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2006)。「地方文化館實施與檢討研究計畫」結案報告。台北市文化建設委員會。http://superspace.cca.gov.tw/cca_awms/upload/download/39144_73944444440.pdf(2007/11/26瀏覽)。
王培勳(1985)。社區工作-兼論我國的社區發展工作,頁6。台北市:金鼎。
王啟祥(2002年1月)。博物館與社區互動模式初探。博物館學刊,16卷1期,頁28,32。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王惠君 譯(1997)。故鄉魅力俱樂部,頁14。台北市:遠流。
吳鴻慶(2003)。超博物館,頁141~145。台北市:揚智。
呂理政(2002年1月)。博物館與社區互動-以宜蘭博物館家族為例。博物館學刊,16卷1期,頁36。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林政弘(1995)。台灣地區博物館經營管理策略,頁9~23。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林振春(1994)。如何凝聚社居意識、整建社區社會。理論與政策,頁124~125。台北市:理論與政策雜誌社。林勝義(1993年4月)。博物館與社區結合。博物館學季刊,7卷2期,頁3~7。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洪德仁(1997)。戀戀北投溫泉,頁31。台北市:玉山社。
洪德仁(2000)。北投采風,頁48~49。台北縣:人人月曆。
洪德仁(2002)。北投地方史 溫泉篇,頁66,100~102。台北市: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洪德俊(2000)。北投溫泉發展史。洪德仁。北投采風,頁34~35。台北縣:人人月曆。
洪慶峰(2001)。社區博物館如何推動社區美學。台北市文化建設委員會。社區博物館與文化產業研討會,頁100。
徐純(2000)。提昇標準:美國博物館協會「博物館認定」手冊,頁9,15。南投縣:臺灣省文化基金會。
徐純(2001)。社區博物館的評量。台北市文化建設委員會。社區博物館與文化產業研討會,頁34~35。
徐純(2004年7月)。美國博物館評量與其標準。博物館學季刊,18(3),頁49,52。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徐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頁26~27。台北市:正中。
桂雅文 譯(2001)。新博物館管理,頁16~17。台北市:五觀。Timothy Ambrose(?).Managing new museum:a guide to good practice.
張芳全(2006)。教育政策指標研究,頁5~10,37,55,58~59。台北市:五南。
張鈿富(1999)。教育政策與行政-指標發展與應用,頁1~2,71~72,79~80。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譽騰(1999年4月)。社區博物館的精神。文化視窗,10期,頁14。台北市:文化建設委員會。張譽騰(2000)。當代博物館探索,頁7,89,94,109。臺北市:南天。
張譽騰(2004)。生態博物館--一個文化運動的興起,頁xi。台北市:五觀。
梁光余 (2004年7月)。博物館需要定期評鑑。博物館學季刊,18卷3期,頁146~154。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梁明煌(2002)。社區為基礎的文化生態博物館遠景討論。國立歷史博物館。博物館風格與特色館建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8~67。
郭禎祥(1996年8月)。社區博物館。現代美術,66期,頁64,67。台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陳汶珍(2006)。國立博物館經營績效之初探,頁34~36。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郁秀(2004)。地方文化館與文化政策。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面臨變革的21世紀博物館-台灣與日本的對話與交流學術會議論文集,頁116。
陳國寧(1997)。臺灣地區中小型博物館經營管理之研究,頁196。台北市: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國寧(2001)。社區博物館的經營與社區資源互動。台北市文化建設委員會。社區博物館與文化產業研討會,頁3,5~8, 105~108。
陳新上(2001)。鶯歌陶瓷博物館與社區資源應用的探討。台北縣政府文化局編。2001台北縣文化論壇:迎接博物館時代的來臨 研討會論文集,頁114。
陳慧慈(2000)。尋回失散親人 重迎台鐵新北投火車站。洪德仁。北投采風,頁44。台北縣:人人月曆。
陶蕃瀛(1993年4月)。試論博物館的社區居民參與。博物館學季刊,7卷2期,頁9~14。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黃世輝(1999)。社區博物館的經營與展示方式之研究-台灣與日本之比較,頁1,2,5,6,10,11,258。南投市:文化建設委員會 中部辦公室。
黃世輝(2004)。地方文化館的發展與地方知識的詮釋。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面臨變革的21世紀博物館-台灣與日本的對話與交流學術會議論文集,頁87~89,97~98。
黃光男(1999年4月)。新世紀博物館的發展趨勢-博物館社區化與社區博物館。文化視窗,10期,頁7~10。台北市:文化建設委員會。黃光男(2002)。新世紀的博物館營運,頁47~48。台北市:史博館。
黃富順(2000),加強社區意識,建立祥和社會的途徑,頁46。新台灣社會發展學術叢書(1):社區篇。嘉義市:台灣省社會發展研究學會。
黃煌雄(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頁9。台北市:遠流。
蒲伯諺(2005)。鄉村居民對社區旅遊意識之研究—以屏東縣瑪家鄉舊筏灣原住民社區為例,頁7。屏東:屏東科技大學農村規劃系。碩士論文(未出版)。羅仕昂(2001)。社區博物館活動特性之研究,頁1~6。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羅欣怡(1998年10月)。博物館與社區發展-兼論美國二座社區博物館。博物館學刊,12卷4期,頁90~93。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Ben Cowell (2007). Measuring the Impact of Free Admission, p.203~204. New York : Routledge.
?(?).AAM Accreditation Program.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www.aam-us.org(2007/12/24).
?(?). Developing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Local Authority Museums, Libraries and Archives.Museums, Libraries and Archives Council. http://www.mla.gov.uk/home(2007/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