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94.15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2 02:0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良仁
研究生(外文):CHEN LIANG JEN
論文名稱:運用電腦模擬多媒體探究國小高年級色彩混色辨識能力表現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Applying Computer Simulation Multimedia in Investigating the Capability of the Color Mixing Identification for the Sixth Grade Students
指導教授:錢正之錢正之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科技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7
中文關鍵詞:色彩認知色彩混色辨識數位學習電腦輔助教學
外文關鍵詞:color cognition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color mixing identificationdigital learn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41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色彩教學為視覺藝術教育重要一環,而良好的色彩混色辨識能力則是色彩的認知與應用能力的基礎,因此本研究以色相數12、24、48等色相為變項,以自行設計之模擬混色辨識工具,探討國小六年級學童色彩混色辨識能力學習,以瞭解國小學童色彩混色辨識能力之差異。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1)本研究設計之模擬色彩混色辨識系統,透過互動程式連結資料庫,確實可以觀察學生進行色彩混色辨識之歷程,藉以分析學生之色彩混色辨識能力表現。
(2)學生對於混色辨識的表現,第一次辨識表現以黃藍色系的辨識表現最佳,紅黃辨識表現較差。(3)學生對於本系統使用表示相當滿意,近半數的學生認同混色辨識難度所激發的挑戰性,使得教材更有學習性,比起傳統之色彩混色辨識學習有趣,且所能學習的混色辨識內容更深入。(4)透過電腦模擬混色工具連結資料庫,確實可提升學生對於色彩混色辨識的深度學習,學生從第一次操作混色辨識工具,到完成混色辨識題目的答題,透過色相數的增加提升難度,從學生操作混色辨識資料數據,呈現出學生色彩混色學習能力的表現。(5)本研究所設計之「模擬色彩混色辨識教學網站」,可輔助進行電腦輔助色彩辨識學習概念,降低教師及學生準備學習工具的時間,協助混色辨識學習。(6)本教材於網站建置混色教材以引導學生學習,學生在家也可透過網路自行上網學習進行色彩混色辨識學習及混色學習評估測驗。

根據本研究結論,對於未來研究之建議。(1)由於本研究在時間、人力、經費之考量,研究樣本僅針對國小高年級兩個班級的學生,後續研究者可以運用模擬教材,針對不同年段的學生進行研究,加深加廣的收集學生色彩混色辨識之數據,以建構學生混色辨識能力表現之學習模型。(2)本研究為蒐集混色色系之辨識數據,在高級48色因題目過多,操作費時,對操作混色辨識工具較慢之學生造成壓力,影響評估學生混色辨識表現。故如何採用適當題數,且足以評估色系混色辨識表現相關能力,須有進一步的實證研究。(3)本研究結果顯示女生之混色辨識能力皆較男生之表現為佳,但對影響性別之混色辨識因素為何?是因學生本身能力,或是混色辨識策略因素,值得未來研究者進一步探討。
Color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vision art education. Good capability of color mixing identification is foundation of color recognition and application. This study used colors 12, 24, and 48 as variables and a self-designed instrument to investigate the capability of color mixing identification for the sixth grade students. It aimed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ce among students in the capability of color mixing identification. The conclusion is stated as follows:
1. The design of this study connected to the database indeed observed the students’ color mixing identification process. Therefore, it was able to analyz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tudents’ color mixing identification.
2. In the beginning, the students had better identification in yellowish blue, and worse identification in red yellow.
3. The students were very satisfied with this system. Nearly half the students agreed that the increase of difficulty in the identification elicited the challenge, made the material worth learning, and facilitated further learning,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learning method.
4. Through the connection with the database, the computer simulation of color mixing identification indeed promoted the students’ capability in identifying colors. From the students’ operating the instrument, answering the questions, to the increase of the degree of difficulty, the operation data all showed how the students learned.
5. “The Computer Simulation of Color Mixing Identification Website” set up in this study applied the concept of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to reduc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ime for preparing instruments and to help the color mixing identification learning.
6. The website of this study offered color mixing materials to guide the students’ learning. Therefore, the students could do it themselves at home by logging on to the Internet and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ir learning.
Based on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three suggestions are given for future research:
1. Due to time, manpower, and funds limitation, this study mainly focused on two classes of grade six students. The future researchers can apply simulation materials to investigate different grades of students.
2. To collect data needed, the advanced level of this study contained 48 colors for questions. However, it put pressure on students who operated slowly, and it influenced their performances. Thus how many is the adequate number of questions for evaluating the capability of color mixing identification remains to be studied.
3. This study showed that female students had better capability of color mixing identification than the male students. However, what were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this result? Was it the innate nature or the strategies they applied that caused this result? This question is worth the future researchers’ intention.
謝誌…………………………………………………………………ⅰ
摘要…………………………………………………………………ⅱ
Abstract ……………………………………………………………ⅲ
目次…………………………………………………………………ⅴ
表次…………………………………………………………………ⅶ
圖次…………………………………………………………………ⅷ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四節 名詞釋義…………………………………………………8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國小高年級色彩認知發展理論探討……………………9
第二節 色彩學相關理論探討……………………………………18
第三節 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理論探討…………………………39
第四節 電腦模擬相關理論探討究…………………………………42
第五節 多媒體運用於色彩教學之探討……………………………53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58
第一節 研究架構…………………………………………………58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設計…………………………………………60
第三節 資料蒐集方法與工具……………………………………71
第四節 資料分析…………………………………………………73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74
第一節 電腦輔助模擬教材資料紀錄分析………………………74
第二節 問卷結果與分析…………………………………………8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4
第一節 結論………………………………………………………84
第二節 建議………………………………………………………86
參考文獻……………………………………………………………88
中文部份………………………………………………………… 88
外文部份………………………………………………………… 92
附錄…………………………………………………………………94
附件一 多媒體教材滿意度調查問卷 ………………………… 94
附件二 CMYK色碼轉換RGB色碼表………………………… 96
中文部分
大山正(民87)。色彩心理學:追尋牛頓與哥德的腳步。台北:牧村圖書。
大田登 著 陳鴻興等 編譯(2007)。色彩工程學:理論與運用。台北:全華圖
書。
大智 浩著 陳曉冏 譯(民76)。設計的色彩計畫。台北:大陸書店。
王文純(民87)。色彩的美感發展之研究-相關文獻的回顧。美育月刊,94,
23-32。
王玉文(民87)。遠距教學多媒體教材之設計與實作。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
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立行(民81)。電腦輔助教學的理論與實務探討。資訊與教育雙月刊,30,
24-33。
王秀雄(民72)。配色手冊。台北:台隆書店。
王俊岦(民89)。均衡視覺素養多媒體教材雛形系統之研發。淡江大學教育科技
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 瑋等人譯(民77)。人類發展學。台北市:華杏。
王德育譯(民72)。創造與心智的成長。台北:三豪。(原著出版年:1957)
朱介英(民90)。色彩學。台北:美工科技。
朱介英(民94)。色彩學-色彩計劃與配色。台北:亞諾文化。
朱則剛、張霄亭(民88)。教學媒體。台北:五南。
李天任(民87)。色彩之系統與色彩體系之研究。色彩與人生—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上)。國立藝術教育館編印。
李明淑(民81)。具教學目標的電動玩具﹣模擬式電腦輔助教學的設計。國教之
友,44,1,59-64。
吳文宗 譯(民73)。運動與年齡。台北市:健行文化。
吳仁芳(民82)。兒童繪畫造型與色彩表現特徵。國教月刊,40,1、2 ,9-17。
吳仁芳(民81)。色彩的理論與實際。台北:中華色研。
吳仁芳(民82)。兒童色彩世界之探討。國教月刊,39 卷,7、8,5-16。
吳姮憓(民88)。照明光顏色、電腦螢幕文字/背景顏色與文字複雜度對中文字
辨識與視覺疲勞之影響。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
呂燕卿 (民80 )。繪畫鑑賞教學之內涵與實施。新竹師院學報,5,455-500。
杜若洲 譯(民80)。視覺經驗。台北:雄獅圖書。
林千鈴(民92)。藝術基因改造。台北:青林藝術叢書。
林文昌(民89)。色彩計劃。台北:藝術圖書。
林秀美(民87)。電腦模擬在科技教育上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42,23-31。
林佑靜(民94)。運用遊戲策略進行色彩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朝祥(民92)國民小學學童雙色色彩調和概念分析。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視覺藝
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清山譯 (民86)。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
林書堯(民78)。色彩學。台北:三民。
林進材(民89)。教學理論與方法(二版)。台北:五南。
計惠卿(民85)。CAI 課程軟體編制技術參考手冊—漫談多媒體與超媒體
CAI(下)。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19-28。
計惠卿(民85)。CAI 課程軟體編制技術參考手冊—漫談多媒體與超媒體
CAI(上)。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5-12。
洪榮昭、劉明洲(民88)。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施惠(民95)。兒童多媒體遊戲教材創作--以色彩學習教材為例。臺北:輔仁大
學應用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貴發 (民85)。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教學 --- 學習社群理念探討。台北:師
大書苑。
柯耀庭(民93)空間量化影像在人臉辨識上的關鍵頻段以及色彩的角度。輔仁大
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涂維妮(民92)互動式電腦教學遊戲之之設計與教學應用研究—以國小學童對色
彩明度與色彩彩度之理解程度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
凌嵩郎(民75)。藝術概論。台北:全冠印刷。
陳勇仁(民88)。以美術鑑賞教學增進國小高年級繪畫表現中色彩運用能力之實
驗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
陳郁雯(民93)。電腦模擬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朝平(民75)。繪畫欣賞與欣賞教學之研究。高雄市:復文出版社。
陳美琪(民91)。LCD文字與背景色彩組合對高齡者試認性之影響。國立雲林科
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健雄(民89)。色彩辨識度與應用在使用者介面設計上的探討,工業設計,101
期,58-53。
陳健雄(民89)幼童色彩知覺及其認知發展之關係探討。2000年色彩應用與色彩
科學研討會論文集,8~22。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陳繁興(民86)。工專電機科學生使用電腦模擬軟體對組合邏輯電路設計能力之影
響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張全成(民88):繪畫鑑賞教學對幼稚園、國小三年級和六年級兒童審美判斷力
的影響。師大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民86)。教育心理學— 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第三版)。台北。東華。
張修藻(民96):電腦模擬在程式設計教學之應用。台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陸雅青(民87)。兒童畫中用色現象之探討。色彩與人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
129-142,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郭博州(民90)。發現四季台灣色彩之美--關於「色彩」的主題。藝術、人文、
新契機—視覺藝術教育課程改革論文集,18-28。台北:國立台灣藝術
教育館。
教育部(民82)。國民小學課程標準。教育部。
教育部(民92)。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標準。教育部。
莊連東(民90)。「九年一貫課程—生活課程」統整主題中「藝術與人文領域」
的內容探討。國教輔導,40,6。
莊啟鴻(民83)。雙色「色彩調和」研究從「色相」、「色調」二調和因子來探
討。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崔光宙(民81)。美感判斷發展研究。臺北: 師大書苑。
粘瑞蘭(民93)。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色彩教學策略研究。新竹:國立新竹師範
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啟雄(民92)。台灣美術教科書的色彩學內容安排之省思。美育,136,12-19
詹掌筆(民94)。探討多媒體教材導向教學法對國小四年級學生音樂學科之音感,
節奏,演唱,記號及管樂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碩士在
職專班網路學習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
翟光華(民82)。高市鐸聲,第4卷,第1期,43-47。
游志雲(民87)。色彩學之分類及其發展脈絡,色彩與人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上),國立藝術教育館編印。
管悻生、洪嘉永、陳肇杰(民80)。色彩的情感距離之研究。成功大學學報,26。
劉強(民90)。有無運動訓練經歷兒童手眼協調能力與辨識能力之比較。國立體
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豐榮 (民81)。視知覺與審美反應之發展─兒童美術教學。美育月刊,26。
趙 雲(民86)。兒童繪畫與心智發展。台北:藝術家。
蔡汶錡(民94)。國小學童色彩混色辨識能力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
文,未出版。
魯燕芳(民87)。從色彩心理的共感覺-來探討物體藝術的原理。美育月刊,94,
17-22。
歐秀明、賴來洋 (民75)。實用色彩學。臺北:雄獅圖書。
簡茂發(民78)。教學評量之原理與方法。台灣省國民學校研習會。
鄭明憲(民81)。美術教育論集。臺中市:金玉堂。
鄭國裕、林盤聳(民84)。色彩計劃。臺北:藝風堂。
謝翠如(民91)質感圖形的空間結構特徵與其認知分析效果之關係。國立交通大
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顏晴榮(民86)。電腦模擬教學在工科技術實習應用之探討。技職雙月刊,39,
55-60。
羅美蘭(民83)。美術鑑賞能力發展階段之研究。八十二學年度師範院校教育學
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95-135。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羅綸新(民82)。以互動模式設計互動多媒體教學軟體。教學科技與媒體,12,
21-27。

西文文獻

Alessi, S. M., & Trollip, S. R. (2001). Multimedia for learning : Methods and
development.Boston: Allyn and Bacon.
Bruner, J. S. (1966). 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ay, M. (1985). Evaluating student achievement in 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26(4), 232-240.
Dejong, T., & van Joolingen, W. R.(1998). Scientific discovery learning with computer
simulations of conceptual domains.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8(2),
179-201.
Dekkers, J., & Domatti,S. (1981). The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studies on the use of
simulation as an instructional strateg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4(6),424-427.
Dick, W., & Carey,L. (2001).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5th ed).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
Eisner, E.W.﹙1972﹚.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 NYC:Harper&Row.
Flescher, E. Z.(1997). Discovery and experiential-based learning with computer
simulation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Kansas, KS.
Goldstein, E. B. (1999). Sensation & perception.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Gredler, M. E. (1996). Educational games and simulations: A technology in search of a
(research) paradigm. In D. H. Jonassen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p.521-540).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Macmillan.
Parsons,M.J .(1987). How we understand art . 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eter Gouras (2001) Color vision. Retrieved Jul 8 , 2007, from University of Utah, from
Webvision Web site: http://webvision.med.utah.edu/Color.html
Peter ,K , (2007). The Joy of Visual Perception, Retrieved Jul 16, 2007, from
University of York, The Joy of Visual Perception: A Web Book Web site:
http://www.yorku.ca/eye/thejoy.htm
Greer, W. D. (1984a). Art as a serious subject of study. In S. M. Dobbs (Ed.), Research
readings for 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 Ajourney beyond creating. VA: NAEA.
Lowenfeld, V., & Brittain, W. L.(1982).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7th ed.). NY :
Macmillan.
Wentling, T. L., Waight, C., Gallaher, J., Fleur, J. L., Wang, C., & Kanfer, A. (2000).
E-learning- A review of literature. 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er Applications
(NCS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Retrieved 3/18/2008, from
http://learning.ncsa.uiuc.edu/papers/elearnlit.pdf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