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2005)。94年臺灣大型觀光節慶活動效益評估報告,頁59。
王仕圖(1993)。快速成長社區居民支持網絡與社區情感之研究:以曉蘭社區為例。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玉民(199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頁303。臺北市:洪葉文化
王見川(2000)。臺灣媽祖廟閱覽。臺北縣:博揚文化
王嵩山(1999)。集體知識、信仰與工藝,頁86。臺北縣:稻鄉出版社
台中縣文化局(2004)。大甲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後實錄。臺中縣:台中縣
文化局
朱岑樓、彭懷真(1991)。社會學辭典。臺北市:五南
吳秋田(2001)。社區居民之社區意識與產業文化活動認同度關係之研究-以白河蓮花節為例,頁122。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淑女(1993)。淺談慶典觀光與推廣觀光之道。交通建設,第42卷,第9期,頁2-6。
宋念謙(1996)。都市居民社區意識與景觀管理維護態度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
黎明住宅社區為例,頁59。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
李佩錕(2005)。台中縣大甲地區聚落形成與發展之研究,頁10。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李富華 (1999)。神鬼之間 民間信仰面面觀。臺北市:萬卷樓圖書公司
李雅文(2006)。「我們是西螺」一齣集體記憶爭奪的戲碼-對西螺大橋觀光文化節慶的探討,頁94。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明宗(2002)。當代台灣節慶活動的形貌-休閒社會學詮釋觀點的提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卓世宏(1998)。國民中學一年級學生的鄉土知覺與鄉土認同-以台東縣為例。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周文欽(2004)。研究方法:實徵性研究取向,頁259、263。臺北市:心理
周文欽(2004)。研究方法:實徵性研究取向。臺北市:心理
孟樊(2001)。後現代的認同政治,頁19。臺北市:揚智文化
林季嫻(2007)。臺灣人地關係初探,頁204。臺北市:前衛
林怡光等譯(2005)。社區心理學,頁16、25、104-150。臺北市:心理。Karen Grover
Duffy , Frank Y. Wong(2005)Community Psychology,3rd ed,Psychological Publishing
Co,Ltd
林金龍(2004)。美學、權力與消費─以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為例之研究,頁
234。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論文
林美容(2006)。媽祖信仰與民俗表演活動內涵之體現。2006大甲媽祖國際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頁71-74。臺中縣:台中縣文化局
林家永(2001)。學校教育、社會網絡與社區意識,頁17-19,25。國立臺東師
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振春(2004)。社區營造與傳播,頁65。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富士(1995)。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臺灣的厲鬼信仰。臺北縣:北縣文化
施麗娜(2004)。鹽水港市街空間變遷之研究,頁73。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洪晟晏(2002)。從宗教法規分析台灣宗教與民間信仰─以媽祖信仰之檢討為例,頁46。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論文。洪煜清(2005)。南投縣竹山竹藝文化節慶的在地效應與評價研究,頁116、119。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胡龍騰等譯(2000)。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頁137。臺北市:學富文化
秦有為(2001)。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之研究-以花蓮市為例,頁
41。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秦葆琦(1993)。國民小學鄉土教學得實施─以台北市為例。國民教育,第34期:社會教育專輯,頁53-57。
財團法人台中縣鎮瀾宮董事會(2005)。大甲鎮瀾宮志:文化薪傳篇,頁74、 76。
臺中縣:財團法人台中縣鎮瀾宮董事會
酒井隆(2004)。問卷設計市場調查統計分析實務入門,頁132。臺北縣:博誌
文化。
張珣(2002)大甲社區的研究:以媽祖進香活動為例。陳文德、黃應貴主編。「社群」研究的省思,頁296-297。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郭倩婷(2001)。族群性與文化認同-池上阿美族豐年節慶的重構。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摘要。陳希林、閻蕙群 譯(2004)。節慶與活動管理,頁30。臺北市:五觀。Johnny Allen, Ian McDonnell, William O'Toole, & Rob Harris(2002)Festival and special event management,2nd.。Australia:John Wily&Sons Australia,Ltd
陳志聲 總編輯(2005)。2005台中縣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成果專輯。臺中縣:
臺中縣文化局
陳柏州、簡如邠(2004)。台灣的地方新節慶,頁12、23。臺北縣:遠足文化。
陳琳淳(2006)。大甲鎮地方民俗與文化市鎮治理之研究。思與言第44卷第4期,頁153-231
陳緯華(2004)。靈力經濟與社會再生產-清代彰化平原民間信仰與地方社會的形成,頁154。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論文喻麗華(1996)。立足本土放眼世-鄉土教育的時代性與前瞻性。國教之友,第47期,頁18-24。
黃美英(1988)。民俗週刊第46號民77年11月28號
黃琇玫 (2003)。地方文化活動與地方認同-以竹山鎮社寮地區為例,頁156-國立
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鈺婷(2007)。地方文化產業發展與地方認同-以臺南縣新化鎮為例,頁10、
119。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
楊崑霖(2001)。鄉鎮舉辦農特產節慶的效益與環境衝擊分析之研究-以2000年
台南縣白河蓮花節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2)。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裏酒文化產業為例,頁P137、187。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董國昌(2006)。大甲媽祖遶境進香之產業效應與文化衝擊。2006大甲媽祖國際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2-128。臺中縣:台中縣文化局
廖永靜(1998)。如何實施鄉土教育。師友,第376期,頁36-39。
趙旭光等譯(2002)。現代姓與自我認同,頁145。臺北縣:左岸。Anthony Giddens
(1991)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劉麗華,郭哲銘執行編輯(2004)。2004台中縣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成果專
輯。臺中縣:臺中縣文化局
潘桂成譯(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頁152。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頁19。臺北市:心理。
鄭志明(1998)。神明的由來:臺灣篇。嘉義縣:南華管理學院
鄭曉雲(1992)。文化認同與文化變遷,頁8。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賴世培等編著(1996)。民意調查。臺北縣:空大
羅清俊(2007)。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如何做好量化研究。臺北市:威仕曼
二:英文文獻
Abbott, J.(1995).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Community
Development.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30(2),158-168.
Allan Pred(1983)”Structuration and Place:On the Becoming of Sense of
Christensen, J.A., & Robinson, J.W.(1989).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perspective. Ames: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Getz.D(1991)Festivals Special Events and Tourism, New York,P.120
Hunter. (1975). The Loss of Community: An Empirical Test Through Replic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0,537-552.
Levi,Y.,& Litwin,H.(1986).Communities and cooperatives in 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Brookfield, VT: Gower Press
McMillan ,D.W., & Chavis, D.M.(1986).Sense of community :A definition and theor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 14,6-23
Relph,E(1976)Place and Placelessness. London:Pion
Robert .J(1997)Marking special events fit in the 21st century. Champaing, IL Saga More Pub
Sarason ,S.B.(1974).The psychological sense of community: Prospects for a community psychology.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elznick, P.(2000)Reflections on responsibility: More than just following the rules .The Responsive Community,10,57-61
Watt, D. (1998). Event management in leisure and tourism.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Wilson, G., & Baldassare, M. (1996). Overall “Sense of community “ in a Suburban region: The effects of localism, privacy, and urbanization,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8(1), 27-43.
三、網路新聞
陳榮昌(2008年4月14日)迎大甲媽回鑾 留下45噸垃圾。中華日報。取自http://news01.cdns.com.tw/20080415/news/dfzh/690040002008041417454220.htm2008年5月18日瀏覽)
許俊傑(2008年4月15日)45噸垃圾廚餘 一小時清光光。聯合報。取自http://data.udn.com/data/titlelist.jsp(2008年4月16日瀏覽)
許俊傑(2008年5月27日)店家反彈 大甲蔣公路擬設觀光夜市 。聯合報。取自http://data.udn.com/data/titlelist.jsp(2008年5月27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