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Go Office、林晃(2006)。動手畫漫畫(4)-美少女角色篇。台北市:尖端出版。
K’s Art(2005)。動手畫漫畫(1)-基礎入門篇。台北市:尖端出版。
中國視聽教育學會(1988)。系統化教學設計。台北市:師大書苑。
毛連塭(1989)。實施創造思考教育的參考架構。創造思考教育,創刊號,2。
王美雲(2004)。數位時代中的藝術思考。台灣美術,56,92-97。
王鼎銘(2000a)。資訊時代數位影像對美感價值的衝擊與影響。教學科技與媒體,51,2-8。王鼎銘(2000b)。網路時代電腦繪圖教育教師角色探討。國教世紀,193期,51-56。古孟釗(2004)。漫畫同人誌在台灣的發展~休閒與文化產業的觀點。私立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台灣中華書局簡明大英百科全書編輯部(1988):簡明大英百科全書。台北市:台灣中華書局。
吳佩瑾(2003)。基礎漫畫數位教材之設計與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垠慧(2004)。台灣當代藝術作品中的漫動畫圖像:以楊茂林、洪東祿的作品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吳靜吉(1999)。新編創造思考測驗研究。學生輔導,62,134-135。
吳靜吉(2005)。現今台灣教育的醒思-從創意談起。教育研究月刊,133,107-108。
尾澤直志(1999)。人物設計師-人物造型。台北市:龍辰出版。
李國芬、楊馥蔓(2006.11)。恐怖的電腦疾病。PC Home Life,50-61。
李堅萍(1998a)。電腦科技與美術教學的結合-影像處裡。教師之友,39,4-7。李堅萍(1998b)。美術教育教學運用電腦教學媒體之探討。教學科技媒體,42,32-37。
李淑汝(2001)。國小學童閱讀漫畫行為相關因素之探討及其與社會真實認知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中。李闡(1998)。漫畫美學。台北:群流。
李弘善(譯)(2000)。思考教學。台北:遠流。(Sternberg R. J., & Spear-Swerling L., 1996)
杜明城(譯)(1999)。創造力。台北:時報文化。(Csiksentmihalyi M., 1997)
沈亞梵(2002)。e世代的學校教育。教學科技與媒體,59,74-77。赤松健(2005)。魔法老師(8)。台北:東立出版。
阮佳瑩(2004)。兒童創造性繪本教學模式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林幸楨(2005)。國小美術教師對於「漫畫」影響學生美術學習之態度分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林羿妏(2003)。尋找藏寶圖中的秘密:漫畫同人誌創作者學校內外藝術學習歷程關連性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林振茂(2003)。中部地區國小資優學生閱讀漫畫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彰化。洪德麟(1994)。台灣漫畫40年初探。台北:時報。
夏林清(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行動研究。台北市:遠流。(Altrichter H., Posch P. & Somekh B., 1993)
徐佳馨(2001)。漫步圖框世界:解讀日本漫畫的文化意涵。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徐新逸、吳佩謹(2002)。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學科技與媒體,59,63-73。徐憶嘉(2004)。線上評量系統應用於國小視覺藝鑑賞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袁建滔(1992)。新漫畫語言。台北:尖端出版。
動腦雜誌編輯部(1997)。漫畫媒體特色探索。動腦雜誌,249,48-54。
張世彗(2003)。創造力-理論、技術/技法與培育。台北:五南。
張玉成(1993)。思考技巧與教學。台北:心理。
張恬君(1996)。電腦輔助藝術教學研究。藝術家,237,256-265。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理論取向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6)。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莊雅雯(2002)。國民小學中、高年級學童閱讀漫畫行為之研究-以台中市國小為例。私立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許晉嘉(2005)。平板電腦觸控筆按鍵之設計與書寫成效之研究。私立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郭育智(2000)。國民中學學生學習策略、批判思考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俊賢、陳淑惠(譯)(2003)。如何培育學生的創造力。台北:心理。(Sternberg R. J. & Williams W. M., 1996)
郭為藩(1970)。自我理論在教育學上的應用。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2,85-128。
陳伯璋(198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市:南宏圖書。
陳育淳(1999)。大眾文化對兒童繪畫發展的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彰化。陳美秀(2001)。兒童繪畫表現與大眾文化關係之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自發性漫畫創作之多重電畫組成員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寬祐(譯)(2002)。漫畫創作實務全覽:原理‧練習‧技法:漫畫創作最佳指導課程。台北:視傳文化。(Edgell S., Brooks B. & Pilcher T., 2001)
陳德璋(2004)。提昇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對電腦繪圖學習意願行動研究─以卡通漫畫造型創作為題。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陳龍安(1988)。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心理。
曾志朗(2003)。「亞洲人沒創造力?」收錄於黃奕光著,王蕆真譯,Asian 創造力,台北:台灣培生教育,3。
曾志軒(譯)(2005)。人機介面設計-有效的人機互動策略。台北市:台灣培生教育。(Shneiderman B. & Plaisant C., 2004)
曾鈺涓(2003)。科技革命與藝術創作。台灣美術,52,25-39。
游若琪(2004)。小舞的漫畫筆記:漫畫的基礎實戰專集。台北市:文房文化。
游若琪(2005)。小舞的漫畫筆記2:漫畫的基礎實戰專集2。台北市:文房文化。
黃信義(2006)。網路同儕互評對創造力的影響-以小五生電腦繪圖學習為例。私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黃秋碧(1998)。漫畫閱讀之遊戲、快感經驗與社會實踐-以世新、政大學生為例。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黃嘉勝(1998)。新科技媒體對國小美勞科教學之影響及其應用趨勢。教學科技與媒體。42,15-22。
楊孟麗、謝水南(譯)(2005)。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台北市:心理出版社。(Fraenkel J. R.& Wallen N. E., 2003)
溫明正(2000)。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50,54-61。賈馥茗(1976)。英才教育。台北市:台灣開明出社。
漫畫技法研究會(2006)。動手畫漫畫(2)-人物角色篇。台北市:尖端出版。
漫畫技法研究會(2006)。動手畫漫畫(3)-人體動作篇。台北市:尖端出版。
劉世雄(2001)。資訊科技應用教學的省思。教學科技與媒體,57,88-94。劉兆漢(2005)。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總體規劃書修訂草案。台北市:行政院國科會。
蔡東照(1984)。漫畫技巧。台北:中視。
鄭如雅(2003)。以卡通漫畫為主題的國小視覺藝術教學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屏東。鄭俊皇(1999)。漫畫於視覺上的應用研究-以擬音字與閱讀順為中心。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雲林。鄧羽秀(2003)。漫畫在兒童教育上的應用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東。蕭湘文(2002)。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台北:五南。
賴盈如(2003)。電子書包使用需求之系統觀研究-以台北市大同高中為例。國立大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閻振興、高明 監修(1996)。中文百科大辭典(三版)。台北:百科文化。
駱麗真(2003)。科技藝術的發展脈絡:由國際經驗到台灣現況。台灣美術,52,13-24。
薛燕玲(2004)。數位世紀新媒體藝術的開展-數位藝術的創作。台灣美術,56,88-91。
謝正瑜(2000)。從後現代藝術思潮淺談兒童畫表現的可能性。新竹師院美勞教學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
謝金青(2005)。論創造力發展障礙之跨越。教育研究月刊,133,23-30。
謝憲奇(1998)。滑鼠筆驅動程式的改進。國立交通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鍾生官(2006)。數位說故事在統整藝術教育之應用。國際藝術教育學刊。第4卷,第1期,51-63。鍾樹椽、王俊良(2006)。資訊科技應用在表演藝術教學之探討。國際藝術教育學刊。第4卷,第1期,81-92。
二、西文部分
Andrew Phelan (2006). Studio Art Education Today: the Impact of Digital Media and Technology on the Pedagogical Structur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Education, 4(1), 23-32.
Dietrich F. (1985). Visual intelligence: The first decade of computer art (1965- 1975). IEEE Computer graphics & applications, 7(5), 33- 45.
Frankish C., Morgan P.& Hull R. (1995). Recognition, Accuracy and Usability of Pen-Based Interfaces. ACM CHI, 503-510.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New York: BasicBooks.
Getzels J. W. & Csikszentmihalyi M. (1976). The creative vis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problem finding in art.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Guilford J. P. (1967). The na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 New York : John Wiley &Sons.
Hoff G. R. (1982). The visual narrative: Kids, comic books, and creativity. Art Education, 35(2), 20-23.
Hogben L.(1949). From cave painting to comic strip. New York: Chanticleer Press Inc.
James P. (1999-2000). Blocks and bridges: Learning artistic creativity. Arts and Learning Research Journal, 16(1), 110-133.
Khatena J. (1982). Educational psychology of the gifted. New York: Wiley & Sons.
Lopate P. (1976). The comic book project. Teachers and writers magazine, 8(1), 2-17.
Mathews, J. C. (1997). Computers and Art Education (ERIC Digest). Bloomington, IN: ERIC Clearinghouse for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Maxwell J. A. (2005).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California : Sage Publications, Inc.
Morrison G., Ross S. & Kemp J. (2004). Design Effective Instruction.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Inc.
Noll, A. M. (1967). The Digital Computer as a Creative Medium. IEEE Spectrum IV, 10, 89- 95.
Piaget J. (1964).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 176-186.
Pollard A. & Tann S. (1987) Reflective Teaching in the Primary School. London: Cassell.
Rabinowitz M. & Shaw E. J. (2005).Psychology,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he Use of Technology: Behavioral, Cognitive, and Affordances Perspectiv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May-June, 49-53.
Ritzer G. (2000). Sociological theory. 5th ed. pp. 35-71. NY: MC.Graw Hill.
Rogers, P. L. (1997). Adoption of Computer-Based Technologies among Art Educators: Implications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 in Art Education.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al, DAI AAC 9728974.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Schodt F. L. (2001) Manga ! Manga ! The World of Japanese Comic. P.35. 講談社,日本東京。
Smith N. R. (1985). Copying and artistic behaviors: Children and comic strips. Art Education, 36(5), 22-25.
Sternberg R. J.(1988). A three-fact model of creativity. In R. J. Sternberg (Ed),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125-147.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rnberg R. J.(2001). What is the common thread of 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 (4), 360-362.
Torrance E. P. (1962). Education and the creative potential. 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Torrance E. P. (1966). 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 Normal-tehnical manual. Princeton, N.J.: Personnel Press.
Torrance E.P.(1979). The search for satori and creativity. Buffalo, NY: Creative Education Foundation.
West R. & Graham C. (2005). Five Powerful Ways Technology Can Enha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May-June, 20-27.
Williams F.E. (1972). Encouraging creative potential.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Wilson B. (1974). The superheroes of J. C. Holz. Art Education, 27(8), 2-10.
Winner E . & Martino G. (1993). Giftedness in the visual arts and music. In K. A. Heller, E. J. Monks, & A. H. Passow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giftedness and talent, 253-281. New York: Pergamon.
Zimmerman E. (2005.12). It takes effort and time to achieve new ways of thinking: Creativity and art educatio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Education, 3(2), 57-73.
三、網路部分
ADOBE(2002).Inside the Publishing Revolution. Retrieved 2007.2.4.,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adobe.com/aboutadobe/pressroom/20thanniversary.html
Davies J. (n.d.). Biography of a Luminary- Dr. Ivan E. Sutherland. Retrieved 2007.2.10.,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static.cc.gatech.edu/classes/cs6751_97_fall/projects/abowd_team/ivan/ivan.html
Jack. (2002).輸入裝置-滑鼠。2007年2月10日,取自WWW:http://www.ulinks.com.tw/win32/b_7.htm
Peddie J. (2001)。漫談像素的誕生與電腦早期歷史。2007年2月4日,取自WWW: http://nthucad.cs.nthu.edu.tw/~peng/tech/knowledge/2001_1228_pixel/2001_1228_pixel.htm .
WACOM案例分享(n.d.),日本 鎌倉女子學院國中與高中部。2007年8月24日,取自WWW:http://www.wacom.com.hk/case_studies/CS-7.htm
WACOM案例分享(n.d.),台灣 宜蘭市中山國小數位視覺藝術教育。2007年8月24日,取自WWW:http://www.wacom.com.hk/case_studies/CS-17.htm
WACOM案例分享(n.d.),台灣 宜蘭縣成功國小美術班Wacom數位板計畫。2007年8月24日,取自WWW:http://www.wacom.com.hk/case_studies/CS-18.htm
WACOM案例分享(n.d.),全港天主教小學電腦「數」描大賽。2007年8月24日,取自WWW:http://www.wacom.com.hk/case_studies/CS-16.htm
WACOM案例分享(n.d.),香港 嘉諾撒小學「數碼美術室」。2007年8月24日,取自WWW:http://www.wacom.com.hk/case_studies/CS-14.htm
日本の漫画(n.d.)。維基百科全書。2007年2月2日,取自WWW:http://ja.wikipedia.org/wiki/%E6%97%A5%E6%9C%AC%E3%81%AE%E6%BC%AB%E7%94%BB
日本品牌 XP-Pen5560B 典雅白5.5吋高階數位繪圖板(n.d.)。Yahoo奇摩購物中心。2007年1月6日,取自WWW:http://buy.yahoo.com.tw/gdsale/gdsale.asp?gdid=337778
吳望如(2006)。資訊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初探。2007年2月6日,取自WWW:http://140.126.32.82:1080/paper/8954002/8954002.htm
捍衛科技(2007),硬體式電腦教學與監控系統。2007年3月14日,取自WWW:http://www.hanwell.com.tw/Prod_PTS_Computer_Based%20Training.htm
張恬君(n.d.)。運用科技表現之視覺藝術。2007年2月4日,取自WWW:http://140.138.146.4/digiart/papers/%E5%BC%B5%E6%81%AC%E5%90%9B.doc
教育部(2006)。資訊教育。2007年2月11日,取自WWW: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JE/EDU5147002/9CC/Information.doc
教育部(2007)。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07年2月11日,取自WWW: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JE/EDU5147002/9CC/9CC.html?UNITID=271&CATEGORYID=845&FILEID=147654&open
陳冠華(2005)。數位學習。2007年2月11日,取自WWW:http://www.read.com.tw/web/hypage.C.Gi?HYPAGE=subject/sub_e_learning.asp
溪高資訊組(2006)。PIXIA最新版 3.3d 繁體中文版 已經上架!! 2007年2月10日,取自WWW:http://plog.hhsh.chc.edu.tw/staff/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9&blogId=5
漫畫(n.d.)。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07年1月22日,取自WWW: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dict/dict.sh?cond=%BA%A9%B5e&pieceLen=50&fld=1%2C4%2C5%2C6&cat=&ukey=-990838780&serial=3&recNo=1&op=f&imgFont=1
漫畫(n.d.)。維基百科全書。2007年1月22日,取自WWW: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C%AB%E7%95%AB&variant=zh-tw
趙英傑(2006),LEGO MINDSTORMS樂高機器人套件簡介。2007年3月14日,取自WWW:http://swf.com.tw/?p=62
蔣建平(2006 .7. 14.)。美國癱瘓男子借助電腦實現意念移物。2007年2月10日,取自WWW: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TEC-c/1274919.htm
關於本站(2005),桃園縣兒童網站。2007年1月23日,取自WWW:http://kids.tyc.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