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7 22: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鍾采紜
研究生(外文):Chung Tsai-Yun
論文名稱:國中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科書之生命教育內容分析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Content Analysis of Life Education in the Health Education Textbooks of Middle School
指導教授:黃雅文黃雅文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其他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6
中文關鍵詞:內容分析法國中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生命教育教學模式教科書
外文關鍵詞:Content analysis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middle schoollife educationinstructional modeltextbook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6
  • 點閱點閱:63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本研究旨在分析國中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科書中生命教育之內涵,主要利用內容分析法,針對經教育部審核通過之國中七至九年級之四種不同版本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科書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與比較。本研究生命教育內涵有二:「生命教育教材內容」與「生命教育教學模式」,統計其中隱含生命教育之類目,分析比較其分布與差異。
本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一、 生理健康取向是國中健體教科書中生命教育教材內容最多之類目,死亡教育取向則為較缺乏之類目。
二、 生命教育各次類目在各版本國中健體教科書呈現比率相似
三、 生命教育於各版本國中健體教科書之冊別分布不均
四、 生命教育教學模式尚未被重視,呈現於國中健體教科書僅為四分之一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
一、 生命教育教材內容各次類目平均呈現於教科書中。
二、 重視生命教育教學模式,以利生命教育內涵之完備。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content of life education in the health education textbook of middle school. Compared and analyzed four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health textbooks from 7th to 9th grade approv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contents of life education are: “the contents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life education instructional model.” This study has gathered statistics of categories which imply life education,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e distribution and diversities within.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listed as follow:
1. Physical and health aspect occupies the most categories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 of life education in the health textbooks of middle school; Death education aspect is relatively lack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s.
2. The sub-categories of life education in different versions of textbooks have showed similar percentage.
3. Life education is dis-appropriately distributed in the each volume of textbooks of different versions.
4. Life education instructional model has not been a popular focus and is only 25% presented in the text book.
Finally,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1. The sub-categories of life educ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should be distributed to the textbooks equally.
2. Emphasize the life education instructional model,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completeness of the content of life education.
目 次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生命教育基本探討 8
第二節 生命教育教材與教科書相關研究 15
第三節 生命教育和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內涵之探討 22
第四節 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生命教育教材之類目探討 26

第參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2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32
第二節 研究程序 36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信效度檢驗 40

第肆章 研究結果 44
第一節 國中健體教科書中生命教育之整體概況分析 44
第二節 各版本國中健體教科書中生命教育之分析 53
第三節 各版本國中健體教科書中生命教育之冊別比較 61
第四節 國中健體教科書中生命教育之實質內容分析 96

第伍章 討論 107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112
第一節 結論 112
第二節 建議 114

參考文獻…………………………………………………………………116
附錄一 生命教育教材分析次類目涵義說明表 124
附錄二 協助建立專家效度信函 128
附錄三 專家效度審查表 129
附錄四 教科書圖文引用同意書 132
附錄五 專家效度評分表 133
附錄六 專家諮詢名單(依姓氏筆劃排列) 136
一、中文部分
王石番(1988)。淺析內容分析的定義。東方雜誌,復刊第二十二卷第三期,頁31-39。
王石番(199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文化。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11thed)。台北市:五南。
王懋雯、黃龍椿、蔡再祥 等(2005)。環境教育議題融入教科書現況之研究-以國小「健康與體育」領域各版本教科書為例。輯於《建構台灣生態文化「永續、健康、行動力」論文集(上)》。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王淑慧(2006)。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科書生命教育教材內容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生命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高雄市。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吳庶深、陳佩君(2000)。當前國中生命教育課程之比較。論文發表於宗教學術研討會,中原大學。
吳庶深、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概論:實用的教育方案。台北:學富出版社。
吳庶深、黃麗花(2002)。生命教育:健康與體育的核心概念。中等教育,53(1),154-163。
吳庶深、曾煥棠、詹文克等(2002)。先進國家與我國中等學校生命教育之比較研究期末報告。教育部委託案生命教育研究專案報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吳庶深(2002b)。生死教育的回顧與展望。載於林綺雲、張盈堃(主編)。生死教育與輔導(序)。台北市:洪業文化。
吳庶深、胥嘉芳(2003)。生命教育教育的意義與內涵--中港臺兩岸三地初探。學生輔導通訊,88,126-131。
吳庶深(2007)。生命教育白皮書芻議計畫。台北:教育部。
何福田(2001)。生命教育的由來與重要性。生命教育論叢。台北市:心理。
沈清松(1997)。道德教育的道德哲學基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8(2)。6-17。
沈棻(2007)。高中健康與護理教科書之生命教育教材內容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是碩士論文,高雄市。
巫珍宜(1991)。青少年死亡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
李玫青(1995)。談青少年面對重大親友死亡之輔導。學生輔導通訊,40期,102-111。
周祝瑛(1995)。國中日常教學活動之生態研究。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委託專題報告。
林思伶(2000):生命教育單元教學的設計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151-170)。台北:寰宇。
林綺雲(2006)。台灣生命教育的省思-過去、現在與未來。生命教育,1,25-43。
林繼偉等(2001)。生命教育對後現代台灣社會問題的回應。2002年全國生命教育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 苗栗:育達商業技術學院。
林正常等(2005)。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一冊)。台北:康軒。
林正常等(2006)。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二冊)。台北:康軒。
林正常等(2006)。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三冊)。台北:康軒。
林正常等(2008)。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四冊)。台北:康軒。
林正常等(2006)。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五冊)。台北:康軒。
林正常等(2007)。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六冊)。台北:康軒。
邱玉惠(2003)。生命教育融入國中國文教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高雄市。
紀潔芳(2008)。生命教育與靈性健康之探討。2009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北教育大學。
洪若烈(2003)。國小教師之教科書使用方式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國教學報,15,175-192。
柯華威(1995)。國小日常教學活動之生態研究。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委託專題報告。
孫效智(2000):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 1-22)。台北:寰宇。頁1-22。
孫效智(2000a)。生命智慧與道德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5。61-78。
孫效智(2001)。生命教育的倫理學基礎。教育資料集刊,26,27-57。
孫效智(2004)。高中生命教育選修課課程規劃理念與展望。「高中『生死關懷』新設課程教學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彰化市:彰師大。
徐敏雄(2007)。台灣生命教育的發展歷程:Mannheim知識社會學的分析。台北市:師大書苑。
晏涵文(2000)。健康與體育新課程綱要之理念、內涵與特色。健康教育,85,16-29。
翁璱芬(2001)。國小中年級教科書之死亡概念分析-以國語科、社會科、道德與健康科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5)。普通高級中學「生命教育類」選修課程綱要(教育部修正版二刷)。台北市:教育部。
陳立言(2004)。生命教育在台灣之發展概況。哲學與文化,31(9),21-46。
陳立言、孫效智(2005)。台灣推動生命教育之概況。載於蘇肖好主編,生命教育(頁49-69)。澳門:澳門大學。
陳福濱(2000)。生命教育的倫理基礎。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寰宇。
陳錫琦(2007)。生命教育探索-生命覺醒取向。台北市:心理。
陳玟靜(2007)。台灣、日本國小階段推展生命教育之內容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陳雅芬(2005)。台灣中小學生命教育教材內容分析及編輯過程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市。
陳佩君(2002)。我喜歡我自己~生命教育融入健康教育課程對國中學生自尊、學業成就之影響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張淑美(1996)。死亡學與死亡教育。高雄:復文圖書。
張淑美(2003)。中學「生命教育」手冊─以生死教育為取向。台北市:心理。
張淑美(2004)。高級中學「生命教育類-生死關懷科」課程規劃理念及其實施芻議。林綺雲(主持人),高中「生死關懷」新設課程教學研討會。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張淑美(2006)。析論「死亡教育」是臨終教育或是生命教育。載於張淑美,「生命教育」研究、論述與實踐—生死教育取向(頁235-241)。高雄市:復文。
張淑美(2006a)。自殺新聞報導對自殺防治與生命教育的啟示—以中國時報及聯合報為例。載於張淑美,「生命教育」研究、論述與實踐—生死教育取向(頁91-109)。高雄市:復文。
張淑美(2006b)。「生命教育的展望」:自殺防治根本之道—積極推動生命教育。載於張淑美,「生命教育」研究、論述與實踐—生死教育取向(頁235-241)。高雄市:復文。
張宛新(2005)。生命教育與青少年生命態度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莊梅枝主編(2003)。歐用生教師教科書之旅。台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出版。
許義雄、葉國樑(2000)。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構想與架構。D版本文教雜誌,8,14-18。
黃光雄(2002)。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楊龍立(2000)。課程設計:理念與實作。台北:師大書苑。
黃正傑(1994)。國民中小學教科書審定制度與審查標準之研究。國立編譯館委託專題研究。
黃德祥(1998)。生命教育的本質與實施。輔導通訊,55,6-10。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寰宇。
黃雅文(2007)。台日生命教育政策與課程之比較。教育資料與研究。國立教育資料館。77(4)。頁159-180
黃雅文(2008)。自殺預防的基礎教育—ACT-SLIM模式與生命教育教學能力評量表之發展研究。2008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師資培育國際研討會。台北:台北教育大學。
黃譯瑩(1997)。教科書開放後的省思:開放的圖像與遠景。研習資訊,14(3),14-24。
黃松元(1979)。死亡教育-學校衛生教育計畫中一項爭論的課題。中等教育,3期,6卷,12-13。
黃松元等(2007)。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一冊)。台南:南一。
黃松元等(2008)。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二冊)。台南:南一。
黃松元等(2006)。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三冊)。台南:南一。
黃松元等(2008)。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四冊)。台南:南一。
黃松元等(2007)。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五冊)。台南:南一。
黃松元等(2008)。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六冊)。台南:南一。
黃淑貞(2005)。中學生靈性健康與生活壓力相關之研究—以台中地區三所女中為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縣。
曾煥棠(2001)。社會關懷教育與生命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6,131-152。
曾煥棠(2005)。讓愛起飛-青少年生命教育。世界宗教博物館委託研究案。
葉麗君(2000)。塑建多元智慧的學習環境推動生命教育。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105-126)。台北市:寰宇。
葉國梁等(2007)。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一冊)。台南:翰林。
葉國梁等(2008)。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二冊)。台南:翰林。
葉國梁等(2007)。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三冊)。台南:翰林。
葉國梁等(2008)。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四冊)。台南:翰林。
葉國梁等(2007)。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五冊)。台南:翰林。
葉國梁等(2008)。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六冊)。台南:翰林。
楊孝濚(2002)。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10thed)(頁903-927)。台北:東華書局。
劉明松(1997)。死亡教育對國中生死亡概念、死亡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黎建球(2000)。生命教育的意義價值及其內容。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林思伶主編。台北市:寰宇。頁37-48。
鄭世仁(1992)。揭開教科書的面紗。國立教育資料館館訊。18,1-7。
歐用生(1997)。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229-254)。台北市:師大書苑。
鄧鈞文(2001)。台灣地區國民小學教科書市場機制運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台北。
衛生署(2004)。 健康促進學校簡要版。台北。
錢永鎮(2000)。中等學校生命教育課程內容初探。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寰宇。
賴昭順等(2006)。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一冊)。台北市:仁林。
賴昭順等(2007)。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二冊)。台北市:仁林。
賴昭順等(2007)。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三冊)。台北市:仁林。
賴昭順等(2007)。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四冊)。台北市:仁林。
賴昭順等(2006)。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五冊)。台北市:仁林。
賴昭順等(2007)。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六冊)。台北市:A版本。
藍順德(2006)。教科書政策與制度,台北市:五南。
蕭燕萍(2000)。高職學生生命教育課程內容之分析。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台北縣。




二、英文部分
About Life Education Australia(2002). Australia: Life Education Australia. Retrieved on Dec 10, 2007, from http://www.drugsafe.org/html/body_lea.asp
Aiken, L. R.(1980).Content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single items or
questionnair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40,
955-959.
Babbie, E.(1997)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Berelson, B.(1952)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s Research. New York:Free Press.
Bowers, J. W. (1970)Content analysis. In P. Emment and W. Brooks(eds),Methods of Research in Communication. Boston:Hougton Miffinco Press.
Dane, F. C. (1990). Research method. CA. Brooks/Code.
Despelder, L. A. & Strickland, A. L.(1992). The last dance-encountering death and dying. California: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Duggan, H. (1997). The History of Life Education. Retrieved on Dec 10, 2007,from http://www.lisp.com.au/~life-ed/history.html.
Haberman, S.J.(1978).Analysis of Qualitative Data. New York:Academic Press.
Kerlinger, F. N.(1986)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Research. Wadsworth Publishing.
Leviton,D.(1977). The scope of death education. Death Education, 1, 41-56.
Leviton,D.(1999). Death education: Its status and potential. Taiwan Hospice Care Maganzine, 14, 3-19.
Michelle, R. (2000).Who We Are. Retrieved on Dec 10, 2007, from http://www.lifeeducation.org.uk
Nodding, N.(1984). Caring: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UNESCO(2003) Skills for Health.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Information Series on School Health. Document 9. Retrieved on Jan 2, 2008 from http://whqlibdoc.who.int/publications/2003/924159103X.pdf#search='Skills%20for%20Health%20UNESCo%202003'
WHO(2001)2001: mental health: stop exclusion - dare to care. Retrieved on May 26, 2009 from http://www.who.int/world-health-day/previous/2001/en/
Wass, H.(1995). Death education for children. In I. B. Corless, B. B. Germino & M. A. Pittman (Eds.), A Challenge for Living: Death, Dying and Bereavement (pp.335-350). London: 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