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文獻
一、林清玄作品
《蝴蝶無鬚3輯》,台北:皇冠,1978年8月。
《在暗夜中迎曦》,台北:時報,1980年9月。
《紫色菩提》,台北:九歌,1986年7月。
《鳳眼菩提》,台北:九歌,1987年2月。
《星月菩提》,台北:九歌,1987年7月。
《如意菩提》,台北:九歌,1988年2月。
《捻花菩提》,台北:九歌,1988年7月。
《清涼菩提》,台北:九歌,1989年2月。
《寶瓶菩提》,台北:九歌,1989年7月。
《紅塵菩提》,台北:九歌,1990年8月。
《隨喜菩提》,台北:九歌,1991年7月。
《有情菩提》,台北:九歌,1992年2月。
《以有情覺有情》,台北:圓神,1992年7月。
《生命中的龍捲風》,台北:圓神,1998年6月。
二、中文專書
王美華、于沛編譯,《文學社會學》,合肥:安徽文藝,1987年6月。
井狩春男著,邱振瑞譯,《這本書要賣100萬本:暢銷書經驗法則100招》,北市:
遠流,2004年2月。
方逎,《散文學綜論》,合肥:安徽教育,2004年8月。
中國時報編著,《台灣:戰後50年》,台北︰時報,1995年10月。
出版年鑑編輯委員會,《中華民國八十二年出版年鑑》,台北:中國,1993年
8月。
───,《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出版年鑑》,台北:行政院新聞局,1994年
11月。
行政院主計處,《1994年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收入統計摘要二月號
(1951-1993)》,台北:行政院主計處,1994年2月。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所得統計摘要一九五一至二○○一年》,
台北:行政院主計處,2002年3月。
行政院經建會,《中華民國八十四年經濟年報》,台北︰行政院經建會,1996年
7月。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台北:揚智,2002年2月。
宋明順,《現代社會與社會心理》,台北︰正中,1975年1月。
───,《大眾社會理論──現代社會的結構分析》,台北:師大書苑,1988
年12月。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1989年8月。
余昭,《人格心理學》,台北:桂冠,1977年2月。
沈清松,《台灣精神與文化發展》,台北︰台灣商務,2001年4月。
李郁文,《團體動力學──群體動力的理論、實務與研究》,台北:桂冠,2001
年8月。
李瑞騰,《臺灣文學風貌》,台北:三民,1991年5月。
───,《文學關懷》,台北:三民,1992年10月。
───,《九歌20》,台北:九歌,1998年3月。
辛廣偉,《台灣出版史》,石家庄:河北教育,2000年12月。
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1998年3月。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1998年10月。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時報,1994年8月。
林燿德、孟樊編,《流行天下──當代台灣通俗文學論》,台北:時報,1992年
1月。
孟樊,《文學史如何可能──台灣新文學史論》,台北:揚智,2006年1月。
───,《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1995年6月。
───,《台灣出版文化讀本》,台北:唐山,1997年1月。
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1997
年6月。
胡偉姣、陳文瑤編,《文化統計彙編》,台北:文建會,1992年7月。
范伯群、孔慶東主編,《通俗文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2003年1月。
馬以鑫,《接受美學新論》,上海︰學林,1995年10月。
高宣揚,《當代社會理論》,台北:五南,1998年9月。
───,《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揚智,2002年11月。
陳坤宏,《消費文化理論》,台北:揚智,1995年7月。
陳國祥、祝萍,《台灣報業演進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10月。
陳秉璋、陳信木,《邁向現代化》,台北:桂冠,1988年11月。
張春榮,《修辭新思維》,台北:萬卷樓,2001年9月。
焦桐,《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台北:時報,1998年11月。
舒嘉興,《新聞卸妝──布爾迪厄新聞場域理論》,台北:桂冠,2001年6月。
傅德岷,《散文藝術論》,重慶:重慶,2006年1月。
楊渡,《強控制解體》,台北:遠流,1988年3月。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5
年10月。
雷飛鴻編,《辭彙》,台南:世一,2000年6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1994年6月。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台北:東方,1996年3月。
蔡坤霖總策劃,黃文儀主編,《牛津當代大辭典》,台北:旺文社,1989年2月。
劉克智主編,《臺灣人力資源論文集》,台北︰聯經,1995年月5月。
隱地、張默合編,《當代台灣作家編目》,台北:爾雅,1994年1月。
羅宗濤、張雙英,《台灣當代文學研究之探討》,台北:萬卷樓,1999年5月。
蕭新煌,《社會力──台灣向前看》,台北︰自立晚報,1989年7月。
三、中文譯著
Bloom, Harold著,高志仁譯,《西方正典》,台北:立緒,1998年1月。
Bourdieu, Pierre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與結構》,北京:中央
編譯社,2001年3月。
Carregie, Dale着,江稜譯,《卡內基口才訓練演說手冊》,台北:世茂,1988年
8月。
Escarpit, Rober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1990年6月。
Hill, Brian and Dee Power著,陳希林譯,《暢銷書的故事》,台北:臉譜,
2006年1月。
Kotler, Philp著,何雍慶、周逸衡譯,《行銷管理──分析、規劃與控制(下冊)》,
台北:華泰,1993年6月。
Swingewood, Alan著,馮建三譯,《大眾文化的迷思》,台北:遠流,1993年
3月。
四、英文著作
Bourdieu, Pierre. Sian, France. trans. Intellectual Field and Creative Projec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
─── .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 .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Cambridge: Polity. 1993.
─── . Practical Reason: On the Theory of Action. Cambridge: Polity. 1998.
─── . Priscilla, Parkhurst Ferguson. trans. On Televisione. New York: The
New Press. 1998.
Curran, J. Gurevitch, M. and Woollacott, J.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Beverly Hill:Sage. 1977.
Douglas, Mary. and Isherwood, Baron. The World of Goods. New Work: Basic Books.
1979.
Gleeson, Dennis. ed. Idenity and Structure. Driffield: Nafferton Books. 1977.
Kellner, Douglas. Media Culture. NY: Routledge. 1995.
Merton, Robert K. Broom, Leonard. & Cottrell, Leonard S Jr. eds. Sociology Today.
New York: Basic Books. 1959.
Wuthnow, Robert. Acts of Compassion: Caring for Others and Helping Ourselve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五、專文
丁效明等紀錄,〈散文經驗的對話〉,《幼獅文藝》64卷1期,1986年6月,
頁147-170。
王士朝,〈文學圖書印刷設計之演變──光復五十年來「書的妝扮」之初探〉,收
於封德屏主編,《台灣文學出版──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三)》,
台北:文建會,1996年6月,頁19-36。
王榮文,〈台灣出版事業產銷的歷史、現況與前瞻〉,收於《中華民國八十三年
出版年鑑》,台北:行政院新聞局,1994年11月,頁11-23。
王德威,〈由創作到出版──論台灣文學的生產機制〉,收於封德屏主編,《台灣
文學出版──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三)》,台北:文建會,1996
年6月,頁13-18。
心岱,〈文字是避難所〉,《皇冠》400期,1987年6月,頁63-64。
朱玉昌,〈台灣出版產銷通路的點線面〉,《出版界》34期,1992年8月,頁18-21。任芝華,〈林清玄掌握生命的活水源頭〉,《成功雜誌》11期,1994年11月,頁49-55。
向陽,〈對當前台灣副刊走向的一個思考〉,《文訊》82期,1992月8日,頁13-14。
吳興文,〈從暢銷書排行榜看台灣的文學出版──以九○年代金石堂廣場暢銷書
排行榜為例〉,收於封德屏主編,《臺灣文學出版: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
論文集》,台北:文建會,1996年6月,頁71-81。
李瑞騰,〈台灣通俗文學略論〉,《第三屆通俗與雅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
中興大學,2002年3月,頁339-348。
林芝,〈林清玄清真的散文世界〉,《幼獅少年》97期,1984年11月,頁96-98。
林良,〈出雜書的人──談出版業的專精化〉,《出版之友》9期,1979年3月,頁14-15。
───,〈選擇自己的方向──談出版業的分工〉,《出版之友》12、13期,1980
年3月,頁8-9。
林呈潢、劉春銀 ,〈圖書出版事業的發展〉,收於行政院新聞局主編 ,《 中華民國
出版事業概況》,台北:行政院新聞局,1989年7月,頁145-234。
林明德,〈一場禪的盛宴──「林清玄現象」的探討〉,《明道文藝》225期,1994
年12月,頁14-26。
林訓民,〈文學圖書的廣告與行銷〉,載於封德屏主編,《臺灣文學出版:五十年
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三)》,台北:文建會,1996年6月,頁59-68。
林清玄,〈我的寫作經驗──撲燈行動〉,《文藝月刊》164期,1983年2月,頁
20-24。
───,〈我的少年時代〉,收於氏著,《心的絲路》,台北:九歌,1990年1月,
頁189-199。
林麗如,〈九歌出版社及其相關組織〉,載於李瑞騰主編,《九歌20》,台北:
九歌,1998年3月,頁30-46。
林薇娟、吳麗娟,〈把文學當宗教,把爾雅當廟──永懷夢想的出版人:隱地〉,
收於《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出版學刊》5期,2002年,頁16-17。
孟樊,〈合縱連橫抑或分裂繁殖?──台灣出版社的分與合〉,《文訊》203期,2002年9月,頁48-51。
祝勤,〈文學出版的痕跡〉,《精湛》10期,1989年10月,頁16-20。徐美玲,〈不怕粥燙的勺子──訪林清玄〉,《自由青年》680期,1986年4月,頁32-37。
徐錦淳,〈解讀林清玄現象〉,《綠生活雜誌》73期,1995年5月,頁14-20。
陳政彥,〈「席慕蓉現象論爭」析論〉,載於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主編,《第三屆
全國研究生文學社會學研討會論文集》,嘉義縣: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2004
年5月,頁42-59。
陳素芳,〈九歌二十年大事紀要〉,收於李瑞騰主編,《九歌20》,台北:九歌,
1998年3月,頁7-29。
郭乃彰,〈清泉初唱──訪林清玄談「現代佛教徒的形象」〉,收於林清玄,《捻花
菩提》,台北:九歌,1988年7月,頁245-253。
莊世瑩,〈林清玄的起跑與衝刺〉,《延展》15期,1983年9月,頁106-112。
許嘉猷,〈台灣中產階級的估算及其社會經濟特性〉,收於蕭新煌主編,《變遷中
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1989年9月,頁57-76。
曹韵怡紀錄,〈我的少年時代〉,收於林清玄,《心的絲路》,台北:九歌,1990
年1月,頁189-199。
黃秋芳,〈菩提路──林清玄的有情世界〉,《明道文藝》140期,1987年11月,頁72-80。
黃黎星,〈林清玄“禪思散文”探析〉,《福建論壇》2期,1996年,頁33-35。
張春榮、謝美玉,〈構築菩提以成蓮花──讀林清玄《菩提系列》十書〉,《書評》6期,1993年10月,頁20-22。
張曉春,〈中產階級與社會運動〉,收於蕭新煌主編,《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
階級》,台北︰巨流,1989年9月,頁179-210。
張靜茹,〈為社會傳播書香〉,載於李瑞騰主編,《九歌20》,台北:九歌,1998
年3月,頁49-51。
彭世珍,〈大眾文化的主流──關於「金石堂書店」的市場導向〉,《出版流通》
18期,1991年11月,頁22-23。
楊宗翰,〈詩藝之外──詩人席慕蓉與「席慕蓉現象」〉,《竹塹文獻》18期,2001
年1月,頁64-76。
楊俊,〈圖書行銷的理論與實務〉,《出版界》45期,1995年10月,頁9-11。詹宏志,〈數量帶來的考驗〉,《出版情報》9/10/11期合刊,1989年3月,頁59-60。
鄭志明,〈林清玄學佛散文的教主形象〉,《鵝湖》281期,1998年11月,頁1-13。鄭明娳,〈通俗文學與俗文學〉,收於林燿德、孟樊編,《流行天下──當代台灣
通俗文學論》,台北:時報,1992年1月,頁17-53。
───,〈當代台灣散文現象觀測〉,收於林燿德主編,《當代臺灣文學評論大系
2 文學現象﹝卷﹞二》,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5月,頁401-478。
劉維公,〈習性(habitus)與偶成性(kontignenz):P. Bourdieu與N. Luhmann
的理論介紹〉,《台大社會學刊》26期,1998年6月,頁1-51。
編輯部,〈永為文學新人……林清玄勇於嘗試突破〉,《文藝年報》16期,1983
年8月,頁16。
編輯部,〈童年往事──林清玄〉,《皇冠》67卷400期,1987年6月,頁237-240。
廖玉蕙,〈虛構與真實──談散文創作與閱讀的弔詭〉,《人文社會學報(世新
大學)》2期,1991年5月,頁95-116。
廖輝英,〈嚴肅與通俗之間〉,《文訊月刊》26期,1996年10月,頁94-97。羅乃萱,〈七情掠影──林清玄印象記〉,收於林清玄,《如意菩提》,台北:九歌,
1988,頁263-276。
蕭新煌,〈台灣中產階級何來何去〉,收於氏編,《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
台北︰巨流,1989年9月,頁5-17。
鍾淑貞,〈林清玄暢談寫作秘方〉,《幼獅文藝》63卷4期,1986年4月,頁95-101。───,〈回顧出版的純文學時代──純文學、爾雅、洪範、九歌與大地出版社〉,
《書香月刊》56期,1996年2月,頁13-18。
蘇清霖,〈出版市場大翻身,人才出頭天〉,《出版界》43/44期,1995年6月,頁12-13。
鐘麗慧,〈套書面面觀〉,《新書月刊》5期,1984年2月,頁42-43。───,〈「五小」的崛起──文學出版社的個案分析〉,收於封德屏主編,《臺灣
文學出版: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三)》,台北:文建會,1996
年6月,頁177-189。
顧俊,〈大部書市場的剖析〉,《出版家》52期,1976年11月,頁35-37。
六、學位論文
周明慧,《「國家角色」與「商品網絡」:台灣地區圖書出版業發展經驗》,東吳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莊麗莉,《文學出版事業產銷結構變遷之研究──文學商品化現象觀察》,政治大
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7月。
鄭清玉,《林清玄創作的心路歷程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蔡明原,《八○年代現代散文中的台灣圖像──以九歌與前衛年度散文選為研究
對象》,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6年6月。
劉貞蓉,《一九七○至八○年代台灣地區文化消費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七、報紙文章
心岱,〈菩薩寶偈〉,《民生報》,1989年9月3日,22版。
王燕如,〈林清玄露面 臉帶歉意──說到前妻語多哽咽 發表兩點聲明 請求社會
原諒〉,《大成報》,1997年6月11日,18版。
江中明,〈他的人比書好〉,《聯合報》,1997年6月6日,18版。
───,〈施寄青聲援林清玄〉,《聯合報》,1997年6月7日,5版。
民生報書評小組,〈雖見濁世出清流 似乎仍缺些什麼〉,《民生報》,1988年7月
18日,14版。
呂玲玲,〈‘真正的愛’失去讀者的愛〉,《聯合晚報》,1997年7月3日,6版。
何聖芬,〈抱平常心,參平等眾生──訪林清玄談報導文學〉,《自立晚報》,1987
年2月28日,10版。
周月英,〈林清玄『菩提』有時盡 寫作無盡期〉,《中國時報》,1991年12月27
日,35版。
林本炫,〈打開林清玄的門窗〉,《中國時報》,1996年9月12日,37版。
徐開塵,〈菩提系列 十本圓滿──從生活談佛 林清玄「有情」作結〉,《中國時
報》,1991年11月16日,14版。
陳文芬,〈林清玄的緣法 玄之又玄〉,《中國時報》,1997年6月7日,6版。
陳長華,〈林清玄讀者反應激烈〉,《聯合報》,1997年6月7日,5版。
馬維敏,〈讓文壇傷腦筋的人──林清玄〉,《中華日報》,1986年11月5日,
11版。
郭士榛,〈林清玄婚變 讀者激動〉,《中央日報》,1997年6月7日,16版。
───,〈林清玄再婚 讀者看法兩極〉,《中央日報》,1997年6月8日,5版。
張大春,〈「菩提」多辛苦〉,《中國時報》,1989年10月16日,20版。
張娟芬、邱玉蟬,〈林清玄與九歌有段知遇之恩〉,《中國時報》,1992年9月
4日,31版。
張夢瑞,〈為‘平常人’成立基金會──林清玄要帶讀者攀登更美好的境界〉,《民
生報》,1996年4月14日,20版。
───,〈人說黃蓮苦 心比黃蓮苦〉,《民生報》,1997年6月11日,19版。
───,〈林清玄婚事掀話題 書市受重創〉,《民生報》,1997年7月4日,
19版。
───,〈林清玄 過完年復出──從痛苦深淵平復 新書、演講一起來〉,《民生
報》,1998年1月15日,19版。
編輯部,〈現代禪系列講座〉,《中國時報》,1991年8月7日,20版。
編輯部,〈佛教蓮社邀林清玄演講〉,《中國時報》,1991年10月7日,20版。
編輯部,〈林清玄 春雷乍響〉,《自立晚報》,1997年6月15日,3版。
編輯部,〈事業有成搞外遇?〉,《聯合報》,1997年6月18日,52版。
謝登元,〈林清玄身心安頓 現身──「沒有避不見面 前妻現在生活自在」〉,
《自立晚報》,1997年6月11日,5版。
八、線上查詢及網路資料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Available: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
葉仁昌主持,〈「與社會有約」,No.2──林清玄作品的魅力在哪裡?〉,
http://www.ccea.org.tw/soc/970731.htm,2005.12.29瀏覽。
九、訪談資料
林佑如,〈蔡文甫訪談紀錄〉,《文訊》23期,1986年3月,頁120-132。
林佑如,〈林文欽訪談紀錄〉,《文訊》23期,1986年3月,頁133-145。
陳素芳,〈陳素芳訪談記錄〉,載於本論文附錄三,頁151-157。
蔡文甫,〈(九歌)蔡文甫訪談記錄〉,收於吳麗娟,《台灣文人出版社的經營模式》,
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頁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