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71.15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2 02:3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紀乃勳
研究生(外文):Nai-Hsun Chi
論文名稱:結合電腦輔助軟體與中文部件分色策略於低視力學生識字學習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improving word recognition of students with low vision via computer assistant tools and the color method of classifying chinese ccharacters strategy
指導教授:郭博州郭博州引用關係錢正之錢正之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Bor-Jou KuoCheng-Chih Chi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科技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0
中文關鍵詞:低視力學生閱讀媒介電腦輔助工具中文部件分色策略電腦輔助教材
外文關鍵詞:students with low visionreading mediacomputer assistant toolsthe color method of classifying chinese characters strategyCAI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55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閱讀是各種學習的基石,而識字能力又為閱讀的基礎。低視力學生因為視覺的先天限制,使其在識字能力遇到較大的阻礙及挫折,造成閱讀困難進而影響學習。視障教育的目標在於培養能獨立學習之學生,故基本「文字讀寫的能力」更顯重要。傳統輔助低視力學生的「閱讀媒介」,在使用上有諸多的限制。近年來則因電腦輔助工具的成熟,使得電腦輔助工具的實用性大增,帶來新的教育契機。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三項:(一)依低視力學生特質設計一套電腦輔助中文識字教學教材。(二)提供低視力學生識字上可行的學習策略。(三)瞭解在此一系列課程設計下低視力學生識字學習情況。因此本研究設計一系列軟、硬體的配合,再融合中文識字理論發展教學策略進行八次教學活動。並透過立即性評量、延宕測驗、參與觀察記錄與教師研究日誌來瞭解教學介入後的學習成效。
本研究之結果有以下四點發現:(一)電腦為閱讀媒介並加入中文部件分色的教學能提升低視力學生識字學習,並具有較佳學習保留成效。(二)中文部件分色策略的成功主要因為「促進文字結構辨識」與「引導出分段記憶策略使用」。(三)筆畫複雜、字形結構集中、不對稱與細微差異的文字為低視力學生辨識困難的文字類型。(四)電腦科技融入教學的給予低視力學生生理與心理的協助。從研究發現中基本上可以肯定結合電腦輔助工具與中文部件分色策略對於低視力學生識字學習有正面助益。
Reading is the basic fundation of learnings, and reading is based on word recognition. Because the congenital restrict of visual ability, students with low vision encounter more obstacles to word recognition. This kind of situation resulted in reading difficulties, even a decline in learning. The goal of education in visually handicapped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who can learn independently. So word recognition and writing ability is more important. Traditional reading media`s application is more limited. Recently years, the improvement of computer assistant tools makes themselves more practical to use and brings the new opportunity of education.
There are thre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Firstly, develop a CAI software of word recognition based on the attributes of low vision students. Secondly, provide them with practical learning strategy. Thirdly, find out the word recognition results of low vision students under those arrangements. We design a mixed method, including a series of combination of computer softwares and hardwares and teaching strategy developed from word recognition theory in Chinese, to conduct 8 time courses, assessing efforts by posttest, postpone test, obseravation record and teacher journal.
And there are four findings in this research. Firstly, these designed courses can make them progress in word recognition and have better retainable effect. Secondly, the key to success of color method of classifying chinese characters strategy is “helping word structure recognition” and ”leading dissected memorial strategy usage”. Thirdly, complicated stroke, serried, asymmetric and slight different in word shape are the types they feel difficult to recognize. Fourthly, computer technology in teaching provides them with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lps. We can basically approve from this research that the combinition of computer assistant tools and the color method of classifying chinese characters strategy has right efforts on the study of low vision students` word recognition.
表次 V
圖次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中文識字相關理論 8
第二節 中文識字教學法 19
第三節 低視力學生特質與教育 24
第四節 電腦輔助工具融入低視力教育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44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44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8
第三節 研究設計 5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1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6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6
第一節 前測結果分析 66
第二節 兩種識字教學法立即與延宕測驗成效分析 67
第三節 綜合分析 7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0
第一節 結論 90
第二節 建議 92
參考文獻 94
中文書目 94
英文書目 98
附錄 101
附錄一:教學材料 101
附錄二:測驗評量結果紀錄 103
附錄三:參與觀察分析 105
附錄五:教學程序檢核表 141
附錄六:學生立即性評量與延宕測驗手稿 145
中文書目
王秀如(1996)。國小高年級國語教科書編排設計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研究所,雲林縣。
老志鈞(1994)。兩種有利於漢字教學的方法—分析比較。國文天地,10(2),51-55。
李連珠(1992)。閱讀發展釋疑之一:兼談家庭閱讀活動。幼兒教育年刊,5,109-126。
李俊仁(1999)。聲韻處理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的關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嘉義縣。
李永昌、陳文雄、朱淑玲(2000)。國中小視障學生大字體課本使用現況及效果研究。國立臺南師院視障教育叢書,58。
李月娥(2001)。慈濟教師應用靜思語教學實施生命教育之質性研究—以台北市一所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李奉儒等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嘉義:濤石。
李佳娥(2004)。漢字教學法。上網日期:2007年8月26日。取自http://psyultra.psy.ccu.edu.tw/learning/ChineseLearning.html
呂美娟(1999)。基本字帶字識字教學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生成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台北市。
何華國(2004)。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五南。
杞昭安(1997)。視覺障礙者之教育。王文科主編,特殊教育導論。台北:心理。
宋維村(1992)。自閉症兒童輔導手冊。臺北:教育部第二次全國特殊兒童普查工作執行小組。
沈添鉦 (1998). 超文體對年幼讀者所呈現的希望與挑戰。嘉義師院學報,12,111-134。
吳芝儀、李奉儒(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市:桂冠圖書。
吳宜貞、黃秀霜(1998)。認自薄弱群體之閱讀能力及相關變項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6,203-224。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林珊如(2003)。大學教師網路閱讀行為之初探。圖書資訊學刊,1(1),75-92。
林清山譯(1997)。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
林寶貴、錡寶香(2000)。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分析。國教學報,11,100-133。
邱上真(1993)。認知學派的學習理論。載於李詠吟(主編),學習輔導(頁51-113)。台北,心理。
邱文馨(2003)。特奧輪鞋溜冰運動技能訓練計畫對輕度智能障礙兒童社會能力影響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巿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岳修平(2001)。非同步教學網頁輔助學習成效之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55,27-35。
柏廣法(1997)。視覺障礙者大學畢業後工作壓力來源與輔導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彰化市。
柯華葳(1993)。語文科的閱讀教學。李咏吟主編,學習輔導,307-349。台北:心理。
柯華葳(1999)。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指導手冊。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胡志偉(1989)。中文詞的辨識歷程。中華心理學刊,31(1),33-39。
胡志偉、顏乃欣(1995)。中文字的心理歷程。載於曾進興(主編),語言病理學第一卷(頁49)。台北:心理。
洪儷瑜(1999)。閱讀障礙學生之識字教材編輯與補救教學研習-工作報告。台北: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洪儷瑜(1999)。國小學童之視知覺能力與語文相關研究。在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認知科學研究中心編,學童閱讀困難的鑑定與診斷研討會文集(頁35-57)。
施能木(1997)。探討多媒體電子書之潛在學習問題。視聽教育雙月刊,38(4),28-34。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的方法。台北:師大書苑。
高蓁瑩(2004)。不同族群於博物館網站介面操作之研究:以國立科學博物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雲林縣。
崔夢萍(2003)。以全方位設計學習策略取向(UDL)之電腦融入教學模式對兒童學習之探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4,18-35。
董基宏(1993)。國小高年級教科書橫排之字體種類、字距及行距設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文化大學造紙印刷研究所,台北市。
陶尼、卡斯特(Tawney, J. W. & Gast, D. L. )(1994)。單一受試研究法(杜正治譯)。台北:心理。(原作1984年出版)
教育部(2002)。身心障礙暨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
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2000)。劉信雄、王亦榮、林慶仁(編著),視覺障礙學生輔導手冊。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許嘉芳(2000)。基本字帶字加部首表義教材對國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識字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高雄市。
莊素貞(2002)。視覺障礙兒童之功能性視覺評量。台中師院特教系網頁。上網日期:2007年10月12日。取自http://wwwtemp.ntctc.edu.tw/spc/fuction.htm
莊素貞、汪叔勳(2002)。放大印刷字體課本與弱視電腦放大軟體優缺點之比較。特殊教育叢書,9103(6),135-150。
陳向東、張際平(2002)。博客文化與現代教育技術。上網日期:2007年11月5日。取自http://www.being.org.cn
陳書瑩(2000)。高中生活科技教科書版面編排設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陳盈翰(2000)。中文認字之介紹。測驗統計簡訊,36,9-14。
黃沛榮(1996)。文字知識與華文教學。現代漢字論文集,78-94。
黃道賢(2003)。增進識字困難學生識字學習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黃碧雲(1989)。通過「中文字部件分色教學法」開拓華文教學與華語研究的新境界。在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編,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篇(頁221-228)。
黃瑞枝(2002)。識字教學的有機策略。國教之友,54(1),3-10。
裘錫圭(1995)。文字學概要。台北市:萬卷樓。
張世錩(1993)。國小高年級教科書直排之字體大小、字距及行距設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文化大學造紙印刷研究所,台北市。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勝成(1995)。弱視兒童閱讀教學。特教園丁,2,36-68。
程祥徽、田小琳(1992)。現代漢語。台北市:書林。
曾志朗(1991)。華語文的心理學研究:本土化沈思。載於高尚仁、楊中芳(主編),中國人— 發展與教學篇(頁550)。台北:遠流。
萬明美(2001)。視障教育。台北:五南。
萬雲英(1991)。兒童學習漢字的心理特點與教學。楊中芳、高尚仁(主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頁403-448)。台北:遠流。
經濟部工業局(2002)。數位內容產業推動辦公室。上網日期:2007年5月2日。http://www.digitalcontent.org.tw/
鄧天德、陳源在、徐榮崇(1996)。國小學生地圖應用能力之調查與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7,17-43。
劉信雄(1999)。訊息處理理論對視障學生教學之啟示。載於杞昭安(主編),視覺障礙教育之理論與實務。台北:中華視覺障礙教育學會。
鄭昭明(1983)。認知心理學。台北:桂冠。
廖鳳瑞(1996)。教師日誌-教師的省思與成長。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附設實驗幼稚園。
賴惠鈴、黃秀霜(1999)。不同識字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國字學習成效研究。初等教育學報,12,1-26。
韓孟蓉(2003)。不同識字教學法對國小低年級學生識字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謝雯鈴、黃秀霜(1997)。閱讀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在視覺辦識、視覺記憶與國語文成就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2,321-337。
顏倩霞(2004)。大學視障學生生活品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羅秋昭(1994)。如何加強識字教學。國民教育,35(3),14-18。

英文書目
Aaron, P. G., & Joshi, R. M. (1992). Reading problem: Consultation and remediation. New York: Guilford.
Ashbaker, M. H., & Swanson, H. L. (1996). Short-term memory and working memory operations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reading in adolescents with and without learning disabilities.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11(4), 206-213.
Barraga, N. C. (1964). Increased visual behavior in low vision children (Research Series No. 13). New York: American Foundation for the Blind.
Bond, G. L., Tinker, M. A., Wasson, B. B., & Wasson, J. B. (1994). Reading difficulties: Their diagnosis and correction (7th ed.). Boston: Allyen and Bacon.
Buning, M. E., & Hanzlik, J. R. (1993). Adaptive computer use for a person with visual impairment.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47(11), 998-1008.
Cook, A. M., & Hussey, S. M. (2002). Assistive technologie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2nd ed.). St. Louis: Mosby.(5)
Cook, L. K., & Mayer, R. E. (1983). Reading strategies training for meaningful learning from prose. In Pressley, M. & Levin, J. R. (Ed.), Cognitive Strategy Research. New York: Springer ─Verlag .
Gagné, E. D., Yekovich, C. W., & Yekovich, F. R. (1993).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Geruschat, D., & Smith, A. (1997). Low vision and mobility. In Blasch, B., Wiener, W., & Welsh, R. (Ed.) Foundations of orientation and mobility. New York, American Foundation for the Blind.
Getman, G. N.(1968). Developing learning readiness; A visual-motor-tactile skills program. Teacher's Manual.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Goodman, K. (Ed) ( 1973). Psycholinguistic nature of the reading process. Detroit: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Goodrich, G. L., & Sowell, V. M. (1996). Low vision: A history in progress. In Corn, A. & Koening, A. J. (Eds.), Foundations of Low Vision: Clinical and Functional Perspectives, 397-414. New York: American Foundation for the Blind.
Grdzella, B. M. (1982).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on study skill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22, 122-126.
Griffin, H. C., Williams, S. C., Davis, M. L., & Engleman, M. (2002). Using technology to enhance cues for children with low vision.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5(2), 36-42.
Higgins, K., Boone, R., & Lovitt, T. (1996). Hypertext support for remedial students and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9(4), 402-412.
Kamhi (1991).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reading disabilities. In Kamhi, A. G.& Catts, H.W. (Eds.), Reading disabilities: a developmental language perspective.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Kingery, D., & Furuta, R. (1997). Skimming electronic newspaper headlines: astudy of typeface, point size, screen resolution, and monitor size. InformationProcessing & Management, 33(5), 685-696.
Lerner, J. (2000).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ories, diagno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8th ed.).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Levack, N. (1994). Low Vision: A Resource Guide With Adaptations For Students With Visual Impairments (2nd ed.). Austin, TX:Texas School for the Blind and Visually Impaired.
Perfetti & Hogaboam (1975). Relationship between single word decoding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skil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 67, 461-469.
Piaget, J. (1964).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 176-186.
Sanders, M. M., & McCormick, E. J. (1993). Human Factors in Engineering & Design (2nd ed.). McGraw-Hill, NY.
Spodek, B. (1985). Teaching in early years. N.J.: Prentice- Hall.
Stelmack, J. A., Rosenbloom, A. A., Brenneman, C. S., & Stelmack, T. R. (2003). Patients' perceptions of the need for low vision devices.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 Blindness, 97(9), 521-535.
Swanson, H. L., & Alexander, J. E. (1997). Cognitive processes as predictor of recognition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learning-disabled and skilled readers: Revisiting the specificity hypothesi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9, 128-158.
Warren, M. (1993). A hierarchical model for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visual perceptual dysfunction in adult acquired brain injury, Part 1.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47, 42-54.
Whittaker, S. G., & Lovie-Kitchin, J. (1993). Visual requirements for reading. Optometry and Vision Science, 70, 54-6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謝雯鈴、黃秀霜(1997)。閱讀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在視覺辦識、視覺記憶與國語文成就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2,321-337。
2. 張勝成(1995)。弱視兒童閱讀教學。特教園丁,2,36-68。
3. 黃瑞枝(2002)。識字教學的有機策略。國教之友,54(1),3-10。
4. 陳盈翰(2000)。中文認字之介紹。測驗統計簡訊,36,9-14。
5. 崔夢萍(2003)。以全方位設計學習策略取向(UDL)之電腦融入教學模式對兒童學習之探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4,18-35。
6. 施能木(1997)。探討多媒體電子書之潛在學習問題。視聽教育雙月刊,38(4),28-34。
7. 胡志偉(1989)。中文詞的辨識歷程。中華心理學刊,31(1),33-39。
8. 岳修平(2001)。非同步教學網頁輔助學習成效之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55,27-35。
9. 林寶貴、錡寶香(2000)。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分析。國教學報,11,100-133。
10. 林珊如(2003)。大學教師網路閱讀行為之初探。圖書資訊學刊,1(1),75-92。
11. 吳宜貞、黃秀霜(1998)。認自薄弱群體之閱讀能力及相關變項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6,203-224。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12. 李連珠(1992)。閱讀發展釋疑之一:兼談家庭閱讀活動。幼兒教育年刊,5,109-126。
13. 老志鈞(1994)。兩種有利於漢字教學的方法—分析比較。國文天地,10(2),51-55。
14. 羅秋昭(1994)。如何加強識字教學。國民教育,35(3),14-18。
15. 5. 黃博怡、邱哲修、林卓民、陳建宏," 短期利率之動態條件變異與預測績效之探討 ",民國94年,金融風險管理季刊,第一卷,第二期,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