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184.6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8 20: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曉慧
研究生(外文):Chen Hsiao-Huei
論文名稱:學習者中心教學規準之發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Development of Criteria for Learner-centered Instructions
指導教授:黃永和黃永和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1
中文關鍵詞:學習者中心教學規準德懷術
外文關鍵詞:Learner-centeredCriteria for instructionDelphi method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7
  • 點閱點閱:104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建構學習者中心教學規準,提供老師進行教學時之參考。為達上述之目的,本研究以文獻探討、焦點團體訪談與德懷術為主要研究方法。
透過探討學習者中心的相關理論、文獻資料,以了解學習者中心相關概念、教學實務及教師自我信念。並由國內外各種教師專業評鑑內涵來了解教學規準內容,根據所獲得之資料,初步擬定學習者中心的教學規準。這些教學規準,再藉由焦點團體座談,由與會專家學者協助進行檢視,形成德懷術第一次調查問卷。
研究期間共實施三次的德懷術問卷調查,透過23位專家學者的回答資料,逐漸達成共識,發展出學習者中心教學規準的五大向度,共三十三項指標。本研究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1. 各向度之總平均數為4.8~4.9,各項指標之平均數則為4.6~5。
2. 各指標之四分差皆小於0.6,顯示專家小組成員對於所有指標內涵已達高度共識。
3. 本研究建構出學習者中心教學規準的向度有五,分別為:
向度Ⅰ:增強學習動機的教學。共8項指標。
向度Ⅱ:兼顧心理、物理及社會需求的學習環境。共6項指標。
向度Ⅲ:培養學習責任的教學。共7項指標。
向度Ⅳ:重視學習過程的教學活動。共7項指標。
向度Ⅴ:讓學習者了解學習狀況的學習評量。共5項指標。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分別向學校、教師、教育行政機關及後續研究者,提出研究省思及建議。
ABSTRACT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aim to construct the “Criteria for Learner-centered Instructions”. The research methods mainly consist of literature review, focus group interview, and Delphi surveys.
Through review of learner-centered theories and literatures, the instruction practice and self-consciousness of teachers under light of learner-centered concepts are understood. Basing on the contents of 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teachers’ professional evaluations, instruction guidelines are combined to form the “Criteria for Learner-centered Instructions”. These criteria are then reviewed by focus group and experts to form the first Delphi survey questionnaire.
Three Delphi surveys were conducted by combining feedbacks from 23 experts and scholars to form consensus. These consensuses include five major aspects and form the final 33 indices. Each aspect scores averagely 4.8~4.9 out of 5, and each index scores 4.6~5 out of 5. The quadratic variation is lower than 0.6 indicating that the expert group has achieved high consensus over the contents of all indices. Each of the five aspects are covered by several indices:
1. Improvements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re evaluated by 8 indices.
2.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that considers psychological, physical and social needs is evaluated by 6 indices.
3. Cultivation of learning responsibility is evaluated by 7 indices.
4. Teaching activities that emphasize on learning process are evaluated by 5 indices.
5. The assessments for learners are evaluated by 5 indices.
These criteria are proposed to provide the schools, teachers, administrative sectors, and researchers for further study in the practice of learner-centered instruction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習者中心的理論基礎 ……………………………… 7
第二節 以學習者中心的概念與實務………………………… 18
第三節 國內外教學評鑑規準指標之探討………………………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流程…………………………………………………62
第二節 研究對象…………………………………………………64
第三節 研究工具…………………………………………………65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6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焦點團體座談結果與討論…………………………68
第二節 第一次德懷術問卷結果分析………………………76
第三節 第二次德懷術問卷結果分析………………………86
第四節 第三次德懷術問卷結果分析………………………95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98
第二節 建 議………………………………………………101
參考文獻………………………………………………………………103
附錄一:教師個人信念的自我評鑑檢核…………………………111
附錄二:焦點團體座談會議紀錄……………………………………113
附錄三:學習者中心教學規準調查問卷(第一回合)………………116
附錄四:學習者中心教學規準之發展研究調查問卷(第二回合)…122
附錄五:學習者中心教學規準之發展研究調查問卷(第三回合)…129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王智弘譯(2002)。B. R. Hergenhahn / Matthew H. Olson著。學習心理學—學習理論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Theories Learning)。臺北市:五南。
王文科校閱,邵瑞珍、皮連生主編(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王慧蘭(2005)。批判教育學:權力抗爭、文本政治和教育實踐。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2),85-112。
方志華(2004)。關懷倫理學與教育。臺北市:洪葉文化。
方志華(2002)。關懷倫理學觀點下的教師專業素養。教育研究資訊,10(2),1-20。
方永泉譯(2003)。保羅‧弗雷勒Paulo Fereire著。受壓迫者教育學(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臺北市:巨流。
朱敬先(2001)。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臺北市:五南。
江南發(2002)。營造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環境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13,1-20。
何永德(2002)。環境教育取向在CAI中的實現。亞太科學教育論壇,第三期,第一冊。2006年10月29日,取自http://www.ied.edu.hk /apfslt/v3_issue1/heyongde/heyongde4.htm#four。
吳幸宜譯(1994)。Margaret E. Gredler著。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Theory Into Practice)。臺北市:心理。
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弘善譯(2000)。Dale Scott Ridley & Bill Walther 著。自主的課堂(Creating Responsible Learners)。臺北市:遠流。
李弘善譯(2003)。Barbara L. McCombs & James E. Pope著。搶救邊緣學生-引發被埋沒的學習動機(Motivating Hard to Reach Students)。臺北市:遠流。
李弘善譯(2003)。Martin V. Covington & Karen Manheim Teel著。活化學習動機-營造機會平等的學習環境(Overcoming Student Failure)。臺北市:遠流。
李珀(1999)。有效能的教學。臺北市教育局。
李珀(2000)。教學視導。臺北市:五南。
李素卿譯(1997)。Michael J. A. Howe著。學習心理學:教師指南(A Teacher’s Guide to Psychology of Learning)。臺北市:五南。
李榮東(2002)。國民中學教師教學評鑑內涵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TNU1037019。
李咏吟(1995)。教學原理。臺北市:遠流。
李咏吟(2001)。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臺北市:心理。
李奉儒(2004)。閱讀Paulo Freire:批判教學論的發軔與理論主張。教育研究月刊,121,22-35。
周淑卿(2004)。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心茹譯(2000)。Barry J. Zimmerman, Sebastian Bonner & Robert Kovach著。自律學習(Developing Self-Regulated Learners)。臺北市:遠流。
林心茹譯(2000)。Scott G. Paris & Linda R. Ayres著。培養反思力(Becoming Reflective Students and Teachers)。臺北市:遠流。
林明地(2006)。Nel Noddings 關懷倫理學及其在學校領導的應用。教育政策論壇,9(2),101-129。
林家惠(2003)。國小主題式統整課程發展研究-兒童中心取向。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CYU1576048。
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CCU0332001。
林國凍(2003)。國小專家教師生活課程教學知識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TPTC611013。
林清山(1986)。教學的心理學基礎。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有效教學研究。臺北市:台灣書店。
林進材(2000)。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五南。
林進材(2006)。教學論。臺北市:五南。
林麗娟(2006)。透過網頁呈現專題成果之學習。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3(4),471-486。
侯昕辰(2003)。國中綜合活動領域實施方案評鑑規準建構歷程之研究─以一所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TNU0261004。
施樹宏(2004)。國小教師評鑑規準及實施程序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TPTC576044。
韋宜青(2001)。國民小學教育選擇權政策規劃規準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TMTC0576016。
徐敏榮(2002)。國民小學教師評鑑規準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PTTC576001。
高強華(1995)。論提升教師專業成長的教師評鑑。教育評鑑。臺北市,師大書苑。
高博詮(1999)。擅用教學策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師友月刊,11,44-47
高新建(2004)。落實的課程願景或美麗的課程幻影:發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高品質國民中小學課程。課程綱要實施檢討與展望,1。
涂惠玉(2004)。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檔案評鑑規準之建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TCTC629013。
張世忠(2000)。建構教學-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張春興(200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修定版)。臺北市:東華。
張紋琦(2002)。以建構主義教學策略與網路學習環境探究國小三年級學童空氣概念的概念學習。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TPTC476017。
張新仁、邱上貞、張酒雄、方吉正、莊麗娟、簡妙捐、鄭博真、吳慧珠、潘世尊、李長燦(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市,心理。
張新仁(2005)。中小學教師教學評鑑工具之發展編製。2005年12月8日,取自http://140.111.34.69/EDU_WEB/EDU_MGT/EDURES /EDU5741001/1/eval/YC09.doc。
張壽山、張酒雄、張新仁、邱上貞(1991)。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灣省教育廳。
張德銳、蔡秀媛、許藤繼、江啟昱、李俊達、蔡美錦、李柏佳、陳順和、馮清皇、賴志峰(2000)。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 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張德銳(2007)。教學專業標準與教學評鑑。教師天地,151,4-9。
張靜嚳(1996)。建構教學:採用建構主義如何教學?。建構與教學,7 ,彰化師大科教中心。
符碧真(2003)。九年一貫課程的教師專業成長-從第三次國際數理科調查報告「The Teaching Gap」談起。九年一貫與師資培育,92.03,153-174。
許寶強、張偉基(2006)。設計通識科學習經歷與原則。2007年1月23日,取自http://www.ln.edu.hk/cultural/programme/ liberal.edu_8.shtml。
陳永發(2004)。國民小學教師同儕教學評鑑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KNU0332089。
陳玉鳳(200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評鑑規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KNU0332031。
陳伸佩(2006)。從英語教學來看課程內容。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3。2006年10月29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3/53-27.htm。
陳怡君(2003)。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PTTC576008。
單文經(1999)。欣見全方位的課程改革、期待真正落實教學革新。現代教育論壇,5,115-117。
傅木龍(1995)。英國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研究。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臺北市:師大書苑。
曾憲政(2000)。建立高雄市教師專業評鑑制度。公教資訊季刊,4(2),1-5。
馮朝霖(2003)。希望與參化:Freire教育美學推衍與補充之嘗試。論文發表於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主辦之第一屆「社會理論與教育研究學術研討會」,屏東市。
黃政傑(1993)。課程與教學之變革。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7)。課程評鑑。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9)。落實教學評鑑的實施。教師天地,99,39-45。
黃耀輝(2002)。教學健檢-教師教學評鑑研究。臺北市,問津堂。
葉麗錦(2003)。高雄市國小教師專業評鑑實施現況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PTT1576062。
廖玉珠(2004)。建構我國中小學教師評鑑規準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TKU00631001。
趙志揚、劉豐旗、莊智鋒、黃振盛(2003)。建構以學生為中心之高職新課程教學策略之研究。教育部技職司委託專案報告。臺北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潘慧玲(2007)。中小學教師專業能力的釐訂。新竹市教育電子報,31。2008年2月25日,取自http://www.hceb.edu.tw /epaper/look_3101.htm。
潘慧玲、王麗雲、簡茂發、孫志麟、張素貞、張錫勳、陳順和、陳淑敏、蔡濱如(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發展。教育研究資訊,12(4),129-168。
潘慧玲、張德銳、張新仁(2007)。教師評鑑方案之基礎性分析整合型計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成果報告(CREED95-IE-01)。臺北市: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
鄭意儒(2005)。WHO才是網路學習的真正主角?。師說,188,13-16
盧雪梅(1991)。教學理論:學習心理學取向。臺北市:心理。
盧雪梅(2000)。APA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心理學原則。課程與教學通訊,4,8-12。
賴麗珍(譯)(2006)。Pamela D. Tucker & James H. Stronge著。教師評鑑方法-結合學生學習的模式(LINKING TEACHER EVALUATION AND STUDENT LEARNING)。臺北市:心理。
謝文全(1985)。教育行政論文集。臺北市:文景。
簡幸如(2005)。數位遊戲設計之教學模式建構。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茂發 (1999)。「人的教育」之省思。人的素質論文集。1999.12。46-54。
簡紅珠(2007)。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改善:借鏡日本中小學教師的學課研究。教育研究月刊,158,130-140。
蘇鳳珠(2002)。國民小學教師建構式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二)英文部分
Bedworth, D. A., & Bedworth, A. E. (1978). Health education. A process for humam effectiveness. New York: Harper & Row , Publishers, Inc.
Borich, G. D. (1999). Observation skills for effective teaching.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Brophy, J., & Good, T. (1986). Teacher behavior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In M. C.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 ed.). New York: Mcmillan.
Carolyn M. T., Terrence, P., Wendy M. R., & Keith, C. H.(2005). Promoting teacher efficacy for working with culturally diverse students . 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 50(1), 29-34.
Corno, L.(1992).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3, 69-83.
Dalton, S. S.(1998). Pedagogy matters : Standards for effective teaching practice. Center for Research on Education, Diversity & Excellence.
Grossman, P. L., & Richert, A. E. (1988). Unacknowledged knowledge growth: Are 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s of teacher education. Teacher & Teacher Education, 4 (1) , 53-62.
Lincoln, Y. S.(1995). In search of students’voices. Theory into Practice, 34(2), 89-94.
Marietjie, R., Pieere, J. T., & Athol, P. K.(2005). The Delphi technique in health sciences education research. Medical Teacher , 27(7), 639-643.
Mark, J. C.(1997). A technique to harness expert opinion for critical decision-making task in educ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7(3), 373-386.
Marshall, H. H.(1992). Redefining student learning : Roots of educational change. Norwood, NJ:Ablex.
Martom,F., & Saljo, R.(1976). On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 Outcome and process. Brit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46(1), 4-11.
Marzano, R. J.(1992). A different kind of classroom : Teaching with dimensions of learning.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cCombs, B. L.(1997). Learner-centered class and school: Strategies for increasing student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 San Francisco,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Morgan , M.(1985). Self-monitoring of attained subgoals in private study . Jour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77(6), 623-630.
Phyllis, B.(2006). Learner centered teaching practice rubric:A learner-centered teaching voluntary , self-assessment tool.
Rogers, C. R.(1983). Freedom to learn : A view of what education might become . Columbus, Ohio: Charles E. Merrill.
Sarason, S. B.(1995). Some reaction to what we have learned. Phi Delta Kappan , 77(1), 84-85.
Sue, V.(2005). Beliefs: The heart of teaching. YC Young Children, 60(5), 76-85.
Tyler, R.(1949).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hicago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Weimer, M.(2002). Learner centered teaching.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West, S. S. (1990). Student perceptions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X: Texas A & M University.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