概念、學習行為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華中(2004)。臺灣原住民族地區國中教師管教與學生學習適應之研究-以桃竹苗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邱汝娜、林維言(2004)。邁向多元與包容的社會-談現階段外籍與大陸配偶的照顧輔導措施。社區發展季刊,105,6-19。柯乃文(2006)。臺東縣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之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影響因素。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張春興 (1994) 。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3)。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景媛(1989)。無特殊學習類型學生學習適應與知覺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2,215--242。張新仁(1982)。國中學生學習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張楓明(2006)。親子、師生及同儕關係對國中學生初次偏差行為影響之動態分析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張德永(2003)。社區成人學習:從社會資本論探討成人學習。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學習文化(頁1-20)。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樹閔(2007)。新移民子女的生活適應與同儕關係之調查研究-以彰化縣國民小學高年級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教育部統計處(2007)。95學年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分析。2007年9月25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project.htm
莫藜藜、賴珮玲(2004)。臺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55-64。許修龍(2007)。家庭社經地位、教育資源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嘉義縣國中三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許瑞蘭(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陳小娥、蘇建文(1977)。父母教養行為與少年生活適應。教育心理學報,10,91-106。陳玉書、王美娟、方嘉鴻(2007)。婚暴外籍配偶求助歷程之質性分析。載於玄奘大學社會科學院、教育人力資源與發展學系(主編),弱勢族群議題省思與對策(頁131-187)。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光中、秦文力、周素嫻(譯)(1995);Smelser, Neil J. 著。社會學。臺北市:桂冠。
陳妍穎(2002)。國中學生生活經營能力之研究---以臺北市國中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秀節(2007)。臺北市越南籍新娘社會支持、憂鬱與生活適應狀況之相關探討。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陳怡靖(1999)。臺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財務資本論在臺灣的適用性。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陳怡靖(2004)。臺灣地區高中多元入學與教育階層化關連性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怡潔(譯)(1998)。R. L. Berger, J. T. McBreen, & M. J. Rifkin著。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臺北市:揚智。
陳奎憙、王淑俐、單文經、黃德祥(1999)。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臺北市:三民。
陳柏霖、陳書農(2007)。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談學校與政府對外籍配偶及其子女的教育策略。載於玄奘大學社會科學院、教育人力資源與發展學系(主編),弱勢族群議題省思與對策(頁189-214)。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滄鉦(2007)。新住民子女的同儕關係與學習適應之關係研究 -以基隆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德嫺(2007)。父母管教方式與同儕團體特質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之影響。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麗如(2005)。父母對子女學習的影響-家庭資源之探討。教育與社會研究,9,121-152。賀正貞(2003)。女性單親家庭之家庭資源管理與生活適應研究─以臺中縣中低收入女性單親家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黃月美(1996)。單親兒童生活適應相關因素及團體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 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明華(2006)。異國婚姻家庭父母管教態度與其子女生活適應、創意生活經驗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芳銘(2004)。結構方程模式整體適配度評鑑議題之探究。發表於2004年1月10輔仁大學舉辦的2004年統計方法學論壇:結構方程式方法學的開展,未出版。
黃芳銘(2007)。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運用。臺北市:五南。
黃信誠(2003)。家庭教育資本與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 居住嘉義偏遠地區與一般地區國中生之比較。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黃群芳(2003)。他(她)是怎麼看?怎麼想?談婚姻暴力目睹子女眼中的暴力家庭。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黃毅志(2000)。文化資本、社會網絡與階級認同、階級界限。政大社會學報,30,1-42。
黃毅志(2002)。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臺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體系之延續。臺北市:巨流。
溫雨蓉(2007)。跨國婚姻中臺灣籍男性之婚姻品質。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溫清欽(2006)。國民小學外籍配偶學童與本籍配偶家庭學童行為困擾與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以新竹縣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葉肅科(2006)。外籍與大陸配偶家庭問題與政策:社會資本/融合觀點。臺北市:學富。
路君約(1981)。少年人格測驗指導手冊修訂本。臺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劉淑勤(2004)。目睹父母婚姻暴力兒童在讀書治療歷程中改變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劉焜輝(1985)。師大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心。
劉慧君(2006)。家庭內社會資本、自我概念、族群認同對臺東縣原漢學童學習適應之影響。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潘淑滿(2004)。從婚姻移民現象剖析公民權的實踐與限制。社區發展季刊,105,30-43。蔡宏進(2004)。促進移入人口社會生活適應的策略。發表於「21世紀臺灣新移民政策研討會」,2007年9月30日,取自http://www.rdec.gov.tw/public/Attachment/551911193471.doc
蔡奇璋(2004)。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習的障礙及其解決途徑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蔡恒翠(2004)。國中生知覺之父母婚姻關係、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蔡清中(2006)。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蔡毓智(2002)。學習資產對學業成績之影響─以臺北市國三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鄭期緯(2004)。發展遲緩孩童家庭功能問卷之建構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燕繼榮(2006)。投資社會資本-政治發展的一種新維度。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
薛承泰(1995)。臺灣的地位取得研究。載於章英華、傅仰止、瞿海源(主編),社會調查與分析-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檢討與前瞻之一(頁357-395)。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謝佩均(2001)。原住民國小高低學業成就生學習適應之比較。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鐘淑慧(2006)。國民小學提供身心障礙學生家長家庭支援服務之現況調查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二、英文部分
Adam, F. & Roncevic, B. (2003). Social capital: Recent debates and research trends.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42(2), 155-183.
Adler, P. S., & Kwon, S. (2002). Social capital: 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7(1), 17-40.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McGram-Hill.
Bentler, P. M. (1982).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via non-iterative estimation: A fast inexpensive method.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 417-424.
Bentler, P. M., & Bonett, D. G. (1980). Significance tests and goodness of fit in the analysis of covariance structur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8, 588-606.
Bollen, K. A. (1989).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ith latent variables.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 G. Richardson (Ed.), Handbook to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 241-258). Westport, CT: Greenwood.
Burt, R. S. (1992).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alof competi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tts, R. (2007).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of social capital measurement in a complex social context. In M. Osborne, K. Sankey & B. Wilson (Eds.), Sosial capital, lifelong learning and the management of place (pp. 15-28). New York: Routledge
Cohen, D., & Prusak, L. (2001). In good company: How social capital makes organizations work.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supplement), S95-120.
Coleman, J. S. (1990). Foundar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Erickson, B. H. (1996). Culrure, class and conne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2(1), 217-251.
Flap, H. D. (1991). Social capital in the reproduction iof inequality. Comparaive sociology of family, Health and Education, 20, 179-202.
James, M. S., & Charles, W. T. (1971).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3r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Kaplan, P. S., & Stein, J. (1984).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Belmont, CA: Wadsworth.
Lazarus, R. S. (1976). Patterns of adjustment(3rd ed.). New York: McGram-Hill.
Lin, N. (2001). 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n, N., & Lai, G. (1995). Urban stress in China.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41(8), 1131-1145.
Marsh, H. W., & Hocevar, D. (1985). A new more powerful method of multitrait-multimethod analysi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3, 107-117.
McDonald, R. P., & Marsh, H. M. (1990). Choosing a multivariate model: Noncentrality and goodness-of-fit. Psychological Bulletion, 107, 247-255.
Morales, J. R., & Guerra, N. G. (2006). Effects of multiple context and cumulative stress on urban children's adjus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 Development, 77(4), 907-923.
Mulaik, S. A., James, L. R., Van Alstine, J., Bennett, N., Lind, S., & Stilwell, C. D. (1989). Evaluation of goodness-of-fit indices for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5, 430-445.
Muriel, E. (2002). Family transmission of social capital: Differences by social class, education and public sector employment. Sociological Research Online, 7(3), Retrieved October 13, 2007, from http://www.socresonline.org.uk/7/3/egerton.html
Onyx, J., & Bullen, P. (2000). Measuring social capital in five communities. The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36, 23-42.
Portes, A. (1998). Social capital: 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in modern sociolog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2, 1-24.
PovertyNet (2002). Social capital and the world bank. Retrieved October 13, 2007, from http://www1.worldbank.org/prem/poverty/scapital/bank1.htm
Putnam, R. D. (1993). The prosperous community: Social capital and public life. The American Prospect, 13, 35-42.
Putnam, R. D. (1995). Bowling alone: American'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 Journal of Democracy, 6(1), 65-78.
Rae, D. (2002). Foreword. In S. L. McLean, D. A. Schultz, & M. B. Steger (Eds.). Social capital: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community and "Bowling alone" (pp. xi-xvi).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Tristan, C. (2004). Social capital. Retrieved October 13, 2007, from http://www.gnudung.com/literature/definition.html
Wellman, B., & Frank, K. A. (2001). Network capital in a multilevel world. In N. Lin, R. S. Burt, & K. Cook (Eds.). Social Capital (pp. 233-273). Hawthorne, NY: Aldine De Gruyter.
World Bank. (n.d.). How is Social Capital Measured? Retrieved October 13, 2007, from http://www1.worldbank.org/prem/poverty/scapital/SChowmeas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