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保進(2001)。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模式之內涵分析。教育研究,91,52-62。王保進(2002)。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現況與重要議題之省思。載於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主編),現代教育論壇-校務評鑑。臺北市:編者。
王保進(2003)。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現況與重要議題之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50,2-11。王麗芬(1998)。大學校院教育學程自我評鑑模式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白穗儀(1999)。國民中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任東屏(1999)。碩士程度的女性國小教師專業發展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出版
何福田、羅瑞玉等(民81)。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載於中國師範學院主編,教育專業,1-30。臺北:師大書苑。
余慧玉(1999)。博物館導覽員專業知能需求之研究— 以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邱錦興(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吳明清(1994)。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五南。
吳明清(1997)。營造學習型教育專業社群:教師進修的政策目標與制度規劃。載於進修推展教育的挑戰與展望。臺北:師大書苑。
吳明清口述(王淑怡、徐緯平採訪)(2001)。從智慧中挖掘寶藏-專訪國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吳明清教授。教育研究月刊,91,10-15。
吳明隆(2003)。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臺北:知域數位科技。
吳清山(2002)。校務評鑑的實施挑戰與因應策略。教師天地,117,6-14。吳清山(2004 )。優質學校中課程發展、教師教學與專業發展之指標內涵及實踐策略分析。教師天地,134,21-31。吳清山、林天祐(1999)。教育評鑑。教育資料與研究,29,66。
吳清山、林天祐(2002)。校務評鑑。教育資料與研究。44,132。
吳清基(1995)。教師與進修。臺北:師大書苑。
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呂錘卿、林生傳(200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指標及現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7,45-64。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李俊湖(1998)。教師專業成長模式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沈翠蓮(199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天祐(2002)。校務評鑑的理念與作法。教師天地,117,15-20。林生傳、陳慧芬、黃文三(2001)。國民教育階段教師在教育改革政策下的專業成長需求調查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及教育鬆綁為例。教育學刊,17,23-44。林如萍(2001)。中等學校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林志成(2002)。授能導向的專業發展評鑑。輯於國立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編),教育政策論壇,5(2)。南投縣:編者。林佩瑩(1996)。國小資優教育教師專業能力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林美惠(2004)。國小教師參與行動研究之經驗與專業發展之影響。私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林新發、王秀玲(2003)。透視學習型組織。中等教育,50(1),49-51。
孫志麟(2004)。教育政策與評鑑研究—追求卓越。臺北市:學富文化。
徐敏榮(2003)。高雄市國民小學學校評鑑指標與評鑑實施之評析。彰化師大教育學報,4,221-245。秦夢群(1999)。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五南圖書。
高強華(1995)。論提升教師專業成長的「教師評鑑」。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247-272。臺北:師大書苑。
莊忠儒(2004)。臺北縣國民小學校務評鑑實施狀況調查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連世傑(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自我評鑑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張美玉(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在職進修教育的經驗與反省。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張素貞(2001)。校務評鑑制度實施之探析:以臺北縣政府為例—許月玫、陳怡秀採訪。教育研究月刊,91,22-29。
張鈿富(2001)。面對校務評鑑應有的理念與作法。教育研究月刊,91,30-35。張德銳(1993)。教師評鑑與教師專業成長。國教世紀,28(6),50-54。張德銳(1999a)。以學校為中心的教師專業成長。研習資訊,16(6),25-32。
張德銳(1999b)。教師在重建學校運動中應加強的專業者角色。教師天地,98,17-22。張瓊瑩(1996)。終身學習與現代教師-從教育專業談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研習資訊,13(6),46-55。梁坤明(1999)。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態度活動形式與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許雅惠(2003)。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知能發展之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郭文茵(1993)。我國成人基本教育教師專業知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郭昭佑(2000a)。學校本位評鑑。臺北:五南。
郭昭佑(2000b)。學校層級評鑑之問題探究—以臺北縣八十七學年度校務評鑑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學報,81,31-72。郭嫈嫈(1989)。基層農會家政指導員專業能力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陳玉鳳(200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評鑑規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陳坤松(2003)。臺南市國中小行政人員對校務評鑑態度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美玉(1997)。教師專業:教學理念與實踐。高雄:麗文文化出版。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臺北:師大書苑。
陳美玉(2002)。教師個人知識管理與專業發展。臺北:學富文化。
陳美娟(2000)。國小專家教師專業知能形成歷程要件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美娟、高熏芳 (2002)。國小專家教師專業知能形成歷程要件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527~556。
陳琬貞(2004)。階層分析法在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規準權重體系建構之應用。私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劍賢(2002)。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之研究-以臺東縣為例。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單文經(1990)。教育專業的性質初探。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範教育政策與問題。臺北:師大書苑。
曾燦金口述(謝育音採訪)(2001)。臺北市如何落實校務評鑑-專訪臺北市教育局第二科曾燦金科長。教育研究月刊,91,17-21。
游家政(2002)。課程革新。臺北:師大書苑。
游家政(2003)。學校本位課的評鑑。檢索日期:95.11.30。取自http://www.trd.org.tw
/Cpast/N1/%B3%B910.doc
湯志民(2002)。臺北市國中校務評鑑實施之評析。教育資料與研究,50,22-27。黃秀霜、張玉成、李宗薇、林新發、徐超聖(1997)。國民小學教師應具備之基本能力及素養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學專業與師資培育。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6)。教育改革的理念與實踐。臺北:師大書苑。
黃韻寧(2003)。新竹縣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實施狀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黃耀農(2005)。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指標之再建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楊深坑(2000)。迎向二十一世紀新專業主義之建構。載於中華民國教育學會主編,新世紀的教育願景,41-56。臺北:臺灣。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7)。臺北市九十六學年度國民小學校務評鑑實施手冊。臺北:作者。
劉世閔(1999)。教師專業發展與在職教育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劉春榮(1998)。教師組織與教師專業成長。教師天地,94, 4-11。劉智云(2004)。大都會區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師大書苑。
潘俊程(2003)。臺中縣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蔡文杰(1992)。學校評鑑的正用與誤用。臺灣教育,504,42-45。蔡芸(1997)。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以臺灣省國民中學教師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蔡俊傑(2003)。提昇教師專業知能因應九年一貫教育改革,載於臺灣省教育學會主編,臺灣教育雙月刊,623,20-28。臺北:編者。鄭崇趁(2002)。校務評鑑與知識管理。教師天地,117,21-25。盧增緒(1995)。論教育評鑑觀念之形成。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3-59。臺北:師大書苑。
賴淑齡(2003)。國小社會科教師經濟專業知能之研究-以台北地區為例。私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謝臥龍(1997)。優良教師特質之德懷術分析。教育研究資訊,5(3),14-28。韓諾萍(2002)國小教師參與學士後在職進修之動機與其專業發展情形之研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簡茂發(1996)。評量。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評量。1-39。臺北:師大書苑
顏國樑(2003)。校務評鑑的基本理念、問題及因應做法。學校行政雙月刊,24,3-20。魏惠娟(2001)學習型組織發展之概念架構。成人教育雙月刊, 61,36-42。羅清水(1998)。終生教育在國小教師專業發展的意義。研習資訊,15(4),11-14。蘇秀花(2003a)。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實施成效及整合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蘇秀花(2003b)。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的發展與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50,28-32。蘇錦麗(1997)。高等教育評鑑:理論與實際。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饒見維(1996)。教育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饒見維(1997)。教育專業化和教育革新的困境與突破之道。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學專業與師資培育。臺北:師大書苑。
饒見維(1999):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配套實施策略。教育實習輔導4﹙4﹚,33-38。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Drucker, P.(1990)/傅振焜譯(1994)。後資本主義社會。臺北:時報文化。
Thomas R Guskey(2000)/陳嘉彌等譯(2002)。專業發展評鑑。臺北:五南圖書。
二、英文部分
Daresh J. C., & Playko M. A. (1992).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 pre-service, induction, and in-service applications. Boston: Allyn&Bacon.
Educational Research Service. (1998). Managing change in education . Arlington, VA: Author.
Guskey, T. R. (1997a). Evaluating staff development begins by identifying its purpose. The Developer, 3.
Guskey, T. R. (1997b). Research needs to link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student learning. Journal of Staff Development, 18(2), 36-40.
Guskey, T. R. (2000). Evaluat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Guskey, T. R., & Hurberman, M. (1995).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New paradigms and practices.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Hopkins, D. (1989). Evaluation for school development . Philadelphia : Open University Press.
Johnstone,J.N.(1981).Indicators of education systems. London:Kogan Page.
Joint Committee on 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Evaluation(1981). Standards forevaluations of educational programs, projects, and materials. New York:McGraw-Hill.
Joint Committee on 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Evaluation (1994). The program evaluation standards : How to assess evaluations of educational programs(2nd ed.), CA : Sage.
Kells, H. R.(1995). Self-study process:A guide for postsecondary and similar serviced-oriented institutions and program. New York:The Oryx Press.
Kennedy, M., & Barnes, H.(1994). Implications of cognitive science for teacher education. In J. N. Mangieri & C. C. Block(Eds.), Creating powerful thinking in teachers and students diverse perspectives(pp.196-212). Harcourt Brane College
.Liberman A. and Miller, L. (1992). Teachers-their world and their work..New.York: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Maclean, R. (1992). Teachers career and promotion pattern. London: TheFalmer Press.
Nevo, D. (1995). School-based evaluation : A dialogue for school improvement . New York : Pergamon.
Parkay, F. W., & Stanford, B. H.(2000)Becoming a teacher. Boston, Mass:Allynand Bacon.
Pink, W.T, & Hyde, A.A.(Eds.) (1992). Effective staff development for school change. Norwood, NJ: Ablex.
Shulman, L. S.,(1987),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57(1),1-12.
Sparks, D., & Hirsh, S. (1997). A new vision for staff development.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taff Development.
Sternberg, R. J., & Horvath, J. A. (1995). A prototype view of expert teach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4(6), 9-17.
Stufflebeam, D. L., & Shinkfield, A. J.(1985). Systematic evaluation. MA:Kluwer- Nijhoff .
Stufflebeam, D. L. (2000b). The CIPP model for evealuation. In D. L. Stufflebeam, G. F. Madaus, & T. Kellaghan (Eds.), Evaluation models: Viewpoint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 (2nd ed.) (pp.279-318).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The Joint Committee on 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Evaluation (1994). The program evaluation standards (2nd ed). London: Sage.
Watts, K. H. (1986). How teachers learn: Teachers’ views 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h.D. dissertation, Cornell University:AAC8628747.
Worthen, B. R.,Sanders, J. R.(1987).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lternative approaches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White Plains, NY:Long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