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王家通(1996)。初等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王振鵠編著(1985)。兒童圖書館。南投縣:台灣省教育廳編印。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麗雲(2002)譯。Michael W. Apple(1990)。意識型態與課程。台北:桂冠。
天衛(1995)。孩子一生閱讀計畫。台北:天衛。
方玫芬(1998)。教師如何指導兒童閱讀。北師語文教育通訊,6,22-27。方子華(2003)。國小學生家庭閱讀活動、學校閱讀環境與閱讀動機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朱文雄(1992)。班級經營。高雄:復文出版社。
田本娜(民84)。小學閱讀教學的基本原理。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國際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223-240。
何三本(1995)。幼兒故事學。台北:五南。
何少金(2002)。潛性課程初探。澳門中華教育會舉辦「優質教育的課程與實施」研
討會論文。95.10.3擷自http://www.schoolnet.edu.mo/msnvc/vc013/b14.htm
李詠天(1993)。論潛在課程。現代教育,8(3),117-132。李連珠(1998)。全語言的「全」全在哪裡?。台北:信誼。
李寶琳(2000)。台北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閱讀文化調查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錫津(2000)。談情境之覺與班級氣氛。班級經營,3卷1期,45-48。李秀美(2003)。概念構圖對提升國小學童說話能力成效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系碩士論文。俞名芳(2003)。班級讀書會理念融入本國語文教學實施型態之研究。國立花蓮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芳森 (2007)。再概念化理論對幼教課程發展的啟示。大同技術學院學報,15 ,117-142。
沈蕙芳(1997)。不要小看閱讀。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5(1),16-17。
吳芝儀、李鳳儒(1995)。M.Q. Patton(1990):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永軍(1996)。教學過程中潛在課程的若干分析。教育資料文摘,37,86-96。吳清山、林天佑(2001)。潛在課程。教育研究月刊,86,111。
吳武典(1979)。國小班級氣氛的因素分析與追蹤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2期,135-156。余霖(1990)。由「潛在課程」談教科書爭議事件。教師天地,44,56-59。
利百芳(2004)。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個按研究─以桃園縣一所國小為例。國立
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育瑋(1989)。幼兒閱讀問題之探討。國民教育,29(7-8),40-44。林文寶(2000)。閱讀的魅力與格調-談台灣兒童的閱讀興趣。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2,7-9。
林清山(1990)。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市:遠流。
林美琴 (1999)。兒童讀書會。台北:小魯。
林進材(1999)。教學理論與方法。臺北:五南。
林美琴 (2001)。青少年讀書會DIY。台北:天衛文化。
林純宇(民93)。屏東縣大平國小閱讀指導教學之研究。南師語教學報,2,241-253。林振中(2006)。校園潛在課程問題的探討。師說,193,20-23。邱天助(1998)。讀書會備忘錄:新學習運動。臺北:洪建全基金會。
邱玉玲( 2001)。悅讀! 開啟兒童閱讀之門。屏縣教育季刊,5,13-177。周倩如(2000)。公共圖書館如何推廣兒童閱讀運動。《書苑》,第132期,48-56。南美英(2005)。教孩子成為閱讀高手。高雄:核心。
吳敏而、陳鴻銘(2002)。可預測讀物與幼兒閱讀發展。全國新書資訊月刊,40,11-25。高錦雪(1981)。兒童圖書館的閱讀指導。耕書集,52,1。
許素梅(2000)。加強閱讀指導,提昇資訊運用能力。師友,400,79-83。
許淑玫(2000)。國小六年級閱讀小組實施交互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許慧貞譯(2001)。艾登‧錢伯斯(Aidan Chambers)原著。打造兒童閱讀環境(The
reading environment:how adults help children enjoy books)。台北:天衛文化。
張必隱(1992)。閱讀心理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張志公(1992)。閱讀叢書序。載於國外閱讀研究。河南省:河南教育出版社。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芬芬(1991)。師範生教育實習中潛在課程之人種誌研究。國立師範教育大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振成(1997)。新讀書會運動:讀書會。書評,28,164-167。
張舜棠(1999)。國小六年級社會科的潛在課程-一個班級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張玉成(2001)。思考啟發性閱讀指導技巧。全國兒童閱讀種子教師研習會手冊。教育部。
張怡婷(2002)。個人認知風格、班級閱讀環境與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行為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文彬(2006)。澎湖縣國民小學實施閱讀教學現況之調查研究。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洪文珍(1999)。兒童文學小說選集。台北:幼獅。
洪婉莉(2001)。國小推動閱讀運動之研究-以台東縣馬蘭國民小學為例。台東
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洪蘭(2001)。兒童閱讀的理念-認知神經心裡學的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38,1-4。
洪蘭(2005)。閱讀,讓妳的腦更有創造力!科學人,42,11,42-45。
洪慧萍(2002)。合作學習融入閱讀教學模式對國小六年級學生閱讀理解、後設認知、閱讀動機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翁玲玲(1980)。兒童閱覽心理認識淺談。教資月刊,17,27-28。
梁坤明(2005)。教師班級經營的潛在課程探討。北縣教育,53,74-78。班華(1989)。隱性課程與個性品德形成。教育研究,12,56-60。
徐宗國,(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高蓮雲(1992)。國小學童運用圖書館及課外閱讀實況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3,189-234。
高蓮雲(1994)。台北市國小學童課外閱讀及運用學校圖書館之質的探索。台北
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5,121-150。
連海生((2001)。全國兒童閱讀種子教師研習會手冊。教育部。
陳正治(2000)。怎樣指導兒童閱讀。現代教育論壇:兒童閱讀的理念與策略。國立教育資料館主辦。
陳伯璋(1984a)。「潛在課程」研究之評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伯璋(1984b)。潛在課程(HIDDEN CURRICULUM)研究的理論基礎。師大學報,29,53-91。陳伯璋(1985)。潛在課程研究。台北:五南。
陳伯璋(1987)。課程研究與教育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陳伯璋(1993)。社會變遷、課程發展與潛在課程。教育資料文摘,32(5),110-128。陳啟榮(2005)。潛在課程之探析。北縣教育,53,51-53。
陳奎熹(2000)。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淑絹(1995)。「指導─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增進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實徵。臺中師院學報,7,36-42。
陳淑絹(1996)。由國民小學「閱讀指導現況調查」談閱讀策略教學的可行性。國教輔導,36(2),24-29。陳淑絹(1997)。「指導—合作學習」策略應用於國小閱讀教學之理論探討。臺中師院學報,11,65-112。
陳衛平(2000)。孩子一生的閱讀計畫。台北:天衛。
陳麗華(1995)。老師的社會科教學推理-結構與意識的辦證。台北:師大書苑。
教育部(2000)。八十九年度推動教育優先區實施計畫。
郭麗玲(1996)。小學教師如何做閱讀指導。書苑季刊,21。19─25。項必蒂(2001)。閱讀理解與閱讀教學。全國兒童閱讀種子教師研習會手冊。教育部。
黃瑞琪(1985)。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台北:巨流。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漢文。
黃政傑(1998)。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漢文。
黃瑞琴(200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郭生玉(1993)。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精華書局。
曾祥芹、韓雪屏(1992)。閱讀學原理。河南省:河南教育。
曾琪淑(1991)。兒童閱讀指導探析。書香,8,45-59。
游乾桂(2006)。開啟孩子的 7 種智慧。台北:天下。
趙永芬譯(2003)。蘿拉.羅伯( Laura Robb)(2000)原著。中學生閱讀策略 (Teaching Reading in Middle School)。台北:天衛文化。
管家琪(2000)。培養「自發性」的閱讀習慣,為孩子讀書的人。台北:民生報社,28-31。
馮秋萍(1998):兒童閱讀行為之探討。圖書與資訊學刊,25,63-72。馮秋萍(2000)。兒童課外閱讀行為探究。玄奘學報,2,231-255。湯志民(1987)。課程研究的新領域-「潛在課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55,207-242。湯志民(2006)。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台北:五南。
趙鏡中(2002)國語文統整教學的「統整」在哪裡?教育研究月刊,87 期。楊曉雯(1996)。高中生閱讀行為研究:以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為例。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詹正信(1999)。攜手希望快樂行~如何營造快樂學習的校園文化。教育資料與
研究,30,58-60。
潘文忠 (2005) 生活教育與潛在課程。北縣教育,53,50-53。
臺北縣政府( 2004)。全校一起來閱讀— 國小共讀計畫開始推動。95.10.17取自http://www.tpc.gov.tw/
歐用生(1990)。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潛在課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歐用生(1994)。課程發展的模式探討。高雄:復文。
歐用生(1998a)。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
歐用生(1998b)。課程與教學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等(1999)。技職校院潛在課程規畫。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委託研究。
歐用生(2000)。課程改革。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5)。九年一貫課程之「潛在課程」評析。北縣教育,53,30-35。薛曉華譯(2004)。Magolis,E.著。高等教育中之潛在課程。台北:高等教育。
賴苑玲(2000)。讓我們來參與閱讀。社教雜誌,269,1-3。
蔡尚志(1987)。閱讀指導。載於台灣省國民小學圖書館(室)業務研習參考資料。省立 嘉義師範學院,100-107。
劉明宗(2000)。從一個資優兒童的課外閱讀談「大量閱讀」。國教天地,138,20-26。
簡靜惠(2001)。以素直精神經營讀書會群。臺北:洪建全基金會。
簡馨瑩、曾文慧、陳凱筑 (2005)。閱讀悅有趣-開發孩子閱讀策略的書。台北:幼獅。
劉威德(1994)。潛在課程的邏輯分析。教育資料文摘,33,99-104。
羅秋昭(1992)。如何指導兒童閱讀。北師語文教育通訊,1,100-102。廖凰伶(2000)。閱讀的理論與應用。台東特教簡訊,11。64─71。
盧金鳳(2004)。應用學習風格於「班級共讀」提問之行動研究:以青鳳國小學校本位教師專業成長團體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鍾添騰(2001)。讀你千遍也不厭倦─國語科閱讀指導教學之探究。北縣教育, 39,85-89。
譚光鼎(1991)。批判理論-論現代社會之宰制與複製。國教世紀,26(6),44-55。劉曉秋(1983)。兒童讀物閱讀型態與學齡兒童生活適應關連性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與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嚴媚玲(1999)。大學生的閱讀及其管道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英文部份:
Apple, M.W.(1979). Ideology and Curriculum. RKP.
Beck, M.(1992). Learning organizations: How to greaten them. Industrial &
Commercial Training, 21(3), 21-28.
Dianne, M. H. (1989). Elementary School Library Media Programs And The Promotion of
Positive Self-Concepts: A Report of an Exploratory Study. Library Quarterly, 59 (2),
131-147.
Ekwall, E. E,和 Shanker, J. L.(1989).Teaching reading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2nd
ed).Columbus:Merril Publishing Company.
Gagne', R.M.(1985).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and theory of instruction New York:Holt ,
Rinehart and Winston .
Gambrell, L. B.(1996).Creating classroom cultures that foster reading
motivation.The Reading Teacher,50(1),14-25.
Gatto, T.(2002). Dumbing us down : The hidden curriculum of compulsory schooling.
Gabriola Island, B.C. : New Society Publishers.
Giroux.H. 和 Penna A.N.(1979).Social education in the classroom. Theory and research
in social Education.7,21-42.
Huang,H.S.,& Hanky,J.R. (1995).Phonological awareness and visual skills and Chinese
reading acquistion in first graders.Alongitudinal study in 115.
Jackon.P.W.(1968).Life in classroom. New York:Holt,Rinehert & Winston.
Jerald, Craig D.(2006). School Culture: "The Hidden Curriculum." Issue Brief.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 ED 495013 )
Krashen,S.(1993).The power of reading.Englewood,CO:Libraries Unlimited.
Krashen, A. (1984). Writing: Research, theory, and application.Torrence,CA:Laredo.
Margaret, A. R. (1989). Reading Problems : Assessment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New
Jersey : Prentice –Hall, 7.
Margolis, Eric, Ed.(2001).The Hidden Curriculum in Higher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 ED 462024 )
Porcter,D.H.(1991)。The myth and ideology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 American。
Rayner,K.,和 Pollatsek, A. (1989).The psychology of read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Rubin,D. (1991). Diagnosis correction in reading (2nd ed.). Boston,MA: Allyn and
Bacon.
Skinner, E. A.,和 Belmont, M.J.(1993).Motivation in the classroom: Reciprocal effects
of teacher behavior and student engagement across the school year.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5(4), 571-581.
Sherory和 Mokhtari (1994). The reading habit of college student at different levers of
reading proficiency. Reading Improvement,31,158.
Snyder,B.R.(1971).The hidden curriculum,New York:Alfred and A.Knopf.
Spodek,B.(1985).Teaching in early years.N.J.:Prentuce-Hall,Inc.
Stake,R.E. (1995).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London:SAGE
publications.
Stoodt,Barbara D.(1989).Reading instruction(2nd ed.)New York:Harper & Row.
Taylor,B.,Harris,L.A., & Pearson,P.D.(1988).Reading difficuities: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New York:Readom House.
Tobias, S.(1997). The hidden curriculum : Faculty-made tests in science. New York : Plenum Press.
Wigfield,A.,&Guthrie,J.T.(1995).Dimensions of children’s motivation for reading:
An initial study.Athens,GA:NR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