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石番(1988)。淺析內容分析的定義。東方雜誌,復刊第二十二卷第三期,頁31-39。王石番(199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文化。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11thed)。台北市:五南。
王懋雯、黃龍椿、蔡再祥 等(2005)。環境教育議題融入教科書現況之研究-以國小「健康與體育」領域各版本教科書為例。輯於《建構台灣生態文化「永續、健康、行動力」論文集(上)》。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王淑慧(2006)。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科書生命教育教材內容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生命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高雄市。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吳庶深、陳佩君(2000)。當前國中生命教育課程之比較。論文發表於宗教學術研討會,中原大學。
吳庶深、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概論:實用的教育方案。台北:學富出版社。
吳庶深、黃麗花(2002)。生命教育:健康與體育的核心概念。中等教育,53(1),154-163。
吳庶深、曾煥棠、詹文克等(2002)。先進國家與我國中等學校生命教育之比較研究期末報告。教育部委託案生命教育研究專案報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吳庶深(2002b)。生死教育的回顧與展望。載於林綺雲、張盈堃(主編)。生死教育與輔導(序)。台北市:洪業文化。
吳庶深、胥嘉芳(2003)。生命教育教育的意義與內涵--中港臺兩岸三地初探。學生輔導通訊,88,126-131。吳庶深(2007)。生命教育白皮書芻議計畫。台北:教育部。
何福田(2001)。生命教育的由來與重要性。生命教育論叢。台北市:心理。
沈清松(1997)。道德教育的道德哲學基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8(2)。6-17。
沈棻(2007)。高中健康與護理教科書之生命教育教材內容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是碩士論文,高雄市。
巫珍宜(1991)。青少年死亡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李玫青(1995)。談青少年面對重大親友死亡之輔導。學生輔導通訊,40期,102-111。
周祝瑛(1995)。國中日常教學活動之生態研究。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委託專題報告。
林思伶(2000):生命教育單元教學的設計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151-170)。台北:寰宇。
林綺雲(2006)。台灣生命教育的省思-過去、現在與未來。生命教育,1,25-43。
林繼偉等(2001)。生命教育對後現代台灣社會問題的回應。2002年全國生命教育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 苗栗:育達商業技術學院。
林正常等(2005)。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一冊)。台北:康軒。
林正常等(2006)。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二冊)。台北:康軒。
林正常等(2006)。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三冊)。台北:康軒。
林正常等(2008)。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四冊)。台北:康軒。
林正常等(2006)。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五冊)。台北:康軒。
林正常等(2007)。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六冊)。台北:康軒。
邱玉惠(2003)。生命教育融入國中國文教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高雄市。紀潔芳(2008)。生命教育與靈性健康之探討。2009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北教育大學。
洪若烈(2003)。國小教師之教科書使用方式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國教學報,15,175-192。柯華威(1995)。國小日常教學活動之生態研究。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委託專題報告。
孫效智(2000):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 1-22)。台北:寰宇。頁1-22。
孫效智(2000a)。生命智慧與道德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5。61-78。
孫效智(2001)。生命教育的倫理學基礎。教育資料集刊,26,27-57。孫效智(2004)。高中生命教育選修課課程規劃理念與展望。「高中『生死關懷』新設課程教學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彰化市:彰師大。
徐敏雄(2007)。台灣生命教育的發展歷程:Mannheim知識社會學的分析。台北市:師大書苑。
晏涵文(2000)。健康與體育新課程綱要之理念、內涵與特色。健康教育,85,16-29。
翁璱芬(2001)。國小中年級教科書之死亡概念分析-以國語科、社會科、道德與健康科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5)。普通高級中學「生命教育類」選修課程綱要(教育部修正版二刷)。台北市:教育部。
陳立言(2004)。生命教育在台灣之發展概況。哲學與文化,31(9),21-46。
陳立言、孫效智(2005)。台灣推動生命教育之概況。載於蘇肖好主編,生命教育(頁49-69)。澳門:澳門大學。
陳福濱(2000)。生命教育的倫理基礎。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寰宇。
陳錫琦(2007)。生命教育探索-生命覺醒取向。台北市:心理。
陳玟靜(2007)。台灣、日本國小階段推展生命教育之內容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陳雅芬(2005)。台灣中小學生命教育教材內容分析及編輯過程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市。陳佩君(2002)。我喜歡我自己~生命教育融入健康教育課程對國中學生自尊、學業成就之影響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張淑美(1996)。死亡學與死亡教育。高雄:復文圖書。
張淑美(2003)。中學「生命教育」手冊─以生死教育為取向。台北市:心理。
張淑美(2004)。高級中學「生命教育類-生死關懷科」課程規劃理念及其實施芻議。林綺雲(主持人),高中「生死關懷」新設課程教學研討會。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張淑美(2006)。析論「死亡教育」是臨終教育或是生命教育。載於張淑美,「生命教育」研究、論述與實踐—生死教育取向(頁235-241)。高雄市:復文。
張淑美(2006a)。自殺新聞報導對自殺防治與生命教育的啟示—以中國時報及聯合報為例。載於張淑美,「生命教育」研究、論述與實踐—生死教育取向(頁91-109)。高雄市:復文。
張淑美(2006b)。「生命教育的展望」:自殺防治根本之道—積極推動生命教育。載於張淑美,「生命教育」研究、論述與實踐—生死教育取向(頁235-241)。高雄市:復文。
張宛新(2005)。生命教育與青少年生命態度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莊梅枝主編(2003)。歐用生教師教科書之旅。台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出版。
許義雄、葉國樑(2000)。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構想與架構。D版本文教雜誌,8,14-18。
黃光雄(2002)。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楊龍立(2000)。課程設計:理念與實作。台北:師大書苑。
黃正傑(1994)。國民中小學教科書審定制度與審查標準之研究。國立編譯館委託專題研究。
黃德祥(1998)。生命教育的本質與實施。輔導通訊,55,6-10。台灣省政府教育廳。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寰宇。
黃雅文(2007)。台日生命教育政策與課程之比較。教育資料與研究。國立教育資料館。77(4)。頁159-180黃雅文(2008)。自殺預防的基礎教育—ACT-SLIM模式與生命教育教學能力評量表之發展研究。2008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師資培育國際研討會。台北:台北教育大學。
黃譯瑩(1997)。教科書開放後的省思:開放的圖像與遠景。研習資訊,14(3),14-24。
黃松元(1979)。死亡教育-學校衛生教育計畫中一項爭論的課題。中等教育,3期,6卷,12-13。
黃松元等(2007)。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一冊)。台南:南一。
黃松元等(2008)。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二冊)。台南:南一。
黃松元等(2006)。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三冊)。台南:南一。
黃松元等(2008)。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四冊)。台南:南一。
黃松元等(2007)。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五冊)。台南:南一。
黃松元等(2008)。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六冊)。台南:南一。
黃淑貞(2005)。中學生靈性健康與生活壓力相關之研究—以台中地區三所女中為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縣。曾煥棠(2001)。社會關懷教育與生命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6,131-152。曾煥棠(2005)。讓愛起飛-青少年生命教育。世界宗教博物館委託研究案。
葉麗君(2000)。塑建多元智慧的學習環境推動生命教育。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105-126)。台北市:寰宇。
葉國梁等(2007)。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一冊)。台南:翰林。
葉國梁等(2008)。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二冊)。台南:翰林。
葉國梁等(2007)。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三冊)。台南:翰林。
葉國梁等(2008)。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四冊)。台南:翰林。
葉國梁等(2007)。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五冊)。台南:翰林。
葉國梁等(2008)。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六冊)。台南:翰林。
楊孝濚(2002)。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10thed)(頁903-927)。台北:東華書局。
劉明松(1997)。死亡教育對國中生死亡概念、死亡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黎建球(2000)。生命教育的意義價值及其內容。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林思伶主編。台北市:寰宇。頁37-48。
鄭世仁(1992)。揭開教科書的面紗。國立教育資料館館訊。18,1-7。歐用生(1997)。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229-254)。台北市:師大書苑。
鄧鈞文(2001)。台灣地區國民小學教科書市場機制運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台北。衛生署(2004)。 健康促進學校簡要版。台北。
錢永鎮(2000)。中等學校生命教育課程內容初探。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寰宇。
賴昭順等(2006)。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一冊)。台北市:仁林。
賴昭順等(2007)。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二冊)。台北市:仁林。
賴昭順等(2007)。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三冊)。台北市:仁林。
賴昭順等(2007)。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四冊)。台北市:仁林。
賴昭順等(2006)。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五冊)。台北市:仁林。
賴昭順等(2007)。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本(第六冊)。台北市:A版本。
藍順德(2006)。教科書政策與制度,台北市:五南。
蕭燕萍(2000)。高職學生生命教育課程內容之分析。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台北縣。二、英文部分
About Life Education Australia(2002). Australia: Life Education Australia. Retrieved on Dec 10, 2007, from http://www.drugsafe.org/html/body_lea.asp
Aiken, L. R.(1980).Content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single items or
questionnair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40,
955-959.
Babbie, E.(1997)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Berelson, B.(1952)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s Research. New York:Free Press.
Bowers, J. W. (1970)Content analysis. In P. Emment and W. Brooks(eds),Methods of Research in Communication. Boston:Hougton Miffinco Press.
Dane, F. C. (1990). Research method. CA. Brooks/Code.
Despelder, L. A. & Strickland, A. L.(1992). The last dance-encountering death and dying. California: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Duggan, H. (1997). The History of Life Education. Retrieved on Dec 10, 2007,from http://www.lisp.com.au/~life-ed/history.html.
Haberman, S.J.(1978).Analysis of Qualitative Data. New York:Academic Press.
Kerlinger, F. N.(1986)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Research. Wadsworth Publishing.
Leviton,D.(1977). The scope of death education. Death Education, 1, 41-56.
Leviton,D.(1999). Death education: Its status and potential. Taiwan Hospice Care Maganzine, 14, 3-19.
Michelle, R. (2000).Who We Are. Retrieved on Dec 10, 2007, from http://www.lifeeducation.org.uk
Nodding, N.(1984). Caring: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UNESCO(2003) Skills for Health.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Information Series on School Health. Document 9. Retrieved on Jan 2, 2008 from http://whqlibdoc.who.int/publications/2003/924159103X.pdf#search='Skills%20for%20Health%20UNESCo%202003'
WHO(2001)2001: mental health: stop exclusion - dare to care. Retrieved on May 26, 2009 from http://www.who.int/world-health-day/previous/2001/en/
Wass, H.(1995). Death education for children. In I. B. Corless, B. B. Germino & M. A. Pittman (Eds.), A Challenge for Living: Death, Dying and Bereavement (pp.335-350). London: 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